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丰硕收敛的秋季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黄金季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这是古人对秋季自然界万物状态的描述。其中容是指万物之容貌,平是指平定。秋季又是一个美丽的收获季节,《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秋季阴阳之阴气回落于大地,气候凉爽,阴气为敛,促使草木生机收敛,则万物俱成熟结果,达到形态已定的“容平”阶段。因而我们往往用硕果累累来形容秋季。秋季是一个由夏季向冬季过渡的季节,天干地燥、气候转凉,立秋后阳气日衰、阴寒日盛。 秋季热去寒来、阳消阴长、气候多变,万物日渐萧条。古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中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说明秋季有清凉,肃杀之象。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骄阳肆虐,气温较高,故有“秋老虎”之说。但白露之后,北方寒气逐渐南下,由热转寒,早晚温差较大,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呈现一派天高风疾,地气清肃,西风落叶之象。
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肃杀之气渐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即从“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之阳气,凡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养生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指出秋季养收的办法“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始于农历立秋,止于立冬,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并以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整个秋季,也可分为三段,俗有“孟秋七月,仲秋八月,季秋九月”之说,即古时人们将农历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和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孟秋”是指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公历八月,也称作早秋,或清秋。《吕氏春秋·孟秋纪》中有几句描述这一时节的话:“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天地始肃。”这描写了秋季阴气日盛,天气逐渐转凉,天地间万物日渐清肃的景色。
按照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八月即公历九月为秋季之中,故曰“仲秋”,这里的“仲”即为居中之意。八月十五即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节”或“仲秋节”。 仲秋包含秋分节气,秋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上,即在黄赤道相交点上,昼夜平分故称秋分。每年公历的 9月23日或24日是“秋分”,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秋分过后白昼渐渐变短,夜晚渐渐变长。“季秋”是指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公历十月。吕岩《鄂渚悟道歌》:“纵横天际为闲客,时遇季秋重阳节。”“霜始降,候雁来,菊有黄花,蛰虫咸俯在穴,农事备收”(《吕氏春秋·季秋纪》)。
季秋之月,草木零落,众物伏蛰,气清,阳道日渐衰弱,阴气颇盛。季秋的气候从仲秋的凉爽逐渐转寒,早晚更甚,而且温差变化很大,常有冷空气侵袭,而使气温骤降。动物也冬眠了,人也要深居简出,收敛神气。“燥”是秋季最主要的气候特点。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一到秋天,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种表现,都是由秋季气候变化带来的。每年自秋分到立冬,天气少雨,气压高,空气干燥,为燥气当令之时。外界的燥气容易侵袭人体的肺、皮肤、黏膜等部位,耗伤人体的阴津,使人出现一派“燥”象。感受秋燥,易患热性感冒;再多食辛辣之品,便会出现喉痒、呛咳等咽喉炎的现象。某些疾病在秋燥的影响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此时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加重,其机制均是燥易损害或消蚀机体的津液和肺系。平素胃热而阴津不足的人,这时容易发生大便干结,同时出现目赤、口舌生疮、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
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主气,燥是秋天气候的主要特征,此时引起人体致病的燥邪可导致“秋燥”的发生。秋燥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初秋气候尚热,易成温燥;深秋气候较凉,易成凉燥。但不论温燥与凉燥,其致病均可致肺燥津伤,宜用润肺生津,酸多辛少的食物调理。因酸能生津,辛辣食物易助火伤阴,耗伤津液。秋季位于夏季和冬季之间,此时阴气渐盛,阳气日衰,气候由热转寒,初秋气温虽然开始下降,尚带有夏季的阳热之气,即还带有“秋老虎”的威风。立秋以后特别是深秋则阳气日衰,阴气日上,寒气逐渐占主导地位。中医认为人的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生理和病理,称为“脉象”。而人体脉象也会因四时气候变化而变化。明代李时珍在《四言举要》书中说:“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秋日下肤,蛰虫将去”(《素问·脉要精微论》),人体气血的运行也与四季气候变化有关,“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素问·八正神明论》),即是说秋季脉象多见沉小。秋季天气转寒,阳气收敛,产热不足,血脉运行比较平静,位置偏下,故重按才得,脉形较小。秋季,是温度和湿度两种气象条件变化都很显著的季节。
一方面,与夏季相比,秋天的气温和湿度有所降低,气压则有所升高,这势必影响人体细胞的摄氧量。另一方面,秋季也是天气变化比较大的季节,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冷暖空气时常交替入侵,气象要素变化比较剧烈和频繁,最易引发较为严重的“气象过敏症”。因此,入秋之后,要注意天气预报。及时增添衣服,同时要注意增强营养和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天气变化前后生理平衡,尽可能地避免“气象过敏症”的发生。秋季是由热转寒过渡的季节,也是冬季风取代夏季风的过渡季节。冬季风干燥寒冷,密度大。可见,秋季的气候除了以燥为主外,还与风、寒、热等有关,为几种气象因素的综合表现。总之,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落叶纷飞、万木凋零的季节,更是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患病的季节。秋季雨水渐少,气候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旧病易发,所以有“多事之秋”说法。因此,秋季养生应顺天之气,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早卧早起,防燥、防寒、防秋愁、防秋乏,收敛神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