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洗菜切菜
很多人洗菜时喜欢浸泡一段时间,这会造成蔬菜中的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损失。
蔬菜的合理加工原则是:最好用流水冲洗,不可在水中浸泡;煮菜时要等水开后再将菜下锅;汤和菜一起进食。
在洗一些肉类食物,如鸡、鸭时,水温最好不要过高,这样可以防止脂肪溶于水中降低营养价值;洗鲇鱼、泥鳅时,不要过多地洗去其表面的黏性物质,因为它们是一种胶质营养素。
另外,原料加工的形状越大越利于保护其中的营养素,因此切菜时不要过碎、过细,否则,营养素与空气接触过多容易氧化,致使营养损失。
烹调过程中当心损失营养素
通常情况下,因储存的方式以及烹制方法的不同,在食用食物之前,其中一半以上的营养物质可能已经被破坏了。食物经过的每个加工阶段,水煮、烘烤、油炸或冷冻都会消耗其中的营养物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三大天敌是热量、水分以及氧化。烹调可以让食物有更好的口味、清除某些有害物质,并促进消化吸收。但是,在我们洗菜、切菜、烹调的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部分营养素的流失,尤其是维生素及矿物质。
1.任何形式的加热都会破坏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破坏程度视加热的时间以及煮锅是否能够平均散热而定,但最主要还取决于温度。平均而言,多叶蔬菜在加热过程中会损失其中20%~70%的营养物质。
油炸的食物,其温度会超过200℃,从而使脂肪发生氧化,将人体必需的脂肪酸转变为毫无用处的逆脂肪。用这种炸食物的油饲养的动物会患动脉硬化症。
2.精制油在超市货架摆上几个星期后,日光的照射其实已经破坏了其中的成分。这些油不应用于煎炸食物,因为它们会破坏食物中的抗氧化剂,进而会破坏体内的抗氧化剂。
3.矿物质和水溶性维生素会溶于烹制的汤中,而且用的水越多,煮的时间越长,溶解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温度超过50℃,细胞结构就开始分解,从而使其中的营养物质溶出。高温还会破坏部分维生素,但矿物质不会被破坏。因此,整个或大块大块地烹制食物可以起到保护营养成分的作用。
煮的过程一般会破坏食物中20%~50%的营养物质,因此将溶解了大量矿物质的水作为汤或调味的汁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4.在微波炉中对食物(如蔬菜)进行加热,可以通过振动水的粒子产生热量,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则很少。但是,微波产生的热量会迅速破坏脂肪,因此千万不要将含油脂的菜、坚果或植物种子放在微波炉中加热。
5.炒蔬菜时,急火快炒营养素损失较少,蔬菜中的维生素可保存60%~70%,其中胡萝卜素的保存率在80%以上。
6.从肉类的烹调方法来看,以炸的方法所损失的维生素为最多。如维生素B1,在炸时损失45%,煮时损失42%,焖时损失30%;维生素B2的损失分别为炸时43%、煮时18%、焖时10%。许多维生素都是易溶于水的,比如牛肉炖后营养保存率为56%,其中44%溶解到了汤中。
7.猪肉中的维生素以炒猪肉保存最多,清炖及蒸则保存较少;炒猪肝中维生素的保存率高于卤肝;肉类腌制时所造成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烟酸的损失很少,只有1%~5%左右。
8.肉、禽、鱼等动物性食品在烹调中,维生素A、维生素B复合物常有损失。短时间油炒,肉丝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分别损失13%与21%;炸里脊中,二者分别损失43%与38%;清炖猪肉半小时以上,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则分别损失65%与41%;炒猪肝,维生素A损失41%;卤煮猪肝1小时,维生素A可损失50%。
9.做饺子馅时,有些人常将蔬菜在开水中焯过后剁碎、挤汁,这样做会使维生素的损失率高达80%。
别用过热的油炒菜
有人在炒菜时,总习惯将油的温度烧得很高,甚至将油烧得冒青烟再投料。认为这样的温度炒出的菜有味道、有营养。实际上,这样做是不正确的。因为在炒菜时,把油烧得过热,对人体健康不利。
油烧到冒烟,则表明油温已达230℃左右,在这种温度下,不仅油脂中所含的脂溶性维生素遭到破坏,而且当食品与高温油接触时,食品中的各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将会大量损失。
同时,油中的脂肪酸也会因高温而被氧化,从而降低食油原有的营养成分。因氧化产生的过氧脂质,还可产生致癌物质。人若经常食用含这类有害物质的菜肴,就容易产生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严重者可引起胃癌。
此外,油烧到冒烟的程度时,食油在高温中会产生一种叫丙烯醛的气体,它对鼻、眼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使人流泪甚至造成头晕、恶心、厌食等不良反应,天长日久还可诱发肺癌。
此外,烹调时,把新鲜蔬菜放入这样高温的油中,还会使原材料中的维生素C全部被破坏,其他物质也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炒菜时,油温切忌过高,一般以控制在69℃~92℃的范围内为宜。
将油烧得过热再炒肉,这种方法也不科学。炒肉时,油温一般在110℃~140℃就够了。
肉类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等成分。如果将切好的肉放入热油中,势必造成油和肉的温度反差过大,使肉的表层骤然凝固,阻碍了热的传递,使外层炒老,内层不易炒熟。时间一长,会出现老嫩不一的情况。这样炒出来的菜,色、味将会大为逊色。
怎样炒肉才会使其外形圆润舒展、鲜嫩味美呢?方法一,先把锅烧热,然后加油,随即加肉翻炒。方法二,先加入1/3数量的油并将其烧热,然后,将剩下的2/3的油同肉投入翻炒。
方法三,把锅烧热,倒入油后迅速涮锅倒出,重新放入凉油,继而再投肉翻炒几下,再投入调料、配料同炒。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炒菜不宜多放油。在烹调菜肴时,用油过多,就会把菜料里外包裹严实,使其他调味品的味道不易渗入到菜的内部,不仅影响菜的风味口感,而且还会影响人的正常食欲,不利于人体健康。食油过多,体内消耗不完,剩下的部分就会在人体内慢慢贮存起来,当这些油脂在肝脏沉积过多时,便会形成脂肪肝,使肝脏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
特别是老年人和脂肪代谢障碍者,血液中脂肪过多就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高血压和冠心病。另外,常吃大量油,还会刺激胆汁、胰液大量分泌,从而容易诱发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发作。
正确的煮饭方法
大米是人们的主食之一,但是由于淘米方法不当,如搓洗次数过多、浸泡时间过长,致使营养素大量丢失,尤其是大米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如B1、维生素B2,烟酸和矿物质。下面介绍一下,正确的淘米和煮饭的方法:
1.正确的淘米方法
大米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每100克大米中含有蛋白质6.9克、糖76克、脂肪1.7克,此外,还含有钙、磷、维生素、核黄素等。有人不管新米、陈米都反复地淘洗,认为这样更卫生。但事实上,维生素B1主要存在于米粒的外皮和胚芽中,极易在淘米的过程中流失。
据实验证明,米粒经一次搓淘后维生素B1会减少70%,二次后会减少80%;两次淘米脂肪损失4%,蛋白质损失10%,无机盐约损失14%。同时,若将米粒浸水时间过长,水温又偏高,搓淘时用力过大,米中的营养成分损失得就会更多。
如果大米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情况则另当别论。黄曲霉素毒性很强,是引起肝癌的主要毒素之一。在常压下,即使加热到100℃,它也能存活。
大米受潮后往往易沾上黄曲霉菌,而且只能用搓淘方法将黄曲霉菌去掉。一般来讲,米经过第一次搓淘后,黄曲霉素可去掉55%左右,第二次可去掉62%,第三次可去掉72%,第四次可去掉87%,第五次能去掉96%以上。
从粮食的营养学来讲,要使米中的淀粉得到充分的糊化,应在做饭前半小时淘米。淘米的方法是,首先用水漂洗掉杂物,然后拣掉混在米中的细碎沙石,经2~3次的轻淘漂洗便可。如果陈米霉变不严重,可反复淘洗4~5次;如霉变严重,大米失去原有光泽,显得暗,甚至有霉点时,要先将霉点米粒拣出,用手搓洗3~5遍,使水清洗即可。
2.正确的煮饭方法
有人喜欢吃涝饭,即将米煮到半熟涝出,丢弃米汤后再在蒸笼中蒸熟。用这种方法做的米饭,大米中硫胺素、烟酸、核黄素的保存率分别仅为17~33%、50%和24%。而不丢弃米汤的蒸饭中,硫胺素保存率为62%、烟酸为30%、核黄素则可以达到100%。
自来水在生产的过程中,有些厂家加入了一种叫“氯气”的气体,氯气溶于水能生成一种化学物质,名叫“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在分解的时候,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有些自来水厂家用漂白粉来消毒,漂白粉的“主角”是次氯酸钙,它的“性格”也很不稳定,在空气中久了就会分解。特别是遇到酸,哪怕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里形成的一点碳酸,也能使它分解,产生次氯酸,次氯酸分解能杀灭细菌。
这就是说,自来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氯气。如果直接用自来水管中的水来煮饭,水中的氯气会破坏米里的维生素B1,时间久了,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诸如消化不良、皮炎等症状。据日本东京大学藤原元典的实验证明:用生冷的自来水烧饭,维生素B1的损失为30%左右。正确的煮饭方法应该是先烧开自来水,然后将米倒入,这样水中的氯气已基本蒸发完,因此会减少维生素B1的损失。
动物内脏宜炖不宜炒
动物内脏如肝、肾、肺、肚、肠等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常被多种病原微生物污染,也是各种寄生虫的寄生部位。内脏不易炒熟炒透,所以将内脏炒着吃,难以杀死病菌和寄生虫。如果吃了未炒熟的动物内脏,感染疾病的机会便大大增加。
经研究发现,牛、马、驴、骡、猪、鸡、鸭等动物,常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者、携带者和传播者。乙型肝炎病毒,有着较强的抵抗能力,在60℃的温度下烧煮4小时,仍安然无恙,有时中等浓度的消毒剂也不能将其置于死地,一般在煮沸10分钟后才能被杀灭。因此,动物内脏不宜炒着吃。
动物内脏的最好烹制办法是长时间高温高压焖煮,使其彻底煮烂煮透,将寄生虫、病菌和虫卵杀死,然后再食用,以消除病从口入的隐患,避免食后致病。
拿猪肝来说,很多人喜欢吃炒猪肝,而且将猪肝炒得很嫩,甚至带着血丝吃,认为这样鲜嫩可口。猪肝中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尤其富含维生素A和微量元素铁、锌、铜等,是虚弱和贫血患者的良好补品。但肝脏是解毒器官,人体吸收产生的有毒物质经过肝脏,毒性就会被解除。动物肝脏不可避免地要携带一些有毒物质的代谢物,还可能混有混合饲料中的有毒物质。
同时,肝脏也是一个营养库,有一些寄生虫喜欢居住在肝脏,吸取营养物质,完成自身的生命发育过程。例如肝吸虫等寄生虫可寄生在肝脏内,只靠洗泡是难以彻底清除的。
显然,猪肝并不是什么“干净”之物。如果只顾嫩炒可口,炒得时间又很短,这样吃是非常危险的,很可能将没有杀死的某些病原体或寄生虫卵吃入腹内。短火也不能有效地分解猪肝中的有毒物质。如要想炒动物内脏的话,火一定要大一些。
蔬菜怎样焯水
吃蔬菜有时要焯水,目的是除去草酸或异味,或为了加工的需要。焯水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否则会造成营养素氧化、溶解、流失,蔬菜失绿变黄。下面介绍几种正确的焯水方法:
1.焯菜时要做到沸水下锅
蔬菜冷水下锅,当水温逐渐升高,在30℃~60℃时,氧化酶活性最强,使维生素C受氧化大量被破坏。如果焯菜时沸水下锅,水温迅速升至80℃以上,氧化酶遇热失去活性,大量维生素C会免遭破坏。
2.焯菜时间宜短不宜长
焯菜的科学名称叫做“汤漂”,即在沸水中把蔬菜漂一下即可,不可在水中煮,因为蔬菜在沸水中时间一长,水溶性营养素如矿物质、B族维生素、游离氨基酸,就会大量溶入水中从而流失。
3.焯菜时不可加盖
在沸水中蔬菜的有机酸要挥发,如果加盖,这种气态的酸又会回流到锅里。这样,叶绿素的镁离子就会被氢离子置换,变成脱镁叶绿素,绿叶变成了黄褐色,破坏了绿叶蔬菜的嫩绿色。
小心烹调“半成品”食物
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半成品”式方便食品应运而生,且颇为走俏。表面上看,这些“半成品”食品已被清洗干净,切成适当大小,几种食物搭配组合,而且加入相应的调味品,如生姜、香葱、味精。消费者买回家后,只要在锅里放些食油,炒一下即可享用。择菜、清洗、切段、搭配等工序全部省去,这也是“半成品”食物颇受欢迎的原因。
要提醒消费者的是,对于已经加入味精的“半成品”,烹调时要用小火,最好是蒸、煮而不是炒。因为味精在加热到120℃以上的油锅中炒时,就会由原来的谷氨酸钠变成焦化谷氨酸钠。焦化谷氨酸钠不仅鲜味低,而且具有一定的毒性。
据测定,在三四成热的“温油锅”里,油温已升至90℃~130℃,炒菜的油锅油温往往在150℃~200℃。这种油温炒出来的“半成品”菜肴,其中的味精早已变成有毒性的焦化谷氨酸钠了。
有些加有调味料的“半成品”食物是由海参、鱿鱼组配而成的。海参、鱿鱼水发时往往加入了碱,如果组配时没有冲洗干净,它们会可能偏于碱性。味精遇到这种偏碱性的食物,就可能转变成谷氨酸二钠。谷氨酸二钠鲜味极低,且具有异味。因此,消费者在选购和烹调“半成品”食品时马虎不得。
骨头汤不宜久煮
有些人在熬骨头汤时,总认为熬的时间越长,味道就越鲜美,营养就越丰富,因此一熬就是大半天。有些人还认为骨头汤有营养,喜欢常喝。
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骨头汤久熬和常喝都是不适宜的。认为骨头汤熬的时间越长营养就越丰富的人多半认为,熬久的话,骨头中的钙质可以溶化,从而被人体吸收。其实,无论多高的温度,也不能将骨骼内的钙质溶化。这是因为:动物骨骼中所含钙质不易分解。熬的时间过长,反而会破坏骨头中的蛋白质。因此,熬骨头汤的时间不宜过长。
营养专家推荐的方法是:炖汤前,先将洗净的骨头砸开,然后放入冷水,并慢慢加温,在水烧开后可适量加醋,因为醋能使骨头里的磷、钙溶解到汤内;同时,不要过早放盐,因为盐能使肉里含的水分很快跑出来,会加快蛋白质的凝固,影响汤的鲜美。
专家推荐的炖具为压力锅,因为用压力锅熬汤的时间不会太长,汤中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损失不大,骨髓中所含的磷等微量元素以及其他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损失也不大。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煮骨头汤时冷水要一次加足,万一中途要加水,可以加热开水,切忌加冷水。这是因为,骨头里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胶原蛋白,在沸腾时突然加入大量冷水,骨头汤的温度骤降,会使脂肪和胶原蛋白迅速凝固,骨头表面也会急剧收缩,骨头中的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便不能顺畅地溶解出来,骨头变得致密而不易烧酥,骨头汤中的营养物质就相对较少,口味也大为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