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冬季王老师一家搬家了,这是件值得欣慰的事。女儿马上要转入新的学校读书了。
春节后开学第一天,女儿早早收拾好书包,一路唱着歌谣被王老师送进了新学校。可晚上回家后哭得像个泪人。
王老师问:“是新学校不好?同学欺负你了?”女儿摇摇头。
她抽噎着说:“今天老师检查寒假作业,我有一部分没完成,老师拿起我的本子就扔了,还说了一句很难听的话。”
“老师说什么呢?”王老师问。
女儿道:“她说‘不好好完成作业,就滚回你原来的学校去’。”
“没完成作业是你的不对啊。老师说你也是应该的啊!”王老师笑了。
女儿辩解:“我又不是故意不做,是以前的老师说,凡是期末考试成绩好的,寒假作业减免一部分。”
“老师管得严点没什么不好!也许,老师说你的时候有口无心,只是急了点,别太在意呀。明天你向老师解释清楚就可以了。再者,你以后可以用行动证明你是个勤奋的孩子,老师一定会喜欢你的。”王老师耐心地劝慰道。
女儿总算被安抚了下来。几天后,王老师拨通了那个老师的电话,打算和她交流一下女儿的情况。也许是王老师的真诚打动了她,也许是她找到了一个倾听的对象,她们的电话通了40多分钟。
女儿的新老师其实是个很敬业的老师,只是由于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下滑,她觉得难堪,产生了急躁、苦闷的情绪,不小心就把火气撒到了她女儿身上。
她说,开学的头几天脑子里老缠着一个问题:老觉得自己对不起学生和家长,甚至怀疑自己能力出了问题,特别自卑和惶恐。于是开始埋怨自己,甚至惩罚自己不吃饭、不睡觉。
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种现象在许多老师身上都存在着。曾经和王老师搭档的一位英语老师,由于在班级管理上遇到了一颗难拔的“钉子”,一时束手无策,从教室回来后竟然一拳把压在办公桌上的玻璃板震裂了。
其实,这是一种心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应该属于“心罚”。“心罚”实施的对象可能有两种:一种是针对自我,一种是针对学生,危害都不可忽视。自我“心罚”的情况有这样几种:(1)太爱面子,喜欢把问题扩大化,本来在别人看来是芝麻粒大的事情,自己却看得比西瓜还大,这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荷。(2)把成绩看得太重,不管是班级管理还是学业考试,总是希望自己永远是最好的,而忘记了别人的存在。(3)只为考评活着,忽视自我价值的多元性和心理需求的多重性。(4)遇到事情,喜欢封闭自己,不与人交流,采取带有“自虐”性质的方式惩罚自己,乃至惩罚别人。
“心罚”是一根无形的绳索,老师被它羁绊得久了,就会束缚工作热情,就会变得冷漠、易怒,从而伤及自己与同事、家人之间的感情。
要避免“心罚”,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要学会自己和自己对话,遇事要耐心些,不急躁,不莽撞;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用平和、冷静、宽容的态度善待自己和别人;要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一切。
“爱,不会徒劳。”对待自己的心灵也一样。心中有爱,就会走出“心罚”的阴霾,让心灵自由、快乐地呼吸。
★专家健康锦囊
1.为避免心罚,要读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读一些美文和诗歌,可以陶冶性情,排遣心中的情绪。
2.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如听音乐、唱歌、爬山、打球等。发现生活之美,就可找到心灵的依靠。
3.敞开心扉,与朋友交流。在真诚沟通中可以得到宽慰,从而排解心中的抑郁和烦闷。
4.撰写教育随笔和教育博客,在写作中观察、反思自我,在网络交流中调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