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澳关系日益紧密的背后,活跃着一群“东方犹太人”——潮人,他们与众多的华人华侨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不仅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也有力推动了中澳两国的经贸发展,成为两地沟通的重要桥梁。
亲睹澳大利亚潮人成长的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邱绍芳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潮人:潮汕乡亲遍布世界各地,以其勤劳刻苦的韧性、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团结互助的传统而著称,并以自觉遵守这些道德规范为荣。这使得潮汕人不仅能在任何地方立足,而且能获得成功,并永远保持对家乡对宗族的感情,把宗族观念拓展为爱国爱乡的思想和行动,始终留住自己的根。
大洋州的文化呈现多元融合的特征。在大洋洲的潮商主要聚集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正如这里的文化一样,潮商秉承了这里的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发展中,潮商总能给世界惊喜。
在澳洲,潮汕人大概占到华人总数的百分之十,月5-8万人,又以悉尼和墨尔本的超人最多,其实力也较雄厚,在这一地区中,潮人企业家人数最多。这两个地方的潮州会馆均耗资百万以上,建筑也别具特色,在华人社团里是规模和影响力都首屈一指,潮人在南澳大利亚和昆士兰也有数千人分布,这里的潮人同乡会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世纪之光
由于东南亚战乱,使当地民不聊生,人们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中。来自东南亚各国的难民相继迁移到澳大利亚、新西兰,其中极大多数是潮人,他们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澳大利亚各地落地生根。沧桑巨变不但没有磨灭他们的意志,还进一步造就了他们坚强的性格,激发他们要发奋图强,重头再来。到了是个世纪80年代中期,凭着祖辈相传的吃苦拼搏精神,他们从最基础的杂货、食品、贸易做起,很快在行业里处于领先。此后的20年里,澳大利亚潮人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企业家和著名侨领,周光明、周泽荣、林晋文、魏基成、董明光、郑松明、林炳文、郑通亮这些名字逐渐为中外华人所熟知。
事业上的成就没有改变这些人的桑梓情怀,他们虽然身处澳大利亚,却心系两地,多次对国内公用慈善事业捐款捐物,在国内外的慈善榜上屡屡可以见到他们的名字。在有关中澳两国的交流活动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活动中,他们不仅慷慨解囊,还亲自参与其中,献力献策。
新潮推涌
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很多家庭提前步入小康阶段,在此之后,中国内地掀起留学热,短短几年时间就有数万留学生前去澳大利亚求学。由于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他们大部分都留在了澳大利亚发展。澳大利亚潮汕青年联谊会会长许佳子就是这个时候来到澳大利亚并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当时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理论硕士毕业的许佳子也像众多的留学生一样,怀着闯荡世界的梦想来到澳大利亚。2001年他在澳大利亚注册成立了柏天奴有限公司,同时在国内建立服装生产厂,形成前店后厂的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现在“柏天奴”服装已经成为澳大利亚中高档服装品牌之一。彭忠诚、罗少雄、陈少伟、蔡高德、董威萳等,已经成长为澳洲新一代潮商代表。
融合一代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更为年轻的一代移居澳洲。新潮商本身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和专业技能,来澳大利亚后又继续学习语言,有的继续攻读学位。上个世纪后十年以电脑、互联网为标志的新经济兴起,地产业也回暖,这为新一代潮商创造了机会。他们开办独立的电脑公司、律师事务所,成为大学讲师、医生、高级技术人员……这些人已经开始向澳大利亚主流社会长期把持的领域进军。
如果说父辈潮商和新一代潮商已经融入到澳大利亚主流社会,那么,下一代的潮人则更为国际化,先天中西结合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成为“融合的一代”。
澳大利亚潮人来自不同地区,其子女近者一代,远者已经有三到五代甚至更多,他们大部分是先学英语,后学潮汕话和华语。不少潮人采取将孩子在澳大利亚、中国内地和香港轮流抚养的方式,让他们保持与潮汕文化的沟通与延续。由此也造就了他们“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本领。
这也许就是澳大利亚新潮人的未来缩影,将来更多的潮人游走在世界各地,在全球范围内做着不同的生意,而不是某一个区域,某一群人。
代表人物:彭忠诚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已经工作了几年的彭忠诚利用一次机会来到澳洲留学。出生潮汕地区的他从小就深受“小小生意会发家”传统观念的影响,初来澳洲他就抱着寻找生意的念头。几年后,这些念头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武汉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的他对电脑市场很敏感,当时华人经营电脑的还不多。1992年彭忠诚在悉尼大学附近找到一个店面,开起了电脑店。当时电脑行业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市场需求较大。他进口一些散件然后自己组装,受到消费者欢迎,很多大学生、教授都要来找他买电脑。
创业初期没有太多的资金,他就白天开电脑店,晚上去一个面包厂打工,一天大概只睡5个小时。但每个月的打工能挣到1800元澳币。这个收入基本可以维持电脑店的前期经营费用。半年后电脑店开始能赚钱了,彭忠诚才辞掉面包厂的工作。
当时电脑处在换代时期,每一次新技术出来都会引起市场反应。一次,台湾生产了一种CPI插口的主机板,仅有60块样板出来,澳洲市场得到两块。由于人缘好,彭忠诚拿到了其中的一块。他马上用这块CPI组装了一部在当时来说功能最先进的电脑。为了扩大影响,他主动联系澳大利亚最权威的《Australia personal computer》杂志,将产品送过去进行测试。杂志社对澳洲出现这样的新产品也感到非常高兴,他们很快就向消费者推荐了这款电脑。“也就那一次,把我们的名声给打响了。这在无形中帮我做了一次免费的广告,而且比真正的广告效果还要好得多。”现在说起来,彭忠诚还有一些兴奋。
采用了最新技术,电脑的价格也就很自然的上去了。最重要的是,杂志的这次推荐让彭忠诚的产品迅速进入悉尼主流社会,别人的电脑卖给家庭,他的电脑卖给军队、大学、大公司、大银行。在高峰的时候,一周能够卖出200台。彭忠诚成为悉尼最出名的电脑供应商之一。
随着市场的成熟,不少人留学生都在悉尼做起电脑生意。1994年开始,彭忠诚代理三星公司产品。当时三星还没有什么名气,他通过自己几年的网络积累,批发给留学生和当地经销商,开创了三星在澳洲发展的新局面。在三星的庆功会上,他成为上台领奖的唯一一位华人。
电脑市场的顺利并没有让他放松警惕,为了保证企业平稳发展,他提早进入多元化发展,先后进入地产、办公家具、酒楼以及防盗监控等行业。
2000年之后,世界科技股走低,澳洲的电脑店也随即进入低潮,很多电脑店都被迫关闭,彭忠诚的电脑店却依然生存得很好。这不仅因为他拥有很好的基础、信誉,还与后期多元化投资战略不无关系。
2006年,彭忠诚抽出部分资金到老家投资林业,他在汕尾一口气拿下4万亩林地种植澳大利亚桉树。首期8000亩林地已经于当年4月全部植苗。让他欣喜地是,这些树苗今年已经长到数米之高。
“树有生长周期,我们计划每年种八千亩,五年之后开始亦伐亦种,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到时建一个木筏加工厂,可能会把木材卖给中国国内的家私企业,然后把家具带到澳洲来。”
经常到国内考察也让他受到不少启发。由于澳洲还没有国内电脑城这种业态,他计划把这个概念引到悉尼,尝试一种新的生意模式。最近,彭忠诚正在悉尼奥运村附近筹建一个5000平方米的悉尼电脑城。“我是电脑商代理商,一部分商铺自用,一部分将出租出去。”彭忠诚自豪地说“我们想把物业的名气打出来,让悉尼人都知道有个悉尼电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