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当我们谈及体内脂肪时,习惯性地把它当成一个是非命题:要么超过规定,要么根本没有。这就把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过分简化了。想要减肥,你一定要知道我们体内产生的脂肪在哪里、什么时候产生的,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当专家们告诉我们,腹部脂肪过多会加大患心脏病的风险,但是臀部脂肪略多就不会时,就是在提示你这种重要性。如果有两个人同样吃太多,即摄入的卡路里多于他们消耗的,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脂肪分布可能有明显差异,但因为暴饮暴食,他们都会有英年早逝的风险。
为什么有些人有双下巴,有些人没有?手足肥胖是怎么回事?腰间赘肉是怎么出现的呢?为什么有些女性乳房内有性感的脂肪堆积,另一些人则很少有呢?为什么有些人屁股比较大呢?那些有着突出臀部脂肪堆积(尽管被称为“臀脂过多”)的非洲姑娘在当地被认为是美的象征。这些女性可没有靠多吃少动来养成她们的美臀。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臀脂过多”是一种遗传特性,根本不是少吃多动的产物。
如果她们没有那么做,为什么要假设多吃少动是对我们自身臀部脂肪堆积的合理解释呢?
二战前,研究肥胖的医生相信,通过观察肥胖者的脂肪分布情况,可以解答许多问题。把这些肥胖者的照片放入教科书,可以传达肥胖特征的要点。20世纪30年代以来,肥胖很大程度上与遗传相关的观点就广为人知。假如你的双亲很胖,那么,比起那些父母清瘦的人,你更有可能变胖。另一种说法是家庭内部成员的体型都比较相似。正如希尔德·布鲁赫医生所说的那样,父母与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体型通常“与长相相似一样显著”。当然,家族相像并不是金科玉律,就好像有些父母与孩子看上去也不是很像。但这种相似确实非常普遍,大家肯定都知道一家的父亲和儿子、母亲和女儿实际上都有着差不多的体型。而同卵双胞胎之间更是如此,不但外貌相似,胖瘦体型也相似。
牧畜饲养员总是比科学家们更能隐约意识到,基因是肥胖的本质因素。正如他们饲养的奶牛可以增加产奶量,狗可以捕猎或放牧,这些从事动物饲养技术实践行业的人们花了几十年来研究,如何可以把牛、猪和羊饲养得更胖,或更瘦。这歪曲了我们的想象,使我们相信这些牧畜饲养员仅仅通过控制遗传特性就能决定适度饮食的意图及运动的迫切需求。
举个肉牛和奶牛的例子。安格斯牛是一种肉牛,这种牛因为肉里含有丰富的脂肪而著名;而泽西牛是一种奶牛,这个品种较为清瘦,它们的皮肤下往往有突出的肋骨,而乳房却相当饱满。现在我们来简单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安格斯肉牛的肌肉之所以比泽西牛含有更多脂肪,是因为它们吃草的时间比清瘦的泽西奶牛更长?或者安格斯肉牛对草的营养吸收比泽西奶牛更有效果?难道说安格斯牛的基因决定了它们大口吃更多(多吃),泽西奶牛的基因让它们乐于跑来跑去(多动)?当安格斯肉牛在吃草或睡觉的时候,泽西奶牛正大步飞奔过草原?当然了,这听起来有些荒诞。
归根结底,我们想要的泽西奶牛是一种能把它们所摄入的能量最大化地转变为牛奶的动物,这就是它们的功用。我们并不希望它们浪费能量去长膘。至于安格斯肉牛,我们则希望它能把能量有效地转化成肌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能量就去往这里,堆积在这里。与其说两种牛的生活方式不同,不如说,它们的基因决定了它们分配摄入的卡路里是变成脂肪、肌肉还是牛奶。显然这不是由它们的食量或运动量决定的。
因此,一种很有可能的解释是,决定这两种牛是否肥胖的基因并不影响它们的食欲和活动欲望,但会影响它们如何分配摄入的能量——是转化成肌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还是转变成牛奶。这些基因并不能决定这些动物摄入多少卡路里,而是决定这些卡路里怎么用。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反对卡路里摄入平衡观点的论据。
另一个明显反对卡路里摄入与消耗平衡观点的证据就是,男性与女性发胖的部位不同。胖的人里面,男性的脂肪通常堆积在腰部以上,形成啤酒肚;而女性则堆积在腰部以下。青春期时,女性的脂肪尤其容易堆积在胸部、臀部和大腿;而青春期的男性脂肪会减少,肌肉会增加。
当男孩变成男人时,他们变得更高,肌肉更发达,也更瘦。女孩进入青春期后,体型比男孩稍胖(平均胖6%),但青春期过后,她们就可能要胖50%。德国医生埃里希·格拉夫(Erich Grafe)早在1933年出版的教科书《新陈代谢疾病及其疗法》中,就谈到了脂肪分布与性别的影响:“能量摄入的概念在这一领域肯定不适用。”换言之,女孩进入青春期时,与男孩一样苗条;青春期后,她们的身材就像女人那般优雅饱满。给予她女性优美的身段的主要来源事实上正是脂肪,她会需要摄取更多热量以便堆积脂肪,但这并不是过度饮食或者不运动的结果。
还有一种被称为“渐进式脂肪营养障碍”的罕见营养失调综合征提供了更多反对传统肥胖观的证据。
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约有200多例这样的脂肪失调病例被发现,大部分为女性。这种综合征的特征为:上半身的皮下脂肪(即直接贮存在皮肤下的脂肪)完全流失,腰部以下的脂肪却严重堆积。这种失调之所以称为“渐进式”,是因为这种从上半身开始的脂肪流失是随着时间慢慢进行的。它从脸部开始,然后慢慢下移到颈部,再到肩部、手臂和躯干。
有一位罹患该症的年轻女性从10岁起脸部脂肪就开始流失,13岁的时候脂肪流失到她的腰部。两年后,她的腰部以下开始发胖。她身高约162厘米,体重约83千克,体重指数(BMI)几乎达到32[体重指数的定义是: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体重指数28或以上就定义为肥胖]。按今天的标准,她肯定要被认定为临床肥胖,但实际上她所有的体脂肪都聚集在腰部以下。她的腰部以下就像相扑运动员那样肥胖,而腰部以上却像奥林匹克马拉松比赛中的领跑者那样瘦。
那么,这与卡路里摄入平衡的理论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假如我们相信,我们胖是因为吃得太多,瘦是因为吃得太少,那么我们可以说,因为这位女子吃得太少所以上身脂肪流失,因为她吃得太多所以下身脂肪堆积吗?!
这个想法显然非常荒谬。当脂肪流失和脂肪堆积像这样极端分布时,一半的身体肥胖,一半的身体消瘦——它们显然和一个人的食量及运动量毫无关系。
现在,你可以想象,如果这位年轻女性去看医生,只要她上半身的脂肪再稍微多一点点,线条稍微柔和些、圆润些,那么她可能就会被诊断为肥胖,立即就会被告知要减肥,要少吃、多动。这听上去似乎非常合理。但是真的合理吗?上半身有了这几千克多余的脂肪,她的情况就被归咎于吃得太多,归咎于她卡路里摄入不平衡,归咎于控制不住自己;上半身没有这几千克多余的脂肪,就可称之为全身性脂肪营养障碍综合征——这种解释简直是无稽之谈。
这里再举一个现代脂肪营养障碍的特殊病例:HIV型脂肪营养障碍。这是由于人感染HIV病毒后,为了抑制病毒不发展成完全型艾滋病,开始服用的抗逆转录药物所引起的。同样,这些人的脸部、手臂、腿部和臀部的皮下脂肪流失了,但其他地方的脂肪却严重累积。他们会出现双下巴,上背部有明显的所谓“水牛型”或“驼峰型”的肥胖症状。即使是男子,他们的胸部也会变丰满,通常还大腹便便,看上去与顶着啤酒肚的那种人无明显差别。
很难想象,这种病例中,他获取的脂肪与吃得太多、运动太少有何关联。如果我们不能将他的啤酒肚归咎于卡路里摄入和卡路里消耗不平衡,也许我们也不应该将自己的肥胖归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