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事件”敲响警钟
大量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表明,攻击行为有其生理基础。生理学专家发现,攻击型人格的犯罪者中,脑电波异常者多,特别是颖叶的慢波活动与正相尖波,比正常人高10%~20%,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较多。
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她可能除了以上生理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心理原因。她是个孤儿,从小就在受压迫、反压迫中艰难生存,由于常遭主人和有钱人的打骂,心里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她有一颗善良朴实的心,遇到不平事就会拔刀相助,打抱不平。小燕子从小受人欺侮,有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说谎、骗人、吹牛和使用暴力既可自卫又能满足自尊心。
2004年2月,云南大学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马加爵在宿舍用锤子连杀4人后畏罪潜逃。从此,心理问题引起了各大高校的极大重视。下面来看一下马加爵的经历。
马加爵1981年5月4日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其父马建夫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其母是一个与他父亲性格完全相反的女人,家庭交流很少,家庭气氛沉闷。
他童年很孤独,没有知心朋友,高人一筹的智商使他学习成绩很好,成为父母的骄傲。高中时迷上武侠小说,成绩下降,高三后半年奋起直追,以697分全班第四的成绩考入云南大学生物系。
在大学里,“大家都觉得他心理有问题,每次同别人闹不愉快,他从不反思自己,总认为是别人找他麻烦。后来,大家只能以远离的方式对待他。”马加爵的一位同学说,“一段时间里,不被别人接纳的他变得不羁与反叛。”他越来越孤僻,成为一个严重神经质的人。
2004年2月23日,他因与同学发生矛盾而怀恨在心,遂连杀4人。
云南省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慧芸女士通过对马加爵个人材料的收集,得出以下结论:
马加爵性格自卑、内向、孤僻,来自经济、就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过大,于是他用杀人的方式来补偿自己的自卑等心理。她从专业角度分析认为,马加爵可能有混合型人格障碍,属于分裂型和攻击型,前者特征是对人冷漠、言语表达怪异和可笑、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等;后者特征是具有攻击性、脾气暴躁易发火等。
马加爵的表现很符合这些特征,而这种人格障碍很大程度是由于自卑或压力导致的。马加爵有预谋的杀人行动表示,他所承受的压力因长期压抑在心中,没得到及时发泄,最终形成一贯性的性格压抑,致使他必须从杀人等行动中体验到快感。
解读攻击型人格障碍
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又称为爆发型或冲动型人格障碍,通常还有以下特点:
(1)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2)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
(3)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
(4)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恶感。
(5)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6)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
上述表现是主动攻击型的表现。还有一种被动攻击型形式,其主要特征是以被动的方式表现其强烈的攻击倾向。这类人外表表现得被动和服从、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例如,故意晚到,故意不回电话或回信,故意拆台使工作无法进行,顽固执拗,不听调动,拖延时间,暗地破坏或阻挠。他们的仇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但又不敢直接表露于外,他们虽然牢骚满腹,但心里又很依赖权威。
主动攻击型人格障碍与前面提到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相类似,但又有区别。一般说来,主动攻击型人格呈现较为持久的攻击言行,缺乏自控能力,以对他人攻击冲动为主要表现;反社会型人格主要表现对他人和社会的反抗言行,具有屡教难改,明知故犯,常以损人不利己的失败结局告终,不能吸取经验教训。简言之,主动攻击型人格的行为以自控能力低下为特点,而反社会型人格则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特征。
攻击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原因。大量动物实验与临床资料表明,攻击行为有其生理基础。一些生理学家提出,小脑成熟延迟,传递快感的神经道路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有人报告,暴力犯罪者中脑电波异常多见,特别是颖叶的慢波活动与正相尖波,在普通人群中为2%,在攻击型人格患者中则为14%。另外,攻击行为还与人体内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2)心理原因。①角色的认同与攻击性。进入青春期的男孩,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了,而且特别热衷于对男子汉角色的认同和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果敢、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因此,他们会在同龄人面前,特别是有异性在场时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以证明自己是一个男子汉。②自卑与补偿。每个人都可能因自己身体状况、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工作性质等产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的人常寻求自卑的补偿方式。当以冲动、好斗来作为补偿的方式时,其行为就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③自尊心受挫。青年男子的自尊心特别强,如果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挫折攻击”理论提醒我们: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挫折,因而每个人都有攻击性;挫折越大,越可能出现攻击行为,甚至使用暴力。
(3)家庭原因。一般说来,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还击”;专制型的家庭,儿童常遭打骂,心理受到压抑,长期郁结于内心的不满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而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还会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
(4)社会原因。武打、凶杀的小说和电影使缺乏分析能力的青年人容易产生模仿和认同。另外,社会上流行的“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也易使青年人产生攻击性行为。
引导应从青春期开始
对攻击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青春期有关生理、心理方面的教育,使其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外部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进入青春期的男孩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自己身体的某些外部特征和外部行为表现的认识上,还要鼓励他们经常反躬自问和独立反省,完善自我,把精力用到学习、成才上去。
(2)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艺、体育活动,让青春期男孩体内的内在能量寻找一个正常的释放渠道。另外,培养各种爱好和兴趣,使其情操得到陶冶,从而健康成长。
(3)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访谈,使其正确对待挫折。人生在世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要正视挫折,总结经验,找到受挫折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而不是一遇挫折就采取攻击行为。通过各种手段培养他们的承受能力,并能对挫折采取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措施。①培养必要的涵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心比心互相尊重;适度容忍宽以待人,避免产生攻击行为。②升华作用。即使受挫,也要尽量转移到较高的需要与目的上去,把攻击的能量转移到学习、工作上来。③补偿作用。受挫后尽量用另一种可能成功的目标来补偿代替,以获得集体、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得心理上的欣慰感。④积极的表现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尽量让他们学习好的行为榜样,从积极的方面引导他们。
(4)加强道德修养的培养,向身边头脑冷静、办事踏实的亲友、同学学习,努力做到大事化小,将心比心,互相尊重。
(5)向知心朋友、父母或老师倾诉自己的心情,或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尽快淡化不愉快,减轻心理压力。
附:心理综合测试——九型人格与测试
九型人格与测试的起源与发展是九型人格学说最早发展出来的,时间已不可考,但是研究者都一致认为它的起源非常久远,可能要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或者更早。
相传它发源于苏菲教派,只有灵性教师知道,用以开启教众的灵性,而且数千年来一直都是以秘密的方式流传。而它的奥妙之处是每一个前去请求灵性教师解决困扰的人,都得到非常满意的解答,可是妙就妙在即使是相同的问题,每个人的解答却不同。
公元1920年,哥济也夫首先将九型人格学说传入西方,用它来阐释人类的九种特质。而真正将这套学说发扬光大的是艾瑞卡学院的创办人奥斯卡?伊察索。他宣称九型人格学说是他在1950年代旅行于阿富汗,由苏菲教派里所学的。伊察索将人类的九种情欲放进九型人格学说中,并将这套学说拿来作为人类心理训练的教材。
艾瑞卡学院首先在智利的艾瑞卡市成立,之后,美国的艾瑞卡学院也在1970年成立。许多知名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都曾追随伊察索学习九型人格学。其中知名的精神病学家克劳狄亚?纳朗荷,在智利学习后,便将这门知识传入美国加州,开设起一系列的作坊,探索人的性格形态。
近年由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HelenPalmer发扬光大,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个人成长、办公室管理及处理人际关系的窍门,近年来更扩展至夫妻相处、教育子女及亲子关系方面。
九型人格的人各自的比率是很平衡的,也就是说,并没有哪一型人特别多,或是特别少的问题。人格被分为九型,你必然属于其中一型。而这个型就是你的基本人格形态。一个人的基本人格类型是不会变的,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某些因素,而有了种种变化,但即使你的基本人格形态可能有某部分的隐藏或是调整,却不会真正改变。
虽然人的基本性格形态是不会改变,但是某一型的典型描述,却不见全然符合某一个人,原因正是上面说过的:人们为了顺应成长环境、社会文化,他们在安定或压力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一些差异。而必须强调的是,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是独一无二,所以同类型人之间可能有许多共同点,但却也各自拥有一些属于自己最特殊的特质。
九型人格中,没有哪一型是全然属于“男人的型”,而哪一型又是“女人专属”。没有哪一型比较好,哪一型比较差的绝对价值观。事实上,每一型的人都各有其优缺点。
了解了你自己和别人的人格类型后,不是希望将每一个人贴上标签,拿自己的类型做借口而划地自限,或是盲目判断别人会有什么行为表现。因为每一型的人也都有朝向健康或是不健康的方向,而产生不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