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国主持人队伍现状
主持人的定义世界上第一个主持人1952年诞生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而1980年7月12日被视为我国主持人的生日。那一天,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开播,电视荧屏上首次出现了“主持人”字样,庞啸是第一位被称为“主持人”的电视人。但由于《观察与思考》的节目主持人和播出时间不固定,所以现在通常认为,“中国电视主持第一人”是《为您服务》的主持人沈力。1982年,中央电视台把《为您服务》拿到了专题部,固定栏目名称、固定播出时间、固定主持人。工作了8年,沈力创造了一个端庄、文雅、大方、诚挚的电视屏幕形象,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1993年10月,离休后的沈力再次被请回中央电视台,成为《夕阳红》栏目主持人。在短短的半年时间之内,《夕阳红》和名牌栏目《东方时空》一起,成为中央电视台白天收视率最高的栏目,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十大优秀栏目之一。沈力,原名沈立环,江苏吴江人,女。1957年由部队转业,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播音员。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创办,她被选为电视播音员,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电视播音员。1983年,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为您服务》栏目,她又担任了这个栏目的主编兼主持人,从而又成为中国第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其实,关于我国最早产生主持人的时间也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主持人”诞生于1980年7月12日,以中央电视台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中打出“主持人”字样为标志,也有人认为诞生于1981年,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之友》栏目的创办为标志。具体时间我们无从追究,但不管怎样,主持人这一职业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主持人自身的角色定位也产生了诸多的变化,从单纯主持节目发展为商业色彩极浓的商品,许多主持人可以以天价与媒介公司签约就是最好的例证。
对于主持人的概念,在电视业内,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描述。白岩松在一次主持人的聚会上开玩笑说:“主持人就是那种在栏目里负责露脸、负责领奖,同时也负责挨骂的人。”杨澜认为,“主持人就是讲故事的人。”美国CBS《60分钟》新闻节目创办人唐·休伊特40年前创造了“主播”(Anchor)这个词语,他说,主播就是“接力赛中跑最后一棒的那个人”。自从主持人诞生以来,不少研究者就试图从各个方面给出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定义,然而,由于主持人职业的复杂性以及大众传播学的快速发展,至今还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对主持人的解释是“负责掌握和处理的人”,《广播电视词典》的解释较为科学,即“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群体观念,以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驾驭节目进程,直接面对受众,平等地进行传播的人”。但是,中国人民大学教师高贵武博士则认为该定义仅仅对广播电视而言,并没有将其他媒体概括进去,存在缺陷。
很多人错误地将主持人与播音员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尽管主持人与播音员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性,但实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主持人与播音员的区别
主持人与播音员是有区别的。对于这两个称谓的研究也早已有之,只是争论到现在,还是存在不统一之处。《新闻联播》就曾经在屏幕上打出过“主持人”的字样,但后来认为主持人和播音员在本质上还是存在差异的,于是又改回原来的“播音员”称谓。
对于播音员的定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认为:“播音员是广播电台(站)和电视台在话筒前、镜头前按照文字稿进行有声语言创作活动的专业人员。”我国曾经出现过一批优秀的播音员,如齐越、夏青、潘捷、林田、费寄平等,到了主持人时代,我国又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主持人,如沈力、杨澜、赵忠祥、倪萍、宋世雄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主持人协会会长白谦诚认为,主持人和播音员属于两个不同的工种,各有其特点和要求。播音员的工作始于拿到稿件的那一刻,结束于稿件播报完。在这个过程中,播音员只需忠于稿件,利用自己的技巧将一篇稿件完整、正确地传达出来,并注意语气、呼吸、停顿等发音方面的技巧,正确传达编辑的意图。而主持人则需参与到稿件采写的整个过程中,甚至需要做到采编播合一,他们不仅是一档节目高水平的串联人,更是整个节目的驾驭者,除了利用各种手段完美地传播节目意图外,还可以和观众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另外,播音员在传播时,要严肃大方,不能使用肢体语言,而主持人则可以根据节目的需要使用适当的肢体语言。还有一点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说话人的身份不同。在主持人的话语中,“我”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因为这是主持人以个人的身份在叙述和评说,而在播音员的话语中,很少出现“我”字,更多的是“我们”。这个“我们”有可能代表的是编辑,有可能代表的是党,也有可能代表的是群众,最不可能代表的是播音员自己,这是因为播音员说的话只是转述,而不能夹杂个人的意见。比如,朱军可以说:“我听了这句话很感动!”但王宁就不可以说:“看到山体滑坡带来的人员伤亡,我感到很痛心!”这就是主持人和播音员最大的区别。
对于播音员和主持人界限在学术上引起的争论,高贵武认为,只要抓住了主持人的本质,并不难区分二者的概念。他认为,“主持人的本质在于主持传播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有机结合,在于主持传播赋予了大众传播生动而鲜明的人际特色。因此,播音员是主持人的一种初级形式,只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的进化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产品而已。”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播报、主持双轨制。诸如《新闻联播》、《湖北新闻联播》这类国家、省市级的新闻采用的是播音员播报的方式,产生了邢质斌、罗京、李瑞英、张宏民等一批优秀的播音员。专栏节目、综艺节目,新闻类节目中的新闻杂志、新闻评论、新闻人物、一周新闻综述以及一些纪录片采用主持人主持的方式,出现了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王志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主持人。这些播音员和主持人各司其职,在自己的领域内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我国新闻体制的改革,政治环境的放松,白谦诚预言:“播音员最终将会被主持人所取代。”
主持人的作用
追述我国广播电视改革,其突破口就在主持人。
主持人的出现一改沿袭了几十年的播音腔,不仅使节目形式丰富多样,而且增强了人际传播效果,使电视媒体及栏目人格化,与受众贴得更近。
另外,主持人的出现使广播电视界增添了一个新的工种,以前是采、编、播机械分离,从事这一系统工作的有三人甚至更多,这样的局面就导致播音员或主持人不能完整地把握一个主题内容的精髓。现在这种局面被逐渐打破,出现了采、编、播一体化的趋势,因此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全能型或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可喜的是,我国电视领域已经具备了一些这种自己能采能编能播的高素质人才。
主持人的出现也突破了原先严格的稿件审查制度,非政治性和非新闻性节目的审批权下放,只审提纲而不审稿件。只要舆论导向正确,符合道德标准,不违反社会纪律,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把社会影响放在首位,就可以播出。因此主持人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主持人的出现还促进了电视台人事制度的改革,人才选拔方式更为灵活,通过社会招聘和主持人大赛的方式求贤已经变得更为容易。
主持人的出现也使得原先广播电视部门长期实行的“编辑中心制”逐步转化为“主持人中心制”,虽说目前的“主持人中心制”还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主持人中心制”,但这种变化的愿景是可喜的,也是节目制作体制和运转机制的重要改革。
从主持人对电视节目的作用来讲,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周星认为:最好的主持人是节目的主宰,推动节目的走向;其次的主持人是节目的支撑,缺他不可;一般的主持人是节目的附庸;差的主持人是节目的多余。看来,主持人自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大小,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对节目传播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主持人队伍现状
截至1993年元旦,根据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法规司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委员会对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节目和节目主持人的普查,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3500~4000人之间,而现在估计已经达到万人以上,其增长速度非常快。
我国主持人队伍具有如下显著特色:
1.主持人队伍过于年轻
目前我国主持人队伍相比于其他国家主持人队伍而言,明显更年轻。绝大部分主持人年龄处在20~30岁之间,年纪稍大一点的主持人都转入幕后,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年轻的主持人。
2.性别比例失调
1992年的调查显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男女比例为1∶2,在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的评奖中,获“十佳”的主持人男女比例是2∶8。而2007年的“白象杯”主持人大赛也明显“阴盛阳衰”。
3.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我国主持人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不仅能够主持节目,还能够从事编导、采访、制片等工作,另外还有相关的学术论文、个人专著发表和出版。
1.2我国主持人管理现状
电视主持人作为一种特殊人才,是人力资本中一种比较稀缺的专门化人才,但限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尚未对此行业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体系。自1980年开始,我国的电视主持人节目已经走过了28年历程,和前些年主持人普遍稀缺的情况不同的是,目前主持人才在局部地区、局部单位有所过剩,一方面一些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传媒机构成了主持人才理想的就业平台,另一方面真正优秀的主持人才全国性稀缺,很多电视台对主持人才求贤若渴。如何才能有效地甄别、选拔、猎取、使用主持人才?如何才能确定一个主持人正常的薪酬待遇?这是摆在很多电视媒体及机构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目前,我国媒体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新闻类节目主持人,如白岩松、水均益、王志、敬一丹等人。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以自己知识的积累和阅历,解读每件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加了新闻类节目的知识性、趣味性,也为老百姓的闲暇生活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可以说,他们在引导社会舆论、教育社会大众方面功不可没,为我国媒体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以其特殊的品牌主持人身份,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他们能够比其他主持人获得更多的信任,更易于将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受众,他们在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普通的主持人,所以,稍有不慎,其负面影响也会是深远的。尽管品牌主持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媒体内部还没有把品牌主持人与普通主持人区分开来加以管理,量身定制适合这一群体的管理方式。品牌主持人还分属于不同的栏目和部门,由于他们自身的知名度和对于栏目的重要性,再加上专业性强,致使这一群体无人敢管,因此也就出现了诸多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责任人,致使我国现阶段的品牌主持人处于管理的真空状态,大多数品牌主持人只能通过自律来实现对自身的管理。
笔者认为,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一种“个人化的品牌”,可以借用“整合营销传播”中的品牌四度(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忠诚度)来建构评估体系,并可借用模糊理论进行数学推演与评判。这一体系的建立对主持人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社会影响,对主持人事业如何积极健康地持续发展,都极具探路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