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坛的坊间传闻,昨晚果然得到证实——作为指挥家的马泽尔,常常让人惊喜,但间或也令人失望。2008年他率纽约爱乐赴朝鲜所做破冰之旅为世界瞩目,但近年其世界巡演途中也曾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形。此次他率英国爱乐造访东艺,上半场的表现未免有些平淡,但下半场的马勒(及加演的瓦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却让人久久难忘。
开场的勃拉姆斯《学院节日序曲》,算不得作曲家最优秀的上乘之作,这或许也影响了指挥和乐队的投入与发挥。由于乐曲素材过多(其中引录了当时的一些著名学生校园歌曲),令勃拉姆斯特有的简练、集中和深入开掘材料的习惯无从施展,相应也减弱了音乐的特点和个性。而对于柴科夫斯基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马泽尔似乎对这位俄罗斯的悲情大师和这部大家都烂熟于心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没有足够的认同,因而在整个音乐进行中都显得热情不够,甚至有些无动于衷——而马泽尔最遭人诟病之处,正是这种“不卷入”的态度。
担当小提琴独奏的青年才俊陈佳峰,是原上音附中的高材生,近十年前已出道,当时即以出色的技巧和稳定的表现引人瞩目。多年未见,一个原先的青涩少年经过在国外长时间的浸染和训练,已经成长为更加纯熟、更加老练的青年演奏家。虽然此次显然与乐队的磨合和排练还不是非常充分,但就完成这部高难度协奏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而论,还是达到了高度的专业水准。当然,就该作品应有的野性和奔放而言,佳峰的演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马勒《第一交响曲》是昨晚音乐会整套曲目的重心和轴心,指挥和乐队都在这个重头戏上卯足了劲,用足了心。这是我聆听过的马勒“第一”最令人满意的现场演奏(不是之一)。看来马泽尔只要情愿投入并与音乐达成真正认同,他之所以被列入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指挥大师人选就具备充分理由。在这里,他表现出对马勒精神世界与音响意图的极端透彻而近乎完美的把握。马泽尔已年过八旬,所以并不依靠外在的体态渲染来推动和带领音乐,而是依靠精致、准确和到位的“点拨”来建构和塑造音乐。显然,这是需要深入的排练和长期的合作方能达到的境界。无论是第一乐章引子的玄妙泛音和鸟鸣模仿(象征大地回春的自然气息),还是第二乐章连得勒舞曲的风趣律动(奥地利乡间舞曲的地道特征),或是第三乐章的多元混杂(最富马勒特点的个性口吻),以及第四乐章的生命渴望(铜管的金属声在此达到峰值),都在马泽尔和乐手们的手中达到了无可挑剔、淋漓尽致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