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馀,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馀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上不报,数岁乃置式。式归,复田牧。
(二)
会吕嘉反,式上书曰:“臣闻主愧臣死。群臣宜尽死节,其驽下者宜出财以佐军,如是则强国不犯之道也。臣愿与子男及临菑习弩博昌习船者请行之死,以尽臣节。”上贤之,下诏曰:“朕闻报德以德,报怨以直。今天下不幸有事,郡县诸侯未有奋繇直道者也。齐相雅行躬耕,随牧蓄悉,辄分昆弟,更造,不为利惑。日者北边有兴,上书助官。往年西河岁恶,率齐人入粟。今又首奋,虽未战,可谓义形于内矣。其赐式爵关内侯,黄金四十斤,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元鼎中,征式代石庆为御史大夫。式既在位,言郡国不便盐铁而船有算,可罢。上由是不说式。明年当封禅,式又不习文章,贬秩为太子太傅,以兒宽代之。式以寿终。
“译文”
(一)
卜式,河南人。以耕种畜牧为业。有小弟,弟长大后,卜式从家中分出居住,只取羊百余只,田宅财物尽给弟弟。卜式在山上牧羊十多年,羊多到千余头,于是便买下田宅。而其弟则倾家荡产,卜式立即又分给弟弟财产,如此有多次。
那时候汉朝正在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卜式上书,愿意捐出一些家财帮助边疆。上级(皇帝)派人问卜式:“你想做官吗?”卜式说:“我自小牧羊,没有学习做官,不想做。”使者说:“你家里有冤情,希望说出来吗?”卜式说:“我生来跟人没有争斗,同乡的人贫穷,我救济他们,不善良的人,我教育他们,去到哪里,人们都顺从我,我又怎么会有冤情呢?”使者说:“那么,你想要什么呢?”卜式说:“皇上讨伐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该以死明节,有钱的人应该捐出来,这样的话匈奴就可以灭掉了。”使者听见了,告诉了丞相弘。弘说:“这不是人之常情,不守规矩的臣子不可以用他,使法令混乱,希望陛下不要允许。”皇上不判罪(领情),(囚禁了)几年后放了他。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二)
适逢吕嘉造反,卜式上书说:“我听说皇帝因为臣子羞愧而死。群臣应该尽力以死明节,才能低下的人应该出财以辅佐军队,这样就是强国都不能侵犯的规律(道理)。我愿意跟儿子到临菑学习弓箭、到博昌县学习开船,同他们请求前往前线,以死来表明臣子全部的气节。”皇帝认为贤能,下诏说:“朕听说用德行来报答德行,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现在天下不幸出事了,郡县诸侯都没有奋力(发扬)正直之道的。齐相(卜式)向来对农事亲力亲为,尽心尽力进行畜牧,常常分给兄弟,再行创业,不为利益迷惑。从前北边有动乱,(他)上书帮助官府,以前西河收成不好,带领齐地的人缴纳粮食。现在又带头参军,虽然未开战,可称得上是(高尚的)道德在内心啊!(内心有高尚的品德)。汉武帝为了表彰他,下诏拜卜式为中郎官,赐爵左庶长,赏田十顷,布告天下,用来使其尊贵显赫,用他的良好品德教育、激励天下人。
元鼎(前116—前111年)中期,征召卜式代替石庆为御史大夫。卜式上任后,说国家不便盐铁而船有算赋,可以废除。皇上由此不喜欢卜式。元封元年应当封禅,卜式又不擅长写文章,便被贬秩为太子太傅,由兒宽代卜式的职位。卜式最终得享天年。
“点评”
《史记》《汉书》记载了一个忠君爱民的道德模范,名叫卜式。在当时,乃至现代,卜式的所作所为都堪称爱国的典范。史书记载了几个故事。
卜式是河南人(今洛阳附近),以种田、畜牧为业,算是个庄园主家庭。年轻时父母双亡,他含辛茹苦地把年幼的弟弟带大。弟弟长大成人,依法应自立门户。分家产时,卜式把住宅、田地、财物全都分给弟弟,自己只留了一百多只羊。十几年后,他的羊群已发展到上千只,还置办了田产,富甲一方。而他弟弟则败光了家业,沦为贫民。卜式只好用自家的家产,一次次地接济弟弟。
当时,汉王朝与匈奴正在开战,国库空虚,财政紧张。卜式便向朝廷上书,表示愿意捐出一半家产支援前线。那时的富人们为了逃税避税,都在想方设法隐匿财产,卜式的做法让人无法理解。于是,汉武帝便派使者去问卜式:“你这样做,是想当官吗?”卜式回答:“臣自小种田放牧,不懂得做官的学问,不想当官。”使者又问:“难道是家里有什么冤屈,打算上告吗?”回答:“臣平生不与人争。对同乡的穷人,我借给他钱粮,帮他渡过难关;对行为不端的人,我尽力教导、矫正他,让他走正道。我居住的乡里,人们都追随我、尊敬我,怎么会有冤屈呢?”使者更奇怪了:“那你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卜式回答:“天子派兵出击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效命沙场,有钱的人应捐资助战,这样匈奴就可以被消灭了。”汉武帝听了使者的回话以后,问丞相公孙弘此事该如何处理。公孙弘说:“这不符合人之常情。朝廷不能因不守常理的人而乱了法度,请陛下不要答应。”此事便没了下文,卜式则继续在乡下放羊种地。(“上不报,数岁乃置式。式归,复田牧。”另一种说法是,皇上领情,囚禁了几年后放了他。卜式回家,又到田里牧羊了)。
过了一年,匈奴浑邪王率众归顺汉朝。为了奖励和安置这些匈奴人,朝廷耗资巨大,府库为之一空。转年,赶上天灾,贫民流离失所,全靠政府救济生活。卜式主动拿出二十万钱(相当于一千户农民一年的租税)交给河南太守,用来赈济灾民。官府向朝廷上报富人资助贫民的名册,里面有卜式的名字。汉武帝看到名册,想起从前的事,说:“这就是打算捐出一半家产给朝廷的那个人。”于是重赏了卜式。卜式又把皇帝的赏赐悉数捐献给官府。汉武帝认为卜式是忠厚长者,把他召至京师,赐给爵位田地,拜为中郎。并诏告天下,让天下百姓都来学习他。
开始,卜式不愿进京为官。汉武帝就说:“我在上林苑里养了很多羊,请你去管理它们。”卜式这才答应进京。当了郎官的卜式,穿着布衣草鞋,整日在上林苑牧羊。一年过去,他饲养的羊不仅膘肥体壮,而且种群也繁衍增多了。武帝看了称赞不已,询问其中的窍门。卜式说:“不仅是放羊,治理百姓也是这样。按照天然习性管理他们,清除不良之徒,不让他祸害种群。”汉武帝觉得有道理,对他的话很惊奇,就尝试着让他做地方官。卜式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得到百姓赞誉。武帝觉得卜式质朴、忠厚的品德很难得,就拜他为齐王太傅,后又提拔他做了齐国相。
不久,南粤吕嘉造反,朝廷准备发兵平叛。卜式主动上书请战,要求带领儿子和齐国训练的善射、习船的健儿到军前效力。武帝非常高兴,封他为关内侯,赐黄金田地,并布告天下,欲使天下之人效仿。元鼎五年(前112年),任命卜式为御史大夫(副宰相)。
卜式在中央任职期间,发现朝廷施行的盐铁官营、(向商人)征收车船税、运输等财政措施存在种种弊端,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便大胆提出反对意见。因这些政策都是汉武帝首肯的,卜式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引起了汉武帝的不满。原封元年(前110年),朝廷议封泰山,卜式不擅长文章典故,态度不积极,被贬为太子太傅,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史料对卜式的记载就这么几件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卜式的为人。
根据历史记载分析,卜式虽父母早亡,但家有田宅牲畜,羊至百数,是个小康之家。由此推断,他应该受过比较正规的教育,至少算得上半个读书人。从出身背景看,早期的卜姓大都出自卜人(卜筮官)世家,而卜人本身就是通晓历史典故的知识分子。卜式家居河南,地处三晋,或许他是孔子弟子卜商(子夏,曾居西河)之后,班固著《汉书》,将卜式与同期的大儒公孙弘、兒宽合传。公孙弘通《春秋》,兒宽治《尚书》,二人均以儒学知名。卜式的行事风格和价值取向应属儒家无疑。
汉武帝是把卜式作为忠君爱国的道德模范来树立的。所以,卜式的善举总是被“布告天下”,希望天下百姓乃至王侯将相、达官贵人都来效仿。但是,汉武帝的正面引导总是得不到他所期望的回应,因而他不得不使出一些阴损招数来聚敛财富,推行新政。如发行皮币向诸侯王圈钱,借酎金事件废黜106个诸侯,颁布告缗令打击偷税避税的商贾大户和中产阶级。卜式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国家有难,身为臣子理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但是,这种质朴、率真的品性在社会上是难得一见的。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用现在的说法是“无利不起早”。没有好处的事情,谁干?付出不图回报,谁信?这种建立在追名逐利基础之上的思维方式,从遥远的古代一直流传至今。所以,一心行善的陈光标总是被人们误解、质疑!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走入官场的卜式,并没有染上绝大多数官僚都无法避免的官场病:对上阿谀逢迎,处世明哲保身。他不仅在治理地方时,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才干,更是在进入国家最高领导层后(位列三公),依然保持着质朴、率真的秉性。对盐铁官营、车船税、运输等财政措施存在的弊端,别的大臣未始不知。但是,这些措施是当朝炙手可热的宠臣张汤、桑弘羊等倡导实施的,汉武帝是他们最大的后台。卜式对这些措施公开异议(某些观点今天看来,仍不无道理),明摆着会引火上身。封禅泰山耗费巨资,导致天下骚动,本是好大喜功的汉武帝的旨意。多少人期望借泰山之力得到好处,太史令司马谈竟因不能参与封禅大典,忧愤而亡。卜式即使“不习文章”,以他位列三公的地位,随便找个“经学博士”代拟一份“锦绣文章”,说不定能带来偌大好处,卜式“不习文章”,其意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