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518600000002

第2章 美术理论(1)

中国画线条艺术阐释

中国画由山水、人物、花鸟三科组成。纵观中国画悠久的历史,画家无论采用何种画科的形式观察对象、表现物象、描写形象,都离不开中国画特有的工具——笔、墨、纸。通过用墨运笔,以线条为媒介来构筑意象,抒发画家的思想感情。这种对线条的风格、技巧、表现力的自觉依赖,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绘画语言的独特性,从而使中国画成为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瑰宝。中国画线条的精神导向源于画家对大自然的生命感悟,是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作为一个课题,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对中国画线条艺术作进一步的阐释。

一 从中国画线条艺术的发展历程理清中国画线条的特征

众所周知,线条作为最基本、最单纯、最简单、最朴素、最便利的造型手段,在人类早期遍布世界各地的岩画中就已经不约而同地被使用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类在使用线条时,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对线条的认识及运用也逐渐地拉开距离,中华民族独特的中国画艺术也拉开了古老而神奇的线条艺术的历程。

追溯中国画线条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画艺术从它的胚胎之初,就与线条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产生的彩绘陶器上,原始社会的劳动人民就已经学会使用线条和颜色作为造型的媒介,或用颜色涂摹形象,或用线条勾其轮廓,如仰韶文化精美的彩陶,则于陶器的表里用红、紫、黑三色画动物(犬、羊、蛙等)形,或几何纹样,这些图纹都是通过软笔手绘的线条这一媒介来表现的。以后到了殷周时期,人们在青铜器上为铸造而先描绘的狩猎、交战及古生物的形态,形成了粗犷、刚健、洒脱的具备装饰效果的铭纹线,如商二里岗时期的兽面纹鬲。随着刻制工艺的进步,青铜器铭纹线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一改昔日那种粗犷、刚健、洒脱的雄风,而变成一种纤细流畅、屈铁盘丝、金勾铁画,形似“游丝”的线条,如战国《宴乐水陆攻战纹》,其线条劲利流畅,刚中见柔,细如游丝但却刻意求工。在中国现存最早的《晚周帛画》中的一凤一夔上使用的线条,明显地受到铭纹线的影响。又继之发展到汉代,这时的绘画线条的表达能力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汉代壁画中的奔驰的马等。到晋朝,从顾恺之的画可以看出,线条的应用有了极大的发展,《洛神赋图》和汉代壁画同是用线条画的,但感觉上却大不一样了。及至唐代,线条的功能扩大了,画家成功地用它来表现出物的质感了。如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和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等。此时,在画家的笔下,线条流露着画家对人生的思想感悟以及对宇宙变化的独特审美意趣,它为中国画的创作活动提供了“传情达意”的表达方式。随后,中国画线条艺术日趋发展成熟,“线条”成为中国画家抽取、概括自然形象、融入画家情思意境和表达思想、创造艺术形象的造型基本手段。

中国画线条艺术不仅在实践中有所表现,而且在理论上也有所探索。关于中国画线条艺术论说的最早理论见《周礼·考工记》及孔子的《论语》中,在《周礼·考工记》中有“凡画绘之事,后素功。” 《论语》中孔子与子夏的对话有“绘事后素”,这里的“绘”指的是涂颜色,“画”指的是线条,“素”是指的白色。即“绘”后,才可以加上“素”,也就是用白色(“画”)勾勒出线条来。东晋时的谢赫在《古画品录》里,提出以六法的标准评画的优劣,其中把“骨法用笔”放在第二位,“骨法用笔,是指用笔要有功力”[1](1)。用笔的功力自然要通过线条的“笔迹”表现,说明“线条”在中国画中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中国画线条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国“汉字”所表现出来的书法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书画都是视觉艺术,都需要用笔勾线以表现功力、情性、灵魂、境界、神韵,因此,中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早期的绘画和“汉字”的象形文字是否一体,目前尚无定论,但中国早期的绘画艺术与中国的象形“汉字”均以线条来造型,这是历来被人们公认的。唐代的张彦远早就在其《历代名画记》,就论画六法中有所论及:“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张彦远说的是中国画线条(用笔)与书法用笔同法。书法是线条的艺术,线条是其表现的主体。汉代就有人把书法提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来阐述,而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魏晋时期,人们不但对线条的运行规律作了理论的总结,而且还提出了用笔的重要性。书法中关于线条的理论,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画线条艺术的发展,书画用笔相通这一点,也为中国画线条技法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使其沿一条“骨法用笔”的轨迹前进。

二 从中西绘画的线条表现看中国画线条艺术的价值取向

“线条”作为造型艺术的基本元素,中西画家都曾运用它创造了许多不朽的艺术杰作。然而,线条在中西绘画中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西画中“线条”是“面”的一部分,“线条”从属于“面”,为“面”服务,它主要起着表现质感、量感和塑造形体的作用。而在中国画里,中国画的线条具有非线性的复杂表象特征,中国画的表现离不开线条,线条是中国画的特有语言,“中国绘画在线条的勾勒中,在笔墨的皴擦点染中,直接表现丰富的感情世界。”[2](2)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肯定地说:“无线者非画也。”中国画的线条艺术不仅有着塑造形体、表现物象的作用,而且同时具备传情、达意、造境等多种功能。因此,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实的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仿佛音乐的制曲)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3](3)

显然,中西绘画在线条表现的价值取向上是不同的。从物质手段看,西画的工具材料在线条的表现上有它的局限性,西画工具材料更适合“以光色分面法”的表现。而中国画的笔、墨、纸,特别是中国画毛笔这种特有的工具——富有弹性,笔端尖而有锋,便于摆脱琐碎的光影的描绘,有利于线条和各种变化的笔法表现。

从精神层面看,西画中亦可见到以线条造型,但它主要用于构成明暗,体现客观结构,它本身是一种手段,离开了体面便无从评价线条的优劣,线条本身并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中国画自古便有很高的线条意识,线条对体面的依附性不大,在中国人眼里,线条饱含着悠远的哲理与禅趣,神秘而不可喻。中国画线条不仅可以表现自然的形、质和空间,反映出画家对客体的认知、理解和抽象的概括,而且积淀着画家的主观意向和情思,甚至超越对形、质和空间的表述,成为形、意、情的综合表达,完成一种形而上的追求。因此,中国画线条有其独立的价值取向。

正因如此,中国古代画家总结了画人物的十八描法的线条。“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是线条的作用形成的不同艺术风格。我们可以从中国现存最早的《晚周帛画》中感受到细致生动“细如游丝”的线条风采。从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中领略到那种“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4](4)的“高古游丝描”线条的古雅。从传为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中体验到“ 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5](5)的潇洒的“兰叶描”线条。这里,线条成为画面提炼的视觉形象,具有丰富画面、增强画面空间感的作用,是连接形态间和谐与画面节奏所形成整体呼应的关键。线条的性格属性能表现不同特征的物象造型,“线的疏密、繁简、曲直、刚柔等的变化,可以产生丰富的韵律节奏,更能够体现作者的感情、性格,形成作品的独特风貌,可以说是‘一箭多雕’”[6](6)。线条的枯、湿、浓、淡及千变万化的抽象线条组合,由此产生多样的线型,表现幽深的审美意趣,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境界,其价值取向是西画以体面表现物象所不及的。

三 从中国画线条艺术的运用认识中国画线条的力度美和质感美

线条是中国画的精髓和命脉。中国画在线条的运用上与西画有所不同。首先,中国画线条不完全是一种描摹对象轮廓和纹理的线,也不是无意义的抽象的线,它是一种兼表形和达意于一身的、有意味的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其次,中国画线条艺术在其运用中,逐渐把书法、画法完全糅合为一体,如果说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形式美集中体现在线条方面,那么,不具表象意义的中国书法的线条就具有独立的形式美。相对而言,中国画线条艺术,其本身也具有独立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力度美和质感美两方面。

所谓力度美,指的是笔在线条运行中的力感,或者说是笔触(线条)呈现的力量感,也可以说是笔在运行中与纸的摩擦力。具体地说是笔毫含墨和水的多少,运笔的力量轻重,行笔的速度的缓急,宣纸渗水性能的综合体现。力度美是线条形式美的一个方面,对此,历代书法、画论论述极多。如传为卫夫人的《笔阵图》有这样几句话:“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清代沈宗骞 说“昔人谓笔力能扛鼎。言其气之沉着也,凡下笔当以气为主,气到便力到,下笔便若笔中有物。”所谓“多力丰筋者圣”、“笔力能扛鼎”、“力透纸背”、“如锥画沙”、“如屋漏痕”、“如折钗股”是画家在挥毫间笔下产生的“如金石撞之有声”如“折钗”般浩然力感,通过横、竖、折、点、撇的运笔,产生一股“风雷挟雨”的力理与气势。

中国画线条艺术除了体现一种力度美外,还要负担起“应物象形”的任务。“应物象形,是说画家无论描绘社会生活或者是描绘自然景物,必须按照客观对象具有的面貌来表现。”[7](7)不同的“物”的表面的质感和视觉的量感是不同的。西画素描以光照射到“物”的表面所形成的凹凸感,以线条的组合排列的“块面”来表现“物”的质感和量感,线条只是西画表现中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即便是速写线条也是以造型和表现为主,线条的本身并不完全具备表现“物”的质感和量感。相比之下,中国画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却逐渐形成了以线条来表现“物”的质感和量感的白描形式,线条的质感美成为中国画独特的程式语言。这种程式语言有表现人物画的“十八描”和表现山水画的“十六皴”。中国画的线条经过笔—线—墨的运用,已足以造型、达意,表现“物”的质感,则又何用设色。陈简斋所谓“意足不求颜色似”,也正是运用线条时所最须记省的。如,1992年发现的马王堆西汉墓“非衣”帛画,即在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部位用粗细不同的线条表现形体的质感。唐代周昉的《簪花士女图》,画中五位头顶簪花的盛装妇女和一个执扇的女侍,贵妇体形较胖,面部用线浅淡、圆润,衣服用线细劲、飘逸,表现了纱衣轻而透明的量感和质感。现存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的北宋《八十七神仙卷》,用单线勾勒线条,通过画家手腕的运动控制,或轻或重,或顺或逆,或虚或实,转折顿挫,充分表现出丝绢的轻柔、金属的坚实、祥云的虚渺的质感。北宋李公麟的传世杰作《五马图》,线条刚柔、笔法坚劲,粗细、浓淡、轻重恰当,微妙自然,通过线条的质感既表现了马的毛色、骨骼又表现了马的体积感。南宋大家梁楷的《李白像》,长袍或披风谨用敏捷多变的线条一挥而就,却具有微妙的浓淡粗细变化,线条的质感充分表现了诗人高傲凝思的神采。近代的任伯年,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其人物画线纹坚劲凝练,线条挺秀洒脱,质感分明,风貌显豁。这些都说明线条的质感美对中国画艺术“应物象形”的作用。

四 结语

通过以上对中国画线条艺术的阐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线条,在中国漫长的绘画史上,作为艺术形式美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十分显著地表现了我国民族绘画特色和审美意识的特征,对今天的中国画的发展和创作仍然有积极的影响,是完全应该挖掘、整理、研究、继承、发扬的。

(2)线条,是中国画审美和表现的媒介和基础,亦是中国画形态赖以存在的根本条件。西方19世纪以后,注重主观线条的表现及夸张变形的绘画线条形式,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艺术,可以通过融合汇通,并使之在刷新视觉样式的同时,依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中国画线条的精神内蕴,这是中国画区别于西画,使中国画具有世界性特色的前提。

(3)线条,是主观的产物,是画家在描绘物象时,所产生的某种情感融合在一起的活动,是画家感情活动的痕迹。同时,线条,也是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即艺术技巧,在新形势下,它必须与时俱进,在强调其价值取向及形式美的前提下,把创作的主题与现实结为一体。不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中国画线条艺术这一独特形式,是中国画发展中所将面临的重大课题,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

同类推荐
  • 精选客家情歌三百首

    精选客家情歌三百首

    客家山歌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社交手段,尤其是在爱情生活中,其功能具有隐秘和公开化的两重性。因为是唱歌,可以解释为艺术的虚构,因而有隐蔽性;但是,又因为是面对面的唱和,对方也可以理解为真情直露。作为娱情的手段和作为传情的渠道,是合二而一的。
  • 名辨艺术与思维逻辑(修订版)

    名辨艺术与思维逻辑(修订版)

    本书主要研究名辩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名辩学之名与逻辑学概念理论,名辩学之辞与逻辑学命题理论、名辩之说与逻辑学的推理理论,以及名辩学之辩与逻辑学的论证理论等。
  • 艺文论苑(第一辑)

    艺文论苑(第一辑)

    本书是一部涉及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绘画、书法、民间艺术等方面的论文集。
  • 西戏中演: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西戏中演: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西戏中演: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主要收录了用戏曲进行跨文化沟通:成功的先例、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访美比较、亚洲戏剧让西方人接受并学习的可能、西戏中演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莎士比亚与昆曲:内心外化的麦克白等内容。
  • 怎样读一幅画

    怎样读一幅画

    该书以西方名画为切入点,作者通过一百幅名画,给读者详细介绍了西方数百年来的精品画作。通过该书,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西方著名美术作品,还可以看到该书作者引申开的个人思维。全书贯穿作者所思所感,既有对画作的鉴赏,又有对画家的品评,还渗透着作者自身的人生哲思和艺术旨趣。文字洗练朴实,清顺流畅,而又不失力度。
热门推荐
  • 亡灵代言人

    亡灵代言人

    我是个即将步入社会的普普通通的准大学毕业生,直到有一天偶然间发现,自己的双眼竟然能够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事物,经过几番周折,我被迫承担起了为那些在人世间徘徊不去的灵魂了却心愿的义务。鬼怪妖精粉末逢场,神秘组织“天网”蠢蠢欲动……然而,这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那只可以看穿阴阳的鬼眼,永远看不透的,是人心。
  • 重生最强刺客

    重生最强刺客

    我叫夜辰当别人炫耀自己有1000元的时候我只有100元了!但是我重生了呵呵......
  • 桃花泛滥:特工冷妃太难追

    桃花泛滥:特工冷妃太难追

    她是21世纪里智慧与实力并存的女特工,而她却是每天被人谩骂欺凌的废材痴呆。一朝穿越,她成为了她!再睁眼时,以往的痴气已不复存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收神兽、炼神器、虐渣爹!所有欺凌她的都将一件一件的还回来。某男趁机跑过来愤慨!“我和你一起报仇……”“我跟你很熟么?”某男摸摸鼻子,“丫头,面瘫是病,得治!”“滚!”
  • 深爱如心

    深爱如心

    几个年轻的爱情,地位和的差异并不能阻碍爱情的发展,小雨和强尼、谢小萌和国栋、乐天和我,大家一直很好的朋友,外表看着憨憨的男人其实心都很细,女人和女人之间的话题永远是男人,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话题不一定是女人。几年后我、谢小萌和子敬的家离的很近了,四个孩子的出现增加了乐趣,一直以为不喜欢婚礼的乐天最后了我一个盛大的婚礼,儿子花童,小家伙的出现也增加这个婚礼的乐趣性,不再是形式。
  • 最后的一片天

    最后的一片天

    一把狂刀斩天下,怒视云巅破九泉。山海琼楼烟雨稀,淡笑沧桑恨天低。九歌浅唱神叹息,紫竹恰弹泪魔吟。元神寂灭终不悔,还我怒焰震苍空。狂傲的他以一己之力对抗天界三十六路天神不敌,最后被迫遁入轮回转世,转世后跟随着前世的脚步,最终寻找出身世之谜,原来在这背后有着一个惊天大阴谋!主人公名为恨天,原名霍重天,家庭对他的冷淡使他心性大变,叛离家庭后,却真正感受到人间真情的温暖,在探索身世之谜的同时,逐渐走向强者之路,一次又一次的维护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有情的处女座,我很努力的刻画着每一个打斗场面,尽量将打斗场面动态化,希望大家能够静下心来读,因为你们会发现,故事远比想象中的曲折离奇。
  •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卷

    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杂剧第二卷

    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 虫潮入侵

    虫潮入侵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那个孩子会永远待在摇篮里,不管他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公元2018年,人类文明迎来了自诞生以来最大的危机“虫潮”。“为了那一抹璀璨的蓝色,为了种族的延续,我们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这是属于人类的时代。”
  • 云水之羁绊

    云水之羁绊

    2010快男十二强的同名吸血鬼小说,偶像+惊悚+搞笑!!创作动机:快男比赛近结束,友爱的十二强将作鸟兽散,此情此景是我所不忍目睹。为了再次凝聚十二强,我想,让他们在赛后共同出演一部电视剧是最好的方法,因此……作品简介:男主角:陈翔、李炜、谭杰希。女主角:方美、韩月。重要角色:武艺、吴俊余、王野、赵帆,刘心、玉米提、DELAY、李行亮、8090。内容:方美是一名复仇者,为达目的,她来到了夫筹纪园这所规模宏大,又最为神密的学校。在这里,她遇到了有顺从强迫症的女孩韩月。韩月在一次智力考试中得了第一名,只因这个“第一”她被大红人四帅之首李炜缠上。而李炜缠上她的原因让方美为之喷饭,不禁想寻找那背后的真正意义。就在韩月和李炜仍在纠结中时,方美偶遇了一个“天使”,从此,她的眼再也离不开他。可,这个“天使”的行为竟然比李炜还诡异……
  • 人身百变

    人身百变

    供蟒蛇者,得一莽气。供异兽者,得一图腾。供长天者,得自然气。供物者不同,心中所信仰亦不同,信仰之力,可改地,破天。
  • 无限奥义之寻仙传

    无限奥义之寻仙传

    每一个世界存在后都有意义!每一个生命都会在平凡中变的伟大!每一个故事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久远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