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26300000015

第15章 你“懂不懂”欣赏艺术?(1)

有一次,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和我谈起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苦恼,他很诚恳地咨询我说:“我给学生上课,每当我讲到最兴奋、最眉飞色舞的时候,就是同学们越发烦躁不安,开‘小会’最多的时候。智能手机出现之后,更多的同学则低头偷偷玩手机。如果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把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让他们欣赏并评价,他们总是会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有时感叹连连,有时嘘声四起,七嘴八舌说得很多,但都说不到点子上,而且总是贬低比褒扬多,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有一段时间了,我怎么才能解决这个教学的困难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怎样学会取长补短,进而提高自身创作的水平呢?”

看着他一脸期待的神色,我知道他期待我能够给他一些有用的建议。他的咨询引发了我的思考。是啊,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说过“艺术是艰难的”,这个“艰难”包含了从事艺术创作的艰难,包含了传播艺术观念的艰难,当然也包含了艺术教育工作的艰难。这位老师看来是遇到了第三个艰难点,要讲清楚什么是优秀的作品,好的艺术作品的标准是什么,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是非常有难度的。

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首先要搞懂什么是艺术欣赏。艺术欣赏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多看多想。通过看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去认识世界,领悟情感,学到艺术知识。艺术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给人以“端庄大方而又稳重”的美感。掌握了这个基本原则,然后再根据不同艺术品各自的特点类推,也就大致掌握了打开艺术品鉴赏大门的钥匙了。

就说简单的日用品吧。你去买些碗时,一元钱一只的碗和30元钱一只的,就会有明显的区别,贵些的,做工没有那么粗糙,摸在手里也会细腻柔和,釉色也让人觉得顺眼。最初的鉴赏,其实就好比这两只碗,先不告诉你碗的价格,你就看看外观,摸一摸,瞧一瞧。如果能分辨出哪只贵,哪只便宜,贵的那只贵在哪,便宜的那只为什么便宜,那么鉴赏的入门就完成了。如果你能深入地去了解陶瓷的烧制知识,知道釉彩的上色知识,知道碗上花纹的知识……我想,你慢慢地就可以成为“专家”了。

例如要想深入了解瓷器的烧制技术,就会接触到“官窑”“民窑”等用词。所谓“官窑”,是指古代由官府营造建设,并主持烧造瓷器的窑场,其产品专门供应给宫廷使用。官窑通常拥有优质瓷土原料并网罗了天下的能工巧匠,同时控制着用料配方和工艺技术,因而其制作技术精湛,代表着各个时期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民窑是相对于官窑而言的。广义地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器窑厂都是民窑。与官窑相反,民窑为了适应市场,不可能像官窑那样不惜工本,精描细画,而必须是惜料如金,因此,民窑生产数量虽大,但质量不精,风格亦不同于官窑。不过,较之官窑,民窑在造型和纹饰上更加自由、丰富。不论官窑瓷器还是民窑瓷器,都是“古董”,都可收藏。但显然,官窑瓷器的收藏价值通常要远远高于民窑瓷器。

研究、鉴赏、收藏古瓷器,主要可以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等几方面下手。

款识。鉴定古瓷器时,要特别留意款识的笔法特征,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不同。官窑款识的字体都有较高水平,仿制者模仿容易出现破绽,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真伪提供了线索。

造型。瓷器的形状变化,是一个由简单趋向繁杂的过程,这是由于各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不同而造成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一般就较为钝重稚拙,无论何种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粗疏”。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元瓷的器形都比明、清瓷器要大。

纹饰。古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而改进。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形式,各朝代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因而纹饰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胎釉。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古瓷器,其胎釉成分和烧造或多或少都有差别。要注意瓷器釉质的粗细和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例如,老瓷的釉面有一种内敛的宝光,称之为“包浆”,而现代仿品釉面出现的是刺目的“浮光”。另外,对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要加以注意,如宋钧窑瓷釉多有“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则晶莹剔透像玉石一样光彩夺目。

喜欢玉器的艺术爱好者,“看玉”可以从造型看,可以从材料去看。玉其实也是石头,但它比直接从河边捡过来的石头多了材料的挑选、打磨、加工等工序,使得玉拿在手里,特别的光滑,闭上眼睛,你的手一定能分辨出普通的石头和精美的玉器的区别。如果不经过筛选,普通的石头就算是打磨过也还是一摸就能摸出来。玉的“材料美”,你这回总算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吧。当然更深更复杂的内容就有待大家自发地去学习了。

艺术作品总是用生动的形象来描述我们生活的社会、历史和现实,描绘着具有时代特征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道德风尚。艺术作品总是寄寓着创作者的社会理想和追求,表现了作者的世界观,满含着作者的情感,传递着作者的态度和评价。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传达了一种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永不停歇的斗争精神。贝聿铭都90岁了,仍然在从事艰辛的设计工作,只为回报社会……艺术作品成为经典,大多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帮助全社会树立明辨是非的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喜欢艺术的人,大多比较单纯,常常沉醉于学习与创作之中,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挚爱书画的人,把课余时间都给了书画;喜好音乐的人把功夫用在音乐上。这样的人没有多余的工夫去和别人闹别扭,搞不和,没有时间放在旁门左道的事情上,成长得自然健康。

每个人都有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对什么都好奇,领悟力特别强。如果能够借助艺术的鉴赏,培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掌握辨别美丑、识别善恶的能力,树立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我相信,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

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体会美的事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首先对艺术要有兴趣,要热爱

有朋友出门旅游,在玉器店买了上千元的玉石手镯,她特别喜欢,爱不释手地一直戴在手腕上。有懂玉石的另一位朋友仔细看过后,对她说,这手镯买贵了,不值那么多钱。买了手镯的朋友很失望,懊恼不已,原本很喜欢的手镯也闲置不戴了。这样的情况,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过,其实她大可不必放弃从普通人的视角来鉴赏艺术,她仍然可以喜欢玉石,多接触玉石的知识,鉴赏能力就会提高。

艺术品的鉴赏,孰优孰劣,本来就有难度。普通人常说,喜欢玉,但是不懂玉;喜欢字画,但是不懂字画;喜欢音乐,光听着还成,但让弹奏几曲,那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我们要坚信艺术是很有趣的。对于艺术,懂不懂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喜欢不喜欢。柏拉图也说过:“美是难的!”每个人都有他心目中的美,“艺术”是一种见仁见智的美学,只要抱着纯粹的态度去欣赏,任何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进而找到越来越多的乐趣。美好的事物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丰富人们的生活,这正是艺术欣赏的最大奥秘。我觉得要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首先需要的是热爱。对于一个不喜欢音乐的人,如果让他听听《沃尔塔瓦河》有多美,你想,这不是对牛弹琴吗?所以要提高艺术审美观,首先要热爱,发自内心地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观察,多接触,多与别人分享、谈论自己所发现的美,你的审美观就会慢慢提高。

接触艺术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骄傲地表演。艺术应该是我们发自内心真正渴望去了解的。通俗地讲,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一门艺术。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艺术并不是专属于大师的,它属于每一个人,很多普通人也能创作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

接触过钢琴音乐的人都知道《少女的祈祷》这首钢琴曲,但很少人知道创作这首曲子的人是一名少女,她就是波兰的巴达捷夫斯卡。巴达捷夫斯卡在18岁的花样年华里谱写了《少女的祈祷》,她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流露在音符里。非常遗憾的是,她在24岁时便早逝离开了人间。她创作的钢琴曲《少女的祈祷》最初刊登在法国巴黎一家音乐杂志的副刊上,很快就流传开来,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名曲。这首曲子用八十几种不同版本在全世界各地演奏,像一支永开不凋的鲜花,永远绽放在世界音乐的百花园里。

我受过的音乐教育很少,五线谱还不会认,平常也很少有机会听古典音乐,谈不上有音乐素养。我的音乐知识充其量只够进KTV的时候勉强能唱完几首流行歌曲。但我有机会在一个简陋的学校礼堂里听到了一场古典音乐演奏会。当我坐在礼堂里,看着或身姿婀娜或精神饱满的乐器演奏艺术家们出场,器乐声响起,一点一滴地牵动我的神经……当我的身体和心灵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乐曲的推进而激越,我知道,音乐的魔法在此时征服了我。音乐就像上天给我们的一份礼物一样,你“懂不懂”音乐不要紧,你愿意被音乐打动,这就够了。

对艺术,要长期接触,接受美的长期熏陶

同类推荐
  • 西北风:文论集

    西北风:文论集

    本书分为回忆卷、论文卷、评价卷三个部分,收录张弛对父亲母亲及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及其关于歌词艺术特质、西部音乐文学、回族歌曲创作等方面的论文,以及李镜如、丁跃、张涧、荆竹等探讨张弛作品的评论文章。
  • 鞋靴设计效果图技法

    鞋靴设计效果图技法

    本书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简要介绍了鞋靴效果图的各种技法,全书分为七章,重点介绍了鞋靴效果图与素描、鞋靴效果图与色彩、脚部形体结构、鞋靴效果图基础表现技法等。陈念慧所著的《鞋靴设计效果图技法(第2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不同表现风格的优秀效果图作品,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表达需求和爱好对其学习、借鉴。本书为全彩印刷。
  • 遗憾的聆听

    遗憾的聆听

    杨燕迪音乐文丛《遗憾的聆听》一辑,主要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来针对当下音乐生活现况的评论,大都可谓“应景”或“应时”之作——如重要作曲家的诞辰或逝世纪念,观看现场演出之后的有感而发以及相关演出的节目单说明。杨燕迪教授在写作时希望这些文字不仅“就事论事”,而且牵涉更宽、更远的议题和关怀。关于音乐评论,他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评论家面对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现象,不但要以内行眼光和表述涉入音乐本身,同时也应该让音乐与更广泛的人文性议题发生尽可能丰富的关联。
  • 教你中国绘画史

    教你中国绘画史

    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但近年来,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
  •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作者陈犀禾、聂伟)共辟为五编:“‘后百亿时代’的大片产业”、“后产业发展与文化省思”、“民间影像与生态图谱”、“华语规划与产业愿景”、“身份认同与空间想象”,在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文化省思、民间影像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上,汇集了多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它们做了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阐释,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兼备,是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热门推荐
  • 蓬轩类记

    蓬轩类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甜梦之书

    甜梦之书

    我和你初次相遇的时候,这个世界年纪还小,天空还没有破碎,苹果树尚未发芽,你说你要去屠龙,我对你说巨龙还在蛋里。
  • 著名教育家周祖训

    著名教育家周祖训

    本书追忆了周祖训先生受其祖父影响,自幼立志教书育人,致力教育兴邦的事迹。
  • 血雨蝶花

    血雨蝶花

    她是哑巴,因车祸而不能发出声音。她还是杀手,生活在暗夜中的女孩。她是懦弱的人类,但拥有强大的力量。
  • 至尊弃妃

    至尊弃妃

    试问女子的容颜有多重要?她本是先帝钦点的皇后,可却因为那丑陋的左脸被薄情皇上硬塞给了他的皇弟为王妃!而自己的妹妹却荣登后位······夫君不喜,把她丢到马厩与牲畜为伍;妹妹刁难,屡次戳她痛处;太后嫌恶,随便找借口将她毒打······难道就因为半张脸丑陋她就要低下头乖乖认命吗?她偏不肯!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2册)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2册)

    福尔摩斯是英国作家亚瑟·柯南·道尔塑造的一个典型的私人侦探形象,具有神秘莫测的探案本领和令人叹为观止的逻辑推理能力,深受不同时代、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喜爱。本书精选了最具代表性的福尔摩斯探案故事,生动再现了福尔摩斯在侦破为爱寻仇、因财生恨、族人相残等一桩桩血案和阴谋中所表现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形象展示了正义与邪恶的激烈交锋,良知与罪恶的灵肉搏斗,亲情和法律的两难抉择,爱情和金钱的现实考验……故事的地域背景广阔,横跨欧美,情节曲折紧张,悬念丛生,对话机警利落,对理解欧洲文化、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将大有帮助。
  • 君瑞

    君瑞

    眨眼间,天地破灭,苍穹颤抖;弹指间,日月斩灭,混沌翻涌;挥手间,宇宙横断,虚无破灭。一个少年,从一个恒久不变的茅草屋中出发,万年逝去,茅草屋依旧不变,这天地有了灵,这一根根茅草亦有了灵,屋中一封纸信等待着他的回归。一切从这里开始……
  • 唯此半爱

    唯此半爱

    她们就这样相识了,在这样炎热的夏天。对于冯佳而言柳兮兮好似缓解酷暑的一汪清泉,安定她内心的浮躁世界,也安定了她的心……对于柳兮兮而言冯佳好似围绕在身边的太阳,融化她原本的冰冷生活,也融化了她的人……
  • 绝世锦瑟

    绝世锦瑟

    一柄锦瑟,秀绝江山,长萧瑟瑟,再叹绝色。锦瑟萧绝,笙歌繁华。
  • 流浪在都市

    流浪在都市

    谁能渐忘浓烈酒杯,一夜的无言的流泪,在听,风放肆的狂吹,徐徐敲打这冰冷的窗口,花为谁枯萎,堕落的灵魂,满足的虚伪,不段的放纵,错过的雨季,悄然间,已远去,抑制住颤抖的情绪,抑郁的神经似乎要奔溃,痛苦的伤悲,路上徘徊,心意冷却,失去不再回,等到春暖在归,借着月光洒下的余辉,摸索着,折起一纸鹤,放飞去远方,带着一些牵挂,或许会明白,从来都是好好的偷偷的,抽着一根烟,安静的画面,寂寞的相框,孤零零的悬挂,梦里惊醒,眼中的惊恐,混乱的语言,谁解寻找另一种生活,披头散发的人,没有勇气不继续走下去,不愿意就这样就去遗忘什么。简单的人,为何后悔所为,化成灰,也没有回头,刻骨的柔情,怎么不难过,好想飞翔,寻找梦里的天堂,盛开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