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袭来快卧倒
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说,眩晕是一种经常发生且不可忽视的症状,因为它可能使人处于很危险的境地。那么,当出现眩晕时该怎么办?最佳的处理办法就是赶快卧倒。
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如高血压、颈椎病、脑供血不足,还有脑出血、脑梗死或眼、耳疾病等,其中以脑供血不足最为常见。当脑供血严重不足时,体位一旦改变,病人就可能发生眩晕,此时立刻平卧或半卧,可以使脑供血增加,缓解眩晕症状。有一部分颈椎病患者也会因颈椎增生压迫血管而引起眩晕,此时也应立即平卧。对于这样一过性的脑供血不足,平卧是很有效的应急措施。此外,一部分小脑周围梗死患者,也会因脑供血不足导致脑血流平衡失调,从而出现眩晕,但平卧在这时就未必有效了。因为脑梗死属于持续性脑供血不足,应赶紧治疗原发性疾病。
据报道,一个70多岁患有高血压的老人晨起在河边散步,突然因头晕栽倒在河边,掉进水里。幸好水不深,路人将他救起,送进医院。经CT诊断,老人脑硬膜下和硬膜外多处出血,系跌伤所致。医生指出,由于老年人跌倒后极易受伤,一旦出现头晕不适,就不宜出门晨练了。如果在户外发生眩晕,应立即停止活动,不管地上干净与否,都应赶快躺下,一来可以保证脑部中枢“司令部”的血液供应,二来主动卧倒在地也可防止摔伤,避免更严重的后果发生。
在眩晕急救时人们存在误区,即当有人意识不清摔倒时,有些人会拼命地想把患者扶坐起来。这样其实很危险,会加重患者脑供血不足。遇到这种情况,应让患者平卧后再解开患者的衣领和裤带,以增加脑供血量。此外还应检查心跳,做相应的按压抢救。
早搏——看病及时,用药莫急
重庆市渝中区的小周出现明显的胸闷、心慌、心里“咯噔”等不适的感觉,经检查后发现,他的脉搏有过早搏动现象,常规心电图检查显示也是如此,诊断为心脏早搏引发的心慌不适。经询问得知,小周每次喝酒、饮浓茶后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医生告诉他,不要担心,无须用药,只要忌口,不饮用容易兴奋的饮品,症状就会逐渐得到改善,以后作个复查就可以了。
正常人群中70%~80%的人会有偶发性早搏,这是心脏自身调节的一种手段,并非病理现象。早搏发生的原因常见的有劳累、激动、食物刺激等,并非患了早搏就一定要治疗,避免这些诱因,早搏就可减少或消失。对于早搏多少和心跳快慢没有明显关系的老年人,调整心率和改善心肌供血就可以了,不能动不动就用抗心律失常药。这类药多数有明显的副作用,有的药本身就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偶发性早搏,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不大,尤其是并非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早搏本身亦非严重疾病,一般不必治疗,所以患者应消除思想顾虑,保持乐观情绪。
频发性早搏,尤其在心脏病基础上可能演变为严重心律紊乱,或可能导致心绞痛与心力衰竭的,应注意治疗。可以缓解早搏的药物很多,如心得安、异搏停、慢心律、乙胺碘呋酮、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这些药的药性多较剧烈,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治疗应有耐心,不要频繁地换药,待早搏控制后,仍需用少量药物维持,以免病情反复。药物治疗无效的频发早搏,病人无法耐受,或有一定恶性程度,可做射频消融治疗,部分病人可获根治。对于找不到病因的频发早搏,可能很早以前就已发生,许多病人已经习惯,经医生评价为良性者,可以不必治疗。
出现早搏时不必过于紧张,请医生进一步检查早搏原因,评价早搏的严重程度。如果能找到早搏原因,只要将诱发早搏的原因去除,治好诱发早搏的疾病,早搏便可逐步消除。如果无法找到早搏原因,请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对早搏进行治疗。绝大部分早搏的病人愈后都是良好的。
血压猛高别慌张
高血压患者常因许多比较明显的诱因而突然出现高血压急症,且多半在家中发生。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中老年高血压病人,一般应配备听诊器、血压表、常用降压药和硝酸甘油制剂等心血管病急救用品,有条件的还可添置氧气袋以备急救之需。一旦发病,患者及家庭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这可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高血压危象
因血压骤然升高而出现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胸闷、视力障碍、意识模糊等神经症状。此刻家人要宽慰病人,使其心身安静,嘱其卧床休息,适当给予安定等镇静剂,并立即采取降压措施,选用复方降压片等,还可加服利尿剂,尽量将血压降到一定水平。对意识模糊的病人要给予吸氧,症状仍未缓解时,需及时护送病人到附近医院急诊治疗,同时进一步查清高血压危象的原因和诱因,防止复发。
心绞痛
高血压病人如果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发生心绞痛。发病多因情绪波动、劳累或过度饱餐,症状为胸前区阵发性疼痛、胸闷,可放射于颈部、左上肢,重者有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历时1~5分钟。这时家人要马上让其安静休息,并在舌下含硝酸甘油一片,同时给予氧吸入,症状可逐步缓解,若尚不能缓解的需立即备车迅速送医院急救,以防耽误病情。
高血压病人应坚持服药治疗,并经常到医院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平常应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不宜过劳,保证充足睡眠。戒除烟、酒及高脂饮食,避免情绪产生较大的波动。
心脏骤停莫太怕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从而导致多器官缺血而死亡。
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3秒钟之后,人就会因脑缺氧感到头晕;20秒钟后,人就会意识丧失;30~45秒钟后,瞳孔就会散大;1分钟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
心脏骤停发生时,病人的意识丧失,脉搏、呼吸消失,由于脑细胞对缺血、缺氧最为敏感,一般4分钟就可能引起脑损害,10分钟即会脑死亡。
由于心脏骤停,立刻失去知觉的患者,已处于临床死亡阶段。一般人的最佳黄金抢救时间为4~6分钟,如果在4分钟之内得不到抢救,患者随即就会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这时抢救的希望就极为渺茫。因此对于心脏骤停的病人,不要“争分夺秒”地去医院,应就地抢救。
对付心脏骤停引起的心肺脑复苏顺序与具体步骤是:
拳击
适用于即刻心脏骤停,而且估计可能为心室纤颤时立即用力拳击。从20~30厘米高度用小鱼际握拳快速向胸骨中点捶击一次(无心跳时可再拳击2~3次)。一旦证明(听诊)有心跳,切勿进行捶击。每次拳击可有5瓦特能量,对初发室颤可能复跳。
用“ABC”顺序进行紧急抢救
如果拳击无效或已经没有拳击的机会时应按ABC顺序进行处理。所谓A(Airway)即疏通气道,立即将口腔分泌物清除:所谓B(Breathing)即人工向肺吹气;所谓C(circulation)即人工心脏按压,建立有效循环。
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人工呼吸操作方法:在气道通畅的情况下,解开病人的衣领及腰带,使之平卧,最好患者头部后仰,然后施行口对口呼吸。施行者一手将患者的口张开,另一手捏紧患者的鼻子,深吸一口气,向患者口中吹气,吹毕再用两手按压患者胸部,协助呼气。这样每分钟有节奏的做16~20次,以吹气后胸廓膨胀或听到呼吸音为有效。
再说一下“ABC”中的“C”,即人工心脏按压应于口对口呼吸同时进行,病人躺在地上或硬板床上,或垫木板于其背下,施术者将左手掌放在病人胸骨中下端1/3处,右手掌重叠于左手背上,两手十字形交叉,两臂伸直,借体重力量加压,每分钟有节奏地挤压60~80次,以可摸到动脉搏动为有效,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肋骨骨折。
药物治疗
心、肺、脑复苏时根据不同情况与目的急需以下药物:肾上腺素、钙剂、阿托品、碳酸氢钠等。
降温
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并行。物理降温即用温水擦身体,或用冷毛巾放脑门上,效果慢但无危作用。药物即含阿可匹林、非那西丁等,可能会刺激胃黏膜、损害肝脏,但降温效果明显。
应用脑细胞脱水剂
如地塞米松、20%甘露醇、50%葡萄糖等。
预防肺部感染
心脏骤停是人类最危险的急症。就其紧急程度和危险程度而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疾病能够与之相比。心脏骤停是猝死前奏,处理得当,则可逢凶化吉。
急性心肌梗,时间就是生命
一位59岁男性,在飞机上发生了胸骨后疼痛,伴有大汗淋漓,他立即含服硝酸甘油,一片不缓解又含直至6片才缓解,一下飞机就到医院住院,冠脉造影显示前降支95%狭窄,经皮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后他未发生心肌梗死,心功能仍然良好,到目前生活质量还很好。而有一位30多岁的男性,胸骨后疼痛强挺着挺过去了,但几天后感到力不从心,走几步路就会胸闷、气短,再去医院,诊断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室壁瘤形成,后悔莫及。
对急性心梗、脑梗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尽快得到最积极的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病人只要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呼叫“120”急救电话,尽早到医院就诊。不少人在这方面存在误区。调查显示,超过半数患者因为到医院时间较晚或收治于不具备再灌注治疗(主要用于开通梗阻的血管)条件的医院而失去了最佳治疗的时机。
美国迈阿密大学神经科主任赛克博士认为,犹如胸痛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一样,小中风对大脑缺血也是一种严重的预警信号,虽然症状可能会自行消除,但是病人和医生也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切不可掉以轻心。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持续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有关。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相应心肌严重缺血,以致坏死。血管如同河流淤积了过多的泥沙,使河道变窄,水流不畅;若完全阻塞则造成下游断流,心肌好似下游所灌溉的田地作物因无水干枯而死亡。发病很急,病情严重。临床表现有严重而持久的胸痛、憋气、呼吸困难、心慌,严重者常伴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衰、休克及意识障碍等。
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极为严重。但约有1/3患者症状很轻,无明确胸痛,表现为无症状型心肌梗死,多见于老年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分秒必争,越早发现就可以挽救更多的缺血心肌,减少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相应地减少医疗费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发现,护送医院,积极治疗。有一些患者夜间发作心绞痛,因为怕影响家人休息,自己忍到天亮,结果错过了溶栓治疗的最好时间。因此一旦心绞痛发作应在6小时之内速到医院,不要拖延,避免延误治疗的时间。住楼房又无电梯的患者千万不要怕麻烦别人而自己下楼,以免使本来已缺血的心肌,再因下楼活动加重心脏负担,加大梗死面积。这种情况在临床治疗中并不少见,故提醒患者引以为戒。
另外,及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消心痛药片或速效救心丸,可使疼痛缓解,千万不要硬扛着不去理会,治疗与不治疗的后果可大不一样。
脑血管病患者出院后自我治疗六注意
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经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好转出院后,脑血管病仍有再次发作的可能,而且大多数脑血管病患者仍留有部分功能障碍,因此出院后应学会自我调理。
(1)注意休息、生活规律、适当运动:根据患者年龄、体力、病情及合并症等情况,制定自己的运动方式,加强受损部分的功能锻炼。
(2)控制情绪: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学会放松,避免不良刺激,因为精神紧张可使患者血中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多,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导致脑血管病的复发。
(3)节制饮食,控制体重:饮食以清淡为宜,多进食蔬菜、水果和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和血糖,戒烟戒酒。
(4)注意防寒,避免受冷:寒冷可导致患者血管痉挛,血液中纤维蛋白增加,血糖黏稠度增高,极易诱发脑血管病复发。
(5)按时用药,定期复查: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要规律用药,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但脑出血患者要想血肿完全吸收,病情稳定,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预防脑血管病复发药物,定期去医院复查,及时控制危险因素。
(6)由于脑血管病有很高的复发性,所以应了解脑血管病的发作先兆以及脑血管病的表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延误时机。
脑血管病患者生活护理常识
脑血管病患者如何测体温
先将体温表调到35℃以下,将水银端置于健侧腋窝深处,同时保证水银头在腋窝正中,上臂夹紧体温表,使之与皮肤直接接触,如腋下有汗,需擦干后再测量。测量时间为8~10分钟,要避光查看体温表度数。正常人体温为36℃~373℃,若375℃~379℃为低热,38℃~389℃为中等发热,39℃~409℃为高热,41℃及以上则为超高热。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健侧与患侧的腋温略有差别,因此瘫痪患者应在健侧测量体温。
怎样给脑血管病患者测血压
有脑血管病患者的家庭,应备有血压计,家属应掌握测量血压的方法及判断正常与否。测血压时,患者应平卧于床上,先观察水银柱是否在位,然后将袖袋内空气驱尽。脑血管病患者露出健侧手臂上端,测血压时手掌向上平放,血压计需与患者被测的上臂、心脏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将血压计袖袋平整无褶、松紧适宜地缠在手臂肘窝上3厘米处,塞好袖袋末端,开启水银槽开关。戴上听诊器,将其置于肘窝肱动脉处,另一手握住橡皮球,关紧气门慢慢打开气,到肱动脉搏动消失,再向上打气20毫米汞柱,然后松开气门,注视水银柱慢慢下降。当听到第一声搏动时,所见水银柱刻度即为收缩压,听见搏动声变弱或消失的刻度,即为舒张压。
怎样帮助卧床的患者翻身
操作者站在患者欲转向的床侧,将患者远侧的手放在胸前、远侧脚放于近侧脚上,操作者面对床,双脚前后分开站在患者腰部前面,一手置于患者肩部,一手置于髋部。操作者将重心由前脚移至后脚时,使患者翻向操作者一侧。此时操作者需向下蹲,并用肘部阻止患者继续转动。用此法翻动患者,操作者的重心越低,姿势越平衡,且屈膝的姿势比弯腰的姿势更省力些。
怎样帮助脑血管病患者更换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