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静坐放轻松
在美国及欧洲国家,有件奇妙的事开始发生在很多家庭里:父亲、母亲、一家大小,每天两次一起花15到20分钟从事瑜伽或佛教的静坐。他们的动机跟真正的瑜伽行者及佛教徒不尽相同,但却依循同一套模式与古老精神在进行。
1972年5月24日,伊利诺州的州议院通过第六七七号决议案,主旨可以从以下的摘要中归纳出来:
超觉静坐是一种简单自然的深度放松技巧,适合每个人学习;教育人员也发现它能减少孩童的浮躁、促进学生—家长—老师三者的互动关系。根据生理实验的证据显示,经常做超觉静坐(一天两次,每次15到20分钟),可以消除紧张、焦虑、高血压、心肌梗塞及身心症。
因此,伊利诺州第七十七届州议会决议,所有的教育机构,尤其在伊利诺州管辖下的机构,可以尽量安排超觉静坐及智能开发(SCI)的课程。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开始发展的东方静坐法,仅流行于那些对意识转换有兴趣的年轻人,直到70年代初期才摆脱神秘面纱,为各年龄、各阶层的人接受,伊利诺州更是鼓励各教育机构教导超觉静坐。
这项决议案的赞助者是州议员威勒·墨菲,他是位保守路线的政治人物,而且不做无利可图的事。他指出他开始学习静坐是因为要给儿子一个好榜样,避免儿子被当时毒品泛滥的风气影响,而他本身则是被头痛所苦,但在学习静坐之后有三年没有发作过,且静坐让他的头脑变得更清楚,使他开车时更有警觉心及包容心。
超觉静坐已经成为西方世界最为普及的静坐活动,它给予人放松的感觉,技巧则属于印度瑜伽的形式。而佛教的静坐法也有难以数计的西方人在学习,瑜伽、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的书籍也大量出版印行。
有一句印度俚语说:“当铁鸟飞在天上时,就表示神秘的静心法将会进入西方世界。”看来,这真的发生了!
静坐的最终目的
我们所需要的静坐法,并不是那种被大多数字典解释成头脑冥想的活动,而是透过心理方法减少杂念升起,并且用很被动的漠然态度去看待所有的念头及想象,所有思绪都以超然且漠不关心的角度来观照。
大多数东方静坐法的目的是要安静并放松内心,这些目的是透过超越一切是非判断的纯然专注状态而达成的。譬如你只要很自然地坐着,静静地、平稳地呼吸,并让意念被动地放到某一物体上,就可以产生静心状态。
东方静坐技巧的练习是每个人都适用的,无关乎宗教、哲学等学问上的探讨。哈佛医学院的哈伯·班森医师长期研究静坐法,发现许多病人的病情可以借此种身心放松法得到改善。
静坐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甚至是开悟。不过班森医师较感兴趣的是静坐所引发的放松感,一种与承受压力时所产生“战/避效应”相反的放松现象。从实验结果证实,人在静坐时呼吸会减慢,耗氧率降低,心跳及血乳酸盐也会下降到极微弱、外界无法察觉的状态。
班森医师发现只要有下列四项要素,传统式的静坐法也能引发出放松效应:
1.一个安静的环境。
2.采取舒服的姿势,通常以坐姿为佳,以免变得想睡及沉重。
3.有一个可供静坐者专注于一点的辅助物体。
4.被动地观察内心。
被动的态度是最重要的部分,笔者将在后文解说它于静坐中扮演的角色,本章笔者先把重点放在如何以正确的坐姿进行静坐。在正式静坐之后,整个人会产生极大的身心放松效应,并进入极平和的状态。如果能每天固定静坐,所产生的放松及觉知将会被带进其他的活动与作息之中。
笔者的建议是,每天实行一到两次为时20分钟的静坐练习,如果你只准备做一次,最好另外加入一次渐进式放松法、自发性训练法、自我催眠法或生物反馈放松法等为时20分钟的练习。为求最佳效果,第一次与第二次放松时间最好隔六小时以上。
简易有效的技巧
大致来说,目前的静坐技巧多是源于对精神的训练法,基本上都是为了提升自我,并且深入内心最纯净的部分。
除去那层神秘面纱后,会发现其实这些技巧都很单纯简易。你只需注意自己的呼吸、在心里重复某个字或声音、凝视某个物体在心中想象、专心地聆听某个声音,或者单单注意内心活动。每个属于你的感觉都可以用来训练觉知力。
笔者在此选择的技巧都具有简单及超越理智、感情的中立特质,非常适合学习。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审视静坐的四大要素,这次是比较详细地探讨,而且有很多是初学者必须谨记的重点。不过我们把静坐技巧视为首要,而不管静坐过程中头脑的一切运作及冥想动作。我们只要依照正确的姿势坐下,闭上眼睛并放松即可。
有效静坐的三大要素分别是正确姿势、正确呼吸及觉知力。正确的呼吸发生于正确坐姿之后,以及正确使用腹部的横膈膜及肋间肌肉时,所以正确姿势及觉知力是我们要多加注意的部分。不过,首先是一些必要的条件配合。
找个好环境
刚开始学习静坐的人要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干扰因子,而有经验者在嘈杂环境中也能转移注意力到内心。就像之前学到的如何在紧张状态下放松肌肉一样,这种静心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闭着眼睛比较能立即地断绝外界的干扰,正确的姿势及正确的呼吸也有同样的效果,前者是透过保持不动如山的姿势,后者则是借由韵律的呼吸来达成。
在静坐之前,最少要把脸及手洗干净。用清水刷牙漱口,并用冷水泼溅眼部,你不能空腹或吃得太饱。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先上个厕所把废物排泄干净。
衣服要尽量宽松舒适,室内的温度要适宜,鞋子要脱掉。
除非鼻塞,否则尽量用鼻子呼吸。嘴唇微合而上下排牙齿稍微留点缝隙。舌头轻松地平放,舌尖稍微顶到下列牙齿。
正确的姿势
放松某特定部位的肌肉并且维持最低程度的紧张,是让静坐者很快产生觉知力的要素。在静心的传统技巧中,坐姿被视为极重要的部分,前面所介绍的坐姿调整法,可说是为现在所进行的静坐建立部分基础。
静坐时,身体会保持十分稳定及平衡的状态。
对从小被教导以目标为导向的西方人而言,光是静静地坐在那儿五分钟,就已经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了。如果你不想直直地坐着不动,就很难让你的心进入平静、清楚的觉醒状态。由于身体的一举一动都会打扰到内心,因此维持一个安定、平衡的坐姿是十分需要的。
在禅学院中,正确的姿势是坐禅最重要的基础。禅师教导身心合一的方法,因此要求学习者必须保持和谐的姿势及动作,也就是以丹田为身体重心。身体及呼吸的规律状态是心灵平静的前提,身心安顿的过程是互相辅助达成的。
平井富夫博士研究禅坐对人体心理及生理的影响有多年经验,他说:“能够在心灵上稳定自己的人,可以将身体的稳定维持一段固定的时间。身体的蠕动愈少,愈能延长心灵的平静长度。”他曾对三组对象进行研究,分别是禅宗僧侣、一般人及患有神经疾病的病人。结果发现禅宗僧侣最能保持身体固定姿势,一般人较无法维持,而病人所产生的不安动作最多。
平井博士也发现禅宗僧侣连睡觉时的睡姿都很符合静心的原则,他们采用侧睡,让脊椎舒适地伸直,头及背也是呈一直线。这样的姿势可以避免脊椎神经受到压迫。他的结论是,禅宗僧侣的卧姿对主司心脏、腿、胃等的自律神经系统,有健康上的助益。
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虽然僧侣们在睡眠时的脑波用脑电图测试出来的结果,显示出极低的θ波及δ波,也就是极深度睡眠状态,但他们随时可以察觉外界的变化。
静心时的坐姿
一般坐法:坐在一张有直立椅背的椅子上,让双脚稍微打开,脚底平贴于地面。放一个垫子在腰部和椅背中间,大腿与上半身、大腿与小腿都要呈 90°垂直状态,前章所提到的正确姿势调整法要完全运用进来。寻找一个支撑全身的重心,并使头、颈及背很自然地伸直。想象你的头正往上伸展,全身平衡且和谐。放松腹部,使呼吸很自然地深达丹田。将左手背叠在右掌心里,然后置于鼠蹊部,与下腹接触。如果你是左撇子,把两手位置掉换过来。
有扶手的椅子,比较无法使人顺利地放松且警觉。
传统式的盘坐法:虽然你可以坐在椅子上进行静心,但如果你能做到东方传统式的盘坐姿势,效果更佳。你可以先用几个星期练习坐在椅子上静坐,同时每天抽几分钟练习盘坐。只要抽点时间把盘坐运用到看书、看电视、听音乐等活动中,你将会发现你的腿及臀关节会更柔软与灵活。如此练习数星期之后,你也许就能采用盘坐来练习静坐了。
盘坐时,臀部下要垫个垫子,膝盖下也要用薄毯子垫高以免不平衡,这样对初学者来说较容易。
双盘坐对西方人而言颇困难,它是右脚背盘到左大腿上,然后左脚背盘到右大腿上,或者顺序颠倒过来。脚底要朝上,你的脚盘得愈高,膝盖就愈能触到地面并稳定坐姿。
单盘坐只需要盘一只脚在大腿上。被盘上来的那只脚的脚跟要尽量往耻骨方向移动,让脚的膝盖尽量碰触到地面。
简易瑜伽坐姿:只要脚踝交叉并使膝盖尽量往下压。经过愈多练习,膝盖会愈接近地面,到时候就可以进行其他更有稳定度的坐姿练习。
完整瑜伽坐姿:你需要完全弯曲其中一条腿,将脚跟拉向会阴部(肛门与阴部之间),并把另一只脚塞入其小腿及大腿折曲处。两个膝盖都要触碰地面。
缅甸式姿势:此法可以用来减轻你在盘坐时最后所产生的疼痛感,让你能够舒适地静坐。除了菲利浦·开普陆的《禅之三大支柱》一书记载有此法外,其他有关此法的介绍几乎付之阙如。然而,这类姿势经常在东方静坐者的记录图片中出现,例如在辛戴·西凯古奇的《禅:西方人的静心手册》一书中就有许多照片为证。在笔者接触到菲利浦·开普陆的书之前,笔者自己就已经实行好几年了。
在缅甸式姿势中,人的双腿并非真的交叉,有一只脚仍然被弯向会阴部,但另一只脚只要平放在受弯曲之脚前面的地面即可。
对初学者而言,以上的练习可能需要稍微将臀部凸出以稳定重心。你应该能够像不倒翁一样,不管推向哪一方都能回到直立状态。在静坐之前,以臀部为圆心,上半身做顺时钟或逆时钟的旋转及绕圈动作。身体重心要放在肚脐下方,放松腹部,使呼吸舒畅及自然有韵律。
前一章提到的东方腹式呼吸及西方亚历山大法合而为一的技巧,在此再度派上用场。想象头部正往上伸展,全身以腹部为中心,也跟着被头部带起来。辛戴写道:“伸展你的脊椎,就像要把头推向天花板一样。”他也采用亚历山大的建议,认为静坐者应该想象头顶有一根线牵引着头往上伸展。
向上伸展的动作是整项练习中很微小却重要的一环,前一章所介绍的亚历山大法中,每个指令也都十分适合本静坐法使用。
鼻与肚脐应在同一直线上。辅助方法是将镜子贴上一条直立的细线,然后坐在镜前调整自己的姿势。
手的摆放位置并无改变,也就是将惯用的那只手压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下面。如果是双盘坐,就把它们放在两脚脚跟上,若是单盘坐就置于一只脚跟上即可。僧侣们通常会把两手大拇指互相接触,不过还是以舒适为原则。
静坐练习所带给你的内、外和谐感,应该融入你的一切作息活动中。
闭上眼睛
“东方禅坐”通常采取的是眼睛半闭,凝视距自己几尺远的一个点。不过大多数的静坐法都主张静坐应完全闭上眼睛,帮助观照内心。也有人认为眼睛半闭可以避免昏沉,许多完全闭上眼睛静坐的人表示,除非是非常疲倦,否则是不会睡着的。当眼睛完全闭上时,人体较易完全放松,α波便随之于脑中产生。当然,对经验丰富的静坐者而言,就算不闭眼睛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均匀地呼吸
当你像钟摆一样由动而静,固定好自己的姿势后,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
做三次直达腹部的深呼吸,当吐气时稍微缩紧小腹,凸显丹田重心并协助呼吸。三次做完后不再控制呼吸,让它自然产生韵律似的运作。
现在你已经做到正确的姿势及均匀呼吸,接下来就要提高专注力。
全然的觉知
一休禅师经常应信徒要求写些智慧格言,他总是拿起毛笔,沾沾墨水,然后写上“专心”两个字。当信徒要求他多写一点,他就写“专心、专心”。如果信徒还是不满意,抱怨格言写得太普通、不够高深,一休会继续写“专心、专心、专心”。
日常生活中,静坐意味着保持纯然的专注或被动的觉知。这不是什么玄妙深奥的道理,而是一个事实。它发生在一个人坐听雨声或坐看云起,它发生在钓鱼者注视着他的浮标时,它发生在一个人很轻松地望着镜中的自己、没有杂念的时候。静心只是“纯然地看”、“纯然地听”及“纯然地觉知”。
新时代哲人克里希纳穆提说,静心是“一种无以名之的经验”,也就是所有偏执的思想都消失,只剩下纯然的观照。孩提时代的我们较有这类的经验及能力,但随着岁月的增长,那些生动的片刻,变得愈来愈模糊而陈旧了。
静心的特质来自无杂念的思想,而且随着静心深度的增加,思虑会变得更精纯,到了某一刻就会像一位静心者所说的:“你不知道你在哪里,但你知道你存在。”呼吸会近乎停止,心灵会好像超脱身体,不再受身体限制。在东方静心理论中,这被称作“三摩地”,也就是进入禅定的境界。
静坐会使人的心停驻于一境而不散乱,放松且警觉,它是肌肉放松再加上专注力所导致的结果。
静坐时需要息虑凝神,但当杂念无可避免地入侵时,我们仍要继续被动地观照,不要介入,不论有多少干扰都不要破坏内心的平静。这不表示我们要运用意志去阻挡什么,你只是像旁观者一样地在看所有的事。当你对那些杂念没有兴趣也毫无反应,它们自然会变得愈来愈衰微及减弱,愈来愈无法接续下去,不会形成连续反应,它们像天上一朵朵白云一样来了又去,不留任何痕迹。巴穗(Bassui),一位14世纪的禅师,说:“禅不外乎是观照自己内心,不丢弃也不留恋任何升起的念头罢了。”
被动地觉知是静心效应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我们不必刻意计划该怎么静心,更不用去想结果如何,让你的注意力放在腹部的起伏,心中反复诵念的简洁话语上。专注会自己发生,切勿强迫为之。你的专注力就像一把火炬,你要做的是不断地用它指引你要前进之处。当它徘徊不定时,收回来,再出发,让它自然发生。
有两个技巧可以帮助所有静坐者放松且平静下来,它们皆不需依靠宗教或其他方法来辅助。
首先是“观息法”,佛教徒用观察呼吸以进入禅定;另一个是“观字法”,在心里复诵某字或某个声音,是印度曼托拉(Mantra)瑜伽最常用的技巧,也是超觉静坐所使用的方法。
这两种技巧都简单易学,且对引发放松、改善健康、补充能量有立即的效果,这两者也可以互相结合,例如在每次呼气时,跟着在心中发出声音。
笔者将就如何建立开放自在的生命做一番说明。
在下一章中,笔者会告诉你静心技巧要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使自己更具有观照力。
简易静坐辅助之一:观息法
我们早已把呼吸视为理所当然,很少仔细观察它。大多数人只有在突发状况下才会警觉它的存在,像喉咙被梗住、咳嗽,或因怕吸入毒气及呛水而暂时停止呼吸等情况。
呼吸是极佳的静坐辅助工具,因为它无时无刻不跟着我们,无论任何时刻都可以用它来当做静心的媒介,而呼吸的韵律恰好可以呈现出我们放松及平静的程度。当我们愈放松,呼吸会变得愈慢、愈轻柔,到了完全平静时,呼吸便几乎难以觉察;反之,当情绪兴奋时,呼吸就变得粗且快。有些长期静坐的人,甚至能够意识到“灵”与“气”结合为一。
注意气息的进出状况,注意当你不干预时所产生的状况。观察你的呼吸但要让呼吸自然发生,如果你让气息自然地进出,呼吸就会变得很宁静。当然,偶尔你会有大大吐出几口气像叹气似的动作,那是由于静坐时吸入的空气大量减少,所以身体偶尔需要补充一些氧气。
呼吸是一种夹杂少许自我意志控制的不随意过程。观息式静坐对我们体验“道”或“大自然”很有帮助。在这静坐法中,自我脱去了那层坚硬的外壳,从“我在呼吸”变为“我被呼吸”,然后“纯粹地呼吸”。
给你的专注力一个观察点,最好是小腹。当你正确地呼吸,会注意到小腹在吸气时会膨胀,在呼气时会缩回。如果你专心观察小腹的起伏韵律,杂念将会减少而意识将更为清晰。如果杂念还是发生,不管是自我的对话抑或是脑海里的图像,你只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它们就好。每当你察觉到注意力散乱了,你只需稍微把它带回到肚脐下面的点上,即使你无法像东方人一样准确地对准丹田也没关系。
在佛教的禅坐中,也建议其他地方可以观照,例如:鼻孔。笔者认为小腹是最有益于放松及宁静发生的部位,它上下起伏的韵律使人不会把注意力放在思绪上,减少杂念的产生。
禅师在教人禅坐之前通常会教导呼吸的练习,也就是数息法。他们要人从一数到十,然后再从一开始:一——吸气、二——吐气……这样继续下去;你也可以只数吐气的次数。笔者较赞成后面这个方法,因为吐气跟放松较有关联。
几乎所有的初学者都觉得很难专心地从一数到十,因为常常会分神,如果你察觉自己数错了,只要重新由一开始就好了,不要烦躁。
注意力要聚集在肚脐下,每一次小腹缩回时就数一下,想象有数字在那里显示。
这个数息法十分适合初学者,对有经验的人而言,这也是很好的复习法。数息法实行三到四周后,把数字屏除,看看自己是否仍能保持清楚的觉知。数息会牵涉到心灵的活动,而静坐时最好能避免心灵受到打扰。当然,如果你觉得数息法对你十分有益而想延长期限,笔者当然不反对。
简易静坐辅助之二:观字法
这是另一个引发放松及平静的简易静坐辅助法。
还是保持观察自己的呼吸,静坐于一处较少干扰的安静地方。深深地呼吸,从鼻子吸气并直达腹部。当你放松时,你的呼吸应该会变慢而柔细。
在脑中想象一个字,然后很轻松地重复它,整个过程应该没有任何强迫。让那个字自然地浮现,如果它渐渐消失或被其他意念盖住也不要紧。一旦你发现自己分心了,只要重新开始就好,这个动作在静坐的15到20分钟之内最好多做几次。你很放松地去做,让它发生,保持被动状态。这个方法简单却很有效,尽量去享受它。
观字法可见于许多传统神秘教法中,尤其是印度曼托拉瑜伽。“曼托拉”是静心时用来反复诵念或默念的咒语总称,印度人常用梵文里的50个字母来当做进入神秘或超自然经验的媒介,包括我们常听到的“唵嘛呢叭咪吽”,许多咒语都是神的名字。
几乎有上百万西方人崇尚的超觉静坐是由一位瑜伽行者马哈瑞虚·马荷许所创,它虽然不断地随时代而更新,但始终保留利用梵文当静心工具的传统。同样类型的人会使用同一种咒语,《EQ》作者丹尼尔·高曼在《静心经验》一书中,就指出超觉静坐所用的咒语几乎都依据不同年龄、教育程度等赋予。他也指出虽然大多数西方人不懂梵语,但他们晓得那些是印度圣哲们的尊称,像“绅姆”(Shyam)就是圣人克里希纳的名字,而“爱因”(Aing)则是对神母的尊称。
有一连串相关意义的字不太适合用来静心,有一种说法是最好选择无意义的字,或是外国字来代替。日本的禅坐者通常用“穆”这个字,(中文的“无”)因为它是“无意义”的意思。笔者认为只要不会引起负面的情绪,用“宁静”这个词也无不可。因此,你可以用任何字来开始练习,只要避免它激起情绪反应即可。
之前提到过的班森医师已经证实观字法是一种有效的放松疗法,他让病人观想“一”这个字,并配合被动态度使放松产生。
维多利亚时代一位桂冠诗人丁尼生,曾经接触过曼托拉瑜伽及超觉静坐,他在一封信上写道:
我从未有过如此清醒的时刻,只差个“好”字来形容它。借着不断默想自己的名字,我感受到一股清凉,好像脱离了复杂的自我,自我已经消逝于无垠的存在。在我心里,困惑被清晰及确定所取代——死亡也成为可笑的事——整个人不再分裂(如果以前是的话)且回复真实。
约翰·汀达尔教授则写道:“借着上帝的力量,我已经不再迷惑、不再被昏迷的心神蒙蔽,好像拨云见日般恢复应有的澄静。”
理察·布克博士是对潜意识研究极深的心理学家,在《深奥的意识世界》一书中引用丁尼生的话,并提出了下列看法:“丁尼生不知不觉地运用太古时期用来达到意识升华的方法。‘凡是能够屏除杂念、让头脑停止运作、长时间静心、在心中不断诵念“唵”字或“克里希纳”的人,就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巴峇瓦·吉塔)其实用其他的字或别的名字也一样,只要它们能使心灵尽可能地处于无欲、无惧、活泼但平静的均衡状态。”
要把“使头脑尽可能地处于无欲、无惧、活泼但平静的均衡状态”当做一种静心技巧,在当时可能很困难,而布克博士的结论是“其实你用其他字或别的名字也一样”,竟然要等到70年后班森博士的实验报告出炉才得到证实。
简易静坐辅助之三:综合法
班森博士将上述两法合并,运用在波斯顿的贝士以色列医院里的病人身上。他教那些病人注意自己的呼吸,随着每次吐气默念“一”这个字,持续10到20分钟,他并不特别着重呼吸的部分。在看《放松效应》这本介绍曼托拉的书之前,笔者也花了好几年练习这个方法。班森博士的方法十分类似于佛教的“数息法”,差别在于每次都是默念“一”这个字。
为何要学静坐法?
这个方法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了,它不需要任何心理技巧,只是坐着而已,但它却是静心中较高深的境界。笔者介绍它的原因是,它能够让人全心地觉知到当下每一片刻,而且对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助益,它非但能促进心灵健康,更能提升生活质量。
“静坐”是最能给予人们持续觉知感的方法,这种觉知虽然是被动的,但它所产生的真实存在感却美得无以复加。
在不努力的觉知状态下,人会有“全方位开放”的感觉,就像日本武士,他们的生命几乎完全仰赖那全然的觉知。在静坐法中,你是均衡且集中——当然也是警觉的。
它同时是日本两大禅学院之一所采用的静坐方法。但它并不像临济禅学院所采用的方法受西方欢迎,这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由于深受西方读者尊崇的日本禅学作家铃木大拙提倡的就是“利世”法;其次就是因为利世法中“空”的内涵十分吸引西方人。“空”这个问题是不能用头脑思考与解答的,举例来说,两只手才能拍出声音来,那么一手能拍出什么声音来呢?
“静坐”不能简单地从字面解释,它有极深奥的涵义。在静坐时,你必须是不紧不松的,记住布克说的:“使心灵尽可能地处于无欲、无惧、活泼但平静的均衡状态。”就像骑单车时放掉双手仍能保持平衡一样。训练专注力的练习对日常生活十分有益,因此很值得你每天多花几分钟练习这项纯坐禅的方法。
静坐的理由笔者已经向读者解释得很清楚了,现在做个总结。
所有主要的宗教都有它们静心的系统。在被视为具有浓厚神秘心理学气息的东方宗教里,静坐更是灵修的中心,透过静坐,信徒们可以了解真实的自己及世界。基督徒对静坐已不再热衷,所以教义中的神秘经验部分近几百年中一直无法发扬,甚至有时还受到压抑。
在基督教中他们较常用“默想”来代替“静坐”这个名词。东方式的静心法仍然可以在希腊正教中找得到:例如,教徒会不断诵念“主啊,请宽恕我!”这类的祈祷文,神父会配合呼吸的韵律诵念。一位在14世纪写《不知名的云》一书的无名和尚也知晓上述介绍的静心方法:“用短短的字,最好只有一个字……愈短愈好,而且最好跟心灵有关,像‘上帝’或‘爱’之类的,只要自己喜欢就好。把字放到心中,让它很自然地浮现。这个字将成为保护你的矛与盾,你可以用它来斩断所有像杂草不断冒出的意念。”
有很多心理及宗教性的说法来解释神秘经验,也许我们应该找寻非宗教性的佐证。
目前,静坐在心理及身体上所产生的效应被前所未有地大量研究,事实上,它对人体放松及平静的功能早就在几千年前就为人知悉,只是西方人在20世纪60年代才发现,原来它对充满压力的社会人心有那么大的帮助,特别是都市人。
静坐能够提升自我控制的能力,而这在西方世界里是极少被触及的领域。静坐是一种净化,可以减少焦虑及紧张,让人停止脑中纷乱的思想。
由于静坐有这类疗效,因此现在被心理治疗师广泛地用于焦虑症、恐惧症、身心症及神经紧张等治疗上,它能大大减少压力引起的伤害。
在日本,禅坐给了许多患者很大的帮助,在美国,超觉静坐也一直被用来治疗行为偏差等病人。甚至,极难被治愈的吸毒者在学习静坐后竟有大幅改善。
以上种种效果并非来自静坐的神秘力量,而是源于它所引发的放松感。
静坐对改变性格很具效果,它使心灵更加开放,并让神经及头脑预备进入高峰经验——一种对生命充满欣喜及感激的时刻,以及内在质量提升的过程。
静坐可以改善健康、带来幸福,并提升自我达成均衡,使人际关系变好、更具接纳性、更能随机应变,而且可以融入我们的日常作息中,笔者将在下一章详细介绍这方面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