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的目的是在于知道一下别人对某一件事情的意见和对社会世事的看法,以便增加双方的了解,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使大家都对生活感到兴趣,使大家的感情都得到安慰。如果发现与对方的意见、看法不一致,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和学习,对方也会感到刺激和满足。如果听见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同你一样时,你要立刻表示赞同,不要迟疑。不要认为这样做是为了讨好对方,也不要认为这是随声附和,因此就不吱声了。假如不吱声,反而使人觉得你与对方的意见相反,或者是没有主见。
5.要乐于接受别人的忠告
桃花源似的平静无波的生活是人人所向往的,然而人世间果真有这种生活存在吗?这只不过是大诗人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和追求罢了.没有人愿意自寻烦恼。但是在人生中,总是蕴藏着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它,寻求解决之道,如此,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个人的性格,或在待人处世方面,总难免有一时疏忽或是不曾发觉的死角。若在此时,有人提醒我们的缺点,我们应衷心感激不已。所谓朋友之道,贵在劝导忠告。“忠告如雪,下得越静越长留心田,也越深入心田”(瑞士、希尔泰《书简一友情》)。忠告是别人送给你最珍贵的礼物。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人受谏,则圣;木受绳,则直;金受砺,则利。”(孔子语)然而现代社会,能够直言不讳地指责他人缺点者已日渐减少。无论是你的上级、长辈或同事,大都不愿意冒着使别人恼恨的危险去忠告别人,而都抱着独善其身的态度漠视一切,追究其原因,如果人人皆能诚恳、虚心地接受别人的忠告,而且人人都期待他人的忠靠,则这种现象又如何会出现呢?平心而论,真正能够苦口婆心地劝告我们,指责我们的人是谁呢?不外是父母、师长、兄弟、妻子、朋友或子女等。他们的目的无非是希望我们在人际关系上更圆满,在事业上更成功。但是,忠言逆耳,大多数人对于忠告总是有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原有的密切关系破裂,在某种程度上说,忠告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如在这种情况下仍有不顾后果提出忠告者,一定是对我们怀有深厚感情之人。一个从来不曾受到他人忠告的人,看似完美无缺,实际上可说他是一个毫无良好人际关系的真正孤独者。
由此看来,受到忠告正说明你周围有人在关心你。“不闻不论,则智不宏;不听至言,则心不固。”(汉·荀悦《申鉴》)但是,若接受忠告时的态度不够坦然,则将会使你的朋友弃你而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忠告者也能从你的态度中得知你是否是一个坦诚的人,或是个骄傲自大的人,或冥顽不灵的人,进而影响对你整个人格的评价。一个谦虚上进,追求完美的人一定是个能够接受任何善意建议的人。如此,即使是与你只有点头之交的人,也将乐于对你提出忠告。
具体而论,接受别人的忠告,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要“照单全收”
忠言必须“照单全收”,不管正确与否,事后再慎加选择,切莫拒绝,更不能当场轻下诺言。很多人受到忠告,只有这样才能从中得到裨益。
(二)诚恳的道歉
“啊!是我疏忽了,十分抱歉,今后一定改进。”“对不起,这是我的错,请你原谅。”如能诚心地道歉,对方一定能原谅。
(三)不逃避责任
别人忠告你时,如果你“但是”、“不过”、“因为”等如此一味地辩解,或急欲掩饰过错、保护自己,只有使你的过失更加严重,使存在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而无法寻找正确的解决之道。
(四)不强词夺理
有些人在犯错误之后,受到长辈的指责,非但不思改悔,反而理直气壮地陈述自己的不正确的理由,说什么:“你也曾年轻过呀!难道你年轻时就那么十全十美从没犯过错误吗?”如此的态度将使长辈甩袖而去,再也不管你的事了,这对自己有害无益,而且将会阻碍你人格的发展。
(五)不自我宽恕
许多人遭到失败时,总是替自己找许多理由和借口来宽恕自己,或认为自己能力不是不高,而是时运不济等等。如持这种态度,则最终仍将无法克服自己的缺点,而使自己更显孤独,对于别人的忠告不要漠然置之,必须表现出乐于坦诚接受的态度。
(六)对事不对人
对于别人的忠告,应仔细反省其所指责的事物,而绝不应该耿耿于怀。敞开胸怀接受批评,彻底反省、思过、改进,接受忠告并善加活用,使他人的忠告成为自我成长的原动力,这才是一个正常人应持的正确的处世态度。
6.像容忍自己一样容忍他人
很奇怪,我们对自己的过错的审视,往往不如看待别人所犯的过错那么严重。正如德国人肯比斯所言:“我们很少用同样的天平去衡量邻居。”我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对导致过错的背景了解得很清楚,以至于我们对于别人的过错不能原谅,对于自己的过错就比较容易原谅,从而使我们常把注意力集中于别人的过错上。即使我们有时不得不正视自己的过错,也总觉得它们是可以宽恕的。这是因为,无论我们自己是好是坏,我们只能容忍自己。
可是轮到我们评断他人时,就完全不同了。我们会用另外一副眼光去品评他们,往往使旁人体无完肤,一点也不留情面。且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假使我们发现旁人说谎,我们的谴责是何等严酷啊,可是,我们有哪一个人能说自己从没说过一次谎?也许还不止100次呢!
人性中掺杂着伟大与渺小,善与恶,崇高与卑微。我们彼此都差不多。也许有些人性格较强,机会较多,因此可以更自由他表现天性,但在骨子里,我们的人性是相同的。就以我自己来说,我决不会比大多数人更好或更坏。假使要我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举动,以及脑海中的每一意念都记录下来,世人一定会惊讶我已成为堕落败坏的魔鬼了。明白以上的道理,会使我们容忍他人,如同容忍自己一样。
既然,责己不必太严,对于他人的过错,即使是名闻天下的贤达,也不能过于苛求。
7.仔细谛听他人的心声
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大讲堂,走廊里到处是人们在交头接耳地低语,大厅里传出的是听了某种议论后的一片反响声。到处是喧哗,震耳欲聋。这是一个闹哄哄的,到处在传布消息,到处在谈论是非的世界,哭喊声,惊叫声,一片乱糟糟。我们所谈论的,不一定比古代人更聪明,可是大家喜欢高谈阔论,以致我们的耳朵已不胜负担。
在这样一个喧哗的世界,如何才能静下来,好好谛听,这几乎成了生活的秘诀。所有知识、艺术、发明、宗教,都是谛听宇宙声音的结果。自然界有一种很怪的态度,它把神秘隐藏起来,以刺激我们的好奇心。
大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天在做试验时,听到一个不寻常的、细微的声音,于是停下了手头正在从事的研究,并启发他潜心研究、发明了留声机。英国科学家赫胥黎说:
一个科学家一定要坐下来,在事实面前很机灵地去发掘,忘记自己,虚怀若谷地谛听,这是科学家应有的态度。
我们的灵性之所以会陷于混乱和贫乏,主要原因是我们说话太多,听得太少。
一切真正的领袖人物都是宁静而坚强的。他们懂得如何谛听,如何等待。他们不听旁人所说的,而是观察他所想的。说的和想的往往是两回事。他们听那些站在肥皂箱上的演说家或政客大声发表言论,看他们究竟说些什么,他们也研究诗人心目中对未来的看法。
我们需要工作的人,也需要能谛听真理的人。假使我们想把大众从陋巷中拯救出来,同时使人们不再进入陋巷,这项工作就更难做到了。实在地说,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无论是家庭、社会、国家,都是如此纷扰,如此复杂,所以我们需要仔细谛听别人的心声。然后加以研究。
有许多婚姻,如果能彼此谛听对方的看法和想法,确确实实地了解对方,如同了解自己,则根本不至于破裂。假使常常沉默,谛听。即使免不了要顶撞一下,也会被一声轻轻的“嘘”声止住,这时表面的污水便会滑过去,只剩下心底深处,情爱的潜流,慢慢地流着。
8.与人方便是给自己方便
在中国的处世哲学中,最讲究方圆之术。其中的“圆”是指做人要圆融、圆通一些,要想在复杂的人情关系中,取得顺畅生活的通行证,打圆场、下台阶是方圆之术的常用手法。
如果不幸落入社交僵局之中,就要通权达变,打破冷场坚冰。
要是别人出乖露丑了,就主动打打圆场;有人陷入窘境,主动解围。给他找个台阶让他下得了台。与人产生不快时,更少不了和和“稀泥”,让对方少丢些面子,保持体面,从而把事情摆平,甚至变坏事为好事。只有懂得“打圆场,下台阶,留面子”,你才能成为受欢迎的人。
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这是人之常情。在社交场合,每个人都格外注意自己社交形象的塑造,都会比平时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常常会因一个人使他下不了台而产生比平时更为强烈的反感,甚至结下终生的怨恨。同样,也会因你为他提供了台阶,使他保住了面子、维护了自尊心,而对你更为感激。产生更强烈的好感。这些对于今后的交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打圆场,下台阶,留面子”的作用往往有两种。一是要尽量保守秘密.掩盖其丑处;二是要在丑事曝光后,使其产生的不良后果变得小一些。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下不了台。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自己的难言之隐谁也不想示人,以免落下笑柄。所以“打圆场,下台阶,留面子”就成了为人处世的必修课。
在社交中,有人或出于习惯爱撒些小谎,或不想丢面子没说真话,甚至出于难言之隐不能讲真话。一般说来,我们都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当面拆穿。还有就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谁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小失误,比如念了错别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有些失当,等等。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必对此大肆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子变得显眼起来,更不应抱着讥讽的态度,以为“这回可抓住笑柄啦”,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这样做不利于你自己的社交形象,容易使别人觉得你为人刻薄,在今后的交往中对你敬而远之,产生戒心。
小处马虎一点,乐意给人台阶,让对方能下来台,不单单是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个人的修养与容人的气度。凡事总爱冒坏水,见别人陷入尴尬便幸灾乐祸,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
莫因丑小而不遮,贴金扑粉人人乐为;可令人不耻之事,相信没有人愿意让人传扬。别人出丑时,更不可幸灾乐祸之心溢于言表,否则会结下仇家,并为众人所不齿。如能主动为别人打圆场、下台阶、留面子,就能顺水推舟地落下人情。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委婉地暗示对方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以造成一种对他的压力。但这只是视情况而定,不可过分,点到而已,否则会弄巧成拙。
9.处理与朋友间的麻烦
朋友之间也难免少不了一些“麻烦”,如争吵,别扭,意见不合,经济上的纠纷等等。这些“麻烦”可大可小,说它“大”,是因为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友情断绝,甚至反目成仇;说它“小”,是因为处理得及时妥善,就会尽释前嫌,和好如初。
应记住,朋友之间有“麻烦”是正常的,及时妥善处理才是最重要的。
(一)与朋友发生争论时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求同存异”,“求同”以在争论中提高;“存异”以使不同的观点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争论问题就是这样。当时法国科学家比·特雷莫写了一本书,马克思认为“很好”。恩格斯却认为“没有任何价值”,两人的意见得不到统一。通过反复的、尖锐而又友好的争论,马克思终于接受了恩格斯的看法;而对另外一些问题,则持保留态度。这样求同存异,通过争论使各自的意见都向真理前进了一步。
正确的方式是不要正面冲突,使争论以缓和方式进行,正面冲突容易让双方都下不来台,会由争论变为争吵,甚至升级为打骂也是有可能的。
最好的办法是避免在朋友问出现争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持这样一个标准:原则问题可以争论,细枝末节的东西大可不必争个“你死我活”。这样,在你和朋友间出现争论的机会就少得多。
(二)与朋友发生歧见时
(1)继续保持忠诚和信任。并不因为双方存在歧见而诋毁朋友,甚至在某些场合还维护朋友的威信、观点,帮他说话。要依然相信朋友的优良品质。
(2)暂时拉开距离。有利于双方的歧见处在一个“冷冻”状态,让时间和事实来证明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避免分歧继续扩大。
(3)保持平等和尊重。不要固执地认为你是对的而他是错的,朋友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如果你持自己百分之百地正确的态度,即使对方确实错了,但他会感觉你对他不够尊重,而产生逆反心理,“错了又怎么着?”会是他很自然的反应。
(4)积极寻求解决之道。不要让分歧一直成为屏障隔在两人之间,积极地想出一些解决办法来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分歧存在时间愈久,副作用愈大。
(三)与朋友关系闹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