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
——《周易丰卦彖传》
译文
日到正中,不久偏斜;月到盈满,不久亏缺。天地自然中的盈满亏虚,都是伴随时间的变化而更替着消亡与生息的,又何况是人呢?
阐释
丰卦
“丰卦”,上卦“震”为雷,下卦“离”为火、为电,雷电交加,气势盛大。“天人相应”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被誉为“最古老的宇宙哲学”。
《周易丰卦彖传》即蕴涵这一奥义:“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意思是说,日到正中,不久偏斜;月到盈满,不久亏缺。天地自然中的盈满亏虚,都是伴随时间的变化而更替着消亡与生息的,又何况是人呢?换言之,人更应该效法这一精神。
《周易大有卦彖传》云:“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大有”的“元亨”就在于它应乎天时。所以,应乎天时,随时而动,则无有而不利,其道光明。
《周易系辞》亦云:“变通者,趋时者也”,“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这些无不说明,《周易》强调任何变通,都必须随时而行,人体养生亦是如此。
事实上,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与天地日月共存,达到颐养天年的目的。
养生之道
人生于天地之间,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即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种天人相应,是中医“效法自然,顺时养生”的理论依据。概括而言,顺应自然养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昼夜晨昏
中医认为,自然界二十四小时有日出、日落的变化,人体一天也有日出阳气生发,日中阳气兴隆,日落阳气收敛的不同。因此,在养生学上,中医很重视晨起锻炼,认为黎明是阳气生发的大好时机,此时到户外去呼吸吐纳、运动肢体,可以使人体气血流畅,体质增强。但晨起也不能过早。天还没有破晓,阳气尚未生发,摸黑起身锻炼,并不能有益于身体。
四时变迁
四季气候变化的突出表现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生物随着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产生并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相应规律,人也不例外。这就要求人们在生活起居等方面按照四季气候的不同特性来调节自己。
当春回大地,气候转暖,生机勃勃的时候,人体内的阳气亦随春季之到来而升发。此季应随气温而逐渐减衣,并调整作息,晚睡早起;多从事户外活动(如踏青等),使身心愉快,情志舒畅;饮食不宜过饱,并少食辛辣。
夏季炎热,阳光充沛,体势熏蒸,汗淋如雨,体力消耗较大。因日长夜短,使睡眠不足,故当以午睡补充,但卧不当风、不贪凉;宜常饮水而不食生冷不洁之物;常洗浴,使皮肤疏松洁净,利于体热外泄。
秋季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植物逐渐凋谢,生物始眠,早晚温差悬殊。中老年人宜随气温变化勤添换衣服,活动应逐渐减少,食宜温暖;体弱者可择适当补药服用,以增强抗病能力。
冬季寒冷,万物闭藏,人也应该避寒就温。起居上应早睡晚起,饮食宜增加营养,并因地制宜地加强自我健身运动,使气血流畅,筋骨强壮。对于慢性病人,更要注意宿疾在季节和节气变换时的发作,及时采取各种防护措施。
天气偏颇
自然界除了四季的变化以外,还有风、雨、霜、雪、露、阴、晴、旱、涝等引起的复杂气候变化,中医把这些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太过或不及,对人体不利时称为六淫。我国不少涉及养生的古籍中,曾提到“避风如避箭”、“盛暑不可露卧”,“卑湿之地不可居”等警诫。因此,人们应当随时注意复杂的气候变化,做到“凉不至冻,温不至燥”,并注意及时增减衣物,这样才能使人体“寒热平和”,疾痛不生。
养生典范
关于“效法自然,顺时养生”,汉代名医张仲景颇有研究,更值得称道的是,张仲景将饮食与四季气候特点相结合。张仲景认为,饮食也应顺时。
春季
主食选用甘凉性的小麦加工成各种面食,再配用一些米粥;副食主要选用辛甘之品,如葱、韭菜、胡萝卜、花生、白菜、鸡肉、猪肉等。因春天气候温和,人体阳气开始升发,新陈代谢旺盛,用辛甘食品以助阳气,可利于代谢。配用甘凉主食,可防阳气太盛。
夏季
主食用甘寒性味的小米,配用面食、稀粥并加些绿豆;副食主选甘酸清润之品,如青菜、西红柿、冬瓜、丝瓜之类,以及鸡蛋、鸭肉等。夏天热,阳气盛,选用性味寒凉、甘酸、清润之食品,可清热祛暑、护阴。切忌过量食辛辣之品,以免损伤阳气。
秋季
主食、副食均用甘润之品,主食以大米、糯米等谷物为主,并配以面食、白薯等,粥中常放些芝麻、核桃仁。副食除各种蔬菜外,还要多吃各种水果。秋季气候凉燥,而多吃甘润之品可生津润燥,但烹调味道则以清淡为主。
冬季
主食宜用甘温性味之品,如玉米、高粱米,并搭配些米面。粥中可放些芸豆、赤小豆。副食应具有滋阳或潜阳、理气功效的蔬菜,如大白菜、胡萝卜、豆芽菜、木耳等,肉类可选用甘温助阳之品,如羊肉、狗肉、鸡肉等。可以温补阳气,又避免化火而阴阳失调。烹制的食品,应五味相配,味道略厚,不宜偏食或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