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陵分布在关中渭水北岸的三原、礼泉、乾县、富平、蒲城、泾阳诸县。依山为陵,是唐代陵墓的一大特征。据调查,这种作法是从营建太宗昭陵开始的,此后便相沿成制。太宗以下诸帝,虽有因地势高亢之土塬营陵者,但只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僖宗靖陵3例。与依山为陵出现的同时,还形成了在帝陵区内(如帝陵东南部)辟陪葬区,以皇亲勋臣陪葬的制度。陪葬墓献陵和昭陵最多,乾陵、定陵和桥陵次之,中晚唐的泰陵以下诸陵和陪葬墓甚少,有的没有。献陵的陪葬墓多在陵北和东北,从昭陵开始陪葬墓均在陵南和东南。许多在墓前立碑,还有的墓前列石刻。现已发掘的唐代帝陵陪葬墓有10多座。自高宗乾陵开始,陵园平面布局定形化,陵墓石刻组合也大体固定下来。唐陵的基本布局是:陵园中心筑陵台,台南置献殿。陵台四周通常环筑内外两重陵垣,陵垣整体呈四方形,四面各辟一门。南面为正门,门外设神道,并增筑包砖土阙。东、西、北三门外,各置石狮1对,南门外,除置武士、石狮外,由内向外夹神道列置颂碑、文武侍臣、石马及御马者、瑞禽瑞兽、望柱等石刻。陵区内(如在神道侧面)还建有下宫。
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原均为割据一方的唐朝藩镇,其陵墓沿用唐陵的某些制度。从对割据西南的前蜀、后蜀,割据江南的南唐、吴越、南汉等国陵墓的调查或发掘看,五代陵墓大都像唐代一样是依山为陵建造起来的。只是限于其偏居一隅,政治势力弱小,经济力量不足等客观条件,其陵墓的规模、气势,远不及唐陵雄伟壮观。前蜀主王建墓与南唐主李昪墓、李璟墓室分别为石结构、砖石混合结构和砖结构,皆由前、中、后三室组成。后蜀孟知祥墓,则是3个并列的穹窿顶圆形石室。南唐二陵墓室四壁隐作仿木建筑的柱、枋、斗栱等。棺床建于中室(王建墓)或后室(南唐二陵)。墓内最主要的随葬品是哀册、谥册、谥宝等,王建墓后室还出土有墓主的圆雕石坐像。南唐二陵以大量男女陶俑随葬,陶俑种类多,刻画细腻,代表了内宫中各种不同职分的人物。五代陵墓的某些制度,又为宋代帝王陵墓所继承。
三、宋至清墓葬
宋至清墓葬已呈现较多的共性,但差异性也相当明显。这种差异性既表现在南北地域上,也表现在民族的传统上。
1.宋辽金时期墓葬
(1)宋代墓葬
宋代墓葬大致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中原和北方地区的北宋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种仿木结构建筑的砖室墓。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的宋墓,与同地区的唐墓相似,除了竖穴土坑墓以外,主要是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后者往往二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
中原地区的北宋墓可以分为前、后二期,大体上以神宗熙宁元年(1068)为界。
前期以土坑墓为多,也有砖室墓,砖室墓中有简单的仿木建筑,随葬品以粗瓷碗、罐为主,有时也有较精美的瓷器。后期仿木建筑雕砖壁画墓流行,河南禹县白沙宋墓是已发现的此类墓中保存较好,结构最复杂,内容最丰富的一组。白沙宋墓系北宋末赵大翁及其家属的3座墓葬。赵大翁墓分前、后两室,前室扁方形,后室六角形,中间有过道,全长7.26米。砖筑仿木建筑结构。墓门正面是仿木建筑门楼,上砌斗栱、檐椽和瓦脊。墓内各壁亦砌出柱和斗栱,斗栱为单抄单昂重栱五铺作。前室和过道作宝盖式盝顶藻井,后室作宝盖式截头六瓣攒尖顶。仿木建筑上有彩画。
墓室四壁亦有彩色壁画。甬道两壁画身背钱串和手持筒囊、酒瓶,以及牵马的侍者。前室墓门两侧画持骨朵的护卫,东壁画女乐11人,西壁雕画墓主人夫妇对坐宴饮像,后室北壁砌妇女启板门状,西北、东北两壁砌破子棂窗,西南壁画对镜着冠的妇人,东南壁画持物侍奉的男女婢仆,表现墓主人内宅的生活情景。后室的棺床上置迁葬的人骨两具,有元符二年(1099)朱书买地砖券,随葬品很少。另二墓并列于赵大翁墓北,都是平面六角形的单室墓,也是仿木建筑结构,壁画题材与赵大翁墓的相同而略简化,棺床上置两具人骨,也都是夫妇合葬墓,随葬品也很少,其时代则较赵大翁墓稍晚,约在徽宗时期。砖室墓中也有平面长方形券顶的,夫妇合葬的还有双室并列的券顶砖室墓,这类墓葬中有较多的日用器皿随葬。河南方城盐店宣和元年(1119)宋墓中发现了100余件石雕的家具、生活用品模型和男女仆侍俑,则是中原宋墓中所罕见的特例。
长江中下游是指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地区。这个地区的北宋墓以竖穴土坑墓为主,也有平面长方形的砖室墓,随葬品较中原北方地区的墓为多,都以实用器皿随葬,有瓷器、漆器和铜镜等装饰品,瓷器以影青瓷器为主。南宋时期长方形砖室墓数量增多,且多两室并列的夫妇合葬墓,即所谓“同坟而异葬”。随葬品中出现龙泉青瓷器,时代愈晚,数量愈多。湖广地区墓葬形制基本上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相同。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特别是形制特殊的多角罐和堆塑陶坛是这个地区宋墓中特有的明器,两广宋墓中出土的堆塑陶坛尤其复杂,有蟠龙龟蛇、楼阁亭塔、乐舞人物,有的还贴塑佛像。江西宋墓除砖室墓外还有石椁墓,随葬品以陶俑为主,包括四神十二辰俑和神煞俑,福建宋墓中还有石俑,江西景德镇附近的南宋墓中多瓷俑。江西宋墓中流行随葬龙虎瓶,特别在南宋墓中,龙虎瓶是必备的明器。福建西北部的宋墓除随葬龙虎瓶外,还流行随葬多角罐。四川宋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长方形砖室墓,集中发现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平原地区,多二室或三室并列。北宋时多随葬陶器,很少发现陶俑;南宋时多火葬,墓室缩小,出现上下层之间铺以石板的双层墓,随葬品以陶俑为主,淳熙元年(1174)以后俑上施釉,嘉定元年(1208)以后流行三彩俑,陶器中以双耳罐、三足炉和蟠龙提梁罐最具特色。另一种是带雕刻的石室墓,分布于近山区的地带,也多是二室并列,有的有前、后二室,室内刻简单的仿木建筑,近门处刻武士,四壁刻四神,后壁刻妇人启门状,也有刻孝子故事的。在贵州乌江北岸也发现此类宋墓,遵义宋墓的后壁上刻墓主人坐像。
宋代墓葬一反唐代用大量陶俑等明器随葬的习俗,仅有少数碗、罐之类。当时很多偶人明器皆用纸扎糊,于葬前焚烧,因而出现墓中陶俑等随葬品骤然减少的现象。
北宋帝陵在河南省巩县,其地点的选定严格按堪舆术的要求。诸陵形制相同,都是以土筑的坟丘为中心,用墙垣围成方形的陵域,坟丘之前设献殿。四面各开一神门,门前置石狮。南面较远处设两重土阙,称鹊台与乳台。自乳台至南面神门,神道两侧依次列象、獬豸、鞍马﹑虎﹑羊﹑蕃使﹑文官﹑武士等石雕像。帝陵后面别筑后陵,这与汉陵有相似之处,却为自唐以来历代帝陵中所仅有。南宋的帝陵在浙江绍兴附近。因为算是权殡,所以营造较简,名为“攒宫”。虽然大体上是沿袭北宋的陵制,但没有乳台、象生,也没有陵垣及四门。献殿之后作玄宫,尸体放置在严密坚固的“石藏子”中。元灭南宋后被破坏,现在地面上已无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