第三章 趣话二十四节气(二) (2)
白露是个典型的秋天节气,从这一天起,天气渐凉,日夜温差增大,空气中的水汽每到夜晚常在树木花草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故有“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之说。此时鸟类也开始做过冬准备,如《礼记·月令》篇记载这个节气的物候景象为“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此时鸿雁开始南飞避寒,百鸟忙着储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尤其到了夜间,温度较低,故古谚云“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在提醒人们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气候较凉,衣着太少容易着凉感冒。同为白露节气,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结,而南方有些地区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时分桂飘香”的说法。秋分:昼夜平分。“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秋分时斗指己,太阳黄经为180°,时值公历的9月23日前后。按旧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90日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可以说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春秋繁露》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在天文学上,则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秋分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的时候。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寒露时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时值公历的10月8日前后。此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所以称之为寒露。白露后天气逐渐转凉,自然界开始见到露水,到了寒露时节,天气更冷了,露水也增多了,我国有些地区甚至会出现霜冻,古谚云“霜降天凉露水重,霜降转寒雪花浓”,“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冬晴,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雨雷声菜价增”。此时阴天较少,光照充足,是全年日照百分率最大的节气,素有秋高气爽之称。我国南北地区也不同程度地体验着秋的魅力。一般此时北方地区已呈现深秋景象,秋高气爽,天气晴朗,满山的红叶、黄叶、绿叶交相辉映,公园里菊花盛开,一朵朵黄色的菊花争相斗艳,渲染着秋的气氛,让我们感受秋的美丽与宁静。南方地区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时,太阳黄经为210°,时值公历的10月23日前后。此时天气渐冷,开始降霜,故名霜降。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受寒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而成的冰晶,色白而结构疏松,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霜降往往带有悲伤的色彩,如《淮南子》说:“秋三月,青女乃出,降以雪霜,霜者桑也,阴气所凝,其气惨毒,物皆丧也。”所以古人常将丧偶的妇女称为“遗孀”。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最低气温可达0℃左右。有诗云“霜叶红于二月花”,此时北方经霜的红叶却是分外娇艳,漫山遍野,如火似锦,层林尽染,美丽壮观。而我国南方地区此时则进入了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立冬:冬季的开始。“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此时斗指西北,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值公历的11月7日前后。
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为冬季。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此时自然界中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冬眠状态,以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如人参、鹿茸、狗肉、羊肉等,说是只有这样补充身体营养,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古代民间还有立冬看气象的习俗,通过观察立冬日的阴晴冷暖,可预测一冬的天气情况,如谚语云:“立冬晴,一冬凌(严寒意);立冬阴,一冬温(暖冬意)。”小雪:开始下雪,表示了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民间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涨,斗指巳,斯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小雪时斗指巳,太阳黄经为240°,时值公历的11月22日前后。
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孟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呈现初冬景象,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寒冷季节,所以名为小雪。此时虽雪量有限,但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时候。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此节气解释曰:“十一月节(这里十一月是指农历),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这是古人对大雪的解释,表示此时降雪开始大起来。大雪时斗指甲,太阳黄经为225°,时值公历的12月7日前后。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但是大雪带给人们的不全是浪漫的诗情画意,同时它也带来了寒冷的天气。大雪节气后,我国北方开始出现大幅度降温降雪天气。北风萧萧,雪花飘飘,此时人们应注意防寒保暖,适当增减衣服,减少户外运动,预防疾病发生。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时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时值公历的12月21日前后。冬至的由来和历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古有:“斗指子,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这段经文从阴阳学观点阐述了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发的时候,从天文学角度说明了昼夜长短变化的依据,明确指出: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北半球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俗话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所以又称这天为“长至”。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这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9日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早在汉代曾把冬至作为公定节日,文武百官皆可放假1天。在我国很多地区有“冬至过大年”的说法,他们把这一天比作过年一样重要。“冬至饺子夏至面”,这天要吃馄饨、汤圆或者水饺。有的还要喝酒,据说喝酒是为了暖身子,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饺儿”谐音“胶耳”。山东临沂、邹城、新泰等地有蒸冬的习俗。民谣说:“蒸冬蒸冬,扬场有风。”古代蒸冬是为了庆贺阳至,冬至以后阳生,正如杜甫诗中所写“冬至阳生春又来”。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小寒时斗指戊,太阳黄经为285°,时值公历的1月5日前后。民间有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街上走走,金钱丢手。”说明此时气候寒冷,小寒即表示寒冷的程度,从字面上理解,大寒冷于小寒,但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可以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也是地面积蓄热量最少的日子,故常有“冷在三九”的说法,而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节气内。
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按当时的情况延续至今而已。据说早年黄河流域的农家每逢小寒,家家时兴用“九九消寒图”来避寒,如今各种药膳火锅此时成了全国百姓消寒壮热的美味佳肴。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大寒时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0°,时值公历的1月20日前后。“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在气象记录中虽不像大雪到冬至、小寒期间那样酷冷,但仍处于寒冷时期。此节气中降水稀少,常有寒潮、大风天气,气候比较干燥,近年来,我国常出现“暖冬”现象,在大寒节气中天气转暖是反常现象,常使人畜患病,正如谚语所说:“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因此,对其我们要有足够的重视,加强体育锻炼,做好养生保健,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发生。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清代《真州竹枝词引》记载:“腌肉鸡鱼鸭,曰年肴,煮以迎岁……”大寒节气中,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有时甚至连春节都在这一节气中,因此,这往往又是一个充满喜悦和欢乐气氛的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