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能抗癌已不是新闻,早在20世纪40年代,一位英国医生在非洲行医时,发现当地人的粪便中纤维素含量比他的同胞英国人要高得多,而当地人的结肠癌发病率远较英国人为低,两者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到了70年代,印度的研究人员发现,印度北方居民的饮食中粗纤维和蔬菜纤维含量很高,当地居民几乎没有结肠癌,南方居民则正好相反。
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报道,丹麦的哥本哈根居民结肠癌发病率比芬兰的库皮奥居民高出倍。经调查分析,哥本哈根居民食入大量肉类和啤酒,而位于芬兰农业区的库皮奥居民食入大量的粗纤维和牛奶。肉类摄入量比芬兰人高出50%的丹麦人,其纤维素的摄入量甚低,这从对丹麦、芬兰农民粪便的检查情形则可看出明显的差异。伯基特博士于1971年报道,吃含大量纤维素食物的非洲居民,很少发生憩室炎、结肠癌及直肠癌。当膳食纤维量为28%~15%时,结肠癌发病率很低,当摄入膳食纤维量低于5%时,发病率则很高。
为什么纤维素高就能减少肠癌的发病率呢?这是因为:
(1)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可使肠道内胆汁量和厌氧菌数都增多,厌氧菌中梭形芽胞杆菌也同时增多了,梭形芽胞杆菌能将胆汁中的脱氧胆汁酸转化成更多的3-甲基蒽,而3-甲基蒽为致癌物质。
(2)纤维素可使粪便含水量增加,并吸收较多的脱氧胆酸和3-甲基蒽,使之易于排出体外,从而减少致癌物与肠壁接触的时间。
(3)随着纤维素含量的增加,肠道内分枝乳酸杆菌也增多,分枝乳酸杆菌可抑制梭形芽胞杆菌而使后者显著减少,进而使致癌物质的产生减少。
纤维素可分为可溶性纤维和不溶性纤维2类,有助于癌症预防的主要是不溶性纤维。
其作用机制可归纳为以下4点:
(1)通过吸附水分与影响肠道菌群的繁殖和排出量,可以增加粪便的体积和重量,对于肠道中的一些致癌物、促癌剂、诱变剂等物质具有稀释作用,减少了它们与肠黏膜的接触。
(2)缩短通过肠道时间,减少肠道中致癌或促癌物质的形成与活化。缩短它们与肠黏膜接触的时间。
(3)吸附结合胆汁酸等各种有害物质,促进它们的排出。
(4)通过发酵提高各种脂肪酸的浓度,改变结肠的pH与氧化还原条件,挥发性脂肪酸可以降低肠道游离氨的浓度,不利于致癌过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纤维素的摄入,尤其是适当吃一些含有不溶性纤维素的食物,对于癌症的预防是必要的。
可溶性纤维素对于肠癌的预防并非没有作为。可溶性纤维素在大米、玉米、海带、木耳、豆类、蔬菜和水果(中的果胶)等所含较多;不溶性纤维素在南瓜、苹果、橘子、香蕉、红薯、青豆、胡萝卜、蔬菜、水果(中的木质素)等所含较多。无论那一种纤维素,进入消化道后,都不能被消化酶所分解,但能为细菌分解。相比之下,可溶性纤维素对于吸收胆汁成分的能力较强,而不溶性纤维素可在体内产生很大的体积,刺激肠胃的蠕动,帮助排便,缩短肠壁与粪便中有害毒物接触的时间,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种类及数目,降低致癌物,预防肠癌发生。所以,纤维素有肠道抗癌卫士之称。
成人每天需要一定量的纤维素,纤维素摄入过少对身体有害,但摄入太多,也并非有利。过多的纤维素可带走较多的钙、铁等元素,造成身体对这部分元素的缺乏。那么,你可能会问:怎样做纤维素才能不多又不少呢?要精确计算纤维素的量相当麻烦,这需要查找每种食物的纤维素含量,乘以每种食物的量,再加在一起。对广大群众来说,这样做不仅困难,也无必要,在实际生活中,只要做到主食与副食之比为1∶1,主食中粗、细粮兼有,副食中蔬菜、水果与含蛋白质食品的比例为3∶1,就可以认为纤维素的量适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