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儿童心理发育的不良因素
每一对父母都希望拥有一个既健康可爱、又聪明活泼的宝宝,那么宝宝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只要身体健康就是健康吗?答案是否定的。健康的宝宝既要身体健康,又要心理健康。
也许你会有这样的疑问:那么小孩子难道会出现心理问题吗?他们也会有心理障碍吗?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表明,儿童甚至包括婴幼儿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而心理医生近年接诊的病人中,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讶的事实!我们的孩子们究竟怎么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障碍呢?
研究表明,影响儿童心理发育的不良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因父母的原因导致的心理障碍
1.父母的遗传
如果精子或卵子带有基因缺陷或是染色体畸形,那么它们的结合无疑已经注定了孩子将来的缺陷。这种由于染色体出现异常而导致的孩子的不健康通常表现为先天遗传性疾病。其中可能导致儿童心理障碍和精神残缺的疾病主要有:大脑先天发育不全、苯丙酮尿症、先天愚型、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症和先天性聋哑等。
2.胎儿期间的发育
胎儿的正常发育主要取决于母体和外界因素。在母亲怀孕的头三个月里,如果不注意保护自己,感染了肝炎病毒、风疹或流感病毒,都可以使染色体发生畸形变异,或者使胎盘的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导致供血不足,从而影响了胎儿的正常发育。还要注意的是,在怀孕期间,不可以吸烟、吸食毒品,正确使用药品,保证室内环境达标,空气湿度、温度正常,保证摄取足够的营养,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适度的工作以及正确的胎儿教育。只有母亲在怀孕期间注意保护自己,才可能让宝宝生下来就健康聪明。
(二)宝宝出生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1.环境
幼儿时期是人生最脆弱、最需要别人呵护的时期。宝宝幼年时,毫无自理能力,完全依赖父母、亲人的照顾才能够生存、成长。给宝宝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喂养、恰当用药、避免其受到意外伤害,尤其是头部的伤害,远离污染严重的环境等。
2.教育
从胎教开始的一系列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心理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比起胎儿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和谐幸福的家庭,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的榜样都对孩子的心理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儿童缺乏学习兴趣的心理因素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烦恼:孩子不好好学习,学习成绩上不去,学习能力差,这些都是孩子缺乏学习兴趣所导致的。孩子为什么会缺乏学习兴趣呢?造成儿童缺乏学习兴趣的心理因素又有哪些呢?
(一)自身原因
儿童的自身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又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两种。我们这里所讲的注意力不集中或是不能长久集中主要是指儿童的主动注意。这一点老师们,尤其是小学老师也许都深有体会。学生们上课总是坐不住,即使坐住了思想也总是跑神,这真是让老师们伤透了脑筋。专家研究指出:7~9岁儿童的主动注意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而10~12岁儿童平均也不过在25分钟。于是,怎样让这些似乎是根本无法坐住的学生保持一节课持续40分钟的注意力,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教材的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口味,要有一定的“吸引力”。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孩子的心理,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吸引并稳定孩子的注意力。可以采用生动多彩的讲解,多提问以加强互动,多布置练习让孩子亲自动手尝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其注意力持久的集中在学习上。
2.心理发育
不成熟孩子的心理发育自然是还不够成熟的,他们在许多压力面前极容易失去自信,乃至害怕、逃避。如一次考试成绩不好,被家长和老师责骂,被同学鄙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同学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太严肃的老师使他持续的紧张,这些都极容易让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使其学习能力下降,缺乏学习兴趣甚至不再愿意到学校去。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和提高遇到挫折时的承受能力,无论在孩子的学习还是将来的人生中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家庭环境
一个家庭氛围非常不好的环境不仅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更使孩子无法集中精力好好学习。家庭环境复杂,父母经常吵架,单亲家庭,或是一方家长经常不在家,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失去学习兴趣,从而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2.学校环境
学习压力太大,学习任务过重;素质过低、不负责任的老师;没有办法相处的同学和学校的风气不好,都是导致孩子不愿意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因素。
3.社会环境迷恋上网,玩游戏,认识了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只能让孩子的心离学习越来越远。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是每一个人都应尽的义务。
3.什么是逆反心理及表现
逆反心理是指儿童成长到一定阶段,心理日趋成熟时所产生的一种与成人,尤其是父母对着干的情绪,医学上称之为敌意对抗心理。逆反心理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呢?研究表明,逆反心理大致有两个阶段,一为儿童时期的逆反心理,另为青少年时期的逆反心理。
1.儿童时期的逆反心理
当孩子从完全依赖父母成长为可以相对独立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处于一种波浪式的不平衡状态,行为也相对比较混乱。一般来讲,当孩子2~4岁,可以独立行走说话的时候,便开始出现第一阶段的逆反。而到了6~7岁,又开始出现了第二阶段的反抗期。在这一时期中,他们似乎更热衷于做自己还不能够做的事情或是不符合现实的事情。俗话说“还不会走就想跑”就是这一阶段比较突出的表现。其他表现还有:违抗大人的命令,不愿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总喜欢做自己做不了的事情。在他们觉得父母不对,却硬要他们执行命令的时候,他们会故意装作没听见或是和大人顶嘴,并产生对着干的情绪。
2.青少年时期的逆反心理
青少年时期的逆反心理是最严重也是最让父母老师头疼的问题之一。在孩子成长到13~18岁,也就是中学生时期,逆反心理也随之而来了。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不再是完全依赖父母的小孩子,尤其是心理上,精神上也开始独立,父母的权威已经开始逐步被怀疑,也不能够完全从精神上满足他们。他们极力反抗以摆脱父母的“束缚”和管教,追求一种自由和自主。加之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积累和增长,父母的价值标准、社会观念经常会和他们产生出入,于是他们不再惟命是从,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处理自己的事情。于是,家庭内部的矛盾时有发生,经常会“战争”不断。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常常觉得孩子已经管不了了,不听话了,翅膀还没硬就想飞了。其实,这种完全的我行我素的思想行为作风就是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体现。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出现离家出走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指出,预防并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平等的新型的家庭关系,是防治逆反心理的最好方法。
4.什么是学习疲劳的心理因素
学习疲劳现象指学生长时间连续不断的学习以后所产生的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要知道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心理因素又有哪些,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机体的疲劳现象。
(一)机体的疲劳现象
可以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
1.生理疲劳
包括肌肉疲劳和神经系统疲劳肌肉疲劳是肌肉运动量过大所导致的能量供给不足,新陈代谢缓慢而引起的疲劳现象。通常情况下,重体力劳动、长时间劳动以及工作量过大等都容易引起肌肉疲劳的现象。肌肉疲劳会造成乏力、动作失调、姿势错误、体态畸形、身体酸痛等情况。神经系统的疲劳指脑力劳动过大或长期缺氧所导致的大脑感觉迟钝、思维混乱等现象。学生要避免学习所造成的肌肉疲劳和神经系统疲劳现象就要多注意休息,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劳逸结合。
2.心理疲劳
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疲劳现象主要表现为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情绪低落、易焦虑、烦躁、易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就会产生这种现象,从而导致心理疲劳。
那么究竟学生的学习疲劳是生理疲劳还是心理疲劳,或者是二者兼有呢?答案是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始终保持固定的姿势,会产生肌肉疲劳;学习时思维和注意力一直过分集中,记忆强度过大等都会导致神经系统疲劳;而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厌恶学习,就会使心理疲劳伴随出现。学生的学习疲劳如果不及时得到解除和舒缓还会诱发各种疾病,如视力下降,食欲缺乏,血压升高,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自信心不足,甚至严重者有可能患上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等疾病。
有的家长会发现,孩子在长时间学习以后,原本会做的题目反而不会了,原本已经记住的内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还有的孩子白天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晚上辗转反侧睡不好觉,学习效率大幅度下降。更有甚者,一让他学习就会身体不舒服,这些都是孩子学习疲劳引发的症状。
(二)改善学生学习疲劳的方法
应该针对不同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学习疲劳,找出合理的防治方法来减轻并改善这种状况。
1.劳逸结合
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方法和作息制度来改变学生长时间不问断学习所产生的学习疲劳。具体方法有:保证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来减轻疲劳;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电视,听音乐来调节疲劳。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
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了解学习内容的用途和重要性是消除学生对学习厌恶的一种方法。而更要注意的是,要用各种手段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学习环境
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
4.学习科目的合理安排
将能够造成不同疲劳程度的科目合理有序的安排,也是减轻学习疲劳的有效方法。
5.自学中的“高原现象”
自学是需要有毅力,并能够持之以恒才能够做到的。在此过程中,自学者不仅要克服学习环境差,学习氛围不好等外部影响,还要尽量避免在长时间学习中自身所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高原现象”。
什么是自学中的“高原现象”呢?专家指出,当自学者在长时间的自学过程中感到精神疲惫,学习吃力,效率降低,情绪上烦躁易怒、茫然不知所措、沮丧,导致学习成绩无法提高或下降的时候,心理学中称之为的“高原现象”就产生了。
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表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外界因素,也有自身的心理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心理因素。主要有:
1.失去学习兴趣
对所学的知识失去兴趣无疑是“高原现象”最重要的成因。自学者一旦对所学知识的兴趣降低,就会不愿意学习,失去学习动机,导致对所学知识的厌恶等消极情绪。
2.缺乏坚定的意志
如果自学者的意志不够坚定,自信心不足,学到一定程度就觉得自己无法再提高,失去继续学下去的勇气,那么,这种自学只能半途而废。
3.急于求成
自学者一旦信心过剩,就会盲目夸大自己的学习麓力,认为自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达到学习目的,所谓“急功近利”,从而使自学失败。
但是,心理因素只是导致自学“高原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外界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又有哪些外界因素会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呢?
1.学习方法
不当学习是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的,只有恰当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苦差事”。首先,要注意用脑卫生。不要长时间不问断的学习,要注意适当的休息;更不要让大脑处于长时间的兴奋或紧张状态,使大脑疲劳,无法正常工作。其次,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要按部就班,更不要盲从,觉得别人的方法好就用,要知道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自己。最后,要明确学习目的。要知道自学不同于到学校接受教育,环境等各方面都和学校有所不同,以前在学校养成的学习习惯也许并不适用于自学。
2.知识结构欠缺
选择自身能够接受,和从前所学知识能够接轨的新知识来循序渐进的学习才是自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将自己各方面的条件以及自己的兴趣、工作需要和社会需要等考虑周全再来确定学习目的,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这才是聪明的自学者所应该做的。
6.年轻人易发生的适应性障碍
年轻人在接触新事物的时候有时会有不适应的状况发生,有时新的事物神秘的面纱一旦被揭开而并不如他们想像的那么有趣时,他们会对这种事物感到失望并失去兴趣,如果硬要对这种事物持续关注,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导致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病人(多是有性格缺陷的人)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出现情绪障碍,产生不良的行为或生理功能性障碍,从而导致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