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头痛发作前感觉异常,如暗点、偏盲、亮光等。发病时一侧颞、眶及前额部呈搏动样钻痛,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普通型偏头痛头痛较轻,此型为最常见,无明显先兆症,发作后头痛逐渐加重,可历时数小时至数天。还有复合型偏头痛,包括偏瘫型,当偏头痛发作时出现对侧肢体轻瘫或麻木。
基底动脉型主要见于青年女性,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头痛时常伴眩晕、耳鸣、共济失调等前庭功能紊乱及小脑症状。眼肌麻痹型在头痛发作时伴患侧动眼神经麻痹。丛集性头痛多见于中年男性,有规律性发作,为胀痛或搏动样痛,伴流泪、结膜充血、鼻塞、面红等,不发作时完全正常。
诊断要点
对常见类型的偏头痛,诊断并无困难。诊断依据是:青春期发病、长期反复发作史、家族史、体格检查正常,但对复合型偏头痛的个别类型者,应警惕颅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型的可能性。
治疗
蜂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显着、蜂刺3~5次可以治愈。
主穴取风池、太阳、百会、下关。配穴前额痛取印堂、攒竹、头维、合谷、内庭,侧头痛取外关、申脉、足临泣、颧髎,枕后痛取天柱、风池、后溪、昆仑,头顶痛取太冲、涌泉、竹丝空。
十三、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发生阵发性、反复发作性的剧烈疼痛。
多发生在中年女性。原发性的一般与受寒、病毒感染及牙齿感染、某些传染病有关;继发性的多与血管畸形、动脉瘤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带状疱疹、蛛网膜炎有关。洗脸、刷牙、说话、咀嚼、吞咽都可以诱发。祖国医学属于“面痛”、“面游风”等范畴。内外因可致邪阻经络,不通则痛,脏腑功能失调,脉络失养,不荣则痛。常以疏风止痛,活血止痛为治。
临床表现
三叉神经共分三支,一支为眼支,一支为上颌支,另一支为下颌支。疼痛特点是突然发生,呈阵发烧灼痛、钻凿痛、刀割样或针刺样疼痛。每次发作数秒或1~2分钟。
一日可发作数次,并能延长数月。在下孔、颏孔、鼻翼旁、口角、鼻翼等处均有压痛点。伴局部抽搐、皮肤潮红、流泪、流涎等。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呈持续性,有面部皮肤感觉障碍,角膜、下颌反射消失,颞肌瘫痪、萎缩等现象。
诊断要点
根据疼痛部位、性质、发作表现及有无阳性神经系统体征即可诊断。
治疗
主穴取太阳、攒竹、四白、下关。配穴取合谷、内庭、足三里、外关、太溪、少泽。
十四、面神经麻痹
本病为颅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疾患,青壮年为多。由于缺血、无菌性炎症引起局部面神经组织水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本病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中枢性面神经瘫痪属脑血管疾患和颅内肿瘤等引起,后者由非特异性面神经炎、邻近部位炎症、损伤等形成。本节介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此病属祖国医学“口僻”、“口眼歪斜”范畴,认为本病由风中经络,筋脉失养所致。治宜祛风通络,益气活血。
临床表现
突然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完全性瘫痪,皱纹消失,闭目不紧,流泪,鼓腮,漏气,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容易流涎等。
诊断要点
此病诊断容易,根据症状可以确诊,但中枢性和周围性面部神经瘫痪,需根据病史区别诊断。
治疗
蜂针疗法治疗面瘫,效果满意,如能坚持,可望治愈。
主穴取风池、牵正、地仓、颊车、合谷、颧髎、听宫、承浆。配穴取人中、下关、阳白、听会、翳风、迎香、太冲、鱼腰。
十五、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疼痛综合征。坐骨神经痛分原发性,继发性,反射性三种类型。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是坐骨神经本身发生病变,多见于感染等。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因该神经通路的邻近组织病变所引起,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椎关节炎、椎管内肿瘤,以及骶髂关节、骨盆等部位病变,产生机械性压迫所致。反射性坐骨神经痛由于背部某些组织遭受外伤或炎症刺激冲动传入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坐骨神经痛。祖国医学认为,此病由寒湿侵袭,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所致。治以散寒祛湿,通络活血为主。
临床表现
病位出现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部、臀部、腿后外侧、足背等处呈放射性、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根性坐骨神经痛由腰部、臀部或髋部开始,向下放射时从大小腿直到足背部。疼痛常因行走、咳嗽、弯腰、排便而加剧。
诊断要点
根据坐骨神经痛的典型分布不难诊断。首先询问病史,注意感染、受冷、外伤、肿瘤等病史。体格检查时注意病灶感染、脊椎、骶髂关节、髋关节及骨盆内器官。
神经检查要确定是神经根还是神经干受损。腰椎棘突和横突的压痛最为显着。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沿坐骨神经通路可找到压痛点。X线摄片可帮助诊断脊椎、椎间盘、骶髂关节及髋关节有无病变。
治疗
用蜂针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30次为1疗程,每6天休息一次,直至症状消失。
主穴取肾俞,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配穴取次髎、秩边、承山、悬钟、昆仑、解溪、丘墟、新环跳、殷下。
十六、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指一个或几个肋间部发生经常性疼痛,并有发作性加剧的一种症状。原发性肋间神经痛极少见。继发性肋间神经痛多与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感染、外伤、异物压迫等有关,如胸膜炎、主动脉瘤、肋骨外伤或折断。此外,髓外肿瘤、带状疱疹也可产生本病。属祖国医学“胁痛”范畴。认为其病因系肝气郁结,胆失疏泄,升清降浊失司。治宜疏肝解郁,行气调中。
临床表现
肋间神经分部区出现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时时发作,咳嗽、喷嚏、深呼吸时疼痛加重,剧烈疼痛时可放射到背及肩部。
诊断要点
检查时可发现相应皮肤区的感觉过敏和相应肋骨边缘有压痛。如属邻近器官组织的病变可借X光摄片发现。
治疗
蜂针疗法治疗肋间神经痛,有明显镇痛的效果。
主穴取支沟、阳陵泉、章门、内关、阿是穴。配穴取外关、丘墟、肝俞、脾俞、足临泣、至阳。
十七、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是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引起的后遗症。属祖国医学“半身不遂”、“偏枯”范畴。认为此病早先肝阳上亢,生火动风,气血逆乱所致,应辨证施治。
临床表现
主要为半身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减弱或丧失等。伴有手足麻木,知觉减退,一侧上下肢瘫痪,口眼歪斜,行走艰难,口角流涎,语言不清等症状。
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和现有症状,可作出诊断。
治疗
(1)半身不遂主穴取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三阴交、条口。配穴取肩髎、手三里、外关、伏兔、命门、阳陵泉、悬钟、丘墟、丰隆、肾俞、腰阳关、关元、肝俞、太冲。
(2)口歪取穴地仓、颊车、迎香。
(3)语言不清取穴哑门、廉泉、通里、身柱。
十八、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发病缓慢的中、老年疾病。原发性帕金森病原因不明,也有解释黑质及其致状体通路变性疾病;继发性帕金森病可由脑部炎症、药物中毒、血管性疾病、代谢障碍、肿瘤等造成。属于祖国医学“震颤”范畴。
临床表现
此病为进行性运动迟缓、肌强直、震颤、姿势反射障碍等表现。主要表现为面部无表情,眨眼极少,双手较明显的静止性震颤,语言不清,行走呈慌张步态,肢体或头颈部肌张力增高。严重时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有写字过小症、痴呆等症。
诊断要点
根据缓慢加重的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及姿势反射丧失等主要体征,结合计算机断层扫描更可确诊。
治疗
主穴取曲池、少海、合谷、劳宫。配穴取心俞、肾俞、承泣、健膝。
十九、癫痫
癫痫俗称“羊痫疯”,一种突发性、暂时性、反复性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慢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癫证”、“痫证”范畴。因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部外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造成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阻、气机逆乱、风阳内动、流窜经络、蒙闭心窍。以痰邪为要,兼风、火、瘀、虚。常用熄风定痫、祛痰开窍、平肝泻火、活血化瘀为治。
临床表现
此病的发作多具有间歇性、短暂性、刻板性特点。临床上分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和精神运动性发作四种类型。癫痫小发作时多见精神恍惚,两眼呆滞,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短,清醒后对其行为无记忆。大发作时突然仆倒,出现尖叫、牙关紧闭、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诊断要点
15岁以前发病者为多,根据详细病史,辅助脑电图、脑脊液等科学检查,诊断容易明确。
治疗
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报道,蜂针疗法对控制和延缓癫痫发作时间,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施用中药效果更为显着,甚至可痊愈。
主穴取人中、大椎、风池、曲池、外关、间使、后溪、申脉。配穴取足三里、丰隆、内关、三阴交、神门、少商、隐白、竹丝空。
第二节 蜂针疗法治疗外科疾病
一、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一般称“闪腰”,因活动时姿势不正、用力不当造成的软组织损伤。属祖国医学“概腰”范畴。
临床表现
腰肌扭伤后一侧或两侧发生疼痛,部分患者在受伤后半天或隔夜才出现疾病症状。腰部活动受限,静止时疼痛减轻。严重者咳嗽、喷嚏、深呼吸时疼痛加重。
诊断要点
检查时局部肌肉紧张,压痛明显及牵引痛明显,无瘀肿现象。
治疗
蜂针疗法治疗本病有效率达95%以上。
主穴取阿是穴(压痛点最明显处)、腰眼、人中、委中、后溪。配穴取命门、腰阳关、大肠俞、肾俞。
二、跌打损伤
此病多因外力所致肌肤、关节、韧带等损伤。属祖国医学“伤筋”范畴。此病为瘀血阻滞、经络不通,以活血化瘀为治。
临床表现
主要肌膜、韧带损伤、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局部引起淤血肿胀疼痛或紫斑现象。
诊断要点
常发生在肘、肩、膝、踝、手、足部位,结合症状及X线检查就可确诊。
治疗
蜂针疗法治疗本病效果尤佳。
主穴取损伤局部阿是穴。肩部配穴取肩髃、肩中俞、曲池、手三里、养老。膝部配穴取阳陵泉、膝眼、梁丘、血海、足三里、委中。足部配穴取商丘、丘墟、三阴交、阴陵泉。手足部配穴取太冲、足临泣、昆仑、腕骨、阳溪。
三、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称冻结肩或五十肩病。常见于50岁左右的人,是一种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退行性病变。因早期劳累,肩部受寒冷侵袭,机体新陈代谢功能减弱,各组织出现退化性改变,肩关节活动减弱所造成。属于祖国医学“冻结肩”、“五十肩”。中医学认为此病正气不足,外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治宜培补正气,祛邪为主。
临床表现
病者肩关节疼痛,肩关节运动受限,抬举、旋转、外展等动作有困难,患侧的手不能摸到健侧肩,向后背两手不能相握,气候变化病情加重,严重者肩臂肌肉萎缩,疼痛较重,不能举臂梳头、穿衣和擦背,夜间较甚。
诊断要点
肩痛以夜间最甚,可使肩关节运动受限,外展及外旋活动明显受限,超过限度的运动即引起疼痛,在限度以内的活动则不痛。X线检查排除颈椎病所引起。
治疗
肩关节周围炎用蜂针疗法治疗效果显着,在一般情况下,患者经蜂刺10~30次即可痊愈。
主穴取肩髃、天宗、肩髎。配穴取曲池、极泉、臂臑、合谷、尺泽、阳池、阿是穴。
四、颈椎病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变性和突出,以及软骨、韧带、肌肉、筋膜等发生退行性改变,影响邻近的脊髓,神经根及椎动脉血管等组织受到损害,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发于40~60岁之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此病已有年轻化趋势,男性多于女性。颈椎病可大致分为5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属祖国医学“痹症”范畴。认为本病多因肝肾不足,外受风寒,湿邪所致。法当补肾固本,祛风散寒,化湿通络为治。
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主要症状是头部、颈部、肩部疼痛等异常感觉,伴有压痛点。颈、肩、背、手臂酸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颈肩酸痛可以放射至上肢,伴有手指麻木,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持物时有坠落。还会出现一侧或两侧上肢或下肢麻木,上肢颤抖、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打软腿、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椎动脉供血不足,出现头眩晕、恶心、呕吐、视力减弱、耳鸣、耳聋。累及交感神经时,头痛、双目发胀、流泪、心慌、胸闷、心前区疼痛、肢体发凉、怕冷,甚至引起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四肢瘫痪、吞咽及发音困难等症状。
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与X线片所见均符合颈椎病者可以确诊,必要时作断层摄影、CT扫描、磁共振(MRI)检查。还可以做前屈旋转、椎间孔挤压、臂丛牵拉、上肢后伸等试验。
治疗
蜂针疗法和蜂毒注射疗法治疗颈椎病初有明显改善,以后效果缓慢,治疗约50~100次后82.7%患者可获治愈。
主穴取大椎、大杼、风池、天柱、天宗、手三里、曲池、外关。配穴取后溪、悬钟、合谷、曲泽、风府。
五、腰椎病
腰椎病是长期腰椎活动量及负荷过大,脊柱姿势不正,发生腰椎退行性改变,椎板增厚,髓核脱水,椎间盘体积缩小,椎间隙变窄;也有因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腰椎骨质疏松,韧带及关节囊松弛,弹性降低,以及体型肥胖或过瘦而产生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