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少有人不知道乙肝这种疾病,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近3000万,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约占9300万,全世界大概超过2.8亿。我们知道这种疾病可以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它的特点是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如果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并发肝硬化、肝癌等。既往认为,乙肝病毒(HBV)具有“嗜肝特性”,只能在人体的肝脏细胞中复制。近年来,检测发现HBV还可以侵犯人体肝脏以外的其他组织和器官,引起一系列的病变,其中就包括肾脏。随着乙肝发病率的增高,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
“病因”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是乙肝病毒与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内沉积而引起的一系列肾脏疾病。
“临床表现”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男性居多,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多无明显肝炎接触史或肝炎临床症状,但可有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阳性,伴或不伴转氨酶升高,其肾脏损害表现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基本一致,蛋白尿较明显,可伴不同程度镜下血尿,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有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肾功能多数正常,部分病人可出现肾功能不全。血清补体正常或降低。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这种疾病多缓慢进展,但有部分病人有自愈倾向,给予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可逐渐减轻。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首先是膜性肾病,其次是膜增生性肾炎和系膜增生性肾炎。表现为膜性肾病者,无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而膜增生性肾炎其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则较高。
“实验室检查”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大部分病人血HBsAg阳性,60%~80%病例HBeAg阳性。
乙型肝炎病毒DNA检测:可用来判断有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情况。
尿常规:可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血生化:可有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出现肾功能不全时血尿素氮、肌酐可升高。
血清补体水平:补体C3、C4可正常或减低。
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查:其值可正常或升高。
腹部超声检查:可了解肝脏、肾脏的形态、结构。
“诊断”目前诊断采用的是1989年北京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座谈会标准。
1.血清乙肝病毒抗原阳性。
2.患膜性肾炎或膜增生性肾炎,并除外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3.肾组织切片中找到乙肝病毒(HBV)抗原。
其中第3条为最基本条件,缺此项不能诊断。
注:肾穿刺活检或免疫电镜是确诊的关键。
“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如果乙型肝炎处于活动期应该隔离,鼓励患者增强自信心,克服忧伤情绪,增强机体抵抗力,战胜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但目前认为抗病毒治疗是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治疗的关键,如干扰素、拉米呋定等。临床观察显示,部分病例经抗病毒治疗后,随着乙肝病毒复制的阴转,肾病也随之好转,但病例数有限,需进一步研究。
虽然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有助于肾病的缓解,但对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激素的应用仍然存在争议,因为激素可以诱导病毒复制从而加重病情。如果肾病病情需要,可考虑在血清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阴性时应用,治疗时应该选用甲基强的松龙,以免加重肝脏负担。用药时要密切监测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以及肝功能变化。
以往对于该病多不主张使用免疫抑制剂,但近些年来有些学者认为T细胞免疫抑制剂对该病有一定疗效,如骁悉,但也必须在治疗原发病(即抗病毒)的基础上使用。
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及延缓肾脏病进展,可选用A-CEI类或ARB类药物。
积极控制感染、高血压等并发症。
“生活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郁、愤怒等不良情绪,这样才有利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的康复。
2.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加强环境和个人卫生防护措施,保持室内清洁和良好通风。对于低蛋白血症、中重度浮肿的病人,应加强口腔、皮肤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加强体质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应该每天得到充分的休息,但也不能一味地休息,可以适当做一些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一般以活动后无明显的疲劳感为宜。
4.坚持合理的饮食:在适当加强营养的同时控制脂肪和糖的摄入,避免食用变质的食物,宜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青菜、芹菜、菠菜、黄瓜、西红柿、苹果、梨等。同时应根据具体的病情调整饮食,如伴有高血压、水肿的病人应当注意限制水盐的摄入;若伴有肾功能不全时,应优质低蛋白饮食。
5.避免乱用药物,特别是对肝脏、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6.禁饮酒:因为酒精有明确的肝毒性,还可加重肾脏的负担。
“门诊指导”对于患有乙型肝炎的病人应定期检查尿液,出现浮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对确诊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病人应该定期门诊随诊,尤其是对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病人,至少要每月复查一次乙肝病毒复制指标。
定期复查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伴有高血压的病人,应定时监测血压,力求使血压得到良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