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19600000013

第13章 国宝帮群体深度大揭秘

一、什么是国宝帮

收藏界近10年来一直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人们都称作为“国宝帮”。他们有着“文革式”狂热的激情,有着“誓死不休”的信念,有着“一切皆有可能”的决心,有着“王林通天神功”般的活动能量,更有着把“传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感染力。有人说他们不属于收藏界,属于无知无畏的另类;有人说他们患了“收藏国宝狂想症”的患者;还有人说他们核心层就是利用收藏搞诈骗的团伙。笔者认为:他们多数是务虚收藏的受害者。

在收藏界和社会当中,近年来关于国宝帮的负面大事件丑闻和争议话题层出不去穷。人们不禁要问,国宝帮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因为国宝帮包含人员众多,层次参差不齐。所以形容他们为“国宝帮社会”比较恰当。在这个特殊的小社会里,一些混了六七年或者十年以上的资深国宝帮们,如果想让这些人回头,确实太难太难了。因为这些人已经尝到甜头,获取大量财富,得到诸多“社会名头”,甚至成为一方“收藏霸主”和“社会公众人物”。国宝帮各个群体中,有的成为集团组织,有的成为小团伙,有的成为独立机构,有的成为单帮个体。这些群体有的活跃在明处,有的潜伏在暗处,有的半明半暗。总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畸形思维群体和利益群体。

如果说他们可怕,不亚于遍地开花的传销组织;如果说他们厉害,不亚于一个极具破坏力的军团;如果说他们危害,不亚于传染性极大的恶性病毒;如果说他们狡猾,不亚于一个行动诡秘的阴谋家;如果说他们无知,不亚于一个没有辩知思维能力的愤青;如果说他们的能量,不亚于一台搅动收藏界不得安宁的搅拌机;如果说他们的背景,不亚于一个活动能量强大、执行能力迅速、上可通天下可入地的小型联合国;如果说他们的功劳,加速中国各个地区的赝品生产基地全面开花,甚至让赝品仿造文物成为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国宝帮群体是仿品产业链上仿家、贩子、店家、局家们共同的消费者,有些抚州贩子联通景德镇仿家做局“埋雷”,几年功夫下来,洋楼、汽车等高消费品比比皆是。参与其中的国家级和省市级文博伪专家,都被这个群体“包养”的突然暴富。一些官员也从中获取巨大利益。当然随着一个个涉藏丑闻事件的曝光,这个庞大的群体逐渐进入社会视野。

“国宝帮”这个名称期初起源于2003年的一些网站收藏论坛上,2004年开始已经被频繁引用。是收藏界这个世纪初兴起的一个颇带贬义的名称,指那些按图索骥常买入假货,却自以为都是国宝级古董,并长期不知反思和回头的人的总称。这里并不是指那些购买了类似国宝赝品的人就是国宝帮人员,很多普通民众单纯的购买几件仿造的“国宝”,主要是摆在家里当做陈设欣赏之用,有些购买回来作为礼品送人。这些并没有进入收藏视野的人群,虽然是消费者,但他们与国宝帮无关。只有进入到收藏界,并以收藏这些仿造国宝重器为收藏家自居的人才有“资格”称为国宝帮。所以,存在于收藏界才有深度探讨的文化思考意义。

国宝帮是收藏领域里一种特定的群体,他们是不懈余力的成系列、成规模的收藏貌似馆藏型国宝文物艺术品和臆造型国宝文物艺术品的人,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自信而不参考正确的收藏理念,有自己极端的思维体系来应对别人任何质疑,喜欢相互奉承赞美和好大喜功的性格,自己总结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误入歧途却浑然不知,陷入深重而破罐破摔。正道的人看他们非常不理智,但他们却在自己的“收藏王国里”意淫着无比美好的人生价值。由于具备这种价值观的支撑,使得他们人格分裂,思维混乱,最终把自己逼上绝路,从而干出令人荒唐的各种社会性事件。最终成为载入收藏史册的一个畸形群体。

不可否认,这个群体里很多人最初和现在参与这些群体和捍卫这些群体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为了了保护我国社会上流散的文物艺术品。但保护文物不仅仅只靠满腔热血的激情就能实现的,古玩江湖非常残酷,真假两个领域黑幕重重,尤其造假领域的陷阱更是随处可见。没有多年摸爬滚打积攒的经验、过硬的眼力、及时的反思力和悟性,受人利用和沦为“国宝帮”是铁定的结局。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国宝帮群体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牢固团体的,在此不妨系统来阐述。

二、国宝帮的产生和形成

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国宝”概念?《左传?成公二年》:“子得其国寳,我亦得地,而纾於难,其荣多矣。”杜预 注:“国寳,谓甗磬。”唐崔曙《奉试明堂火珠》诗:“遥知太平代,国寳在名都。”宋 叶适《受玉宝贺表》:“天运重来,国寳再得;感深昔念,喜甚今逢。”古代所指国宝是国家的宝器,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国宝,只所以被定为国宝,首先是被世人公认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特殊文物及艺术价值的古代物品。

国宝一般都是国家重器,由于文物艺术品国宝历来受到世人关注,拥有它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收藏研究它们一般都受到别人的羡慕和赞美。加上自改革开放开始,文物古玩收藏热的兴趣,国家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和各地盗挖盛行,这也为拥有国宝重器提供可能性。从而导致一些并不具备收藏实战经验的普通爱好者大批涌入到这个收藏领域,以为国家大量建设、民众大量盗挖等都可以轻易检漏。残酷的现实是,收藏任何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古玩艺术品,在估算这些可能的形式和可能性并没有错,前提是在你并不具备收藏实力和实战功夫的情况下,单凭概率和运气去碰,这无异于刻舟求剑。收藏都是讲务实和渠道的,不务实,碰到国宝也不认识,你总不能把你所有碰到的真假不论的都收下,然后断定总有几件是国宝重器吧?收藏渠道的重要性是你准确掌握那里的山脉结构有金矿,而且是相对安全开采的高品位金矿带,你有这本事掌握了这个机密,会告诉别人吗?在古玩江湖,盗墓分子冒险挖到国宝重器,一般都有销售渠道,这个渠道那是血淋刀光的江湖路,谁提着脑袋轻易告诉你呢?“支锅”的不是傻子。当你不要命真想参与到这个江湖,你还能这样大张旗鼓的到处展示交流吗?雷子不摸你,江湖上的人早把你灭了。江湖自有江湖的规矩。那些基建和搞建设工程的包工头,那些民工和农民,在媒体这样发达、古玩市场火爆的这些年,真要碰到宝贝,他们也不是傻子,那会轻易让你检漏?那些整天跑地皮的,扫街串巷的油子,专门吃这碗饭的铲子遍布全国,加上开店的行家,收藏玩家,江湖贩子和实力收藏机构层层淘练,你一个外行要碰到一件重器,确实如同大海捞针,高射炮打蚊子一样需要多大的运气啊?

这些人正因为不懂这些残酷的现实,更不懂得怎样具备得到这些重器的必须条件,把梦想变为现实的结果是正好进入古玩贩子们精心设下的圈套,收藏大量的赝品国宝,为了证明自己渠道获得的真假,找到一些国家权威专家鉴定,有的还邀请故宫专家李某某到出土现场去证明出土物(实际是做局),碰巧这些国家权威专家早被仿品废掉武功,只要是社会上经常走穴的那些权威专家,基本都给你鉴定为国宝重器,一来眼力不行,二来鉴定真品好拿鉴定费和证书费。为了再证明,找国家和一些机构设立的科技检测单位进行科学鉴定,结果都符合较好。殊不知如今科技设备人为因素太大,仿品的胎、釉中不添加现代元素,当然是合格了。得到这些国家权威专家和科技设备的双重鉴定,加上发到国宝帮网站一致都大加赞美,或者被国宝帮核心人士重点推荐,今天展览邀请你,明天展览评选你,后天一些媒体报道你。相互承认,相互取暖,相互激情澎湃,相互感觉老天眷顾。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不晕、不自我感觉伟大都很难。于是在家人、亲朋好友和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大肆炫耀获得了收藏的巨大成功,无形中受到赞美和尊重。比如自称身价60亿挑战马未都的那位上海老人,逢人便讲家里全是“国宝”,身上随时带着康乾二帝生前最顶级的“珐琅彩鼻烟壶”。都吹的如此响亮,成功来的如此无比幸运,你要鉴定他收藏的是赝品,他怎么给周围交代?怎么会相信掌握命运之神的老天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要么坚持认为是“真的国宝”而不需要反思,要么就找相同遭遇的同类相互支持和承认。慢慢的就形成了相同理念的一个圈子和团体。

95%的国宝帮成员基本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然后通过各个网络论坛形成帮派。后来,一些核心人员和领导也许早已清醒,为了挽回巨大损失(核心人员和领导的“国宝”必须比别人高出很多倍,否则没有资格充大佬),从这些庞大的群体中看到巨大“淘金卖水”的利益,便打起自己人的主意。办付费培训班、艺术品鉴定师班、高级收藏研究班、邀请伪专家鉴定开证书收费、举办网友交流会议、举办学术研讨会议、出版伪藏著作和图书包销费等,最重要的是间接他们兜售收藏赝品。记得某国宝帮“核心领导”多次以举办展览研讨会、出版众藏友系列著作为名征集筛选藏品,规定首先必须经过指定的科技检测设备的通过(计件收费不低),然后必须经过邀请的“国家权威专家”的鉴定(要支付鉴定费,开证书另计算,费用更不低),加上参会费和差旅费,每个人起码要花费数千元到万元不等的费用。想想按照他们最平常的300人左右与会人员计算,不用我讲就会知道每次会捞取多少利益。

随着国宝帮高层群体利益的明朗化,群体分化是必然结局,于是有些开始另立山头。有些分化独立出来的国宝帮群体,利用自己内部强大的人脉关系,寻找连同政府官员拉拢一些实力企业家,用洗脑的办法征集他们的赝品国宝来形成共同利益圈,从而加强本群体的人员不外流。当然有些国宝帮活跃人士,堂而皇之的穿梭于几个不同领导的国宝帮团队。作为国宝帮领导,也都无可奈何。其实很多没有明白过来的国宝帮人员,在这些团体里充其量就是间接贡献核心大佬、伪专家们利益链上的一个棋子。有些国宝帮团队也有自己的灵魂性人物,堪比李洪志的法能功组织有过之而不及,团队里任何成员都不能质疑,任何人绝对服从命令。谁要是怀疑精神领导的研究方法和言论,就是和团队所有人为敌。轻则开除团队相关职务,重则招来死党的痛骂和报复。

任何不良组织和不良团体敢于公开对抗社会正当的质疑和正义良知,往往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些组织都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链。利益可以让人疯狂,利益可以让人失去理智,甚至丧失道德底线。否则,收藏本身是一个知识分子非常高雅的文化追求,本属于非常私人文化修养行为,首当真,务实、谦虚、多听、多看、包容、进取等这些是起码的品质。即便是摆黑摊、开黑店和设黑局的江湖贩子,在真赝问题上也多都害怕正道古玩收藏界的江湖规矩,而不会明目张胆的公开对抗和挑衅。但是国宝帮在一些人的鼓动下,就像一群社会地痞,不讲道理,论坛上脏话连篇,这哪是一群喜欢收藏的高级知识分子和政府公职人员的素质?也难怪,整天号召重庆人民唱红的人,背后干的都是黑的。

三、国宝帮的特征面貌

国宝帮成员由于缺失入行前反省历练的重要实践过程,他们凭着自己在其他行业里的成功经验,把古玩这个行业的残酷性和复杂性根本没有放在眼里,从而错过练就眼力和实践经验的机会。这好比一个武林拳手没有经历十年八年的苦练功夫,学了几个月的一点皮毛招式就敢闯荡江湖,结果碰巧吓跑几个冒充高手的地皮流氓还以为在和武林高手对决一样滑稽可笑。没有真正的经验和实战眼力,也不想花大钱去大拍场和正经大店拿货,只想以低于市仿制成本的“阳光”价寻找国宝重器。他们那里知道仿制圈子里也是有江湖的,同等水平的仿品,大师和无名小辈、大作坊和小作坊的价格是相差很大的。有些地下无名小卒的仿制水平,远远比大师的水平更厉害,价格却是大师的几十分之一不到。所以,没有凭借眼力涉足正道古玩行圈,单凭想象的概率和成本阳光价涉足收藏,拥有的藏品基本都是小作坊仿制的“国宝重器”。很多连高仿品都算不上,多都是一眼假的低级仿品。鉴于上面的条件限制和错误的收藏理念,这些人普遍具备如下特征:

(1)国宝帮所藏的器物:眼里没有破烂货,追求的都是经典的名窑重器和完整不缺的大型器物。没有最“经典”,只有更“经典”。没有更大,只有最大。古时代的技术发展局限,在他们眼里就是无所不能。比如:超大的汉代白玉梳妆台,接近3米高的古代玉人,接近3米高的汉代青铜地动仪,直径1.2以上的元青花大碗,80厘米左右的元青花大盘,2米左右的宣德青花大盘等等。他们那能意识到,当下景德镇和河南的瓷器仿制,安徽和辽宁玉器仿制,西安和湖南青铜器的仿制,只要你感想,他们就敢给你仿制。

(2)国宝帮所藏工艺特征:馆藏器物算什么?他们的器物比馆藏器物的工艺更复杂,纹饰或者刻画工艺绝对跨越时代特征局限,也可以随便穿越,汉代纹饰和工艺可以穿越到商周战国,清代纹饰和工艺可以穿越汉代。没有你做不到的,只有你想象不到的。如此复杂的组合工艺,他们都把古代人想象到能操控现代机床和熟练玩弄电动工具了。懂行的一看都会笑掉大牙,简直都是意淫恐怖专家。

(3)国宝帮所展示的规模:不看不知道,一看下一跳。满屋子应有尽有,超大复杂形制的红山玉、黑皮玉、齐家玉、三星堆玉器有的成系列摆放,有些人商周战国青铜器成系列,辽代金镶玉器和金镶铜器成系列,唐青花成系列,宋代大官窑成组成系列,元青花、元釉里红、元蓝釉瓷器不但成系列,而且馆藏没有的题材这里都有,描金贴金的鬼谷元青花和鬼谷釉里红更是金光四射。明清官窑瓷器就更不用提及了,反正历年天价拍卖的他们都能给你那出来。这些收藏,都是起初踩到仿家贩子的“地雷”而上了圈套。贩子昨天说发现西周大墓,这样成系列成组的太难以碰到了,由于无知,拿下。贩子今天发现一个窖藏,声称后面很多人在等着连窝端呢,怕错过机会,拿下。贩子明天老娘得癌症动手术,多年积攒的压箱货,随便处理,该你倒霉,此漏不捡待何时,拿下。贩子后天说一个盗墓贼出车祸了,带你赶快去看,否则被江湖上的人大扫除了,深更半夜到乡下,家里找出大大小小十几箱子,怕被人看到,箱子都没有打开看,一枪打掉带货逃之夭夭。这些人就这样被贩子变着花样牵着鼻子越陷越深,以至于不能自拔,不到一两年工夫,迅速成为实实在在的“国宝收藏大家。”

(4)国宝帮的江湖骗术:光有类似如上藏品不行,出不了名等于死路一条。正常情况下出名,正道藏界自然不会认可,国家自然也不会认可(正常思维的人会马上回头和停手)。但极端思维和有企图的人则会想着怎样出名?当然先在社会一部分头脑简单的人群当中出名,由于公众对收藏行业的陌生,策划一两个非常动人传奇的收藏故事,这样就能抓住公众和媒体的眼球,更能造成巨大的传播效应。有的编出在国外接收大妈大姐家族的巨额收藏财富;有的编出在欧洲大小拍场潜伏捡漏10年的励志故事;有的编出奶奶临死透出巨大藏宝秘密;有的编出他有非常广泛的江湖来货渠道。没有钱没关系,舍不得国宝套不住傻子。给大款和高官白送“国宝”,拉拢国家权威“伪专家”鉴定证明。拿这些赝品国宝抵押而空手把地圈来了,再把地抵押给银行骗来贷款。有的干脆拉拢实力企业家入伙共同享有而折价变现(企业家出一部分钱补偿);有的伙同一些黑拍公司联手做局制造数亿元的天价拍卖假成交,然后抵押贷款。有了钱,豪宅和名车是少不了的,一定是拍卖所得富翁的派头,租住高档办公区建立一流收藏会所。再加上打点打点媒体,雇佣几个马仔,然后结交更多的高官和富翁。这条“贼船”上绑上来的富翁企业家、高官、现管、文物专家和媒体越多,这条船就不会轻易沉没。真要沉没,大家都“玩完”,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玩完”的。

(5)国宝帮所表现的做派:资深的国宝帮有的以灵魂性人物出现,有的以资深老藏家的面目出现,动则为慈善慷慨捐献,或者为各个地区的文化建设捐献。经常公开宣称自己只藏不卖(貌似很令人敬佩),宣称他们收藏的国宝是人类的财富,是国家的财富。组织展览和学术交流会。拉拢文物专家和政府官员为其站台,邀请媒体采访和报道。塑造的正面形象:要么穷尽一生为了国家和民族而保护收藏国宝。要么坚忍不拔、抛家舍业、大义凛然的为这些国宝正名和漂白。经常责任顶在头上,道德挂在嘴边,给追随他们的藏友画着遥远不及的大饼:“只要我们坚持住,美好的未来就在明天。国家一旦认可我们的藏品,让那些攻击我们的人将非常后悔。”殊不知,正道收藏圈的人,只是良心发现善意提醒罢了,谁后悔还不一定呢。再说,国家主管领导不是傻子,只不过为了繁荣文化市场,解决就业难题,任凭这些人折腾罢了。

(6)国宝帮超凡的抵抗力:这些人实战经验和毒辣的眼力没有锻炼出来,抗压能力和脸皮的厚度达到极致。他们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拉帮结伙,以团体和集团的形式出现,对于外界的质疑和责骂,可谓刀枪不入和雷劈不动。其实核心层伙同伪专家,早已不是为什么“收藏保护大业”了,只是利用这些普通追随者善良的收藏愿望捞钱而已。一些人已经清楚看到这点,便悄悄离开,有的幡然醒悟,认真思考自己今后的道路。但大多数资深的国宝帮确实无法回头了,自我否定、从头再来,谈何容易?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是这些人太要面子了,直到把自己逼上与正道收藏对立的绝路,甚至甘愿成为帮凶和棋子。

最近几年来一些国宝帮非常嚣张和猖狂,谁说他们所藏的国宝是赝品,就给运作到国家权威殿堂展出;谁说国内不敢认可,那就邀请国外的专家来参观和认可;谁说国际社会不关注,那就找个联合国的人来颁发人类文物保护十大奖。谁说没有话语权,那就包个电视台栏目开办属于他们自己的鉴宝节目和收藏访谈;谁说网民一片质疑态度,那就到香港注册个网络视频栏目系统的介绍他们的收藏专家和收藏的“国宝文物艺术品”。谁说他们收藏的瓷器与窑址出土的瓷片距离太大,那就上景德镇烧几个窑具,砸烂几个梅瓶和大罐扔到福建和景德镇老窑址区域貌似窑址片给民众看,谁不信可以和他们的藏品对比检测,结果当然是一致的。他们的这些手段,笔者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我为自己了解他们而感到莫大的悲哀。

为了稳定和加强队伍,他们尽量聚集在几个论坛或者自己单独的网站,没有介绍,不予注册,看谁还能卧底分化他们。核心层领导的口号就是绝对的命令,有钱的出钱,没有钱的出力。领导负责的签名售书,展览征集检测费,视察交流接待费,参会报名费,专家鉴定费虽然不会强行收取,但大家纷纷都响应,你不响应都不好意思。否则成立一个组织,分封任命肯定没有影子。对内塑造灵魂性人物,对外要筑成铜墙铁壁。把外界的痛骂和质疑当做对他们的收藏的嫉妒恨,被人骂惯了,骂皮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但他们一旦攻击别人,采用直接和间接的群狼战术,一起扑向一个目标,轮番痛骂。言语之难听,旧账之丰富,完全丧失了他们所标榜的“为国宝收藏”忍辱负重之形象,完全丧失一个从事文化事业的基本素质,一副市井地疙习气表露无遗。

(7)国宝帮的独特理论:他们所谓理论,完全为他们错误的收藏品寻找正确的注解。看似理论超强,讲起来一套是一套,但都经不起实战理论推敲。他们的理论大都以自己收藏的赝品为证据实物进行论证,符合他们器物特征的理论采用,不符合的屏蔽掉。这种严重缺乏客观理论依据的理论,本身就是伪命题。

收藏界正确的文物艺术品收藏理论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国家正式考古发掘文物为参照标准,以此来论证器物的年代、特征和历史成因的相互关系。一类是实战经验的基础上搜集窑址区和建筑工地出土开门到代的标本残片,结合馆藏品文物的准确年代和特征,建立综合的实战收藏鉴赏的理论体系。

前后两者相比,前者在错误的收藏理念上越错越远,后者在正确的收藏理念上严谨务实。虽然他们对的所藏“国宝器物”代表的年代,所处朝代的历史环境,甚至器物的纹饰、釉彩性质、釉面微观气泡、磨损痕迹、老化特征等都做了分析,但这种分析由于缺乏馆藏文物、窑址标本、社会建筑出土标本、各个层级仿品标本的立体式对比研究,并不能形成用于实战思维的鉴赏体系。从而单一形成疑似定论的思维体系之中。这种单一的平面体系,怎么能验证社会各地区出现、无法预知新老器物的准确判断呢?所以,被他们硬套在自己赝品上面的理论,等于是掩耳盗铃,可笑之极。

(8)国宝帮混淆是非能力:有些非常狡猾的国宝帮,利用电脑技术,搜集别人开门到代、符合自己藏品类型的标本,然后发到网络论坛上进行展示,一般功力不过关的藏家,一不小心给绕进去。从而达到认可他们赝品国宝的目的。有些干脆把自己的藏品背景采用电脑修图技术去掉,换成博物馆的藏品背景,利用人们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从而达到赝品与馆藏无法轻易区别的目的,然后再发出同类型的赝品器物,进行有目的的兜售。这类国宝帮,一般都是单独或者拉拢几个帮手,还有的注册多个同一IP和不同IP的马甲网名,有时干脆自弹自唱,玩起了双簧。

这类人平时看似做贡献发表许多馆藏品,以此获取初学网友的信任,如果人气积累到一定量,他准备好的高仿残器或者高仿整器毫不犹豫的抛出来,如果有明白的人质疑,便会马上反击,寻找质疑者的失误,或者干脆混淆是非的开始纠缠,直到你无法忍受了骂人,他再以违法论坛版规进行投诉,然后版主依据骂人版规而封掉质疑者。这样便开始迷惑初学者,有些贪婪的人往往被“钓鱼”。

一般江湖贩子兜售赝品都是秘密进行,开网店、开实体滩店的卖赝品方式如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你看好就买,讨价还价,自负风险。但上面这类国宝帮,基本都是诱导,引敌深入,一举歼灭的办法。虽然是单帮,一旦频频尝到甜头,便长期混迹于各个网络论坛。准确的称为“国宝奸诈帮”才符合。

(9)装乖充楞的貌似可爱:这类人属于国宝帮社会里的另类,数量相当稀少,可以堪称“国宝帮”里的“国宝”。为什么呢?与大多数国宝帮不同的是,从不气急败坏,也不拉帮结派。虽然长期秉承让人生厌的国宝帮理念没有丝毫动摇,但脾气好到让你痛心可以原谅他那极其畸形的收藏理念,甚至可以感觉网络论坛里没有他报到,好像日子都很无聊到没有落差一样。他可以做到别人质疑不反抗,别人讨厌不理睬,别人大骂不还口,别人痛骂还笑笑。从他身上确实可以学习到什么是终极般的“包容”和“隐忍”,很可惜他的这种做法没有实际的意义。反而暴露出他的别出心裁般的“超常”用心。这类国宝帮,目前好像只发现一人,长期混迹于雅昌、藏龙等网络论坛上自说自话。今天发个捡漏的“宋代官窑(低级仿品)”,配上一篇思维错乱的文章,说某个老总给多少多少不出售,并传授老总如何如何收藏这样稀有的宝贝;明天发个捡漏的“元青花(没有杀伤力的仿品)”,同样配上如此错乱的文章,说某某资深大藏家,都想疯了,他就是不出售,顺便给这位藏家讲解如何鉴赏元青花瓷器(自己都没有搞明白,还要给别人充专家)。

如此这般,整天发的都是瞎活玩意,说的都是脑子进水的疯话,难怪别人都痛骂,骂到没有任何反应,便觉得也可爱起来,成为大家的一个笑料。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人不但是企业家,还混到他们本地区收藏协会的领导位置呢,我知道后确实奔溃了,我都不好意思给别人说,收藏界还有这样的引藏民的领导和企业家?简直是喜欢收藏之人的耻辱。

每个人都不是全才,都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里畅通无阻的通吃遍,有钱可以雇佣职业经理人把企业经营好,有钱可以买官买名头也能混的风生水起,但惟独在收藏界,你有钱不一定有过硬的眼力,能把企业经营好,但不一定能把收藏经营好。自己可以装乖充楞,但藏品的真假和品级是无法装出来的。在收藏界正经圈子里,是什么人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藏品代表一个藏家的鉴赏水平,其他都是扯淡。

四、体制内国宝帮专家

一个老鼠害一锅汤,三个老鼠窜上房,五个老鼠肯定要骂死娘了。体制内的文物专家,本应本本分分做学问,踏踏实实搞研究的,即便退休了,勤勤恳恳一辈子,老了被人拉下水学坏,落得一身骂名,败坏所供职的国家权威机构,太不值得了。但是,有几个屡次被单位点名批评的老赖伪专家,确确实实迷恋上“走穴”的刺激了,竟然近十年如一日的辗转全国各个地方为国宝帮胡乱鉴定。收藏界发生的许多诈骗大案和荒唐事件,都有他们几个参与其中。很多初涉收藏的爱好者,在他们错误的鉴定引导下,多都走上歧途,最终走进国宝帮队伍。这些专家,挂着国家权威名头,只要给银子,什么都敢鉴定,明明一眼假的景德镇樊家井地毯货,藏家说什么年代,证书就开什么年代,毫无职业道德可言。收藏界的混乱,起初都是这几个活跃老赖伪专家搅动起来的。国宝帮这样的畸形群体的日益壮大,与这几个体制内无良专家有着直接关系,因为他们几乎被国宝帮常年“包养”着,为了利益,随时随地都可以乱来。

还有某收藏协会组织的一些部门几乎被国宝帮伪专家把持,他们就像一个癌症肿瘤,严重侵蚀着这个机构的各个器官和组织。近年来该协会的国宝帮专家的所作所为,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之大是难以想象的。他们上蹿下跳,指鹿为马,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无耻到极点。人们不禁要问:该收藏协会是引导收藏家走正确道路的还是走邪道的呢?难道很多部门和分支机构早被承包出去不成?如果是这样,该协会近些年来机构部门出现的许多震惊社会的丑闻,就不足为奇了。原先收藏家加入该协会好像是一种社会荣耀,而今哪个正道收藏家谁要说他是该协会的会员,那一定被正道同行鄙视和排斥,其社会声誉早已经是非常负面的社会组织。可见国宝帮伪专家的危害,已经把这个组织带向不学无术的罪恶深渊。

五、国宝帮的身份特征

这个群体的身份非常特殊,不要以为他们没有文化和思维错乱的乌合之众。其实这个群体整体文化素质是非常高的。按道理具备这样高级知识分子的群体,应该有自我反思和修正的能力,但我们只要想想那些高级“五毛”孔某和司马某,就会知道一个人的愚昧无知与他的文化层次无关,与个人的价值观、投机观和性格有着重要关系。

文物收藏本是一个相对私人的爱好活动,无论从历史、文化、艺术等探索角度还是单纯投资性质的角度,首当真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再言别的。因为假货哪有收藏和保护的必要呢?收藏人不能当傻子。如果组织团队和社会性组织把非常低级的赝品收藏行为,当做社会性的正当行为,并以此为荣的大力宣扬和强行让社会接受和承认,这就严重脱离一个收藏者的起码道德底线,是对收藏行为的亵渎,是严重带有个人企图的不良行为。这也背离了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有的起码社会素质底线。那有知识分子认贼作父,还公开组织团队宣扬和对抗社会认知底线的呢?我想流氓地痞也有起码的社会底线,那就是什么事是偷偷干的,什么是不能大肆对抗社会公义的。如果一个从事收藏行为的知识分子,连地痞流氓都不如,这不但是知识分子的悲哀,更是所有从事古玩收藏人的悲哀。

某个比较著名的国宝帮团队,其核心层是确确实实的国家高级教授和一些党政要员。他们的成员多是一些商界成功人士,海外华侨,集团老总,公司经理,白领阶层,科研工作者,新闻工作者,作家和画家等,他们大多在本职工作领域做得相当出色。但是他们的性格确实有严重的缺陷,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太过自信和狂妄,与人的沟通和对人的认识上也有很大的问题。这些自身的性格缺陷,导致他们被国宝帮投机者长期利用,甚至无辜成为利用别人的工具。

六、国宝帮发展的历史状况

“国宝帮”,这样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在收藏界长期生存和不断折腾的群体,如今成发展为一个遍布全国、牵扯许多海外侨胞和两岸三地的庞大群体。他们是与正道收藏群体不同的一个畸形收藏理念的群体。极具危害性的存在于社会各个角落。

国宝帮的这种理念,只是过去大多数从事收藏行为之人的初涉学习阶段的误区而已。换句话说,收藏家具有这种错误的理念只是初期一段时期,经过古玩市场、正经收藏圈等各个途径的考验和历练,这种“国宝帮”理念基本破灭和丢弃,仅仅作为玩藏过来人私下笑谈的“臭事”罢了。任何一个正道藏家,都会有这样的愤慨:哪能拿到社会大众面前作为“正当理念”存在而宣扬啊?这岂不是脑子有毛病吗?

是的,就是这样一些特殊的人,揭竿而起,相互取暖,决心要与收藏界对抗,陆续发展到今天明目张胆的规模。这个群体起初参与者和主要核心层人员,有的明白了退出江湖,有的转入地下秘密进行。在这里对那些醒悟步入理性收藏和退出收藏过上正常生活的人士,钦佩的同时,也报着敬畏的心情来追溯历史。也许有些记述可能有偏差和错误,希望多多体谅和包涵。经过梳理,国宝帮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轨迹基本大致如下:

(一)、没有仿造赝品,就没有收藏热的急剧升温,没有收藏热高涨,就不会有国宝帮出现。上个世纪80年初期景德镇陶瓷馆为了创汇,开始作为工艺品仿制了一批元代青花瓷器,不了在当时的国际商品交流会上,受到日本、台湾、香港等外地客商的欢迎和抢购。后来,景德镇国营单位开始尝试仿古瓷器业务,为国家赚取不少外汇。上个世纪80年中期,国内改革开放,景德镇国营瓷厂面临厂长负责制和个体承包。当时胆子大、精通制瓷技术的一些人开始另立门户。除了生产日用现代瓷器而外,其中主要项目为港台和日本等客商仿制古瓷,随即这些地区的古玩店也纷纷前来定制各自需要的仿古瓷器。90年代初期,中国景德镇的元、明、清等仿古瓷器走向国外地区的一些古董店和古玩市场。

介绍国宝帮群体之前,在这里先介绍一部重要的著作,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叶佩兰老师在1998年出版了《元代瓷器》一书,这部著作的出版,对民众收藏元青花瓷器起到很重要的参考作用。除了一些严谨务实的收藏家从这部著作中受益而外,很多国宝帮收藏元青花也都是从这部著作起步的。其中《元代瓷器》一书获第三届全国对台宣传画册二等奖(国务院台办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签发)。可见当时的影响力。

(二)、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一位澳籍华人从早年移居澳大利亚的母亲那里知道:1928 年冬的一个大雪天,东北某座寺庙的主持为逃避内乱外患造成的兵荒马乱,打算离寺返乡,念及我外祖父多年来对他们的大量接济,便要以藏于寺庙多年的两只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相送。他母亲出嫁时,因为她的喜好,这对大瓶便被作为嫁妆陪嫁。后来,母亲移居澳大利亚前,曾将大瓶送到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报关,他们也只是把它当作一般清代青花瓷器放行随他母亲到澳大利亚。直到80年代后,他母亲在报刊上看到了英国人霍布逊发现的那一对带铭文的元青花云龙象耳瓶照片,这才知道自家的那两只青花瓶非常珍贵,便跟他商量:既然是国宝,能不能把它们捐献给故宫。于是他装上“元青花象耳瓶”,回国准备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经过鉴定确定为新仿品,结果被拒绝。于是在我国体制内各个文博机构和社会收藏机构发起认为是真品的著名专家学者“签名”运动。支持者众多,一共有51名专家,涵盖我国很多权威机构的学者和专家。在签名的专家中,不乏我国文物鉴定方面的泰斗和权威人物,如: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陶瓷鉴定家李知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等人。这个签名名单被吴树附录在《谁在收藏中国》畅销书的底页当中。

故宫当时主管此事的专家确实对捐赠文物非常严谨,最终未能达成宁姓华侨“元青花象耳瓶”的捐献愿望。此后,这位宁姓华侨不甘心满腔热血受到冷遇,为了给自己收藏的元青花瓷瓶验明正身,开始了漫长的科技鉴宝之旅,从澳大利亚五龙岗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的测年试验,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常量元素胎分析,再到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李政道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核分析室、同步辐射实验室等金属系统的测试……“为了检测,象耳瓶的底几乎成了筛子”。从花甲奔波到古稀,坚持不懈的进行了近20年的“正名”和“抗争”之路。

澳大利亚宁姓华侨的“拒捐风波”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影响,很多民间收藏爱好者为宁姓华侨遭遇“不公正待遇”而愤愤不平。宁姓华侨也不时在报刊和网络上“痛骂”主管专家不作为。自此,体制内和宁姓代表的“国宝”形成两个公开对抗的阵营。2000年之后,宁姓华侨出版一个人够抬的上下集元青花著作,编录了他本人许多收藏的元青花瓷器数百件之多。面世以来,遭受到务实专家和更多实战派元青花藏家的一致质疑:“所录藏品没有一件真品。”后来笔者接触到宁姓华侨本人,感觉对元青花的认识非常混乱,把国家正规考古发掘据有纪念款的元青花成熟体系完全抛开,自己毫无根据的自由想象,竟然在其大作中把元青花和釉里红的成熟期提升到南宋时期(有些底带青花款的瓶子竟然标明为北宋),同时对各个朝代的器形认识非常混乱。就他捐献的青花象耳瓶在内,笔者仔细看了他收录在著作上册中自己藏品接近15对象耳瓶(有釉里红象耳瓶),可以非常负责任的给出鉴定结果,没有一件是真品。他收藏的这批瓷器,属于低端仿品。收藏不能听故事,鉴定不靠别人。但这位宁姓华侨的收藏,有离奇的故事,有众多的收藏,有庞大的专家团鉴定证明,更有自己非凡的“研究成果”。可谓占据了收藏的“天时、地利、人和”之通道。很可惜,整套书除了引用馆藏品而外,其余全军覆没。在此非常敬佩故宫当年把关的专家老师,在面对50多位体制内专家联名声援保真的情况下,坚持了最终的原则而拒绝,保护了故宫的纯洁性和权威性。

今天看来,在肯定宁性华侨收藏爱国热情的同时,但他的所作所为无疑让笔者感到无比惋惜。捐赠是自愿的,受捐单位有拒绝的权利,尤其文物艺术品捐献有严格的规定。宁姓华侨这种不接收就公开抗争和痛骂故宫的做法,给中国民间收藏本应严谨务实的正能量起到非常不好的带头作用。甚至撕开一个收藏人自私无知“你不承认我就公开对抗到底”缺乏理智的伪善面具。严重丧失一个文化人应该有的文化基本底线。当然,一些权威专家学者们错误的“鼎力支持”是难辞其咎的,间接的把这个收藏界悲剧性人物推到历史的风口浪尖,最终成为国宝帮的“鼻祖”,大大加速国内国宝帮形成的步伐和聚集。在他的呼吁和号召下“国宝帮团体”正式登上中国收藏历史舞台。时过境迁,历史和时间是公正的,无论早与晚,它会无情的丈量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

(三)、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民众生活的富裕,加上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不断拍出的高价元青花、明代瓷器,使得民间收藏热不断高涨。互联网和网络论坛已经成为聚集民间收藏爱好者的重要交流和学习场所。有收藏必有鉴定,体制内文博界一些文物专家受到热捧,当时曝光率最大,收藏爱好者最受欢迎的专家有:原国家博物馆泰斗专家史某某、原国家鉴定委员会主任孙某某,原河南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赵某某,原故宫陶瓷研究员李某某、原故宫陶瓷专家叶某某、原故宫陶瓷专家杨某某、原故宫陶瓷专家李某某等人。这些体制内的专家为什么受到民间广泛认可和吹捧?其一是当时人们怀着对权威专家的敬畏之心;其二是国家权威鉴定人才非常有限;其三是这些专家都有许多著作和论文发表,并且经常出现于各种媒体;其四是这些专家对当时仿制状况缺乏深刻认识,对民间收藏鉴定认可率非常高;其五是收藏民众对权威专家的盲目崇拜。其六是当时收藏民众对收藏缺乏清醒的认识和缺乏必要的眼力。种种因素的集合起来,使得民众把这些专家捧上文物鉴定专家的“神坛”上,成为一个个耀眼的明星文物专家。

90年代末期至2000年初的那个收藏狂热的年代,我当时供职的南方老板被几个东方什么协会的“国家权威专家”忽悠了半屋子的赝品古董,到现在都谈古色变。那个年代,严谨务实的鉴定专家是没有社会生存空间的。即便文博界泰斗耿宝昌老先生也是如此。上述这些受到民间收藏爱好者热捧的文博专家,由于自身专业的认知误区和面临利益诱惑,错误的鉴定使得很多收藏爱好者走向与求真务实恰恰相反的道路,并越陷越深。这也为更多的初级“国宝帮”形成广阔的土壤,用他们当时的话来说:“国家权威专家都鉴定为真国宝,你们算老几?”所以,国宝的产生,这些吃皇粮的权威专家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四)、元青花瓷器的收藏,是初级国宝帮群体能够迅速凝聚在一起共同研讨的重要纽带。由于元青花瓷器早在1929年由英国东方陶瓷研究专家霍布森发现并公布于世,后经过美国东方陶瓷研究学者波普先生分类整理,并于1951年和1956年分次出版元青研究著作发表。从此奠定世界上研究元代青花瓷器的权威地位。我国在解放前一直处于研究空白,即便是90年代,国内研究和鉴定上都处于劣势地位。用国宝帮们常用的言论:“元青花研究和收藏在国内没有谁先谁后,官方和民间都处在一个起跑线上。”基于这种背景,一些对元青花瓷器收藏和研究情有独钟的领军人物出现在收藏界视野。他们是:景鸿堂艺术网的老板张春生、浙江台州的极品王(网名)、深圳的王非忒、温州的博古斋的陈纪平(部分收藏元青花)、上海社科院的教授许明(网名高安客人)和内蒙古某政府机构的官员敖敖思尔等人相继和故宫献宝的澳籍华人宁志超汇合。自此,各种力量的集结,这几个核心人物组成的国宝团队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后来,由于各种观点的不同和利益的纠葛,其他几位有的另立山头,有的间接支持,有的转入地下,有的则相继退出大众的视线。上海社科院的许明教授以坚持“正名运动”和策划各种“大活动”继续引领国宝帮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最大的国宝帮。聘请全国全国人大某官员作为顾问指导,御用中科院某专家、故宫博物院退休某研究员、国家鉴定委员会原主任、河南考古所某研究员、江西考古所某研究员等作为学术顾问。俨然成为普通国宝帮收藏爱好者极其崇拜的团队。

在在这里我们先回顾国宝帮灵魂性人物——上海社科院的许明教授的收藏发展历程和成名之路。

2001年,国内许多媒体特别报道:“中国专家首次前往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考察元青花瓷器。这是国内陶瓷研究专家团首次出访西亚的历史性考察,将对我国研究和收藏元代青花瓷器产生深远的意义。这次考察得以成行,主要得益于蒋奇栖女士的积极筹划。”其中,上海社科院的教授许某就属于考察团后补成员。

回放“中国考察团扑西亚参观馆藏元青花”还得从8年前说起。从1992年到2000年,英国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蒋奇栖女士花了八年时间争取到了去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考察元青花的机会。最终,通过中国文化部的协助,北京市文物局拨出专款也促成了此次对中国陶瓷史意义深远的考察。这次活动被邀请的专家本应都是文博界研究文物的专家和学者,由于其中一个被邀专家临时有事,作为补缺,研究马列和社会美学的上海社科院许明教授通过关系很幸运一同前往。在本次考察中,许明从一个业余收藏爱好者,得此机会观看了土耳其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瓷器,这在当时还算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起码在当时民间收藏群体中奠定一定的影响力。这事在今天看来,观看馆藏和上手馆藏又能怎样?博物馆的一些专家研究上手一辈子照样眼瞎,并不能证明看的多就是真正的实战鉴定专家。

本次考察回来,许明从不懂元青花瓷器的门外汉,迅速对元青花瓷器产生浓厚的兴趣。同年在《收藏》第9期(总第105期)发表《通往托普卡比的梦幻之路》一文,引起古瓷收藏和研究领城的热烈反响,也因此激发了他决心研究元青花瓷器的决心。并开始购买市场上的“元青花瓷器”。

据许明2005年撰文回忆:八十年代中期,我由理论美学的研究转向“华夏审美风尚史”的研究。历史上,中国的美学史都是知识分子的美学观点史。中国还没有人去总结日常生活的、实践的审美活动——陶瓷美学研究就是一个空白。我把兴趣投向陶瓷;“2002年我初调到上海,认识了上海的收藏家俞天等人,我们对元代瓷器的认知是一致的,相互之间砌磋得也很好。于是,心血来潮,想请一班高手聚聚,共同砌磋一下元青花。江阴的高培芝先生就是客人之一。我本人,俞天,广东来的高手老李都带来了开门的元青花器,但其余客人无一人认识。相反,过了不久连北京素不相识的人也大传我买了假元青花。这本是一笑了之的事,但高先生对自己的判断却深信不疑(高先生认为许明的元青花是赝品)”;2002年我在上海邀请的一些朋友,有的是很有名头的专家、行家。看来那 次碰头并没有产生积极的效果,也因此我写了《诸君不识元青花》发表在《中国文物报》。专家之所以有威望,是因为有听众、有观众、有读者、有捧场的、有追随的。威望是靠着“他者”建立起来的。如果这个‘他者’离你而去,你的专家的光环也就要失色了。这就是严酷的现实。我收到不少来信揭有些专家的短的。对某些专家的低评价也在四处流传,如某次鉴定会上的‘出洋相’等等。

上海社科院许明教授之所以对他当时收藏的“元青花瓷器”和他自己的收藏经验很自信,理由正如他所说:“我一次是在土耳其博物馆,43件;一次是在南方山区的一个民间收藏家中,他有半个世纪的收藏史而有宋元明瓷器数百件,其中元瓷器几十件(要是真品,早成世界级收藏家)。两次集中的上手,超过了100多件。这100多件元代瓷器,都有基本相似的器型特点、绘画风格、制作工艺,而且有不少是重复品。也就是说,当出现重复的时候,事物的边界也来临了。这种感觉给了我信心,我知道这大概就是元代瓷器的概貌,至少它不会相差太远了。我与不少藏友的交流中,印证了我的感觉。他们从其它渠道获得的经验,跟我是一样的。我们素不相识,都认识了共同的东西。这些朋友包括景鸿堂的张春生,台州的极品王,上海的俞天,温州的博古斋,深圳的王非忒,以及武汉、厦门、内蒙、河北、青岛的朋友,以及北京古玩城的老罗,还有陶瓷专家孙学海先生、孙先生周围的一批弟子、朋友,还有同去土耳其的费伯良先生等。这么多人的经验集中起来,再加上自己的收藏实践,使我,我们有信心说,对元青花的鉴定,已经不会出现太大的差错了。说白了,由于元瓷接触得较多,在自己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就多,一个局部进入信息网络,很快能找到它的对应位置。这就是找到全局的感觉。”

许明对元青花所谓的“全局感觉”是看的藏品多,接触的藏家多,接触的专家多。但笔者要说的是那些收藏元青花博物馆的保安和接待人员几乎天天看,大量接触世界各地的专家,岂不是都成鉴定专家了?作为收藏家和鉴定专家,不仅仅要大家接触馆藏瓷器,大量上手研究,请教许多专家。更重要的是要研究窑址出土的大量标本,研究各个地区城建工地出土的标本,研究各个层级的仿品和做旧手段。他当时接触的专家对元青花认识很有限(多为伪专家),他接触的这些藏家在当时都是赝品收藏家,接触的馆藏元青花也很有限,窑址标本、城建标本、仿品等都缺失,本身就不是立体的研究体系,何来“全局感觉”呢?这种对元青花瓷器缺乏实战精神的研究认识,导致他越走越远。

七、许明参与和组织的诸多“成果”

(2004年-2012年)

俗话说:人一旦走上歧途,就会一条道走到黑。人一旦被利益诱惑,就会不计后果。许明等人多年来策划组织的许多“大事”几乎都能“震撼”收藏界。如果策划组织对社会有益的相关活动和机构,引导相关藏友和网民真正走向正途,从而获得收藏的真正意义,这是值得赞扬的。但收藏、研究、展示的都是赝品,并长年累月的乐此不疲的举办各种活动和设立各种组织,无视社会质疑和谴责,问题恐怕没有那样简单。从这些“大事”中到底获取多少不义之财?我们并不知晓。据笔者调查,许明等人在上海南汇区博物馆策划组织的《迎世博,民间藏品展示会》活动中,以《中华疑似文物保护研究会》专家组联合鉴定的名义一次性开据鉴定疑似藏品证书近300份,每份证书优惠价600元,一共获利接近20万元(故宫研究员李姓专家抱怨写证书手都写酸了),加上所谓科技检测费、三四百人的报名入场费和专家们的签名售书费,少说数十万元。这让我们更加看清如此歇斯底里热衷于各种活动的真正目的。可叹的是,众多国宝帮群体甘愿成为这些专家们和国宝帮核心层的“提款机”而陶醉其中。也许是盲目崇拜,也许是甘愿奉献,也许是各取所需。

上海社科院教授许明多年来涉及的活动与机构

(01)2004年,国宝帮阵营网站《山东景鸿堂艺术网》注册上线(许某加盟)

(02)2004年,山东济南举办《首届民间元青花研讨会》(许某加盟)

(03)2005年,山东泰安泰举办《第二届民间元青花研讨会》(许某加盟)

(04)2006年,《中华鉴宝网》国宝帮博文论坛(许某加盟)

(05)2006年,《上海国际元青花研讨会》(许某发起组织)

(06)2006年,中国收藏家协会科技检测实验室(许某加盟联合)

(07)2007年,《首届开封收藏文化高峰论坛》(许某成名活动)

(08)2008年,许明主编《中国元瓷》出版

(09)2009年,中国收藏家论坛(许某组织)

(10)2009年,迎世博《上海南汇博物馆举办收藏展览》(许某组织)

(11)2009年,《上海第二届国际元青花研讨会》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举办(许某组织)

(12)2009年,人民大会堂举办《汶川地震捐献文物》活动(许某组织)

(13)2010年,《海峡两岸文物网》开通(许某加盟或组织)

(14)2010年,云南开设文物科技检测实验室(许某协助)

(15)2011年,《上海元青花研究所》成立(许某组织)

(16)2011年,《中华疑似文物保护研究会》成立(许某组织)

(17)2011年,杭州开设文物科技检测实验室(许某加盟组织)

(18)2011年-2012年,浙江经济频道《鉴宝》栏目(许某加盟组织)

(19)2012年,景德镇元代瓷器叫板展示会(许某组织策划)

(20)2012年,台湾花莲举办《两岸艺术品展览》(许某组织策划)

(21)2012年,《上海第三届国际元青花研讨会》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举办(许某组织)

八、国宝帮扶持的“毁三观”冀宝斋

2005年,河北冀州衡水二铺村的村支书和本村集体企业领导王宗泉经人介绍开始从事收藏,并以《冀宝斋》的名义,利用集体资金大量购买藏品。2006年是整个中国收藏赝品狂热的一年,也是“国宝帮”大量涌现、并在《中华鉴宝网》博文论坛大量集结的一年,保守估计注册网友起码过万。许明利用在《景鸿堂艺术网》和《中华鉴宝网》博文论坛的巨大人气,于2006年11月策划组织了《第一届上海国际元青花研讨会》及“元瓷展览”活动,参加人数众多,在民间收藏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力推动了民间狂热的元青花收藏热。同样,这一年的王宗泉收藏颇丰,在衡水当地名气也越来越大。后经朋友介绍到《某某鉴宝网》博文论坛,终于找到了大本营。

据知情者讲,注册为“冀宝斋”网名的村支书王宗泉,在《某某鉴宝网》博文论坛所发藏品获得一片喝彩和赞誉,被当时论坛网友赞誉为:“伟大的农民收藏家”和“值得尊敬的收藏家”。在任何质疑和理性收藏的声音被清除下,在如此庞大的国宝帮网友的赞誉和吹捧下,我想许多高级知识群体也许都会飘飘欲然,甚至丧失理智,认为自己是非常“幸运”和“伟大”的。何况,村支书王宗泉还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其实,这个国宝帮阵营里,许许多多的外行“企业家”都被这种巨大的“收藏氛围”和众多的“伟大吹捧”掉进国宝帮陷阱里不能自拔,转而成为这个阵营的“国宝”收购者和这个群体核心层资金支持者。最后荒废正业,奇虎难下,最终走向疯狂的“山寨博物馆”歧途。村支书王宗泉便是堕入国宝帮收藏怪圈的农民企业家之一。

2007年初,冀宝斋在博文论坛发布消息:准备投资巨额资金,成立“冀宝斋博物馆”,并大量征集民间藏品。博物馆筹备组和场馆建设用地审批正在进行中,不日将破土动工。消息一出,博文论坛上沸腾了,帖子点击率和支持率盛况空前。许明等核心层大人物更是发帖给予极大的赞誉和支持。加上当地媒体的报道和渲染。村支书王宗泉看到这种支持狂潮,估计一夜都不会合眼。博物馆建设相关进程神速般的进入倒计时。

2007年11月,冀宝斋博物馆正式举行奠基动工仪式,工地上彩旗飘飘,主席台上受邀的有地方一些领导、文博界一些伪权威专家,国宝帮博文论坛一些核心领军人物。各地许多的“网友”也前去捧场。《某某鉴宝网》博文论坛和《某某文物网》博文论坛更是一片支持和欢呼。一些国宝帮和潜伏论坛的仿品贩子早就看到巨大来钱的“金矿”。果不其然,“王宗泉收购藏品可谓‘简单粗暴’,方圆百里的‘群众’及全国各地的‘藏友’在闻讯之后带着各式各样的瓷器蜂拥而至,没多久,收到的坛坛罐罐堆满了好几间办公室。”

2010年X月,投资5千多万的冀宝斋博物馆历时4年多终于竣工,并举办盛大开馆典礼。同时举办《冀宝斋收藏文化高峰研讨会》和藏品鉴赏会。应邀前往河北冀宝斋博物馆的专家有:故宫博物院退休研究员李某某、原国家鉴定委员会主任孙某某、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某某、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河南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某某、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余某某、上海社科院博士生导师许某等人。

根据北京青年报2013年实地采访:在王宗泉的同事看来,他收藏的这些文物个个崭新,东西运到村委会后,拿着开具的白条,只管去村财务报账。原冀宝斋博物馆仓库管理员王宝玉说,2005年以来,王宗泉所收赝品文物数量巨大。据二铺村原村会计杨宝谦此前向媒体透露,王宗泉买的这些古董,花的全都是集体的钱,包括村厂里的盈利和卖地的钱,收藏这些赝品起码数千万。

当然,起初的绝大多数国宝帮网友,确实抱着善良的愿望来收藏“国宝”的。给一些钱多犯傻的“企业家”大量倾销赝品,只有少数国宝帮人员在从事。在面对当时随便抓件地摊赝品也能被这些“大佬们”征集收购,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国宝帮成员深谙此道后,便成为国宝帮成员中活动高手。因为是受益者,自然是国宝帮群体存在的强力维护者。再后来各个阵营各显身手争夺利益。更有甚者,一些国宝帮核心人员,为了抢夺一些“潜力收藏企业家”资源而网上公开恶骂相向,言语之粗暴和龌蹉,都是令人汗颜的。不明白收藏的一些企业家,愣是被这些国宝帮高手们和一些江湖贩子,搞成“著名企业收藏家”和山寨博物馆。还有邪乎的是还给搞成“国际著名收藏家”和“中国十大文物保护人物”,更邪乎的是忽悠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署部门的官员给这些大量收藏赝品的十大人物颁奖。对于一些国宝帮的策划能力、组织和实施能力,确实令人震撼。尤其是社会活动能量,只能让广告策划界同仁们无比“汗颜”。

九、国宝帮后起之秀中藏网

中藏网于2011年X月由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主任姚政注册成立,注册地在浙江杭州。姚政和中藏网在收藏界可谓“闻名于世”,出名的原因是曾经力挺和炒作“24亿汉代金缕玉衣”、“2.2亿汉代玉凳”、“联合国官员颁奖”、“河北冀宝斋山寨博物馆”等丑闻案件。

河北冀宝斋山寨博物馆大量“毁三观”赝品被鬼才作家马伯庸曝光后,姚政和中藏网更是超乎想象的对冀宝斋山寨博物馆力挺和翻案。中藏网一些骨干甚至发布一些颠倒黑白的文章,对质疑和揭露者进行辱骂和诋毁。这几年来,因为姚政这些超常的举动,风头远远胜过国宝帮灵魂人物许某。其麾下国宝帮核心骨干和大量注册国宝帮粉丝,相比以往国宝帮网站和阵营,似乎有后来居上的架势。

最让民众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彻头彻尾的伪收藏网站的负责人,竟然是中国收藏界最大半官方协会的玉器委员会的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沦落到如此地步,是领导的不作为还是相关利益的诱惑?这让中国收藏家协会全国的众多分支机构和广大会员们情何以堪?

姚政和中藏网“著名”事件:

(01)为“24亿金缕玉衣赝品诈骗案”翻案正名

(02)为“2.2亿汉代玉凳赝品假拍案”翻案正名

(03)策划“联合国官员为《中国十大国宝收藏家》颁奖”

(04)策划“《天下收藏》王刚砸宝全真品”事件

(05)力挺“河北冀宝斋山寨博物馆”等

十、国宝帮对社会造成的后果

收藏是首先对古代艺术品感兴趣,对古代文物和古代艺术品所承载的文化、历史、艺术、工艺技术有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这些实物和相关历史记载来进行求证和论证,从而还原过去的历史面貌。收藏真品与收藏赝品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收藏真品文物艺术品,体现的是文物的自身价值和对古代文化艺术品的尊重。收藏赝品,除了催生大量仿造赝品泛滥,就是浪费个人大量精力和钱财。仿制品因为不能体现收藏价值,所以也谈不上经济价值,只有到代的真品才有收藏价值。

民国早期以前,尤其是明清时期,无论收藏还是古玩经验,首当真是大家共同遵从的基本理念。由于藏品和古玩经验的古代物品,在行圈内基本代表人品,藏品到代再言其他,才有共同话题。如是不到代的赝品,就是天王老子都没有共同话题。这是因为大家都对古代文物艺术品抱有一颗敬畏之心。谁收藏和研究的物品即便是赝品,只要关起门来请教探讨都无所谓,但要拿到台面上展示出来,意义就不一样了,因为它们代表一个人的鉴赏水平、知识结构、诚信和玩藏的道德标准。过去古玩店摆出来的藏品,只要你发现的确是赝品,并有足够的理由和证据,就可以上前反扣到掌柜的柜台上,掌柜便会提心吊胆的听从你的讲解和点破,之后按照古玩行的规矩,掌柜必须包红包作为“挂红费”。古玩之难,难在“出手”,也就是不亮则已,亮出来则担负着藏家和商家的“身家性命”。所以,私下的谦虚学习和务实钻研,直到眼力的锻炼和经验的成熟达到一定程度方可出来混,这就是过去的“藏道”,体现了收藏文化的本真意义。

很多自命不凡的国宝帮藏友拿着一眼假的收藏品大肆宣扬是到代真品重器,根本不听别人意见,对别人的质疑更是恶语相向,这本身就违背了务实求真的传统收藏文化理念。这种不遵守藏道,也不遵守商道,肆意践踏古代文物艺术品的尊严,说轻点是不懂规矩,说严重点是一种无知的文化流氓行为。如果一个人搞收藏堕落到不知廉耻的此地步而不知反思,这是非常可怕的。在现实社会当中,不讲道理,不明事理,不虚心求教,仗着自己有力气、有钱、有背景、有忽悠资本就肆意妄为和欺行霸市,这是典型的地痞习气。而收藏是一种文化行为,作为知识分子,总不能学习地痞流氓行为吧?如果这样,何苦来收藏领域糟蹋自己而污染文化呢?

所以,国宝帮思维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甚至成为收藏界的一个公害,其危害程度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破坏了古玩收藏的基本藏道理念和道德体系,破坏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基本素质,破坏了收藏家遵从“首当真”信条铁律。这样的国宝帮群体,将使得收藏行为如同儿戏,必将影响和带坏更多初涉收藏领域的爱好者走上不归的邪路,让那些真正利欲熏心的奸商和流氓利用。从而搅乱整个收藏秩序,破坏整个收藏体系。大家都知道,地痞流氓不可怕,有点文化的地痞流氓将意味着什么?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化大革命将是这种不理智行为的缩影。收藏不是“大跃进”,收藏更不是“文化大革命”;收藏也不是搞政治运动,收藏更不是拉帮结派搞自慰和意淫。收藏是一种严谨的求证学问,收藏是一种“文化修行”。

不要低估仿制文物利益群体的智慧,这些人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在文物领域里,只要想想诸多高仿废掉武功的国家级专家学者,就明白中国“普通农民”的智慧和狡黠了。因此,收藏爱好者在收藏的过程中千万要记住,不能忘记“农民的智慧”,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无数次改朝换代的人。当然,我们没有理由嘲笑手中有仿品的藏友,想想如今多少高智商的专家和学者都会被“农民的智慧”所栽倒,我们有什么理由来嘲笑普通的藏友呢?

希望不幸沦为国宝帮的朋友,清醒的擦亮眼睛,认清收藏道路。有其虚,必有其害,有其盲,必有其傻,有其贪,必有其疯。没有得真国宝的眼力和实力,还得了国宝的心病,这样玩的不是收藏,是彻底的变态。收藏道路上谁都犯过错误,谁都走过麦城,只要及时回头和反省,从新开始求真务实,过去走过的错路都会成为你走向成功的财富。一些核心国宝帮群体,折腾了这些年,扣心自问到底收获了什么?除了欺骗家人和朋友、浪费青春和钱财。开会和展览、正名和呐喊,社会能真正认可吗?正邪各有道,一定不会认可。就是再折腾100年,也不会把赝品折腾到真品。继续折腾,只会招来全社会更广泛的公愤和谴责,这样不但辱没我们祖宗的文化遗物,更是辱没我们的国民素养,给子女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

同类推荐
  • 大观艺术丛书·山色如墨

    大观艺术丛书·山色如墨

    《大观艺术丛书:山色如墨》主要内容是描写了作者的画很有创意,给人一种遍历天下的感觉,在构图上全部突出了背后的特殊旨趣,作品在画面上的整体面貌上,依然传递出一种大山大水的气势,其中所体味到的那种感觉,可能这也是这作吕比较吸引人的一个特点吧。
  • 评书

    评书

    《评书》主要内容分为评书该说、传统评书、评书艺术名家等章节。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评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宝石名鉴

    宝石名鉴

    一本装帧设计高端,同时内容非常基础的宝石书,看完之后,令人赞叹——宝石的芳华,千年累积,经过雕琢,流传百世。关键基础鉴定法、选购秘诀、评选等级、基础知识讲解、如何看宝石鉴定书等,让入门者在选择宝石的时候心中有数。26种宝石,世界分布图,令人目不暇接。
  • 收藏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收藏指南(现代生活百科)

    礼仪玉器人类在采集打制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各色“彩石”之美。按照万物有灵观念认为美石--玉是山川的精华,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被用来作为氏族图腾物,氏族首领的标志和祭祀祖先、鬼神的仪礼用品。
  • 影视精品导视

    影视精品导视

    任何教材都是关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知识体现,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知识追求。“影视精品导视”课程,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影视类专业的基础课。
热门推荐
  • 知道点世界历史

    知道点世界历史

    本书内容包括尼罗河的恩赐、两河流域的奉献、印度河文明、古希腊、古罗马、中谷时期的欧洲、亚洲的昨天、殖民时代、近代英国、法国资本主义革命等。
  • 妖灵的位面游戏

    妖灵的位面游戏

    得到了那个叫做位面游戏系统的东西后刘安的幸福生活就开始了,在荒世界当当领主搞搞建设,没事和死党妹子一起用位面游戏穿穿越祸害祸害世界,生活幸福得不要不要的。当然,头痛事也有,比如手下来自各世界奇奇怪怪的部下越来越多,再比如手下妹子越来越多……最后,貌似荒世界也不太平,大时代正一点点接近,各个种族都在摩拳擦掌,各大势力摩擦不断,深渊中的恶魔君王们又在蠢蠢欲动,危险的混乱种到处溜达,而且神灵们也不老实……
  • 他跟三个女人的故事

    他跟三个女人的故事

    是一部男主角跟三个女人恋爱,到跟女主角结婚的故事
  • 王俊凯之繁花流年

    王俊凯之繁花流年

    那年他是舞台上光芒万丈的偶像,她是他的一个平凡普通的小粉丝。他前途无量光芒万丈,她却只想不忘初心默默守护。偶然的机会,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却正在慢慢靠近……一次相遇,命运的齿轮开始了转动。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纵使我赏遍繁花流年,却还是爱你……。”——王俊凯『鹿小媛原创作品,禁止以一切方式转载』
  • 斗战星域

    斗战星域

    我命由我不由天,宇宙要我死,我便逆他,战那亿万星空又如何。咦,不对!我有系统我怕谁
  • 三生三世弥天劫

    三生三世弥天劫

    不过一场劫,伤了爱晚的心,男主一次一次的虐她,不是不爱,只是爱晚了。妖、人、鬼、魔、四上神极力挽救天劫,最后一世的他们,却在度蜜月。你扔掉的你我的红线,却不知那是你我的红线。第一世,我们在一起度过很久,我却在最后你为我牺牲的时候爱上你,我想起了过往的一切,两百年的交心,想起了我与魔君之子的过往,奈何未集全你的魄。第二世,我拼尽全力,为你夺得帝位,统一天下,你是怎样对我的?少了一魄的你,是如此的?我走了,在你生命最后,我再回来。没了我,你的暴政终激起民愤。在暖玉濡内,你终于完完全全的回到了我身边,原来,你一直在我身边,原来,我竟是魔君之女......
  • 若时光不老

    若时光不老

    若时光不老,我们该在何方。回到初见那天,你如阳光一般温暖。有种感情,经过时光的沉淀,越来越浓厚。大街小巷,我陪你走过。
  • 神兽异闻录

    神兽异闻录

    从数千年前开始,青龙、白虎等一众神兽便守护着神州大地,哪怕陨落之后,它们的兽魂依然继续寻找有缘人,依附在他们身上一起为守护神州大地而战!而被神兽附身的人称为魂斗士,他们一旦继承神兽兽魂之后便可以得到超乎常人的力量。但是,同样地他们也肩负上了与邪魔战斗的责任和宿命!从太古一直到现在,在普通人的视线之外,神兽与邪魔的战斗从来没有停止过。到底还要战多久?谁也不知道……主角白煌现在更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他面试的是清洁公司的职位,却要跟这些鬼东西打上交道……
  • 喂,学霸我想做你女朋友

    喂,学霸我想做你女朋友

    麦衍洛,不认识她的时候高冷,认识她的时候动如疯癫,静如瘫痪。有时还很毒舌呢旻流风,不认识他的时候高冷学霸,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认识他的时候还是高冷学霸,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然后,他们一个冷,一个热,冷碰热,腹黑对腹黑,然后呢?
  • 右绕佛塔功德经

    右绕佛塔功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