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副食比例适当,保持酸碱平衡:大家知道我们人体血液里中的pH值应是7.35~7.45,方才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我们平时的饮食一定要注意掌握膳食的酸碱平衡,来维持我们体内酸碱平衡。我们将日常食物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酸性食物,如鸡、鸭、鱼肉等,一类叫碱性食物,如茶、蔬菜、水果、薯类、豆类等食物,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合理搭配。
(2)食物的杂与精保持平衡: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提倡食物来源多样化,具有广杂性,主从性和匹配性,适合人类消化道的生理结构和人体全面营养的需要。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主张:为保持身体健康,每天要吃30种以上不同种类的食物。
中国人说“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尤其特别重视唱粥。”古代说,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贫人患虚症,以浓粥代参汤,每收奇效。李时珍说:“米油是穷人的人参汤,婴儿食米油百日则肥白。”我国长寿县巴马乡3位106岁的老寿星每天早晨的食谱是豆浆。
(3)保持食物寒热温凉四性平衡:咱们中国人认为食物有四性(寒、热、温、凉),五味(酸、甘、辛、辣、咸),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四性五味的平衡,保持饮食合理搭配。如吃螃蟹,一定要搭配生姜,螃蟹是寒性食物,生姜是热性食物,吃螃蟹搭配生姜,就保持了寒热温凉的四性平衡。再如,冬天涮羊肉,夏天喝绿豆汤,春天、夏天喝绿茶,秋天、冬天喝红茶(暖胃),便是“审因施食,辨证用膳”的一种原则。
(4)五味调和,不可偏嗜,即膳食五味的平衡。
(5)食宜细缓,不可粗速,即就餐速度快与慢的平衡。
(6)食宜暖,即膳食的冷热平衡。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热食伤胃,冷食伤肺,热天灼唇,冷无冰齿。”就是吃热的食物千万别烫嘴,吃冷的东西别觉得凉牙,这样就控制好了膳食的冷热平衡。
(7)食前忌动,食后忌静,进餐前后动静平衡: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是非常有道理的,通过运动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热量的消耗。
(8)就餐时间和饥与饱的平衡:我们一日三餐要有张有弛,要有一定的科学的节奏。保持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若中午吃多了,晚上就得少吃一点,至少在1天内保持平衡。注意晚上“少吃一口,舒服一宿”。古人说“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就是一天里最忌讳的事情,就是晚上别吃得太饱,因为“饱时即卧乃生百病”。你吃饱了,晚上吃撑了,你一定要出去走走,要散步,要运动,要把热量消耗掉。否则吃了就睡,乃生百病,就什么病都来了。所以我们要保证就餐时间和饥与饱的平衡。
(9)进食量和体力活动的平衡:我们每天要保持进食量和体力活动之间的平衡。
(10)要保持进食前后情绪的平衡: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就是说我们在进食的时候,一切不良的情绪都应该避免,吃饭的时候要做到“食不言,寝不语,才能够集中注意力,把一顿饭吃好。”大家到饭店吃都会发现,高级饭店都播放音乐,为什么呢?为了让就餐的人松弛。
大家知道人除了大脑以外,还有一个脑叫“腹脑”就是我们腹部的神经系统。腹脑神经细胞的数量比大脑都不少,大概有一千亿个神经细胞。当毒素进入胃肠道,是腹脑最先察觉,然后它就产生保护性反应,同时向大脑发出警报,所以为什么吃了有毒的东西以后,就能够呕吐,把它吐出来;你要生气了,就会胃痛,生气了就会恶心,这都是腹脑的保护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