涸辙之鲋(héfù)
“涸”字,指水干,枯竭;“鲋”字,指鲫鱼。成语“涸辙之鲋”,简称“涸鲋”,语出自《庄子·外物》:庄子向监河侯贷借米粮,受到轻侮后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指被困在已经干涸的车沟里的小鲫鱼,急谋升斗之水。后比喻处在困境中亟待救援的人。也有的史书作“涸辙之鱼”。“涸”字,容易误读成gù。
上颌(hé)
指构成上口腔的骨头或肌肉组织。也叫“上颚”,有上唇、上齿、上牙床、硬腭、软腭、小舌等部位。
一丘之貉(hé)
指一个山丘上的貉,比喻为一路货色的坏人。“貉”原指一种狐狸样的哺乳动物,栖息在山林中昼伏夜出,吃鱼虾和鼠兔等小动物,皮毛为珍贵裘皮。《诗经·七月》中有“一日之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句。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将“一丘之貉”审定为yīqiūzhīhé,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又重新加以确定。“貉”字,从《广韵》下个切,中古入声字。极易误读成去声。
阖家(hé)
“阖”字,通“合”字,是“全”、“总共”的意思。《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元朔元年下诏书曰:“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古有“阖府”、“阖第”、“阖城”、“阖村”等汉语词。今有“阖家欢乐”、“阖家幸福”等词。
恫吓(dònghè)
“吓”字,今有xià、hè两读。读hè的“吓”字,《广韵》作呼格切,中古入声字;读xià的“吓”字,《广韵》作呼讶切,中古去声字。两者都作动词或动词词素,词义也基本相同,都指吓唬。区别在于习惯用法的不同。单用或作复合词的词头时,读xià,如“吓唬”、“吓人”、“吓着了”、“吓了一跳”、“杀鸡吓猴”等。作为复合词的词尾,书面语中多读hè,有“恫吓”、“恐吓”、“威吓”等。“惊吓”一词例外地读作jīngxià。
负荷(hè)
“荷”字,今有两读。(1)读阳平hé,从《广韵》胡歌切,中古平声字。一般作名词,主要是指植物“莲”,也作“芙蕖”。相关汉语词还有“荷花”、“荷叶”、“荷塘”、“荷包”、“荷包蛋”、“绣荷包”等。译音词里的“荷”也读阳平hé,如“荷兰”、“荷马史诗”、“荷尔蒙”、“荷兰盾”等。(2)读去声hè。一般用作动词或动词词素,从《广韵》胡可切,表“担”、“抗”、“负担”、“承受”等义。如“负荷”、“荷锄”、“电荷”、“是荷”、“感荷”、“为荷”、“重荷”、“荷枪实弹”等。
喝问(hè)
读去声hè的“喝”字,《广韵》作许葛切,中古入声字。表“大声呵呼”、“吓唬”、“威胁”、“赞喝”等义。相关汉语词有“吆喝”、“喝问”、“喝道”、“喝止”、“断喝”、“喝彩”、“喝令”、“当头棒喝”、“吆五喝六”、“大喝一声”等。不能将此类读去声的“喝”字一概读成阴平。读阴平的“喝”字表示吸食液体饮料、流质食物或气体。如“喝水”、“喝汽水”、“喝汤”、“喝酒”、“喝中药”、“喝西北风”、“能吃能喝”等。
横祸(hèng)
“横”字,音hèng,从《广韵》户孟切。(1)指放纵、暴戾、肆意妄为。相关汉语词有“横行”、“蛮横”、“横暴”、“专横”、“挡横”、“骄横”、“强横”等。(2)指不吉利的、意外的祸患。《淮南子·诠言》中有“内修极而横祸至者,皆天也,非人也。故中心常恬漠,累积其德,狗吠而不惊,自信其情。故知道者不惑,知命者不忧”句。汉语词另有“横祸”、“横财”、“横死”、“横生”、“横事”等。
读阳平的“横”字,多表与地面平行、与“竖”、“直”相对的一些事物,中性词,如“横竿”、“横眉”、“横竖”、“纵横”、“横扫”、“横向”、“横陈”、“横亘”、“横跨”、“横断面”、“横空出世”、“横刀立马”等。而读去声的“横”则多表示贬义。
“横”在表示纵横杂乱时,如“老泪横流”、“物欲横流”、“血肉横飞”等词里,一般要读作héng。在某些成语或文言词中的“横”虽然也表示放纵、暴戾、肆意妄为,仍读阳平héng,如“横加干涉”、“横行霸道”、“横征暴敛”、“一脸横肉”等。
“横生”一词,如果读héng shēng,一指植物纵横杂乱地生长,如“枝蔓横生”;二指洋溢而出,充分地表现出来,如“异趣横生”。如果读hèngshēng,指意外地发生,如“横生枝节”、“一时间是非横生”等。
哄抢(hōng)
表示许多人拥上去抢购或抢夺。读阴平音的“哄”字,形容许多人大声喧哗或多人同时发出声音。另有“哄传”、“哄然”、“哄动”、“哄闻”、“乱哄哄”、“一哄而起”、“哄抬物价”、“哄堂大笑”等汉语词。在“哄抢”、“一哄而起”、“哄抬物价”等词里的“哄”字极易误读成去声。
阿訇(hōng)
波斯文的译音,原意是“教师”,在通用波斯语的穆斯林中,是对伊斯兰教教师的尊称。我国伊斯兰教称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经典的人为“阿訇”。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訇”字“统读”为hōng。
薨逝(hōng)
古代诸侯去世曰薨。《礼记·曲礼下》载:“[周朝],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唐代称二品以上官员死曰薨。《新唐书·百官志一》中说:“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
闳中肆外(hóng)
形容文章内容宏富广博,文笔豪放尽致。语出韩愈《进学解》:“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闳”字,指高、大。汉语词还有“闳大广博”、“闳言崇议”等。
雪里蕻(hóng)
俗称“雪里红”,蔬菜名。一年或两年生草本植物,是叶用芥菜类中的一个变种,耐寒力强,在南方冬季也能露地越冬。一般行育苗移栽,适于腌制咸菜。
黉门(hóng)
古代称学校的门,借指学校。《后汉书·仇览传》有“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句。另有汉语词“黉宫”、“黉学”、“黉宇”、“黉门学子”、“黉门秀才”等。
哄骗(hǒng)
用假话或手段欺骗人。“哄”字,指说假话、耍花招欺骗别人,或用言语动作引逗小孩儿。相关汉语词还有“哄逗”、“诓哄”、“蒙哄”、“欺哄”、“哄人”、“哄小孩儿”、“哄孩子玩儿”等。
内讧(hòng)
内部发生争吵或冲突,造成分裂或相互残杀和溃败。如《新唐书·郭子仪传赞》有“赞曰:天宝末,盗发幽陵,外阻内讧。子仪自朔方提孤军,转战逐北,谊不还顾”句。“内讧”,也写作“内哄”。“讧”,《广韵》作户分切,中古平声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讧”字为“统读”hòng。容易误读成gàng。
哄闹(hòng)
故意或别有用心地闹事。“哄”字,指故意捣乱或开玩笑。如“起哄”、“一哄而散”等。
齁咸(hōu)
“齁”字,北京话里的副词,是“非常”、“太”、“过分”的意思,表示食物因太甜或太咸入口后引起喉咙的不舒服。又如“齁甜”、“齁酸”、“齁苦”、“让咸菜齁着了”等。“齁声”指打呼噜的声音。如元代王实甫的套曲《集贤宾·退隐》的[尾声]:“醉时节盘陀石上眠,饱时节婆娑松下走,困时节布衲里睡齁齁。偶乘闲细将玄奥剖,把至理一星星参透,却原来括乾坤物我总浮沤。”
闽侯(hòu)
地名。在福州正西30公里。福州在新石器时代为闽族聚居地,战国时为闽越诸侯国封地,秦为闽中郡,西汉时始置冶县,东汉改为东侯官县,晋为侯官县,隋改原丰县,旋为闽县,唐又析置侯官县,1913年并闽县和侯官县为闽侯县。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将作为地名的“闽侯”审为mǐnhòu,这也是“侯”字读去声的唯一用例。
滹沱河(hū)
水名。在河北西部,牙子河北源。源出五台山东北的泰戏山,穿割太行山东流入河北平原,在献县与滏阳河会合为牙子河,会北运河入海。全长540千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夹杂大量泥沙,下游淤浅,常溃决成灾。新中国成立后加固了河堤,并在上游修建水库以拦蓄洪水,减免了内涝灾害。金代有文学家王若虚所撰《滹南诗话》和《滹南遗老集》。
囫囵吞枣(húlún)
指不加咀嚼、不吐枣核儿,将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辨别、不经消化理解地一股脑儿地接受。汉语里另有“囫囵觉”、“囫囵个儿”等词。“囫囵”,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审为húlún,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又分别审定“统读”为hú和lún。
鹄立(hú)
“鹄”字,天鹅的别称。“鹄立”,指像天鹅似的延颈而立,形容盼望。《后汉书·袁绍传》载,东汉末,袁绍病死后,刘表以书谏袁绍长子、荆州刺史袁谭曰:“今整勒士马,瞻望鹄立。”另有“鹄望”、“鹄候”等词。
觳觫(húsù)
原指牛等恐惧发抖状。《孟子·梁惠王上》载,齐宣王曾“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杀牲祭祀)。’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后引申指老牛。
浒湾(hǔwān/xǔwān)
地名。两个地名,两种读音。河南信阳地区的浒湾,读作hǔwān。江西盱江东岸的浒湾,读作xǔwān。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时有此规定。“浒”字从《广韵》呼古切,今读hǔ,意为“水边”。据说《水浒传》书名乃罗贯中所起,指“湖边”、“泊边”。《诗经·王风·葛藟(音lěi)》诗有“绵绵葛藟,在河之浒”一句。“浒湾”同样指水边。在不同地域有不同读法,多半由于历史上方音影响所致。
虎不拉(hùbulǎ)
虎不拉即“伯劳鸟”。额部及头部两旁呈黑色,颈部蓝灰色,背部棕红色,有黑色波状横纹。上嘴弯曲,嘴巴长。吃昆虫和小鸟。河北、北京地区叫“虎不拉”。
怙恶不悛(hùquān)
也作“长恶不悛”,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怙”字,意为倚靠、仗势;“悛”字,意为悔改。《宋史·王化基传》中有“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悛,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不诉”句。
戽斗(hù)
一种汲水灌溉的农具。形状略像斗,两边有绳,由两人同时牵绳提斗,用晃荡起来的惯性先从低处舀水,再一同用力往高处戽水。陆游《喜雨》诗有“水车罢踏戽斗藏,家家买酒歌时康”句。
竹笏(hù)
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手里拿的狭长的竹板子,又叫“手板”,还有用玉或象牙制成的,上面可以记事,至清代始废。
瓠瓜(hù)
又叫“瓠子”,是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葫芦的变种。茎蔓生,花白色,果实呈圆桶形,嫩果可做蔬菜。原产于非洲及印度,我国有普遍栽培。“瓠果”,指的是浆果中属于瓜类的果实,由子房和花托一起发育而成,如西瓜、南瓜、黄瓜等。
扈从(hù)
旧时指帝王或达官贵人外出所带的随从、侍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为天子作赋曰:“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虬,……孙叔奉辔,卫公骖乘,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中。”“扈”,是“跟随”、“跟在后面”的意思。1959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二次审音时审“扈从”为hùcóng。
糊弄(hù)
指欺骗、蒙骗,敷衍、塞责或将就、凑合。如“糊弄群众”、“衣服不合身,你就糊弄着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