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周易艮卦》
译文
静止,要像人的背部静止一样,背部静止,身体就是想动,也动不了了。所以,在走过有人的庭院时,也不会感到人的存在,如此就不会招惹灾祸了。
阐释
艮卦
“艮卦”,由八卦中的“艮”重迭而成,“艮”为山,两山重迭,象征稳重、静止。“艮”是山,寓安重坚实之意。“艮卦”,上下均为“艮”,象征两山重叠,极其稳固,岿然不动。又一阳在上,二阴在下;二阴不动,一阳已升到了极点,亦须停止,故此卦命名为“艮”,有“止”的意思。
《周易艮卦》的序卦辞说:“艮。艮其背,不获其身。”意思是说,静止,要像人的背部静止一样,背部静止,身体就是想动,也动不了了。《周易》以此来喻示内心宁静,不为外物所扰。
又说:“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即在走过有人的庭院时,也不会感到人的存在,就不会招惹灾祸了。《周易》指出,一个人的修养达到如此程度——内心安定,理智冷静,不为外物所动,就会亨通。
“艮卦”说的是“静如止背”,这不是平常意义上的静止,而是一种静止至极的状态,是一种心态的修养,一种意志的锤炼。
事实上,静亦是健康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以静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根本指导思想。
“以静养生”,要求修养自己的心性,使之能不受或少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如此就能时常以一种豁达开朗、宁静祥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而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产生巨大的养生效果。
养生之道
“以静养生”认为,保持精神状态的宁静祥和,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周易》云:“艮。艮其背,不获其身。”
《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
《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静对于养生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一个人只要能以一种“恬淡虚无”的胸怀来对待名利得失,并将向外追逐的精神收回来,用于关照自己的身心,就能够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
晋代的嵇康在“以静养生”理论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静对于养生作用,在著名的《养生论》中,他写道:“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嵇康的这段话将人的精神比喻为一国之君,而将人的身体比喻为国家,认为只有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时常保持宁静,作为国家的身体才能保持健康,如果作为一国之君的精神常处于躁动中,则人的身体健康必然要受到损害,所以,养生的最重要环节是时常保持自己心神的宁静祥和。
南朝的道家陶弘景也明确指出,时常保持精神宁静祥和对于养生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他在《养性延命录》中写道:“真人曰,虽常服药物,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
然而,要做到真正的静,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以下致静的方法不妨一试:
静坐
是学静态的最好的一个方法。但是对于致静来说,重要的不是靠坐的姿势,而是一边静坐一边读书写字,反省观照自己,精神凝聚,忘忧无虑。
听音乐
要求音乐低回高昂、舒缓旷远,好的音乐会让人自然地宁静下来。当一个人夜深人静,把如泣如诉的“小夜曲”调得很低很低,人生的疲劳和收获、快乐和忧伤仿佛在细细滤清,非常宁静;有时眼泪不晓得怎么会流下来,这眼泪不是悲伤也不是喜悦,那是意境。感觉身体每一部分自然打开了,心里的烦恼什么都没有了。那是寂寞的享受,宁静的享受。
总之,静以养身是千年古训,养生贵在养心,养心即需修静,要真正静下来还需要淡泊明志、确立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我们的健康追求不仅仅是延年益寿,而要比追求延年益寿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能修炼到商人没有市侩气、读书人没有迂腐气,那么就达到了以心养神、以性率情的修养的致静境界,也就得到了静带来的生命之根本。
养生典范
养生家李度远,原籍云南,九十多岁到四川开县定居。李先生对养生很有研究,深明养身养心之道。李先生一生遵循养身养心四字箴言——慈、俭、和、静。此四字是老寿星修身养性妙诀,对世人很有教益。
慈,即心地慈善
李先生说:“盖人心能慈,即不害物,即不损人。慈祥之气,养其天和也。”以慈善仁德为本,是历代养生家所倡导的。古人有“养生莫如养性,养性莫如养德”之说,儒家养生特别强调道德修养,孔子主张“仁德润身”。李先生把“慈”字摆在四字之首,把仁德作为立身之本。他懂医识药,常常为人上山采药,为民排忧解难,所以在当地颇受人民爱戴。他常说:“无名利之系其心,无机械之乱其神,浑然天真,如葛天之民,故可延年也。”
俭,非止财用
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言事则养气息,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祛除烦恼。凡事省得一分,即受一分之益。老子是中国养生学祖师,他将仁慈、节俭、谦己视为三宝,作为品德修养的重要思想。李先生所说的“俭”字,实际上是说生活方式。他进一步说:“故山野之人,恒较城市之人为长寿。盖山野之人,作息有时,起居有常,无名利之系其心,无机械之乱其神,浑然天真,如葛天之民,故可以延年也。若城市之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机械生于内,名利扰于外,而犬马声色之事乱其神,富贵荣辱之念系其心,心无片刻宁,神无片刻安,胶扰不休,故足以促寿也。”此番论说,把不同的生活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讲得透彻、明白。
和,致祥之道
君臣和则国家兴旺,父子和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妇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互相维护,故易曰:和气致祥,乖气致戾。人生活在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必然发生联系,形成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今中外,有些人不择手段,“机关算尽”,人与人交往成了“金钱交易”、“权势交易”。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养生家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真正相爱、平等互助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才能友情常在,友情可贵。
静,即身不可过劳,心不可轻动也
李先生为了修身养性,他每天坚持静坐练功,还抽出一定时间操练拳术。他说,古贤苏老泉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右而目不瞬。此静之致也。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元气是生命之源,“静”功能很好地培养元气,适当活动,能使元气很好地循环,有利于养生。练静功先静心,道家的入静,佛家的入定,儒家的静坐,都是从“静”字上下工夫。“静”就是安静,散乱的思维活动,通过特定的手段,如调身(调整姿势)、调息(调整呼吸)、调心(意守神静)而变得清晰条理。
静坐要领:二目垂帘,目视鼻准,两手相扣,精神放松,舌抵上腭,自然盘坐,以阳抱阴,以阴和阳,引入静域。古人云“心息相依”,就是以意领气,导气运行。静坐一般早、晚均可。静坐功夫,心底清宁,万念潜消,是陶冶心性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