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无专攻无知无畏
我们先讲一则何为道德底线的经典案例。《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人在开山时,发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他要将它送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献玉石的人说:“我把它给雕琢玉器的工匠看过了,玉匠认为是一块宝玉,所以敢把它献给你。”子罕婉言谢绝:“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石作为珍宝。如果把玉石给我,那么两人都失去了珍贵的东西,不如我们各人都固守自己的珍贵的东西。”从这则故事里,我们看到子罕高贵的品格,不为利所动,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
在现实社会当中任何人固然需要金钱,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赚钱要赚的合理合法,心安理得。作为一个文物鉴定专家,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是必须具备的。文物鉴定是非常复杂而专业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没有大量长期的实践摸索,在鉴定文物的时候就会胡说八道,更会把真的文物说成假的,把假的文物说成真的,可谓是真假不分,盲人摸象。还有一种情况,即便具备专业技能,但缺乏子罕一样的职业道德,在利益和欲望的诱惑下,也能把真的文物说成假的,把假的文物说成真的,可谓指鹿为马,阳奉阴违。
其实,在中国的文物鉴定领域,这样的不具备文物专业技能而滥竽充数和具备文物专业技能而职业道德败坏的人非常普遍。从近年来发生的种种案例就可反映出,我国文物乱象是何其之乱。最令人可悲的是往往发生重大假文物案件,基本都有文物领域重量级人物参与其中。从2009年“国宝献汶川”假文物案件、2009年上海举行的《迎世博中国民间收藏研讨会》上的赝品青铜地动仪案、2010年《中国民间收藏十大人物》中的赝品收藏家案、2011年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壶王”案、2011年自制“金缕玉衣”24亿骗贷案等等,无不都有故宫博物院、国家鉴定委员会、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国家和地方考古所、社科院等一些退休伪专家参与其中,充当这些假文物变身“国宝”的推手,或者高古价抵押骗贷捞钱的同谋。
最可笑的当属2009年上海举行的《“迎世博中国民间收藏研讨会》上的赝品青铜地动仪案。2005年5月23日,在上海举行的迎世博中国民间收藏研讨会”上,惊现一件由山东青岛收藏家、诗人、文联主席收藏的古代“地动仪”,这座高2.4米、底径2.4米、重达1600公斤的神秘器物揭下幔布时,引起了社会一片质疑。当时,笔者前往会场实地“窥探”,除“地动仪”而外,南汇区博物馆展出民间甄选的各类瓷器,让人更是眼花缭乱。其他瓷器不论,元代瓷器几乎全是赝品,很要命的是每件瓷器旁边都有权威专家的联合鉴定证书和机器检测证书。仔细想想每个参展的藏友为此得花费多少冤枉钱啊。
研讨会负责人、上海社会科学报总编、上海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许明博士介绍说:经到会的多名青铜器专家初步鉴定,该“地动仪”确属古代青铜器,很有可能就是我国失传千年的属于世界科技史一大奇迹的古代“地动仪”。组委会表示,研讨会后,他们将组织国内外一流专家进一步深入研究考证该器的内部结构和其文化历史内涵,以确定其制造年代以及和张衡地动仪的关系。据了解,此次研讨会是由上海社会科学报社、上海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南汇博物馆共同举办,其中文物专家有: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兼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李辉柄;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孙学海;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赵青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朱伯谦;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西省文物鉴定委员,江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余家栋;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湖南省收藏协会会长熊传薪;历任安徽省滁县文化局文物科科长、滁县文物保护科研所所长,漆器研究专家刘乐山;中国收藏家协会科学检测中心主任朱震等。这些专家当中,竟然没有一位是专门研究青铜器的,难怪把一件假的不能再假的现代仿制的青铜器鉴定为“古代青铜地动仪”就不足为奇了。幸亏他们“心里有数”,否则要搬到上海世博会现场公开展览,那就把人丢到全世界了。
最轰动的当属一起24亿元巨额贷款诈骗案: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的天价评估。这起包括故宫博物院院副院长在内的顶级专家,收人钱财,对假金楼玉衣沽出天价,冒充文物事件报关后,引发了人们对国内文物市场乱象的担忧,其实这只是我们的杞人忧天,而这些所谓的顶级专家们似乎很淡定。商人谢根荣骗贷案近日正在进行二审。法院查明,谢根荣凭借“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取得银行信任,不但为之前6.6亿的借贷做担保,又获得5000万元贷款及4.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
这两件“玉衣”是由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主任、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特聘鉴定专家牛福忠串起来的,用的是谢根荣给他的玉片。牛福忠向法庭出具证言说,这两件“玉衣”并不值多少钱,但谢根荣坚持要求他帮忙找专家做鉴定和评估。随后,牛福忠找来了世界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王文祥、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杨富旭、中国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李劲松、原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已去世)5位专家。牛福忠证言显示,这5位专家给玉衣写了个文字说明,出了个评估价24亿元。作为回报,谢根荣给了他们几十万元的评估费。这真应验了那句名言: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几个一生都贡献给我国文博事业的老专家,为了每人能分脏区区几万元,竟然让国家损失6亿多人民币,真叫国人情何以堪?这还不算完,再看看下面的案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唐代长沙窑“壶王”案,牵扯1400多万国家资产流失。与上面案件相比,当然是小巫见大巫了,但牵扯的国家文物系统内专家名头都不小。为展现西湖的文化内涵,杭州市决定大规模扩建南宋官窑博物馆,向社会征集藏品。长沙窑大执壶于2005年由安徽淮北收藏者丁仰振捐赠,同时捐赠的共有600余件文物。当时,这批文物由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伯谦、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小琦(据说没有在联合鉴定书上签字)和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朱戢四位国内权威专家共同鉴定,被收入馆中成为杭州南宋博物馆“镇馆之宝”,并被冠以“长沙窑壶王”而公开展出。而杭州市政府以奖励的方式,给予了丁仰振1400万元。时隔6年,2011年末,有体制内文物专家质疑杭州南宋博物馆“壶王”是赝品,社会一片哗然,包括央视在内的许多媒体纷纷报道。一时间,博物馆、参与鉴定的专家、捐献人处于风口浪尖上。查询现有的影像资料显示:丁仰振捐赠的这件长沙窑“壶王”首次公开现身是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的赛宝大会。他带着长沙窑“壶王”前去赛宝,但被4名专家一致否决。其实,这件“壶王”展出以来,一直受到民间长沙窑收藏研究方面资深专家的质疑,但只是人轻言微,并没有引起各方重视。之后长沙窑资深收藏家吴跃坚先生在网上公开表态:“的确,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那把壶就是新的,北京运河博物馆那把壶他也是崭新的”;本人在南宋官窑博物馆访问时就跟当时在场的博物馆领导和相关的专家表示过,壶王就是假的,主要有九点明显的不对和错误,杨静荣老师讲的那几条并不成立。至于我质疑长沙窑壶王的久点错误,将在近期《长沙窑研究》上发表。
媒体的跟踪报道和民众的持续关注下,2011年9月28日“壶王”事件的核心人丁仰振在网络上发了一则耐人寻味的帖子:“希望大家快乐收藏:就目前壶王事件引发出来的诸多不和谐的声音,我感到渐渐地偏离了我们大家的初衷。壶王事件有很多遗憾之处,但是,这是整个中国文博事业进步的表现。更透明、更公平、更权威是我们广大藏家所共同呼吁的。这条路还是起步阶段,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避免不了磕磕碰碰。希望古玩爱好者不要再用过激的语言去攻击相关机构及专家,因为这些老前辈们为了中国的文保事业,都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大家要以团结善意的方式,规范的做好中国文物收藏及保护。谢谢广大网友的理解与支持!”
这则声明,我们看不到捐退或者诚意的解释,依然是一团和气式的草草收场。正如网友评论:“这件事如果处理得好,对推进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收藏活动肯定有益;如果见难而收,任其风消云散,那么收藏领域乱象必然变本加厉,如同抗药性的超级细菌作乱一样,谁都会受到祸害。”
后来笔者2012年陪朋友前往丁仰振先生处于北京联合大厦的博物馆参观,经他本人介绍,他还有两只和早先捐给杭州南宋博物馆的“壶王”是一批收藏的,拿出给我们看了其中一只,凭着笔者近些年来对长沙窑的研究,除“手头”很“压手”而外,器底确实存在很大疑问。而且该博物馆的展品给钱就处理,这让笔者很是费解。
丧失底线何谈作为
这些大案只是露了出来,被人们知道,那些还没有露出来,甚至露出来不值一提的许多文物案件,都告诉人们一个事实:目前我国文物鉴定和收藏是的的确确的江湖时代。不懂的可以装懂,不是自己的行业可以跨行业,假的可以说真,真的也可以说假。这些专家抱着自己拥有话语权和专家头衔,可以抛开良知翻云覆雨的“穿越时空”,全看您能出多大的价钱。此般伎俩如同小摊贩使的地沟油、牛奶企业使用的三聚氰胺,官场里的贪腐无节制,都属于人人皆知的公开“秘密”。
在文物鉴定这个利益江湖里面,专家的话语权尤为令人瞩目。有时甚至可能是一言九鼎。专家基于学养、经验、见识而表达的意见,表现出的眼力,往往成为这个江湖中的价值尺度。也因此,在一个一切皆有价码的江湖里,这个专家鉴定意见本身,也每每沦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
一般而言,大多数专家还是很在意自己的清誉的。既然这里边的水深,难免专家不被裹挟了去。专家当然可以事后辩白,称文物估价不过是一种“学术自由”,“谁也不可能没有走眼的时候”。但是问题在于,被赝品蒙了“走眼”是一回事,故意蒙住自己的双眼然后“走眼”了,则是另外一回事。这不仅让人发问:文物专家们的底线到底在那里?还能不能相信文物专家?
最近10年,我国文物艺术品领域越刮越离谱。机构的操纵,媒体的渲染,导致民众的盲目跟风,加上一些炒家和私募基金的涌入,导致假鉴和诈骗大案要案层出不穷。假鉴定、假证书、假拍、假捐、假文物骗贷、假文物征集、山寨博物馆等案件接连发生。涉案金额小的几乎天天发生,涉案大的最高达数十亿之巨。造成这种局面,其中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文物鉴定这道关,令人残酷的现实是我国一直以来根本就没有权威可信的文物鉴定机构,即便有,但都不承担鉴定结果,仅仅作为参考,根本无法作为最终法律依据。很多案件最终不了了之。
劫后余生应该反思
在发达国家,被证明恶意鉴定并给交易双方造成损失的,鉴定师会被取消资质,终身不得再进入这个领域,而中国赝品成灾、证书泛滥,却从没有鉴定专家被问责,更有一些道德堕落的所谓专家,亲自参与了制假售假活动。因此,呼吁建立文物鉴定行业规范和社会监督体系,让那些真才实学、确实具备文物鉴定实战能力的人为民众服务,让那些有名无实、道德败坏、唯利是图的“文物鉴定家”不再忽悠民众。
解决鉴定之乱,出路在于构建鉴定行业的诚信体系。当前文物鉴定无门槛、无标准、无责任的状态,病根在法律缺失和政府监管缺失。包括鉴定环节在内的民间文物流通,处于法律的空白地带,发生纠纷、打官司都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众多的古玩市场、鉴定机构只有工商执照,游离在文物部门监管之外。专家建议,文物鉴定急待建立专业考核资质认证体系,把理论研究和实战鉴定区分开来,无论官方或者民间,尤其是文物艺术品鉴定,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常态考核体系。只有这样,立刻能改变现在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