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坎为水,……为心病,……为通,……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周易说卦传》
译文
坎代表水,……代表心病,……代表通达,……相对于树木来说,它代表坚实多心。
阐释
《周易》八卦依据属性可以归类为水(坎水、兑泽),火(离火),土(坤土、艮山),金(乾金),木(巽风、震雷)五种属性,这五种属性是自然界物质属性的普遍规律,人、动植物、矿物都属于这五种属性。这五种属性构成了药食学的重要物质基础,因为属性相同,所以就存在着动、矿、植物与人五气互补的道理。
《周易》对此有详细的介绍,如《周易说卦传》曰:“坎为水,……为心病,……为通,……其于木也,为坚多心。”“离为火,……为电,……为戈兵,……其于木也,为科上槁。”“艮为山,……为小石,……为果蓏……,其于木也,为坚多节。”“乾为天……为玉,……为良马,……为木果。”“震为雷,……为玄黄,……为决躁,……为作足,……其究为健,为蕃鲜。”
《黄帝内经》对《周易》关于人类与动、矿、植物五气相通的理论作了发展和应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热,肉生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周易》关于人类和动、植物、矿物五气相通的理论,大大丰富了中医药食学的内容。如《黄帝内经》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药物为治病攻邪之物,其性偏,五谷杂粮是营养身体必不可缺少的,肉类、水果、蔬菜是必要的补充剂。《黄帝内经》极力主张药、谷、果、畜、菜配合以治病养身。这在中医药食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药食理论构成了中国药膳学的基础,中国药膳学在药食理论的基础上辅以烹调佐料而形成了集营养、美味、药疗于一体的药膳学,独具风格。在世界营养学界极具影响,闻名中外的清宫廷药膳目前又发展了多种药食配置的,具有养生抗衰老及治疗作用的酒、糖、点心、饮料等。药膳对人类的保健有着突出作用。
养生之道
历代养生家将具有防衰老作用的药物,称之为延年益寿药物。运用这类药物来达到延缓衰老、强身健体的目的,即是药膳养生法。
《神农本草经》一书中记载的 365 种药物中,具有“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作用的就有 160 余种。这 160 余种与延缓衰老有关的药物中,如人参、黄芪、白术、地黄、何首乌、灵芝等,经现代研究,均有强身防病、延缓衰老、增加寿命的作用。
生、长、壮、老、死是人类寿命的自然规律。衰老、死亡自然无法规避,但是对那些具有延缓衰老、增加寿命作用的药物运用适当,就可以使人体维持在老年前期的状态,防止人体迅速衰老。当然,若用之失当,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药膳养生要牢记一点的是,它的养生作用只限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并不能“长生不老”。
《周易》认为,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大自然提供的各种条件,人体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周易》提出“顺乎自然”的养生方法,药膳养生自然要遵循此法则。
《周易》主张,药膳养生要顺应自然。药膳选择必须适应这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才能起到良好的养生作用。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律志》说:“少阳东也,东者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故君子当审时令,节宜调摄,以卫其生。”意思是说,春天阳气渐渐升腾(少阳),故能使自然界万物萌动,生机勃勃。外界气候影响着一切生物,善于养生的人们也应根据这一时令的特点,进行适宜的调养,以保障生命的正常活动。春季药膳食疗的要点就是要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甜食,以防肝旺克脾。而其性味甘平或有清肝作用的药物有:茯苓、山药、枸杞等。对于肝气不旺、气血两虚的人来说,可以选择黄氏、当归、人参等进补,以助肝气顺应自然而正常升发。
时至夏季,气温开始升高,万物生长也最茂盛。此时人的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因此在药膳的总体要求上,要以“清淡甘平”为原则,这样才有助于开胃消食,所以,夏令宜选择甘寒清补之品,如沙参、太子参、西洋参、枸杞等。
进入秋季,炎暑渐消,金风送爽,万物由生长渐趋凋谢,处于收获的季节。人体也同样处于收获时期。机体已由活跃、外向、耗散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由于夏季消耗多吸收少,因此,秋季要重视补充营养,调整机能,为冬季的藏精做好充分准备。此时,宜注意补益甘味以益气。因此,秋天药膳养生应选择甘润养肺类补品,甘润温养,既不可过热,又不能太凉,以不伤阳不耗阳为度。
冬季三月,气候由凉爽转为寒冷,自然界万物凋谢;寒风凛冽,甚至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有些生物则自行蛰伏(亦谓冬眠)。人此时应很好地保护阳气,祛除阴寒。宜遵循温补的原则。冬季药膳要注意温补肾阳,以助肾藏精气,从而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但要注意制作药膳选择药物和食物时,应温而不散,热而不燥,如冬虫夏草、人参、肉苁蓉等。
总之,药膳养生,对正常人来说是一种预防手段,对生病的人来说也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但必须注意,唯有根据根据季节气候变化进行药膳养生,才能使药膳真正起到养生的作用,才能真正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养生典范
古人很早就认识的“药膳养生”对健康的重要性,如:
王怀隐与枸杞
王怀隐是北宋著名的医学家,专为赵氏皇族看病。他受唐代刘禹锡枸杞诗的影响,研究后深信枸杞的延年作用。他在《太平圣惠方》书中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有一使者去西河办事,路遇一女子正责打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使者深感气愤,问女子:“这老者是你何人?”女子说:“是我孙子。”使者又问:“为何打他?”女子道:“我家有良药,他不肯服用,故而责打。”使者问:“你家的药有几种,能否告诉我?”女子答:“药有一种,春名天精,夏名长生草,秋名枸杞子,冬名地骨。按四时采服之,可与天地同寿。”
王怀隐亲自种枸杞树,用枸杞为百姓治病。实验证明,枸杞性平味甘,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实为健身良药,滋补佳品。
苏辙与茯苓
苏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无意仕途,有意养生,故修身养性造诣颇深。
苏辙少时多病,夏则脾不胜食,秋则肺不胜寒,而治肺则病脾,治脾则病肺,久服药而不愈,32 岁即病体难支。一次他在和朋友交谈中得知,食茯苓可治自己的病。于是他坚持食茯苓,果然一年病愈。他研究茯苓入了迷,经常去松林采集茯苓,并亲口品尝。他说:“服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益寿,又可安魂魄而定心志。”他认真研究了前人对茯苓的记载。《神农本草经》把茯苓列为上品,并说:“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唐代吴融有“千年茯苓带麟光,太华峰头得最珍”之诗句。苏辙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体会,写出了《服茯苓赋井引》一文。
茯苓,药性平和,善利水湿,既可入药,又可粥食,如与粳米煮粥食,疗效更佳。茯苓粥的做法是:用茯苓粉 15 克,同粳米 50 克同煮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