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宽为人温良,有廉知自将,善属文,然懦于武,口弗能发明也。时张汤为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宽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北地视畜数年。还至府,上畜簿,会廷尉时有疑奏,已再见却矣,掾史莫知所为。宽为言其意,掾史因使宽为奏。奏成,读之皆服,以白廷尉汤。汤大惊,召宽与语,乃奇其材,以为掾。上宽所作奏,即时得可。异日,汤见上。问曰:“前奏非俗吏所及,谁为之者?”汤言兒宽。上曰:“吾固闻之久矣。”汤由是鄉学,以宽为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宽为掾,举侍御史。见上,语经学,上说之,从问《尚书》一篇。擢为中大夫,迁左内史。
宽既治民,劝农业,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于得人心;择用仁厚士,推情与下,不求名声,吏民大信爱之。宽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收租税,时裁阔狭,与民相假贷,以故租多不入。后有军发,左内史以负租课殿,当免。民闻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繦属不绝,课更以最。上由此愈奇宽。
“译文”
兒宽为人温良,有清廉智慧,能自卫,善于文章,武功柔弱,口不能开发陈述(不善言辞)。当时张汤任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兒宽以儒生的身份处于其间,表现出不懂事理,不能做下等官吏,被任为从史,前往北地看守牲畜数年。回到府山,上报牲畜簿册。正遇廷尉碰到疑难奏章,已经多次退回,属吏不知如何是好。兒宽对他讲明写法,属吏便让兒宽写奏书。奏成,大家读了都十分佩服,告诉廷尉张汤。张汤大惊,召兒宽交谈,便赏识其才,任为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上报兒宽所做奏书,即时许可。次日,张汤见皇上。问道:“上次奏书非一般小吏所能做到的,是谁做的?”张汤说是兒宽。皇上说:“我本来早就听说他了。”张汤从此向往学问,让兒宽任上奏案件的属官,用古法律之义判决疑难案件,很受重用。到张汤任御史大夫,任兒宽为属官,提拔任侍御史。见皇上,谈经学。皇上喜悦,又问《尚书》一篇。提升为中大夫,提拔为左内史。
兒宽任治民职务之后,劝导农耕,减缓刑罚,治理狱讼,谦恭下士,致力于取得人心;择用仁厚之士,推求人情对待下属,不求名声,吏民极为信爱。兒宽表奏开六辅渠,定治水条令以扩大灌溉田地。收租税,根据季节收成裁定,不急征收,借贷与民,因此租多不入库。后有军役征发,左内史以欠租课名列最后,当免官。百姓听说他将被免官,都怕失去兒宽,大家出牛车,小家担挑,运送租粮的接连不断,交租税居首。皇上由此更加惊奇兒宽的才干。
“点评”
兒宽小时候勤奋好学,又很聪敏,所以学识日渐增长。后来专门研究《尚书》,并拜欧阳生为师。欧阳生也是千乘县人,是西汉今文尚书学——“欧阳学”的开创者。由于兒宽在研读《尚书》方面有一定造诣,被西汉的郡国(郡和诸侯国,同为西汉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选拔为博士。“博士”是古代学官名,武帝以后专门传授经学。兒宽担任博士后,又曾投到西汉大经学家、对《尚书》很有研究的孔安国门下,进一步研究尚书学。
不过,兒宽的家庭很贫穷,没有多余的钱财供他研究学问,兒宽只好自力更生,外出打工,维持学业。他曾给孔安国的弟子们当厨工做饭,还曾经被雇佣去耕田种地。他带着经书到农田里,每当休息的时候,就坐在田地旁认真地研读经书。因此,他的经书愈读愈精,经考试他做了掌故(汉代官名,掌管礼乐制度等旧事惯例),后来又当了掌管刑狱部门的一个小官吏。
兒宽待人谦虚温和,从不骄横自傲,而且廉洁不贪,秉公办事。由于他性情柔弱,缺少勇猛无畏的气势,也不善言辞,别人认为他是个懦弱书生,干不成什么大事业。
兒宽当小官吏的时候,其上司叫张汤,身为廷尉(官名,掌刑狱,为九卿之一)。张汤所在的廷尉府,更多的是使用那些懂得法律、刑狱的官吏。兒宽以儒生的身份在其中供职,没有分配好,专业不对口,不是搞法律的,自然不熟悉刑狱的门道,不懂得在衙署应做些什么事。张汤只好派他到北地管理牛羊。这一去达数年之久,积累了不少实际经验。
后来,兒宽回到了廷尉府,根据实际感受写了自己如何管理牛羊的文章,报告给张汤。恰巧这时,张汤审理一个重大案件,向朝廷写了材料,报告情况。武帝看了奏文,认为有关这个案件的许多问题没有讲清楚,便把材料退了回来,要求重写。廷尉府的官吏不知怎么写为好,正为此事弄得愁眉不展。
兒宽详细了解了这个案件的情况,向廷尉府起草文件的官吏诉说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应该如何写这个奏章。官吏们一听,觉得兒宽讲得很有道理,就委托他来起草这个奏章。
兒宽是个很有文才的儒生,又经过实际的锻炼,增长了才干,因此他很快便写出了这份奏章。官吏们读了,个个称赞不已,非常敬佩他。于是,他们把他的情况和奏章,报告给了张汤。
张汤看了兒宽的奏章,同样折服于他的才能,于是召见,询问他许多关于刑狱和写文章方面的问题,兒宽对答如流,处处讲得有道理。张汤很赏识他的文采和能力,便让他做廷尉府椽史一类的官。可见,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苦读十年寒窗,没有白读。
张汤把兒宽所撰写的奏章,呈给汉武帝,武帝阅后准奏。
过了几天,武帝召见张汤,问道:“你所递奏章,绝不是一般官吏所能撰写出来的,不知出自哪一位高手?”
张汤回答:“是本府兒宽所写。”
武帝说:“朕对兒宽的文采和名声早有所闻。”
由于兒宽的奏章写得好,受到武帝的赞许,张汤便委任他为专门草拟刑狱诉讼文件的刑法官吏,按春秋古法的标准判决案犯。从此,兒宽在廷尉府中很受张汤重用,办了不少刑案,伸张正义,惩处奸邪,令贪官污吏胆战心惊。
后来,张汤擢升御史大夫,兒宽被提拔为椽吏,又升为侍御史。
有一次,汉武帝召见兒宽,君臣之间谈论经学。兒宽主张应该以儒学治天下,他的高谈阔论,让汉武帝很喜悦。汉武帝还专门就《尚书》中的内容,与兒宽切磋学问,君臣之间谈得十分投机。这以后,兒宽晋升中大夫,调迁为左内史。
兒宽在任上,很有治国安民的办法。他规劝农民要勤奋耕作,大力发展农业。他认为有了粮食,就可避免因饥荒造成的社会动荡。在法制方面,他对诉讼案件认真审理,秉公断案,从来不乱用刑法,以避免冤案。他说:“要体恤人们的疾苦和灾难,为官清明才能得到民心的支持。要选择善良宽厚之士做官,关心自己的下属。这样做,就会得到官吏与百姓的拥护。”
兒宽曾向武帝上奏章,建议在已有的郑国渠的上游南岸,开挖六道支渠,以灌溉周围的土地,发展农业。兒宽的建议被批准实施,后世还留下六渠的遗迹。他还主张,应该制定水利法,以保障农民依法灌溉土地。
兒宽的确是一位体国恤民的勤政官吏。他看到一些贫困百姓在青黄不接的季节,生活无法维持,难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了解决农民的困难,就借贷与民,并且还减少农民的田租赋税。不久,朝廷考核官吏,兒宽因把粮食借贷给老百姓,并且收入的田租又少,考核官认为他的政绩太差,为国家的贡献小,就要免去他的官职。
当地的老百姓知道了这一情况,甚怕他离去,于是争先恐后地为官府交租。当时,有的赶着牛车,有的肩挑重担,送粮的道上络绎不绝。结果,上交的粮食很快超过了收租的限额。由于兒宽很得民心,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和保护,结果他的官职没有丢掉。
汉武帝知道了老百姓拥护兒宽的情况后,就对他更加宠信。
兒宽后任御史大夫,武帝又命他编写新历法。他接受任务后,感到这件事情意义大,责任重,就和史学家司马迁、天文学家落下闳等合作,共同编写《太初历》。《太初历》修成后,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使用,用到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首次把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可供参考。《太初历》的创制,有着兒宽的智慧和功绩。
§§第三十七章 《汉书》卷五十九张汤传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