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礼仪是步入文明社会的“通行证”,是进入文明社会的一把钥匙,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程度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开化与兴旺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礼仪的要求随之也越来越高。讲文明、懂礼貌,尊重他人,注重文明修养,讲究礼仪,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几乎是全社会每个成员的共同追求。
(一)礼仪的概念及相关概念辨析
何谓礼?《辞海》中关于“礼”的解释共有六条:①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
《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关于“仪”的解释有五条:①法度、准则;②典范、表率;③形式、仪式;④容貌、风度,⑤礼物。
当“礼”和“仪”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合成词“礼仪”时,就是取“形式、仪式”这个义项。“礼仪”一词,早在《诗经》和《礼记》中就已经出现了。现代关于“礼仪”的解释:①行礼之仪式;②礼节和仪式;③礼节和仪式、风俗或传统的变种,历史地形成了专门规定的一种行为规范;④礼在社会生活中之程式化或名物化体现,主要指各种符合礼的精神、要求、规范的交往方式、行为方式、社会活动、典礼程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器物、标志、服饰、象征等;⑤包括礼节和仪式,是社会、道德风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是文明道德修养程度如何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⑥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⑦人们在共同生活和长期交往中不知不觉约定俗成了这样那样的规定,以协调相互的行为举止,为社会这部大机器注入了润滑剂,使复杂的人际关系少一点摩擦;⑧“礼”的表现方式,“礼”的具体化结果;⑨交往的规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和长期交往中,不知不觉地约定俗成了的社会规范,它指导和协调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交往实践中有利于处理相互关系的言行举止;⑩向宾客表示敬意的方式。以上解释,从内涵、外延两方面对礼仪的概念进行了说明。礼仪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事物,在内涵方面,它是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规范、准则、方式、形式和程序,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结果,具有指导和协调入际关系的作用。在外延方面,礼仪包括礼节、礼貌、仪表、仪式、器物、服饰、标志、象征等。
1.礼节 礼节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和惯用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即在日常生活的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福、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
礼节是社会外在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待人处事的规矩。礼节是礼貌的具体表现,与礼貌相辅相成的,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伴有具体的礼节。
礼节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的道德原则和内容,反映了对人对己的尊重,是人们心灵美的外化。在旧社会,由于不同阶级的人在利益上的根本冲突,礼节多流于形式。在我国当今社会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地位平等,礼节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关心。
现代礼节主要包括:介绍的礼节、握手的礼节、打招呼的礼节、鞠躬的礼节、拥抱的礼节、亲吻的礼节、举手的礼节、脱帽的礼节、致意的礼节、作揖的礼节、使用名片的礼节、使用电话的礼节、约会的礼节、聚会的礼节、舞会的礼节、宴会的礼节等等。
2.礼貌 礼貌在《辞海》中解释为:“对人恭敬和顺的仪容”,即是指人们在交往时,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恭敬和友好的行为规范。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礼貌是对一个人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时代的风尚和人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文明层次和文明程度。它主要包括口头语言的礼貌、书面语言的礼貌、态度和行为举止的礼貌。如:微笑、鞠躬、握手、拥抱、敬称、敬语、敬词等等。礼貌行动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礼貌语言是一种有声的行动。在现代社会,使用礼貌用语,对他人态度和蔼,举止适度,彬彬有礼,尊重他人已成为日常的行为规范。
3.仪表 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服饰、体态等,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在古代,仪表包含表率和相貌。在现代,人们通常指仪表端庄、容貌俊秀、风度翩翩、举止潇洒。可见仪表美是一个人心灵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仪表美包含两个意思:①指人的容貌、形体、体态的协调优美。如体格健美匀称,五官端正秀丽,身体各部位比较协调,线条优美和谐,这是仪表美的基本条件;②指经过修饰打扮及后天影响形成的美;③指一个人高尚美好的内心世界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的外在体现,这是仪表美的本质。所以,美好纯正的仪表来自于高尚的道德品质,它和人的精神境界融为一体。端庄的仪表既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自尊、自重、自爱的一种表现。
4.仪式 仪式指行礼的具体过程或程序。它是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仪式是一种比较正规、隆重的礼仪形式。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或是组织开展各项专题活动过程中,常常要举办各种仪式,以体现出对某人或某事的重视,或是为了纪念等等。常见的仪式包括成人仪式、结婚仪式、安葬仪式、凭吊仪式、告别仪式、开业或开幕仪式、闭幕仪式、欢迎仪式、升旗仪式、入场仪式、签字仪式、剪彩仪式、揭匾挂牌仪式、颁奖授勋仪式、宣誓就职仪式、交接仪式、奠基仪式、洗礼仪式、捐赠仪式等等。仪式往往具有程序化的特点,这种程序有些是人为地约定俗成的。在现代礼仪中,仪式中有些程序是必要的,有些则可以简化。因此,仪式也有越来越简化的趋势。但是有些仪式的程序是不可省略的,否则就是非礼。总之,礼仪几乎包含了人们生活交往领域的各个侧面,从修养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道德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被界定成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标准做法、行为准则;从交际角度来看,礼仪既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从民俗角度来看,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通行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对他人表示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审美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种形式美,是人心灵美的必然外化;从传播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的技巧。
(二)礼仪的特征
礼仪是人们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演变而形成的。在现代礼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性,即文明进步性、共同共通性、复杂多样性、形式内容规范性和历史继承性等特性。
1.文明进步性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进步的结果,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类从盲目迷信、敬鬼神到崇尚科学、从战争到和平,都是在走向文明,走向进步。礼仪的文明进步体现在对人、对己的尊重;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体现在穿着适时得体,见人总是微笑着问候致意,礼貌交谈,文明用语等诸多方面。总之,礼仪是人们内心文明素质与外在文明修养的综合体现。
2.共同共通性 礼仪共同性是指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全体公民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共同的礼仪形式。社会愈发展,文明程度愈高,礼仪的共同性就愈突出。礼仪的共通性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尽管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地域不尽相同,但礼仪是全人类共同需要的,它早巳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人们彼此通过礼仪来表达情感和尊重。如问候、打招呼、礼貌用语、各种庆典仪式、签字仪式等等,都为全人类所共同接受,才形成了国际交往的礼仪。
3.复杂多样性 世界丰富多彩,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也五花八门、绚丽多姿。由于民族信仰、习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从语言的表达礼仪到文字的使用礼仪,从举止礼仪到规范化礼仪,从服饰礼仪到仪表礼仪,从风俗礼仪到宗教礼仪等,礼仪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比如在人们常见的国际交往礼仪中,仅见面礼节就有握手礼、点头礼、亲吻礼、鞠躬礼、合十礼、拱手礼、脱帽礼、问候礼等。礼仪可谓多种多样,繁纷复杂。有些礼仪所表达的方式和内容,在甲国家或地区与乙国家或地区可能截然相反。
4.变化发展性 礼仪并不是僵死不变的永恒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仪会不断变化发展的。它继承了历史上优秀的礼仪传统,摒弃和革除了显示人尊卑身份的跪拜礼仪,并随着新型礼仪的民主、平等关系的确建立,礼仪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此外,礼仪在运用时也具有灵活性。一般说来,在非正式场合,有些礼仪可不必拘于约定俗成的规范,可增可减,随意性较大。在正式场、合,讲究礼仪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双方已非常熟悉,即使是较正式的场合,有时也下必过于讲究礼仪规范,这较剥削阶级礼仪又是一大变化发展。
5.规范统一性 礼仪的规范性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待人接物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性,不仅约束着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使之合乎礼仪;而且也是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是衡量他人、判断自己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种尺度。礼仪的统一性是礼仪的内容形式的统一,即人在交际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礼仪的外在形式规范,而且还必须有它内在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艺术修养、个性品质修养。可见,内容是基础,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二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6.历史传承性 任何国家的礼仪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任何国家的当代礼仪都是在本国古代礼仪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礼仪是人们在社会长期共同的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经验结晶。离开了对本国、本民族既往礼仪成果的传承和扬弃,就不可能形成当代礼仪。这就是礼仪传承性的特定含义。作为一种人类的文明积累,礼仪将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的习惯做法固定下来,流传下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它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更替而消失。对于既往的礼仪遗产,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有扬弃,有继承,更有发展。
(三)礼仪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文明社会给人们营造一种安定、和谐的气氛,使人们在社会交际中自觉地遵守交往礼仪的基本准则,有助于社交礼仪的规范化,增强人们对礼仪的认识,加强礼仪在社会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1.遵守原则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共同利益要求,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地位高低、职位大小、财富多寡都应自觉地遵守,并自觉地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主要目的是使人们在交往中互相尊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这也是一种公德,即一个人公共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礼仪的简易化、人情化行为越被人们所接受,其对社会人际交往行为的渗透就越深入,对道德修养的依赖性也就越强。行为心表、言为心声是人所共知的。不懂礼仪知识,就不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不会取得事业的成功。2.尊重原則 孔子说:“礼者,敬人也”。尊重是礼仪的一个基本原则,它首先要求在自尊、自爱的同时,尊重他人的人格、劳动和价值,以平等的身份同他人交往;其次是尊重他人的爱好和感情,而不应强求他人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生活、行事。俗话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表达的是同一个含义。尊重应该是相互的,你尊重别人,别人自然会尊重你;你不尊重别人,你也就不会被别人所尊重。
3.真诚原则 真诚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态度。真诚是一个人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的有机统一。在交往中必须做到诚心待人、心口如一,而不能虚情假意、心口不一。待人真诚的人会很快得到别人的信任,否则不会取得别人的信任。在社交场合,并非每个人都能有优美的姿态、潇洒的风度、得体的谈吐,即使懂得该怎样做也不见得人人都做得十分完美。但是,只要以真诚为原则,并处处体现出来,使与你交往的每个人,都能感到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就能贏得友情、广交朋友。
4.适度原則 适度是指在施行礼仪过程中,必须熟悉礼仪准则和规范,注意保持人际交往的距离,把握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人们彼此间的感情尺度、行为尺度,以建立和保持健康、良好、持久的人际关系。
遵循适度原则亦有多方面的要求,首先应该感情适度。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阿谀。其次应该谈吐适度。在与人交谈时,既要诚挚友好,又不能虚伪客套;既要坦率真诚,又不能言过其实再就是应该举止适度。在与人相处时,既要优雅得体,又不能夸张造作;既要尊重习俗,又不能粗俗无礼。正如培根所言:“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
5.守信原則 守信就是指在交往中要遵守诺言,实践诺言。古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儒家直接把信用作为重要的美德(仁、义、礼、智、信)之一。信用是忠诚的外在表现,反映了一个人行为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在交往中,一个讲信用的人能够做到前后一致、表里一致、言行一致,人们可以根据他的言论去判断他的行动、预测他的行为,以促进交往正常发展。因此,守信许多礼仪都体现了守信用这个基本精神。如遵守约定的时间,遵守对别人的承诺,言必信、行必果,不失信于人。
6.宽容原則 所谓宽容指心胸宽广,忍耐性强。一个有着宽阔胸怀的人往往能做到宽容别人,易于博得他人的爱戴和敬重。正如孔子所言:“宽则得众。”
宽容是与民主、平等、独立相关的,是民主社会的伴随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的范围日益扩大,而社会节奏的加快、价值观的变迁、技术的发明、经济的活跃、思想的冲突都需要人们有更大的相容度,以接纳各种不同观点、不同现象及不同性格的人。
宽容原则包括:①严于律己。就是要树立一种道德信念,规范行为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自觉按礼仪规范去做,遵信守约,以礼待人。②宽以待人。就是要做到将心比心,多体谅他人。在交往中,每个人的思想、品格及认识问题的水平总是有差别的,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而要宽以待人,这样才能化解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冲突。③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对于日常交往中的一些非原则的琐事、小的摩擦不要斤斤计较。④有理时也要让人,得饶人处且饶人。
(四)礼仪的作用
讲究礼仪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也是一个人精神状态、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的反映。加强礼仪教育,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在社会交际中塑造良好形象,促进精神文明建没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古人云:“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和,身尚礼则身正,心有礼则心泰。”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世界各国和各民族都十分重视交往时的礼仪,始终把它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在我国的文化历史遗产中,有许多精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管子》中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将礼列为立国四精神要素之首。可见,礼仪是构成社会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是人们观察、了解精神文明的着眼点,也是纯净社会、清正风化的有效措施。
讲究礼仪的行为是文明行为,而文明行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和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行列,经济的步伐快步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提高民族的文明素质,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吸引更多的外资和促进国际间的贸易往来,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倡导文明礼貌,尊重关怀他人,要求人们做到内在心灵美与外在语言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才能使自己符合时代之礼,符合时代风尚的言行,唾弃社会文明陋习,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2.提高个人修养,完善个人形象 良好的个人习惯、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才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礼仪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人的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等良好的个人形象。我们通过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更好地展示个人良好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表现形式。
3.改善人际关系 礼仪是社会活动的润滑剂,是联络人们感情的纽带、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马克思说过“社会是人们交往作用的产物”。没有社交活动,人类的生活是不可想像的。人们参加社交活动,可以调节紧张的生活,建立友谊,交流感情,融洽关系,广结良友,增长见识,扩展信息,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交际环境。运用礼仪可以使人在交际过程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完善人际关系,取得事业的成功。
4.协调内外关系,塑造组织形象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与多元化的社会,人们不仅仅是需要进行个体间的交往,还必须进行群体间的交往,包括组织、团体间交往等。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内部关系的和谐,还要注重外部关系的协调;既要注意对个体进行礼仪教育,还应注意对整个组织、团体成员进行礼仪教育,这样才能使社会、组织、团体、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协调、和谐,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
组织形象常常是:整洁优雅的环境,宽敞明亮、井然有序的办公室,独具个性、富有哲理的价值观,色彩柔和的服饰,彬彬有礼的员工,富于特色的广告等。组织形象是通过组织员工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礼貌礼节、仪式及活动过程表现出来的。规范化礼仪可以激发员工对组织的自豪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