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职称评定的日子,那些要晋级的老师显得特别忙碌,他们要准备各种软件材料,计算硬件分数,填写各种表格,找人签字盖章……对他们而言,大概没有比这更兴奋、更紧张、更焦灼的事情了。但是现实是残酷的,由于受这样那样条件的限制,职称评定的结果往往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你瞧,校长室里挤满了人,他们都是来咨询职称评定事宜的。校长一边听,一边很耐心地做着解释和安慰工作。
姚老师的情绪有些反常,一副愁苦的样子,满脸泪水,话语间带些抱怨和怒气。她说:“按正常情况,我早该是高级了,但前年,取得本科文凭的时间不足,被刷下来了;去年又由于缺少像样的论文,被退回来了;经过努力,满以为今年可以申报了,可是学校又附加了排名的土政策……”
我们知道,几年前职称评定是评聘分开的,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上报,老师之间的竞争似乎不够明显,但是随着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现在各个学校的中、高级职称有了数量的限制,这使得很多人失去了晋升的机会。姚老师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她的工作年限和任职资格已经满足了评高级职称的条件,但是,像她这样条件的老师还有许多,而分配给学校的指标不足,僧多粥少,学校决定把是否从事班主任工作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而她这些年来一直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她觉得学校这样做不公平,于是,就极力反对。
说到底,职称评定最终影响的还是老师的工资收入,而经济利益又会直接影响老师们工作的心情,甚至还会牵涉到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为了自己能够在考核中拿到好的等次,平日工作中老师之间出现不合作、不默契、不和谐的现象也是有的。
即使符合条件,已经获取资格并上报了,漫长的等待也使得有些人忧心忡忡,心力交瘁。最后,评上的皆大欢喜,评不上的则沮丧失落,对职业价值与自身价值产生怀疑,甚至行为突然异常,逢人便抱怨。因此,职称评定已经成了很多老师的心病。
老师是人,不是神,出现这些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应该懂得,很多事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如果被这些不良情绪所干扰,长期处于抑郁、消极、愤怒、焦虑的状态下,会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得不偿失。
其实,一个人得到承认的途径有多种,职称评定只是其中的一种,不妨给自己准确定位,确定的目标低些,这样心态就平和了。对我们而言,有一个健康的身心,更重要,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
★专家健康锦囊
1.面对职称评定,要对自己有个正确定位,要对自己的现状作正确的估计和分析。
2.做好自我心理调节。
3.寻找倾诉对象,减缓心理压力。
4.认识与接纳自己,走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