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81900000012

第12章 做自己的知己

现在咱们再谈谈自我。谁都关心自我,想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心理学测验很受欢迎。答几个问题,计一下分,然后就可以知道自己属于什么类型的人。大家对这种“游戏”总是乐此不疲。

不止现代人如此,古人也一样。那时没有心理学家,大家就看相,看面相,看手相,然后看相人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经历过哪类事等。于是被看相者往往会高兴地说:“对,对,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当然还要问未来命运,不过,仅仅是听到别人能说出自己大致的性格特征,也就很让人高兴了。

青少年人尤其想了解自我,因为在此之前,他们的性格还没有完全定型,性格差异还不大明显;而且在此之前,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很强,他们对此也关心较少。进入了青年时期,人们的生活道路便开始出现差异,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路。有的要上大学,有的要工作,而且上大学的要选择专业,要选择毕业后做什么工作。选择的路不同,一生的命运都将不同。只有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喜好什么,才有可能选择正确的道路。

也只有了解自己,才可以决定为人处世的方法、生活的方式。知人,很难;知己,就真的容易吗?由于人是会自欺的动物,知己也许比知人更难。

让我们谈谈如何了解自己。

一、我是什么样的人

先做个小练习。

描述一下自己,但是不要用第一人称,用第三人称。假如你姓张,就这样开始:“小张是个这样的人……”好像你在向人介绍你的一个好朋友张某,说说“小张”的性格、爱好、特点。

你所说出来的就是你的自我概念。

你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是独立还是依赖?是热情还是冷漠?是聪明还是愚笨?是敏感还是不敏感?是注重现实还是好幻想?是负责还是任性……

你所说出来的就是你的性格。

性格和人格这两个词有相同也有差异。相同在于都是指人这个个体;差异是:性格主要指人与人的不同之处,人格则指人的整体。

自我概念则是你人格上层“理智人”对自己性格的判断。

再做个小练习。想象你走入一个森林,想象得逼真一些,想象树木,地下的草、小花,然后想象你在森林中看到了一个动物。你看到的是什么?你所看到的动物反映了你的自我意象。

自我意象是人格中层“原始人”对自己性格的认识:自我概念是你外表的样子;自我意象是你中层的样子;你看到的动物有什么特点或性格,在中层你就是什么性格。

假如你刚好是一名生物系学生,或者虽然不是生物系学生但是了解许多关于动物的知识,请不要使用这些知识。我所说的动物性格指的是在童话传说中的这种动物的性格。比如,真正的猪智力并不比其他动物低,但是传说中猪是蠢笨的;真正的狐狸也许并不狡猾,但是在传说中它很狡猾。如果你看到的第一个动物是狐狸,那就说明你是个狐狸一般狡猾的人。

虎是勇敢的、威严的、开朗的,但是在虎的内心中是有点孤寂的。

狮是威严的、支配性的、慈爱的。

狼是凶狠的、残忍的、仇恨的。

牛是有力的、温顺善良的,但是一旦闹起脾气来也很犟的。

羊是更温顺善良的,但也会有些犟。

狗是忠诚的、重感情的、勇敢的、热爱公正和秩序的。

猫是两面人,表面上,她(他)是温柔的,慵懒的或活泼可爱的,像白天我们见到的猫。但是实际上她有另一面,野性、狡诈而又凶狠、敏捷无比,有时晚上会跑出去捉老鼠。

鼠是弱小的、胆怯的,总是不引人注目地过自己的小日子。他是可爱的小百姓,当然,也有小百姓们常有的毛病:目光短浅,贪婪等。

如果见到鸟,要看是什么鸟,是鹰,是麻雀,还是百灵?鹰是孤独英雄,麻雀是芸芸众生,而百灵是美丽活泼的少女(男孩见到百灵,说明他有诗人气质)。

你看到的动物是幼兽还是成年?这反映你此时的心理成熟程度。

你看到的动物有什么特点,比如,羊的腿格外长,或小鸟羽毛很美。这都是你的特点,你腿长、头发好或相貌好。

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象大多时候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那么,自我意象更能代表现在的你。因为自我概念出于“理智人”,他是最容易自我欺骗的;而自我意象出于“原始人”,“原始人”比较诚实,因此更能看清自己的真象。

二、理想自我

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把它具体写下来。用这样一句话开始:“我应该是这样一个人……”写出你理想中的“我”,这就是你的理想自我。

只有极少数人理想自我和自我概念相近,这些人对自己感到满意,往往表现为洋洋自得,不求改变。多数人理想自我和自我概念不同,所以他们都把希望放在未来,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一个理想自我。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人认为,自己未来不可能成为“应该”是的那种人,也就是认为自己的理想不可能实现。“我应该是一个被所有人喜爱的人,但是我绝不可能成为这样的人了。”这些人会有一种深切的无望感,是会十分抑郁的,一旦遇上巨大挫折,这类人最易于出问题。

三、真实自我

自我意象和自我概念是人为自己画的心理肖像。这幅肖像画得准吗?和自我的真象一样吗?这也是个问题。

完全准确是不可能的,多多少少总会有些偏差。偏差小还无妨,偏差如果大了,对人的影响就不好了。

如果自我意象和自我概念美化了自己,就会带来心理压力。例如某个人自认是盖世英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想做什么就能做成,从不会有丝毫挫折和失败。而实际上他,或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个人每当遇到一个小挫折都会不堪忍受,因为承认这个小挫折,就会摧毁他的自我概念,他的生活必然压力重重。

如果自我意象和自我概念丑化了自己,就会阻碍自我的发展。有个中学生,智商在125分左右,属于偏高,但是他的自我意象是“笨熊”,于是他的学习成绩就是提不高。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她的自我概念是没有吸引力的人,于是她不敢与异性交往,内向害羞情绪忧郁。

心理学有一个规律,那就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就会有一种力量推着你变成什么。

你认为自己笨,哪怕你有140的高智商,也照样会解决不了简单的问题。你认为自己是可怜虫,那么你就会无意识地自找一些倒霉事。就仿佛你心中有一个阿拉伯神灯中的魔鬼,你对他说:我是个如此面貌的人。他就马上动手,把你变成那种面貌。他不知道好坏,只知道按你的命令做,而且他把你的自我意象当作命令。

这是人格深层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不要美化也不要丑化自己,而应该准确地自知,也就是了解真实自我。

四、流变中的真实自我

真实自我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没有一种固定形态。

就像一株植物,昨天它还只是一株幼芽,今天已经有了两片叶子,明天叶子从浅黄变成嫩绿……过些日子它就变成一株很壮大繁茂的植物,然后开花、结果、然后枯死。什么是这株植物的“真实自我”?是这整个过程中的它。

我们人的真实自我也一样。

那株植物刚出土时,是弱小的;长大后,是强健的;开花后,是艳丽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它的“性格”是艳丽的,因为未开花时它一点也不艳丽。只有无生命的东西才有固定形态。例如你可以说一块矿石有固定的“性格”,坚硬、灰暗等。

人的真实自我没有固定的性格。

所以严格地说,自我概念永远不可能完全正确。因为当你说“我是热情的人”时,你含有这种意思“热情是我的一个固有特点。”实际上没有什么固有特点,你今天热情,明天就可以变得不热情,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从此不热情。

严格地说,当你说“我是……”,你就说错了,真实自我不可说,一说就错。

曾有一位学者说过:“不要说我是医生,我是小偷,我是领导;应该说我能治病,我曾偷窃,我在做领导。”

五、“装假”焦虑

当一个人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象明显不同时,他会有种强烈的焦虑感,可称之为“装假”焦虑。

例如,一个人自认是一个出色的人,能力超群,魅力超群,意志力超群,但是他内心中却隐隐感到不是这样。他的自我意象是戴着虎头面具的羊。他心中认为,自己并不出色,只是假装为一个出色的人,好赢得别人的尊重。于是他有一种“怕被揭穿”的感觉,他会梦见自己是骗子,梦见自己被脱光衣服,他会非常焦虑。

再如,一个人自诩为极其善良的人,但是她发现自己内心中有许多邪恶的念头。她压抑这些想法,硬让自己相信自己是“大善人”,同时她也有一种不安。

这些人都是在装假,用一个面具掩盖内心。装假就怕被揭穿,就会不安。

注意,这些人和一般骗子不同,他不是有意装假。他内心中以为他的自我概念是对的,因此他也不知自己的焦虑来自哪里,他会以为自己不过是为了学习而焦虑。

六、任务焦虑

一个人根据自我概念,推断自我未来的状态,看自己能否达到理想自我。如果他发现永远达不到,就会抑郁沉沦;如果他发现可以达到,但是理想自我和现在的自我概念差异很大,达到理想自我很困难,他就会产生焦虑。或者,一个人根据自我意象,推断自我未来状态,发现达到理想自我非常困难,他也会产生焦虑。

这种焦虑可称之为“任务焦虑”。

那些自命不凡的大学生常常会有任务焦虑。当他们说“压力太大”,他们往往是有任务焦虑。理想自我和自我现状差异越大,这种焦虑越大。

《水浒》中宋江自叹:看看自己年过三十,功又不成,名又不就。这也是任务焦虑。

任务焦虑来源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因此,要想减轻或避免这种焦虑就要降低对理想自我的要求,不要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标准,或者提高自我意象,不过于贬低自己。

七、存在焦虑

假如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他的自我意象很可能会是一只狼,他的理想自我更凶猛更残忍,他预料过不多久他就能做到。那么,他是不是会一点焦虑也没有了,过得很愉快?

再如一个人自我概念是个平常人,他的自我意象是一只兔子,他的理想自我也不过是平常人,虽然他有莫扎特一样的音乐天赋,但是他不打算做音乐家。那么,他会不会心安?

表面上似乎会。表面上这些人会很满足于他们现在的生活,但是隐隐的,在静静地独处时,会有一个声音在内心最深处响起来:“这不是你应有的生活!”

这时人也有一种焦虑,即存在焦虑。存在焦虑是由于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象与真实自我不一致而产生的。

因为那个恶棍的真实自我不是那么邪恶的,而是有同情心的、有爱的。那个“平常人”,他的真实自我是极为爱音乐的,是需要大量创造的。

违背了真实自我,内心中就会传来警告:“你违背了真我。”你就会焦虑。

违背了真实自我的人,即使有盖世功绩,有用不完的金钱,得到无数的异性倾慕,也仍旧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违背了多少,焦虑就有多少。如果真实自我完全被压抑,那这个人只好称为“行尸走肉”了。

八、自我认识为什么会有偏差

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象都可能出现偏差,从而使我们认不清自己。自我意象的偏差较小,自我概念的偏差较大,有时会大得惊人。这是为什么?

这要看我们的自我概念是怎么形成的。

“理智人”如同一个科学家,像研究一个客体一样研究“我”。但是他又不是一个优秀科学家,他时常会犯错误。他认为人有一些固定的特质,隐藏在千变万化的表象后面,这些特质的总和就是性格。于是他致力于了解这些特质是什么。他采用客观观察法,去看自己的行为。当他发现自己帮助别人时,就说,“我有善良的特质”或“我是善良的”。当他发现自己早晨起不来床,就说:“我是懒惰的。”而这种客观观察是会出错的,也许你不自知的是,你帮助别人不是因为你善良,而是因为你要用帮助别人来获得一种“我有价值”的感觉,也许你帮助别人是因为你不敢拒绝别人。

“理智人”有时会把外在原因引起的事归于内因。例如,偶尔一次没考好,他会误以为“我智力不高”。

自我概念的形成也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如果大家都说你是个聪明人,你自己却不以为自己多么聪明,会怎么样呢?一开始,你会不相信别人的话,相信自己的感觉,但是如果别人天天这么说,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会放弃自己的感觉,向舆论投降了。

所以那些天天被吹捧的富家子弟个个都以为自己很聪明。反之,也是一样,如果别人众口一词地说你笨,天长日久你自己也会认为自己很笨。

在你幼年时,你更容易受到别人影响。因此,父母或教师把你评价为什么样的人,你也就会自以为你的确是那种人,因为幼年时的你,缺少分析判断的能力,不大可能看出别人评价的错误。

有这样一个女孩,她的智力天赋很好,但是不幸的是她的父亲智力更好,所以相形之下,她总以为自己很笨。更不幸的是这位父亲“高标准严要求”,一天到晚挑她的错误,而且每天都要骂她几句“木瓜脑袋”。结果,这位智力很高的女孩,竟然成了学习困难的学生。

各位读者,请看看你自己的自我概念,然后回忆一下,这是不是过去你常常听到的别人对你的评价。也许你会想:别人都这样评价我,也许说明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实际上未必,因为别人也会有误解。例如,我一向自以为是一个文静的人,因为小时候大家都这么说我。经过对自己的心理分析,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事实是,由于小时候母亲极严格地管束我,使我不得不整天待在家里,以避免出去就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甚至打架,于是我显得很文静,而在内心中,我并不是那么文静的人。

自我概念形成也受自己的体验影响。比如,有人吃了一次川菜,不爱吃,于是他的自我概念中加上了一条:“不喜欢吃川菜。”

体验相对来说是更为可靠的自我评价,因为它与内心感受相联系。根据我们的一次次体验,我们得出结论,我爱什么,恨什么,欣赏什么,讨厌什么。这一切加起来就画出了一个“我”的图画。但是,体验也可能会出错的。也许那一次你吃川菜时,服务员态度不好,或者同行的人让人讨厌,或者那个菜馆的川菜不正宗……这都会让你自以为你不爱吃川菜。

自我概念的偏差是有害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它。

能不能让自我概念完全无偏差呢?不可能!一是因为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二是因为自我本身是时时变化的,昨天你的自我概念也许对,但是今天的你也许就变了。所以佛家讲“无我”。只有完全放弃自我概念,时时直接观照自己的心灵本体,才不会有偏差。但是这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做到的事。所以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在说“我是……”时,要认真地先分析一下,你对自己的观察对不对,有没有其他解释?别人的看法对不对,有没有误解?体验到的好恶有没有其他原因混淆于其中?

再有,隔一段时间,重新修正一下你的自我概念。我认为这件事可以在你过生日那一天做。过生日时,先找一张纸,写上“如今的我是”,然后在后面写上你认为你是什么,写上你认为你有的特点、你的性格、你的好恶等。如果有朋友来为你开生日晚会,你可以让他们写出他们对你的看法。在生日晚会结束后,自己独自一人时,把这些自己的自我概念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拿出来看看。生日晚会中朋友的评价肯定较多着眼于你的优点,而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包括优点也包括缺点的。

对此,应一条条加以分析。例如,我的自我评价中有一条是:“我不善于表达感情。”我先在朋友写的条目中寻找,看有没有人写出和这一点相近的评价,比如:“羞怯”“冷淡”或者有没有和我的评价相反的,像“体贴”“热情”等。然后,回忆这一年中,有什么事可以证实或反证这一条。

如此一条条做下去。这件事要花费一些时间,不过这个过程是很有趣的,而且是很有益的,因为它可以使你对自己了解得更为深入。

在遇到特殊事件后,也可以对自己的某一方面特点作一个新的评价。

自我概念虽不能完全准确,但是只要它能大致如实,它对我们的生活就有指导意义。关键是对自我概念要不断加以修正,要灵活,不要僵死。

九、我怎么成了这么个人

这个标题,似乎有点对自己不满的味儿,其实不然,对自己满意的人也会这么说话。德国哲学家尼采曾写过一本书《瞧,这个人》,书中就大惑不解似的问:“我怎么这么聪明?我怎么这么伟大?”

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个性,那么,这种独特的个性是怎么来的呢?

一是先天素质的影响。

科学家发现,儿童一出生就有不同,有的比较安静,有的比较吵闹,有的比较灵活,有的比较稳重。这些与生俱来的特点源于遗传,是较难改变的。先天特点无所谓好坏,如果你被遗传了安静,那意味着你适于形成一种安静平和的性格。我们不要硬和先天特点作对。不论哪一种素质都有利有弊,发挥其长处,扬弃其不足就可以让我们得到最大的幸福。

二是相貌、体质等身体因素的影响。

幼年相貌较差的人,容易受人轻视冷落,因而也容易有自卑感。成人后,也许相貌依旧较差,也许相貌已经较好,但是那一份自卑感却往往留在心底,难以挥去。他们对人际关系尤其会缺少自信,常怀疑别人是否会喜爱自己。

这类人中,也有一些人很有志气,有志消除自卑,因而在行为上努力奋进,争取出成就,让别人不得不重视和佩服。结果,他们反而会成为出色的人物。就算志向不大,相貌差的人因为小时候获得别人的帮助较少,凡事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也常常会形成一种自立不依赖的性格。

相貌较差的人容易有的缺点除自卑外,还有为人较为多疑。所以他们应该发挥自立、勤奋的长处,有意识地消除对他人的疑虑和冷淡,就可以使自己的性格渐趋完善。

幼年相貌美丽的人,容易被人喜爱,因而在人际关系中自信心较强,往往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这种自信对他(她)会很有益处,因为自信的人会更有魅力,也更容易成功。

但是幼年漂亮的人也有不足:一是这种人可能会依赖性强,因为他(她)们习惯于别人的帮助;二是由于他(她)们得到什么较为容易,他们往往也就不能养成能吃苦的习惯,所以往往难以获得较大的成就。由于他(她)们遇到的挫折较少,他们也就缺少锻炼解决困难能力的机会。这类人需要的是,忘掉自己的相貌,让自己学会独立地做事。

体质强弱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影响。在幼年时体质强的人,容易养成勇敢、攻击性和支配性强的性格。在幼年时体质弱的人,容易养成依赖性或回避性较强的性格。到成年后,体质可以改变。一个弱小的人成年后可以成为壮汉,但是幼年形成的性格却未必会随之改变。有些人比较早熟,在其他孩子还没有发育时,他已经开始长身体了。这就使他在体力上占有一种优势,从而也鼓动了他支配性性格的发展,所以早熟的人往往有更强的支配性。

体质强弱的不同也决定了人的活动。体质弱的人往往更喜欢读书,从而在性格上也更为温和。

你可以对照一下你自己,看看你的性格是否也受到了相貌和体质的影响。这可以帮助你进行自我性格分析。

记住,性格不是不可改变的,你可以通过锻炼改变体质,也同样可以通过锻炼改造你的性格。

第三个影响我们性格形成的因素,也是最重要因素,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子女的性格有时会酷肖其父母,我们会认为这是由于遗传,实际上却不尽然,这主要是父母所构成的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人在幼年时,外界对他的影响力最大,而且家庭又是一个人朝夕不离的地方,所以幼年在家庭中受到的影响,对人的性格形成几乎是有决定性的。

就连出生次序这么件小事,都会影响到人的性格。心理学家发现,长子性格较成人化,能帮助人,自控能力强,顺从,焦虑较多,攻击性少;学习上较为勤奋、认真,工作和学习成绩较高。但是,他们为人处世不够灵活,更害怕失败和犯错误。而最小的孩子则相反,灵活、乐观而且自信心强。有的长子女小时候很受宠爱,但是小弟弟或小妹妹的出生夺去了父母的爱和关注,这种时候的长子女感到被剥夺的痛苦,这种长子女长大后往往会嫉妒心较强。

家庭中的情绪气氛对儿童性格发展影响更大。家庭中气氛愉快,则儿童长大后会有一个快乐乐观而善良的性格。如果家庭气氛紧张、吵闹,则儿童就会性格抑郁。父母专制,则子女要么变得怯懦、软弱,要么变得像父母一样粗暴;父母溺爱,则子女变得自私、冷漠,不懂得爱与关心;父母冷漠,则子女也会变得冷漠。

正如前边讲过的,即使子女对父母的一些缺点深恶痛绝,他自己身上仍会不知不觉继承同样的缺点。

前不久我接待了一位咨询者,在谈到他父母时,他愤愤地说,他们那种固执简直让谁都受不了,而在随后的咨询中,我发现这位来访者也是固执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

所以,你不妨试着写下你父母的三个优点和三个缺点,认真地和自己相对照,看你自己有没有这些特点。你也许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大多数优缺点你都有。

十、失去乐园的过程

刚出生的儿童心理几乎都是健康的,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性格的扭曲也越来越明显。

某些宗教说人原来生活在乐园——伊甸园里,但是后来被逐出乐园,来到悲惨的人世间。在人的一生中,实际上也有这样一个过程,由儿童时的乐园中来到复杂的成人世界。

有少数人,没有失去赤子之心,心理健康,成了快乐善良的人。更多的人,则性格或多或少都扭曲了。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这是因为人逐渐对外界力量妥协。例如,一个孩子本来很真诚、很自然,但是他发现,有时父母不允许他真诚。邻居阿姨给了他一个苹果,问他爱不爱吃,他说,爱吃,父母却生气地告诉他要说不爱吃,于是孩子懂得了不能总说实话。很多孩子发现,他的父母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他必须成绩好,或他必须顺从,或他必须精明,父母才爱他。为了得到爱,他不得不扭曲自己的本性,去适应父母的要求,久而久之,人性就受伤了。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霍尼指出性格扭曲的另一方式。她说许多儿童发现父母和其他人不是真正爱他,或者给他的爱不够,或者给他的爱不纯。他发觉这个世界中有危险,有敌意。于是儿童产生了一种不安全感,霍尼称之为基本焦虑。

当一个孩子有了不安全感时,他会怎么样做呢?本书的第二章“心灵的奥秘”曾提到过,霍尼认为有三种方式可以让他感到安全。即:1.让自己强大无比,能战胜危险;2.让自己可爱无比,能找到保护;3.避开别人,找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再深入地分析一下。

选择第一种方式的人将养成一种夸张型的性格,选择第二种方式的人将养成依赖型性格,选择第三种的人将成为回避型的人。

第一种人好胜心极强,他们时时要和别人竞争,甚至在一些不值得竞争的小事上,他们也喜欢竞争。他们的一生都用来证明一句话:“我比别人强。”

他们可以成为权力狂,竞争权力;可以成为资本家,竞争金钱;可以成为学者,竞争名气;也可以成为花花公子,竞争女人,干什么无关紧要,关键是胜过别人。《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想过当牧师,也想过当军人,当什么无关紧要,关键要成为人上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不择手段,可以牺牲自己和别人的幸福,牺牲爱情,可以勤奋努力不畏艰难。

这种人有可能成功,但是他的人生仍是不幸的,因为他牺牲掉了太多的东西。他可以成为人上人,但是却并不快乐。表面上看,他们很勇敢,而实际上,他们内心是不勇敢的,是不安全感驱使着他们奋斗。

有许多“好学生”,成绩一向出色,但是内心中总有一种危机感,怕别人超过自己。一旦发现自己被超越就痛苦不堪。这些人就是第一种人。如果有人问:“被超过又怎么了?”他们会回答:“会痛苦。”再问:“为什么你们对被超过会格外痛苦?”他们会回答,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胜过别人,才是安全的。只有胜过别人,才能赢得尊重和爱。他们内心中感觉自己如同角斗士,只有战胜才能活下去,失败了就一切都完了。

然而,生命的真相并非如此。造物者让大树活,也让小草活,而且活得都很愉快。

第二种人将成为依赖性很强的人。他们往往显得很善良,因为不善良就得不到别人的爱,就无法依赖别人,不依赖别人他们就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个世界。

琼瑶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很多都是这种人。所以你会发现,琼瑶小说和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里,人们总是在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在叫喊,在哭泣,在挣扎。细一看你会发现,女主人公的麻烦好多都是自找的。而且男主角男配角的痛苦若不是自找的,也是女主人公“送”给他们的。仅举一例,有个女孩名叫婉君,她很可爱,一家三兄弟都爱上了她。我们在这里且不指责婉君是否在有意无意地吸引这三个人了,就承认这个女孩实在是人见人爱吧。但是,在发现了三兄弟都爱上她后,她怎么做呢?她并未选择,而是用行动鼓励每一个人都来爱她。甚至在痛苦的男子们要求她选择时,她也坚持不选择,因为“选了哪一个都会伤害另外两个”。

话很对,但是哪一个都不选,会伤害三个。

实际上,婉君这类人不过是让自己和别人痛苦。自己痛苦,证明自己懂爱;别人痛苦,证明别人爱她。为什么这么看重爱?因为她需要别人爱她。所以,这种人也得不到真正幸福。

第三种人将回避别人,在孤独中生活。

如果我们问这种人,你生命中什么最重要,他会回答:“自由、安闲。”

他会知足常乐,但问题是他并不是从心灵深处爱自由,他只是不敢面对危险而已。

霍尼指出,这种人也不能得到真正幸福。

在青少年期,这三种倾向都会表现得很明显了,但是性格还没有定型。所以,读者朋友应该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三种倾向,该如何加以矫正。

一定要认真分辨:

你是真的进取心强,还是于连式的那种只求目的不择手段,只要结果不论内容的竞争心理?

你是真的追求爱,还是在寻求依赖?

你是真的热爱宁静,还是害怕冲突?

十一、弗洛姆谈性格

弗洛姆指出,人与人性格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人获取东西的方式的不同。人生在世界上,不仅需要各种物质,还需要精神的东西,就像植物不仅需要水土、还需要阳光和风一样。不同的人获取方式不同,就好像动物界中,肉食动物靠捕食生活,草食动物靠采集生活,植物靠吸取大自然的养分生活。

弗洛姆描述了一些性格。

(一)接受型:这种人有些像雏鸟,总是张大嘴等着吃。他相信,获得他所需要的东西——物质、感情、爱、知识、快乐等的唯一办法是接受外部的赐予。因此他们对“被爱”十分重视,谁说一声爱他(她),他(她)就会一下子跌入其怀抱。在思想上,他们是最忠诚的听众;在行动上,他们是依赖者。

他们有一种特征,喜爱吃喝。平时,他(她)们的嘴喜欢微微张开。这种人平时较可爱温顺,只有在“无枝可依”时方会有焦灼不安的表现。

(二)剥削型:如同虎狼或狐狸,他们靠力量和狡诈在世界中获取。他们也认为所需要的东西在外界,但是他们不相信别人肯给他,也不稀罕,所以他要去夺,去骗。

他们的座右铭是偷来的果子最好。他们用各种方式剥削别人的物质和感情。

这类人的外在特征是,喜欢紧咬嘴唇。

(三)贮藏型:他们有一层厚厚的外壳,把自己包裹在里边。他们不相信自己能从外界得到很多东西,所以他们注重贮藏和善于保存自己的一点东西,注重俭节。

他们很吝啬,不仅吝啬钱,也吝啬感情和思想。他们喜欢整理,喜欢条理性,不喜欢纷乱变化。他们是古板的人。

(四)市场型:如同变色龙,市场型的人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他们的原则是,“世界是个大市场,我推销自己,换来所要的东西”。

因此,他们对自己是属于哪类并不看重。他们看重的是,什么样的人受欢迎?什么样的人应聘容易被录用?什么样的人招人喜爱?在学习上,他们对学什么课程有意思都无所谓,他们关心的是学什么最有实用价值。

这种人的长处在于很能适应社会,不幸在于容易“找不到自己”。其外在特征是:可爱,时髦。

(五)生产型:这是弗洛姆心目中最佳类型。这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类型。他们能充分发挥潜能,充分表达自我。他对他人有真的关心和爱,对生活有热情。

看了霍尼和弗洛姆的评述,你会觉得,似乎大多数人都有问题。有几个人是自我实现型或弗洛姆所说的生产型的呢?极少。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一种人生选择了,如同投胎,你可以选择做虎、做小鸟、做兔子,你可以选择做真正的人。假如你选择做一个夸张型的人或弗洛姆所说的剥削型人,可以。你可以得到力量、勇敢,你未来将很可能有权势、有金钱或有成就,但是你必须面对这种人的不幸,那就是危险和孤独。你也可以选择做一个依赖者活得很轻松,得到的也不少,但是却不得不从属于他人。

除自我实现者外,每一种性格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每一种生活都有其幸运和不幸。

你选择了虎的生活,就要得到虎的快乐和虎的孤独。或者用人来打比方,你选择做曹操,你就会有曹操的成功,但是也就不可能有柳永的风流倜傥;你选择做杨玉环,就有被弃时不得不投缳自尽的危险。

自我实现是最完满的人格,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你就要有勇气面对真实,面对内心,坚持真我。这也不是容易做到的,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毅力来抗拒诱惑,如,不劳而获的诱惑、贪欲享受的诱惑等。

你的一生如何过,是你的选择。虽然我们认为选择做自我实现的人最好,但是你选择其他性格也可以。如果尽可能发挥所长,减少所短,每一种人格也都可以在人生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幸福。

十二、走向新的自我

无论你过去的生活环境有多么不好,或者你现在的性格已被扭曲,你现在仍可以重塑自我,让自己的性格逐渐趋向健康。

改变自我是一个艰巨的工作,要获得成效,必须懂得其原则和方法。

第一个要知道的原则是引导原则。

有的人决心很大,“我从今天起要改变自己,我再也不患得患失了(或再也不贪婪,不嫉妒,不懒惰)”。但是结果呢,一两天内他似乎改变了自己,但过不了几天他又恢复了原状。因为他们不知道人的心理是分层次的。只有上层,即“理智人”,是他可以直接控制的,而“原始人”不受直接控制,“纯真人”更不可控制。

不要像暴君一样压制自己。发现自己懒,就逼迫自己做事,用意志力去推动自己,这是错误,因为这样你就挑起了一场内战——你的意志和情绪的战争,“理智人”和“原始人”的战争。因为,内战双方使用的都是你的生命力、你的能量,这是一种浪费。

中国古代的气功师把修炼比作牵牛,“原始人”就是牛。你不要和他搏斗,而应该用嫩草把它引到牛圈。

第二个原则是整体性原则。

人不是机器人或变形金刚。人不可以像机器一样换部件,像计算机一样,加上一个卡就多一种功能。

身体如此,心灵也如此。人的每一个特点,都是这整个心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改变人,就要改变这整个人。

例如,某个女孩本来是很漂亮的,就是有点驼背,虽极为轻微,但是这也使她的外观受到一点儿影响。看起来,这似乎只是一个不良习惯而已,但是实际上,这个习惯和她的整个的内心世界关系密切。她认为自己是个衰弱无力的人,别人总是向她提出过高的要求,使她感到生活的担子太沉重。因为生活的“担子”沉重,所以她不得不驼背了。

如果她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自己,让自己不再为别人的要求而活,放下肩头的沉重负担,她的驼背习惯自然会不医而愈。

如果不管整体,仅针对具体问题去改变自己,效果是不可能稳定而持久的。

人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其任何一个部分都和整体有关,因此改变时也只能是整体性的改变,如同蚕化为蛾、蝌蚪变为青蛙。

第三个原则是各种方法共用。

情绪宣泄,有助于消除情结,为人的改变打开道路。因为人有情结时,情绪是固着的,有关行为反应是固定的,不消除情结,人很难改变。

认知重塑和意象法有助于自我理解。了解了自己的内心,才知道真正的问题何在,何处需要改变,认知重塑和意象法还可以用于改变人的偏差认知,直接改造人的性格。

行为上的自我改变,可以让性格的改变现实化。仅仅是心理改变而行为不变,这种改变是不可靠的,“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放松技术可以使人心灵更为开放,更宜于我们理解和影响心灵。

因此各种方法共用,可以互相补充,加强效果。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效果就远不会这么明显了。

十三、如何消除固执

固执就是尽管心中已感觉到不对,但是仍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固执者之所以想到要改掉固执,是因为这一点让周围的人太受不了。

固执的根源是什么呢?

一种是根源于“我偏要这样”的心理。这种人内心如同一个被纵容的孩子。爸爸说:“不吃冰棍好不好?”“不,不,我偏要!”小孩叫道。固执是他的一个手段,用来获得想要的东西,别人越反对,他就越是非要不可。

这种固执的确有用,当你固执地要什么的时候,你很有可能最终得到。但这种行为的缺点也很明显,这种固执背后的那种“我要什么你们就得给我”的心理,让别人讨厌。长此以往,你会发现别人都躲着你。

消除这种固执的方法是,学习用其他方法得到想要的东西和学习尊重别人的意见。可用认知重塑法告诉自己:不能事事由自己,也要考虑别人。

另一种固执根源于自卑。“如果我屈服了别人,就说明我不如别人。”这种人把接受别人劝告看成是服输,服输就暴露了自己的低劣。为了避免这一点,他固执己见,不惜与别人辩论不休。表面上,这种人从不服输,但是骨子里这种人自卑。因为自卑,因为感到心虚,才不愿服输。

刘邦听信张良的意见,为什么?因为刘邦很自信。他知道,就算自己偶尔犯了错误,张良也不会瞧不起他,张良永远是钦佩刘邦的。所以他听信张良的意见毫无顾虑。

而袁绍不能听从谋士田丰的意见,为什么?因为袁绍心虚,他猜测田丰一定瞧不起他,认为他袁绍无谋。如果他袁绍听了田丰的话,不正证明自己不如田丰吗?

消除这种固执要先消除自卑感,消除自卑的方法在后面要讲到。

还有一种固执源于一种刻板固执的性格,心理学术语叫“强迫性人格”。这也就是弗洛姆所说的贮藏型的人。这种人害怕变化,害怕外在的冲突会打破他内在的秩序,害怕变化要消耗他的精力,消耗了一点精力他就少了一点精力。这种人除固执外,还有古板、拘谨、小气等特点。

消除这种固执,要彻底改变整个性格。其要点是,在认识上,要认识到你可以创造和获取新的物质和感情,不要死死抱着已有的一点东西。人的情感和精力如同井水,从井里打出一桶来,井里就会又从地层获得一桶,井水不会被用光。可以用意象法辅助,想象自己是一口井,在行为上学习和人交流,学习付出,也学习如何接受。长此以往,性格渐渐改变,人也就自然不再固执了。

最后一种固执是有特别原因的固执。例如,我接待过一个人的咨询,只因他曾有过“同性为什么不可以有性关系”的念头,就坚持认为自己是同性恋,是病态。虽然已有几位专家诊断否定了,但他仍固执己见。其原因是,他对工作中的困难十分畏惧,他的“原始人”希望自己有心理疾病,这样,他就可以有借口不去面对困难了。“我如果没有这个病,我就可以干好!”他说。言外之意是,“我现在干不好,全都是因为病”,像这种固执如果只针对具体事件来诊治是难以奏效的。要找到其背后的原因,消除了心理上的真正原因也就消除了固执。

十四、如何不优柔寡断

军事家说:“最不好的行动也比不行动要好。”生活中也一样:“也许你没有作出最佳选择,但是选择什么都胜于优柔寡断。”

优柔寡断的人都愿意改变自己,却苦于不知如何改变。他们比较、分析、权衡,但是总也做不出决断。

优柔寡断的根在何处?怎么做才能铲除它的根?

一种优柔寡断者是所谓“过于理性的人”,这些人善于思考,但是却很少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他们优柔寡断的原因是:头脑与心隔断了,“理智人”听不到“原始人”的声音,所以他不知道他自己的内心爱憎,自然也就不知该如何选择。

选择丈夫,但是她却不知道自己心里究竟爱谁,所以只好一条一条比较两个候选男子的条件,难以决断。如果她知道自己的心,她的心只可能爱一个人,知道了心的选择,她马上就可以做出决定。

改变这种优柔寡断,从根子上说就是要改变“过于理性化”的性格。也许过去你害怕表达情感,现在要时时注意体会并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自己有“心”。

另一种优柔寡断者是依赖型的人,这些人骨子里是不敢为自己负责,害怕承担选择错了的责任,因而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犹豫的意义是:“让别人来决定我的命运,让机遇决定我的命运,我不决定自己的命运。”

潜意识中觉得:“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结果不好我可以抱怨别人,抱怨命运。”

这种人喜欢寻求别人的劝告,但是一旦结果不好,谁劝告过他谁就倒霉了。他会一直抱怨这个给他劝告的人。

这种人必须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要学会为自己负责。

让别人为自己负责,你固然可以推脱责任,但是错误选择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却还是要你自己承受。为自己负责虽然有风险,但是你选择对的概率就大多了。

领悟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这种类型的优柔寡断。

十五、如何消除冷漠

冷漠是生命意志被压抑的结果,是情感被压抑的结果。冷漠的意义是放弃部分生命。

如果别人都说你冷漠,你自己也觉得自己缺乏应有的感情,生活平谈到了乏味的地步,你就要想想,你是否放弃了部分生命。

也许是由于在失败、挫折的打击下,那种深感失望的痛苦,使之变得冷漠的,就像一团火,一次次被雨浇,最终只剩下一团死灰。也许是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渐渐冷漠的,就像一团火得不到木柴,渐渐没有了燃烧的力量,最后烟消火灭。也许是过分地压抑情绪而造成的冷漠,比如,认为人应当不轻易动感情,只有冷才显得刚强,就像要把火调节小一点却不小心把火弄灭了。

消除冷漠的唯一方法是爱,首先是自爱。

有一次苏东坡和一位姓章的朋友一起骑马游山,发现山那边有一只老虎。这位章先生竟骑马直奔虎那边走。要知道,这位章先生并不是像陆游、辛弃疾那样能文又能武的人物,假如那老虎有食欲,它完全可以把章先生当点心吃掉。凑巧的是,那天遇上的虎或许是刚刚吃饱,或许是不喜欢章先生的体味才没有动口。章先生此举,可谓艺低人胆大。

苏东坡胆小,没过去,事后他评论章先生说:“你一定能杀人。”

注意,苏东坡不是说“你真不怕死”,而是说“你一定能杀人”。为什么呢?

因为苏东坡认为章先生不自爱,一个人不自爱就不会爱人,所以必能杀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冷漠,他怎么可能对别人热情?

冷漠到极点,或流于抑郁,或流于残忍,或自杀,或杀人,都是因为不自爱。

医此病之药,是停止自我指责,开始自我欣赏。

先停止自我指责。当最感冷漠时,听听内心如何评价自己的,把自我评价写下来,你会发现,你的自我指责十分多。也许你小时候父母较严厉,常批评你,而你在心里把这些批评录了音,现在还时时播放。马上告诉自己,不再放这些录音了。每当内心自我指责的声音响起来,就对自己说:“不,我不是这么不好。这种批评是不对的,他没有看到我的长处,也没有理解我的苦衷。”

然后,开始自我欣赏,找一些自己的可爱之处。如同一个人喜爱一个孩子那样,自己对自己说一些喜爱的话,逐渐让自己喜爱自己。

然后就可以去爱人了。不要苛责别人,发现别人的长处就应加以称赞欣赏。这样做上一段时间,你就不再会冷漠,而会有热情有生命了。

在冷漠时如果你用意象技术,想象一片土地,你会发现这片土地荒凉干旱。“冷漠”就是说你的心“冷”而且是荒“漠”。此时你可以用意象技术,想象阳光开始照耀这片土地,温暖这片土地,消除阴冷。再想象泉水滋润这片土地,或春雨浇灌这片土地,就可以看到土地上长出草木来,不再是荒漠了。

当你再想象一块土地,出现在面前的是草木繁茂的土地时,你就不是冷漠的人了。

十六、如何消除过分顺从

有种人叫做“不会说不”的人。他们从来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的要求,就算在心里认为这个要求十分不合理,他也还是要顺从别人。表面上他高高兴兴,心中却很不满,所以有些时候,他会拖延别人要他做的事,或者虽然做了却没做好,用消极的、不好好合作的方式稍稍发泄一下心中的怨气。

我有位朋友就是这样:她认为朋友提出要求就不能拒绝。有一次,她的一个朋友新婚旅游来到她所在的城市,恰巧,这位新娘是一个依赖性极强的人,竟然以不熟悉地理为理由,让我的这位朋友陪他们夫妻俩全程游览这个城市。我的朋友觉得这个要求太荒唐了,而且她自己正忙也没有时间去陪对方。但是,她说不出“不”字,只好违心地陪新婚夫妻去玩。可以想见,在整个陪同游览过程中她内心会多么痛苦。

过分顺从的坏处是:不得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使自己的利益受损,情感受到压抑。过分顺从者也不一定会赢得朋友的爱,因为有的人会觉得他们好利用,好欺负,从而利用和剥削他们。另一方面,过分顺从者虽然不拒绝别人,但是由于心中有不满,会在行为上消极抵抗,从而使他的朋友不快。例如,她花费了好几天时间陪一个外地来的朋友玩。她没有告诉朋友自己现在有多少重要的工作等着去做。所以朋友也想当然地以为她很空闲,也就不客气地大量占用她的时间。她心里对朋友越来越不满,于是在某一天,她对朋友买的衣服大加批评以发泄怨气。而她的朋友觉得她这种无端的挑衅行为简直是岂有此理,几天中的好感一扫而空,朋友会认为“这个家伙喜怒无常,真讨厌”。过分顺从者几天的辛苦和委屈只换来了这个评价。

如何消除过分顺从呢?

首先,要从观念中矫正,学会说“不”。过分顺从者有个错误观点是:不能拒绝亲人和朋友的要求。这个观点背后隐含的观点是:如果我拒绝别人,别人就会生气,不喜爱我。这个观点是不对的。

别人被拒绝时不一定生气,因为别人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如果你讲清楚你拒绝的原因,大多数人是会理解你的。有一次我问这位朋友:“如果你现在只有500块钱,你正打算买件羽绒服。一个人来找你借钱说要去买衣服,你认为她的事并不紧迫,你自己的羽绒服才紧迫,你怎么办?”她回答:“我还是会借给她的。”我问:“如果你告诉她:‘我正要去买羽绒服,没有多余的钱’会怎么样?”她回答:“她会生气。”我问:“如果你和她位置交换,你去借钱听到对方说她自己正要用钱,你会怎么做?你会说:‘你可以先不买,让我先买’吗?”她回答:“我不会这么不讲理的。”我问:“你心里会对她生气吗?”她回答:“当然不会!”我说:“你的朋友听了你这么说,也当然不会生气。除非她是一个蛮不讲理的人,如果她是个蛮不讲理的人,你又何必和她交朋友?”

过分顺从的内在原因有几种,一种是内心中的怯懦。这种人童年时有个很严厉的父亲或母亲,这个家中的独裁者不允许孩子有任何反抗,子女必须完全顺从。他们的惯用语是:“你敢不听我的话?”“你还敢顶嘴?”威吓之下,孩子只好屈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顺从的性格。孩子长大以后,他周围的人虽然并不是暴君,但他还是以对待父亲或母亲的方式对待他们,委屈而且顺从。

这种人的自我意象往往是羊、鹿等温顺的动物。

改变自我的方法是,逐步锻炼胆量。

首先在一件小事上练习不顺从,练习坚持自己的利益。比如,到农贸市场上去买东西,练习讨价还价。

在这件小事上进步之后,再试着拒绝朋友的不合理要求。在试做此事时,如果心里发虚,就提醒自己:“他不是我父亲,我不要把对父亲的畏惧迁移到他身上。”“他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我应该拒绝。”“我现在不是胆小的孩子了。”

最后,试着用成人的态度,勇敢地面对威严的父亲或母亲,不畏缩,但是也不无理地反抗,而是平静地坚持自己的有道理的立场。

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你就能够滋长出勇气。

过分顺从的另一个原因是依赖。依赖性过分的顺从者很替别人着想,他不是因为害怕而顺从,而是为了讨人喜欢。他认为自己是在主动地顺从,是乐于助人,是乐于看到别人需要自己。

这种顺从较容易惹人喜爱,然而,不幸的依然是自己。由于总是为别人着想,难免忽视了自己的利益和喜好。如果别人懂得投桃报李的原则还好,如果别人坦然接受你的好意却从不知回报,那么你心中难免会有阵阵不快了。

改变这种人的顺从的方法和上面所说的相似,只有一个区别,那就是要提醒自己不要“滥施同情”,因为你这种人最富同情心,有些人就会利用这一点来控制你。你应该牢记这句座右铭:“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负责。我要为我自己负责,他也应该为他自己负责。”

要学会少依赖别人。在别人让你为他担负过多的责任时,也要懂得拒绝,因为那是他自己应负的责任。

十七、如何改掉说谎的习惯

说谎的习惯不好,难道仅仅是因为不道德吗?我们何必死死固守诚实这一道德,世上又有谁能绝对不说谎?

说谎的确有可能获得好处,通过它,你可以获得很多东西。偶尔说谎也许不能够完全避免,但是说谎成了习惯就不好了。

有说谎习惯的人靠假话能成功一两次,但是总有失败的一天,而且失败是极其惨痛的。因为到了那一天,他会失去别人的信任。

“你可以欺骗所有人于一时,也可以欺骗一个人于永远,但是你不可能欺骗所有人于永远。”所以,最终发大财的商家不是卖假酒的,而是卖好酒的。所以,说谎习惯要改掉。

有些人认为,出于善意的谎言是可取的。实际上,就算是出于善意的谎言也弊多利少。比如亲人得了癌症,你出于善意不告诉他,对他一定就好吗?未必!因为在你们的行为举止中,他可以轻易地猜出真相来。那样他不仅要忍受疾病,还必须忍受不安、恐惧和伤心,还要强装平静,使情绪得不到宣泄,这对病人来说岂不是更残酷?

如何改掉说谎习惯呢?首先要分析一下说谎的利弊,让自己相信,说谎是弊大于利的。然后找出自己说谎的主要原因,并且找出替代说谎的行为方式。

有人说谎主要是为了回避冲突,因为如果他说实话,他的父母对他的许多行为会加以强烈的干涉。但是,他发现由于说谎,他不被父母信任,父子关系很差,而且说谎也让他活得很累。于是,他决定不再说谎,用正视冲突、坚持自己观点的方式替代。

可以从一件小事开始,尝试说真话。尝试之后,你会发现,大多数谎言是不必要的。比如告诉亲人说“你患了癌症”后,对方会平静地说:“我早就猜到了。”告诉父母“我考试不及格”之后,父母虽然很愤怒,但是气愤过后也不得不接受现实。父母并没有因此而气死气疯。

说出真话的当时,你要承担一定压力,但是比起一天到晚说假话,说真话轻松多了。

十八、如何改掉火暴脾气

在你想改掉火暴脾气时,你一定已经吃够了它的苦头。由于你不能忍耐,动不动就发火,破坏了你和朋友、恋人的关系,所以你一次次提醒自己不要发火。但是,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理智就跑到九霄云外了,你又一次大发雷霆,然后又为此后悔。

有人以为脾气暴是天生的,其实不是。易怒的人有的是小时候被溺爱,有的是向一个易怒的父亲或母亲模仿而成的。

被溺爱过的人内心深处有个观念,那就是“我要怎么样就得怎么样!”小时候,在家里,别人都宠惯他。但是长大之后,外人可不吃你这一套,于是他时时会被激怒。发怒对他来说,不仅仅是种情绪,也是一种手段,是用来胁迫别人就范的手段。如果这种手段总能达到目的也罢了,遗憾的是,外人并不一定都会就范,总有一些人不怕你发怒。于是发怒者火气更大,最后事情会弄得不可收拾。

如果你就是这样一种人,请听我一句劝告。你要面对现实,现实是:社会不是你家,没有谁会宠惯你。你要接受这一现实,不要愤愤不平,凭什么别人该让着你呢?如果你不接受这一现实,那也首先是自己倒霉,因为发怒会伤害你自己的身体。

接受现实,你会少一些不愉快。正如我们年轻时身强体壮,到了老年体力就会衰弱,这当然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这就是现实。你不接受现实,骂老天“你干什么让我老”,只有增加你的烦恼。你小时候受溺爱,长大了不受溺爱,这也是现实,接受现实,你反而会少些不快。

模仿而成的坏脾气如何消除呢?

首先,在怒火将升未升时,倾听你头脑中的想法。

为什么要在这一时刻倾听呢?因为在此之前脑子里的想法还没有冒出来,在此之后你就被怒气“抓住了”,你就无心去听什么“脑子里的想法”了,你所想的只是发泄。

怒气如同火,在它刚刚燃起的时候还容易扑灭,当它已经烧大了之后你就几乎没办法再控制火灾了。

在怒火刚要升起时倾听头脑中的想法,你会发现那都是一些严厉指责的声音。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这声音上,注意这些声音,你会发现那全是你父母过去对你的责骂。

“你怎么能这样?”“你应该听我的!”“你还敢顶嘴”……这些都是你头脑中录下来的过去的声音,一到类似情景中,这些声音就会冒出来。它们像埋伏在你脑子里的细菌,一遇到你抵抗力下降就要杀出来。它们会控制你,让你说出它们想说的话。

不要让它们控制你,要告诉自己:“这个想法不是我的,是过去的录音,我不要被它控制。”然后对自己说:“我要用有理性的思考来重新想一想这种事,看它是不是很气人。”如果真的能不受“录音”影响,十有八九你会发现,你本来没必要发怒。

改造坏脾气要注意:

1.不要有“我管不住自己的脾气”,“坏脾气是天生的”这种观念,如果你有,先进行认知重塑消除它。

2.不要让自己沉溺于情绪中,要在怒气初发时及时控制它。如果控制无效,怒火还是燃起来了,在发怒过程中要始终保证心中有一处是清醒的,超出怒气之外的。

3.你每一次成功地使自己不发怒,你的坏脾气就减弱一分。万一你调节情绪失败,又发了怒,也不要过于沮丧,改造任何习惯的过程中偶有反复是正常的。

只要你有决心,你就可以改掉你的坏脾气。

在本书前面,曾经讲过“不忍的哲学”。在那里我们说过,压抑愤怒是对人有害的。现在,我们又讲要控制怒火,要改掉火暴脾气,从表面上看,这两种说法似乎有矛盾。

有些脾气暴的人正是用“忍耐有害”论作他发火的理由,他们会说:“我有火就要发,如果强忍,会得癌症的。”

实际上“不忍”和“控制怒火”并不矛盾。

如果我们把愤怒比作一锅滚开的水,“忍”好比是硬要盖上锅盖,想压住沸水不让水溢出来,这显然是不行的。

“不忍”是不是就是不管这一锅开水,任它四处流溢呢?不是。

我们不忍,不压抑情绪,但是我们可以用其他方式控制情绪。

控制情绪的方法很多,不仅仅是只有压抑一种方法。正如除了盖上锅盖之外我们还有其他方法防止开水溢出。比如,我们可以找到开水锅下的火源,把火熄掉,开水自然会慢慢凉下来。

这一节所讲的方法:找“头脑中的想法”,就是一种熄灭火源的方法。因为人们发怒,大多是由于头脑中有一种不合理的想法。找出这种想法的不合理之处,怒火会自然而然地减少。这是对怒的控制,但并不是压抑。

请记住,强忍怒火“我不能生气”和放纵怒火“我不忍”这两个极端都不对,我们需要的是中道。

“不忍的哲学”一节中曾提到过:不忍不是想打人就打,不是放纵自己,而是用更合理的手段宣泄情感。例如,当他人做错了事时,义正词严地指出他的错误。这时如果发火反而会减弱你的批评的力量。在这一节里我们指出:你要倾听一下自己头脑中的想法,看看有无不合理之处,这则可以防止你不合理的愤怒。

两者结合,就可以避开两个极端,这是一种较为恰当的处理。

十九、如何消除偏执猜疑

偏执猜疑的人活在世上,犹如异教徒活在中世纪欧洲,总觉得时时在受迫害。他发现人人都在和他过不去,在排挤他、轻视他、欺骗他。他觉得人心险恶、世道艰难、四周一片黑暗。他叹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正在读这本书的某位朋友,也许会说:“我也有这种感受,可是我并不认为自己有偏执猜疑的毛病。因为我所处的环境的确是黑暗,我的确是时时在被小人迫害。”

这是否是真的?分析一下是外在环境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就能得出结论了。你只需看看周围的人是否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如果有同样感受的人能超过三个,那可能是外在问题。如果别人没有这种感受,或者有这种感受但是很弱,那就需要请你注意一下是否是自己的问题了。

很多时候,环境的确有问题,但是更主要的问题在你心里。佛家说:“境由心造”。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你把环境看成什么样,世界就会变成什么样。你把周围的人都看得很坏,认为他们会背地里整你,认为他们轻视你嘲笑你,你会如何做呢?你就会奋起反击,和他们斗争,敌视他们,提防他们。

这样一来,就算本来不敌视你的人也会变成了你的敌人,也会和你斗,和你争一个胜负高低。

“敌人”是你自己创造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某人“树敌太多”。本来没有那么多敌人,是你自己“树”的敌人。

如何摆脱这种局面呢?也要从修正你自己的心开始。

首先可用认知重塑法改造一些偏差的认知。

偏执者在愤怒时,内心中的偏差认知有:“他肯定在想办法对付我。”“他这是在羞辱我。”“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我绝不能信任别人,否则会被人利用。”“我不能作任何一点让步,否则别人会得寸进尺。”“我不能表现柔情,否则别人会认为我不刚强。”

……

而正确的认知是:“别人不一定是在对付我。”“世上有好人,也有坏人,对善良可信的人要相信。”“让步并不都是软弱的表现,相反,有时它正体现出强大。”“不敢表现柔情是内心虚弱的表现。”

……

当然,正确认知是不是这样的?你还可以自己再想一想,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只要想的时候不情绪化,你的结论总会较正确些。以后,每当情绪激动时,马上内省一下,看自己的哪一个偏差认知出现了,然后马上默念改造过的正确的认知。

除了用认知重塑法外,还可以用“让事实说话”的方法。

当你疑心别人在批评你、轻视你时,不要马上采取行动反击对方。先检验一下,你的猜疑是否正确。也许你会觉得:“不必再检验,他肯定是在羞辱我。”但是,还是不妨做一个检验,以免误会。

过去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时,曾提出“宁可错杀一千,不许放过一个”。结果呢,他也许是没有放过哪一个共产党员,却很可能错杀了一千个非共产党员,使这一千人的亲友成为国民党的反对者。这是大大赔本的买卖。

所以你现在也不要轻易把别人认定是坏人,还是宁可再检验一下。这或许会漏过一两个坏人,却保证了一千个好人不至于变成敌人。例如:“他装看不见我,这是对我的轻视。”先不急着报复,也许他真的是今天没看见你,也许他自己有什么事使得他怕和你打招呼,也许他比较内向害羞……他不和你打招呼有许多可能存在的原因。回想一下,以前他是不是一直轻视你?他是否内向?刚才他是否正在想自己的心事?做出一个更可靠些的判断。或者,和他打个招呼看看他的反应。你也许会发现,事情常常和你的猜想不一样。

另一味治疗偏执的药是幽默。偏执的人活得过分认真、执著,活得很累,他们不懂得幽默,也不大喜欢幽默的东西。他们认为幽默显得好笑,他们决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好笑,决不允许别人轻视他。

实际上,幽默的人并不被人轻视,别人会笑,而这笑中是喜爱而不是轻视。希特勒不幽默,林肯很幽默,罗斯福很幽默。也许人们不会轻视希特勒,但是有谁能轻视林肯或罗斯福?

幽默者更有力量。正如中国武侠小说中,那瞪大眼睛紧握刀剑的人,只是二流高手,而一流高手是可以笑着迎敌的。

你也许会说,在我没有强大到那种程度时,我能够像林肯一样幽默吗?别人不会嘲笑我吗?人们嘲笑油滑可笑的人,从不嘲笑幽默者,因为人们不以幽默者为敌。

多看看真正幽默的东西,体会一下幽默之中的灵活和机智。幽默可以使你成为真正的强者。

二十、年轻时多试几种活法

一个来咨询的大学生想向我要一个理想人生的蓝图,好让他有明确的目标,像建筑师建楼一样一步步构筑起他的人生大厦。

我说:“什么对你是最好的,什么是你最理想的人生,恐怕没有人能清楚地告诉你。我想给你一个建议,那就是多试几种活法。比如,你可以在部分时间里,认真读专业书,试试做学问的活法;在另外部分时间里,打工挣钱,试试商海弄潮的活法;还可以试做其他事。在活动中你就会发现,你究竟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擅长什么,缺乏什么,这时你才可能知道对你来说什么是最理想的人生。”

“可是,”大学生疑惑地说,“这样多浪费啊。也许我会花上不少时间去学写作,结果却发现自己不擅长这一行。我希望自己把所有时间都用在我将来要用得着的事上,不想浪费时间试做别的事。”

这种只争朝夕的精神很可贵,但生命中有些“浪费”是必须的。他的“节约”策略或许是更大的浪费,如果年轻时我们不多尝试几种活法,盲目地选定一个方向、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就可能遭遇这种风险:那就是在很久后才会发现,某种生活并不适合我们,然而,此时我们内在的潜能却已被长期甚至终身埋藏了。对我们的人生来说,这才是最令人痛惜的浪费。

过去有个叫高更的法国人,本来做股票经纪人。偶尔他试了试另一种活法,做画家,却意外发现那才是他生命的归宿。于是世界上少了一个股票经纪人,却多了一个绘画艺术大师。如果他不曾试着换一种活法,他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是他的最大潜能所在。

人生是盛宴,如果你不多尝上几种菜,你怎么能知道什么是你的最爱?如果你眼睛只盯着眼前一盘菜,你是不是有点傻?

据说毛泽东年轻时还想过学制肥皂呢,经过尝试和选择,他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路——做政治家。

每个人年轻时都应该尽可能多试几种活法,也许这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学一些以后可能用不上的东西。如果这是浪费,这也是世上最值得的、也是最必需的浪费。

同类推荐
  • 牙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全面呵护我们的口腔

    牙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全面呵护我们的口腔

    本书内容包括牙病、牙周病以及口腔黏膜病,包括宝宝为什么牙齿容易龋坏,补牙用的银汞合金有毒吗,什么叫牙周病等内容。
  • 你不可不知的排毒解毒100招

    你不可不知的排毒解毒100招

    排毒解毒的方法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方法有很多,本书从饮食、运动、心理、按摩等方面列举了许多排毒解毒的妙招,对一些时尚的排毒解毒方法也做了详细的解读,并对酒精中毒这一日益普遍的社会现象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毒方法,可供读者在浏览时学习使用。祝每一位读者开卷有益,越活越健康,越活越美丽!
  • 清润滋阴科学养生滋补食谱

    清润滋阴科学养生滋补食谱

    当今世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高强度、高效率的生活现状,使众多忙于工作、精神压力大的人们越来越吃不消,因而前所未有地重视起自身保健了。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使人们“重返大自然”的心理越来越强,在这一背景下药膳食疗这一独特的中华文化宝库的奇葩,越来越显示出她深厚的底蕴和夺目的光彩,为此我们精心编写了这本《清润滋阴科学养生滋补食谱》,希望读者能在获得美味可口的佳肴同时,也滋补了身体,祛除了疾病,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 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内科疾病

    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内科疾病

    本书是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疾病系列之一。书中介绍了常见内科疾病的中草药治疗方药等内容。
  • 肺病食疗菜谱

    肺病食疗菜谱

    《肺病食疗菜谱》精选了近百种适合于肺病患者的食疗菜谱,你能在短时间内享受到食疗的好处,并且其菜肴色、香、味俱全。《肺病食疗菜谱》内容丰富,科学实用,易学易懂,非常适合肺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使用。材料简单,烹调方法易学,配料多样,为你呈上适合于肺病患者的美味。是药三分毒,尽量少用食疗有奇效,不妨多试。
热门推荐
  • 如果时间听得见

    如果时间听得见

    我,叫年陌欢。记忆里,我是个很安静的女孩,安静到有些病态。从小,我拒绝和任何人对话,只把自己关在那个小房间跟那只流氓兔自言自语。到了上学的时候,我也总是不被人发现,教过我四年的班主任竟不记得我的名字。我总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我叫年陌欢,新年的年,陌生的陌,欢快的欢。但,没人记得我。
  • 金牌狂嬷

    金牌狂嬷

    一朝穿越,别人是公主王妃,她却是恶毒小嬷嬷一枚。别人有美男骑士,她却被处处算计。搞不清身份,弄不懂局势,不知道阵营。不过,她有不屈的灵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然而何时惹上了这位不靠谱的皇子?像膏药一样甩不掉还撵不走。吵嚷着非要让她当皇妃,算了,就当多养了一只树懒当宠物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十里红妆待嫁时

    十里红妆待嫁时

    你说,你会十里红妆,遗弃红尘来娶我。你说,你会守我如珍,用尽全心来爱我。只是,你失言了前言,这一世的轮回随你辗转在红尘里,咫尺天涯的距离,将一份相思分隔在此岸与彼岸,相思是一段冗长的距离,爱会缠绵缱倦不能阻挡,不敢思量离别时的悲伤,.往事如烟,落下的总是最深的思念,你我的距离就像是明月与清泉般,只能相望却不能相依的绝望。
  • 心如流水

    心如流水

    贫困地区更期待着由它自孕言和培荞的优秀人才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故里,用他们的才智,让这一方负重的贫瘠之地尽曱地摆脱“贫困循环”的窘境。在贫困地区自身利用政策吸引和激励机制之外,这一份期待的实现,来自干贫闲地区真正高素质人才队伍群体的培芥和形成。我们拭目以待。
  • 错娶废材妃:黑暗女王

    错娶废材妃:黑暗女王

    异世重生究竟是她俘虏了他?还是他捕获了她?当处于黑暗的女王,遇上天使般的世子爷,当天雷勾动地火,看,谁与争锋!
  • 防弹少年团之梦想

    防弹少年团之梦想

    分分合合我们最终是否能在一起?没有那么多的如果我们是否还是陌生人?
  • 六道军神

    六道军神

    自幼被弃,被国家抚养训练,从小就完成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事实,忠诚的伙伴,挚爱的红颜,强大的能力,还有那对国家的誓言···
  • 财鉴

    财鉴

    世间万物皆有“财气”。不管是一颗砖石,还是一块手表、一张白纸,甚至是一粒沙石都有“财气”的存在。“财气”的多少,决定一件物品的价值。王泽,一位创业失败的青年,无意间开了财眼,在繁华的都市中,他涉足于在鉴定,赌石,投资,房地产...各种行业里面。在21世纪,信息化的时代,他从赌石这条产业链开始,一步步编织出犹如天罗地网的产业网广撒大千世界。
  • 回到明朝当进士

    回到明朝当进士

    莫名其妙回到明朝万历年间,韩旭的目标非常简单:就是高中进士,然后当一只悠闲度日的士大夫。于是……有秦淮名妓倾慕他:“韩公子,人生若只如初见,奴家要为你生猴子……”有江南富商膜拜他:“韩财神,远洋船队的贸易,要带上我们一起啊……”有百姓敬爱他:“韩青天,我们全县百姓都给您送万民伞了,祝您平步青云,公侯万代……”有清流崇敬他:“韩大人,您品行高洁,实乃治世之能臣!”……简单来说,这就是韩旭在大明朝的一部奋斗史。
  • 残画一笑泪倾城

    残画一笑泪倾城

    她是现代大户人家的千金,而他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一位朝廷命官。本来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却因意外而发生改变,使得两个不同朝代的人相遇了。在这个人命如草,战乱严重的时代,他和她相依为命。但是,宫中的权位争夺、无端的是非、暗藏的杀机,无不阻挡他们走到一起。最后他为了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他们之间的爱情,她也为了他续写了悲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