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汤为御史大夫七岁,败。
河东人李文,故尝与汤有隙,已而为御史中丞,荐数从中文事有可以伤汤者,不能为地。汤有所爱史鲁谒居,知汤弗平,使人上飞变告文奸事,事下汤,汤治论杀文,而汤心知谒居为之。上问:“变事从迹安起?”汤阳惊曰:“此殆文故人怨之。”谒居病卧闾里主人,汤自往视病,为谒居摩足,赵国以冶铸为业,王数讼铁官事,汤常排赵王。赵王求汤阴事。谒居尝案赵王,赵王怨之,并上书告:“汤大臣也,史谒居有病,汤至为摩足,疑与为大奸。”事下延尉。谒居病死,事连其弟,弟系导官。汤亦治它囚导官,见谒居弟,欲阴为之,而阳不省。谒居弟不知而怨汤,使人上书,告汤与谒居谋,共变李文。事下减宣。宣尝与汤有隙,及得此事,穷竟其事,未奏也。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至前,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丞相谢,上使御史案其事。汤欲致其文丞相见知,丞相患之。三长史皆害汤,欲陷之。
始,长史朱买臣素怨汤,语在其传。王朝,齐人,以术至右内史。边通学短长,刚暴人也。官至济南相。故皆居汤右,已而失官,守长史,诎体于汤。汤数行丞相事,知此三长史素贵,常陵折之。故三长史合谋曰:“始汤约与君谢,已而卖君;今欲劾君以宗庙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汤阴事。”使吏捕案汤左田信等,曰汤且欲为请奏,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及它奸事。事辞颇闻。上问汤曰:“吾所为,贾人辄知,益居其物,是类有以吾谋告之者。”汤不谢,又阳惊曰:“固宜有。”减宜亦奏谒居事。上以汤怀诈面欺,使使八辈簿责汤。汤具自道无此,不服。于是上使赵禹责汤。禹至,让汤曰:“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灭者几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状,天子重致君狱,欲令君自为计,何多以对为?”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者,三长史也。”遂自杀。
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它赢。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上闻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乃尽按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出田信。上惜汤,复稍进其子安世。
“译文”
张汤担任御史大夫七年,垮台了。
河东人李文曾经跟张汤有嫌隙,后来担任了御史中丞,多次从宫廷文书内容发现可以用来害张汤的问题,不给他留一点余地。张汤有个喜爱的属吏叫鲁谒居,知道张汤为此愤愤不平,指使一个人上紧急奏章告发李文的坏事。这事下交张汤处理,张汤审理判决杀掉了李文,而张汤内心知道这事是鲁谒居干的。皇上问道:“上书告发紧急事件的线索是怎样发生的?”张汤假装惊奇地说:“这大概是李文的熟人怨恨他。”后来鲁谒居患病躺在乡村的房东家里,张汤亲自前往探望病情,替谒居按摩腿脚。赵国人以冶炼铸造为职业,赵王多次为政府设置铁官的事打官司,张汤常常打击赵王。赵王寻求张汤不想让人知道的事。鲁谒居曾经检举赵王,赵王怨恨他,于是一并上书告发:“张汤是大臣,小吏鲁谒居有病,张汤竟至于给他按摩腿脚,怀疑他和鲁谒居一起干了大坏事。”这事下交廷尉处理。鲁谒居病死了,问题牵连到他的弟弟,他的弟弟被关押在导官署。张汤也到导官署审理别的囚犯,看见了鲁谒居的弟弟,想暗地里帮他的忙,而假装不理睬他。鲁谒居的弟弟不懂事,怨恨张汤,派人上书告发张汤和鲁谒居密谋,共同告发李文。遣事下交减宣处理。减宣曾经和张汤有隔阂,等到他接受这件事,把这件事追查得水落石出,没有上奏。恰逢有人偷挖汉文帝陵墓埋的殉葬钱,丞相青翟上朝,跟张汤约定一起谢罪,到了皇上面前,张汤想到只有丞相按四季巡视陵园,应当谢罪,与我没有干系,就没有谢罪。丞相谢罪后,皇上派御史查办这件事。张汤要按知情故纵的条款处理丞相,丞相忧虑这件事。丞相手下三个长史都忌恨张汤,想要陷害他。
起初,长史朱买臣向来怨恨张汤,事见《朱买臣传》。王朝是齐地人,凭儒学做到右内史。边通学纵横捭阖术,是个刚强暴烈的粗汉子,官至济南国相。他们从前地位都在张汤之上,不久丢了官,代理长史,委屈服事张汤。张汤多次兼理丞相职务,知道这三个长史一向骄贵,就时常欺侮压抑他们。因此三个长史一起谋划说:“起初张汤相约跟丞相向皇上谢罪,接着又出卖丞相;如今想要拿祖宗的事来弹劾丞相,这是想取代丞相罢了。我们知道张汤的隐秘勾当。”于是派法官逮捕审查张汤的属下田信等人,说张汤将要奏请皇上,田信常常先知道那些事,因而囤积物资发了财,与张汤分赃,以及其他坏事。有关这些事情的供词很多都传播开来。皇上问张汤道:“我所做的一些事,商人们常常预先知道,越发囤积那些物资,这好像有人把我的打算事先告诉了他们似的。”张汤不谢罪,又假装惊讶道:“好像有。”这时减宣也上奏关于鲁谒居的事情。皇帝果真认为张汤心怀奸诈,当面撒谎,派八批使者按文书所列罪状逐一责问张汤。张汤都自称没有这回事,拒不交代。于是皇上派赵禹责问张荡。赵禹来到,斥责张汤说:“您怎么不识身份!您办理案件灭门绝族的有多少人家了!现在人家说您的问题都有具体情状,天子很不愿意让您入狱,想让您自己想办法,何必多对证呢?”张汤于是写报告说:“我没有些微的功劳,出身文书小吏,陛下宠幸让我担任三公,没有办法补救罪责。然而策划罪名陷害我的,是三个长史。”便自杀了。
张汤死后,家产价值不超过五百金,都是所得俸禄和赏赐,没有别的家业。兄弟们和儿子们想要隆重地安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张汤作为天子的大臣,遭受恶语污蔑而死,怎么能隆重地安葬呢!”于是用牛车装载尸体,有内棺而无外椁。皇帝听到这件事,说道:“不是这样的母亲不能生出这样的儿子。”于是追究杀掉了三个长史。丞相青翟自杀了。从狱中放出田信。皇上怜惜张汤,又不断地提拔他的儿子张安世。
“点评”
赵王刘彭祖以精通法律,擅长商贸著称,在那个时代来说,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他又以阴险狡诈著称,他曾告过汉帝的两个大臣,一个是主父偃,一个是张汤,最终都导致了被告的死亡。但我们发现他每次告状都是一些小罪,是罪不至死的,比如告主父偃受贿,这不是死罪,告张汤与鲁谒居关系亲密,疑有大奸(大阴谋),这些都不是死罪。而且他的本意也不一定要置被告于死地,但是为什么这些被告偏偏就死了呢?
鲁谒居是张汤的心腹官吏。一次,鲁谒居生了病,当时身为御史大夫的张汤亲自去看他,甚至为他按摩(为谒居摩足)。这件事情被赵王刘彭祖知道了,赵王因为铁矿开采与冶铸的事情,经常产生纠纷诉讼,但总是受到张汤的排斥,所以心里一直郁闷,于是就逮住这个机会,上书告状。其实他告这个状,有点莫须有的味道,仅仅是怀疑,怎么能够确定张汤犯了什么罪呢?作为被告,鲁谒居病死后,他的弟弟被抓了起来,等候审讯,本来如果不能确定是什么“大奸”事,以张汤的地位和能耐,鲁弟弟会很快获释,一切会风平浪静,但没想到节外生枝,出了点意外。
赵王只是随意地撞了一下钟,但没想到居然撞响了。原来张汤与鲁谒居之间,果然埋藏着阴谋,张汤与鲁谒居曾经联手制造了冤案——李文冤案。李文是河东郡人,官拜御史中丞(仅次于御史大夫的官职)。李文和张汤两人关系极差,李文常常不按张汤的指示办事,且处处跟他作对,抓他的小辫子,总想扳倒他。于是张汤的心腹官吏鲁谒居就派人告李文的状,落到张汤手里,张汤就借故把他处死了。后来汉武帝问起,张汤实知是鲁谒居所为,却说那是因为李文的故人跟他有仇,告的这个状。这摆明了是个冤案,竟不了了之。再加上鲁谒居病死后,更是死无对证,但没想到的是鲁谒居的弟弟把整件事情供了出来。
原来鲁谒居的弟弟被抓起来后,本希望通过张汤的关系得到赦免,当时正遇到张汤因其他案子在监狱中露面,但对他看都不看一眼。于是心怀怨恨,就和盘托出了。而这件案子移交到了张汤的一个不友好的同事减宣的手中。减宣跟张汤本就有过节,所以就深入调查,只是暂时没有上奏。不过李文冤案只是张汤制造的众多冤案的一个而已。如果仅以此案,张汤未必就会被处死刑,接下来的一件事情,则是致命的。
就在减宣还在加紧办案的时候,又发生了另一件事,有人“盗发孝文园瘗钱”。皇帝爷爷的陵寝被盗,这在帝王时代可不是一件小事。对陵园建筑或其他部分有所损伤都是要被处死的,更何况盗墓。于是丞相庄青翟约张汤一起向皇帝请罪。这本是三公分内之事,但没想到了皇帝面前,张汤突然变卦,结果丞相请了罪,张汤却没有请罪。不仅如此,他还趁机落井下石,想借此机会扳倒丞相。本来现任丞相只是“充位而已”,天下事皆决于汤,但是张汤希望有一个正当的名分,如果庄青翟倒了,这个位置不是他的,还会是谁的呢?
丞相非常惊恐,丞相手下的三个长史(部长级高官)本来就看不惯张汤,于是纷纷为丞相出谋划策。
这三个长史,一个是会稽人朱买臣,曾经跟庄助都是汉武帝身边的红人,高级参谋。那时张汤还不过是个小官,对朱买臣等人是毕恭毕敬的。后来张汤做了廷尉后,治淮南狱时,强烈要求处死跟淮南案有牵连的庄助和伍被,本来这两人是汉武帝准备赦免的,但张汤强烈要求处死他们,于是庄助就被处死了。庄助是朱买臣的好朋友,对买臣有举荐之恩,所以从那以后朱买臣对张汤就怀恨在心。后来张汤做了御史大夫,朱买臣宦海沉浮,沦落为丞相府的长史,这一地位倒置后,张汤对朱买臣经常无礼,买臣对他更加怨恨,常常想找机会弄死张汤。另外两个长史王朝、边通都曾多次受张汤欺辱。于是丞相府的人结成了倒汤阵营,他们将怎样对付张汤呢?
他们抓住了张汤的一个心腹田信。告张汤私自泄露国家商业机密,囤积国家紧缺物资,参与分赃。还有其他一些坏事。皇帝听说后,当面质问张汤:“我所制定的政策,商人们都先知道了,是有人预先告诉他们的吧?”张汤听后不请罪,后来又假装不知道,说“恐怕是有的吧。”这个时候,减宣也上奏了李文冤案等事,更加坐实了张汤的怀诈面欺。于是皇上派出很多使者去审讯他,但张汤总是抵赖。
最后,武帝派跟张汤齐名的酷吏赵禹去责备他。赵禹就把话挑明了:“你怎么这么不知道天高地厚?你所制造的冤案还少吗?不知枉杀了多少人,现在别人都是有证据的,你罪状确凿,圣上多次派人审讯你,只是想让你自行了断,你又何必一再狡辩呢?”于是张汤就自杀了。自杀前张汤给皇帝上了一道谢罪书。他说:“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为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者,三长史也。”
张汤之死,从赵禹的话看,是皇帝要他死,因为他罪行太多,罪大恶极,已经到了纸包不住火的时候。但皇帝在给他台阶下,让他自行了断,而不是像主父偃一样族诛,这可以看出汉武帝还是足够照顾他的。从张汤的上书看,他认为是三长史陷害他,要他死。其实他最大的死因,一方面在树敌太多,但最根本的,还是他跟汉武帝争利,并且当面欺骗汉武帝,引起了汉武帝的极端不满,在他之前丞相李蔡就是因为霸占良田被问罪而死的。所以汉武帝才下决心要治他的罪,一再派使者来审讯他。张汤之所以不自杀,其实抱了一线侥幸的心理,没想到被赵禹直接点破了。那他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就是临死也要找个垫背的,他没有找减宣等人,而是把目标锁定在三长史的身上。因为三长史的证据对他来说才是最致命的,而且皇帝也能够答应他的请求。特别是张汤的母亲坚持薄葬来要挟朝廷,最终使得三长史伏诛,丞相庄青翟自杀。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的斗争,最终是鱼死网破的下场,但汉武帝总是赢家。张汤之死正如主父偃的死一样,是为了缓和中央与藩国的矛盾以及当时的主要经济矛盾而做出的牺牲。不诛张汤,无以谢天下。张汤的淮南大案,导致了淮南、衡山、江都等藩国的撤销。赵王的出手无疑代表着藩国对中央的一次反抗,当然他的力量也是比较微弱的,他的告状也并不具备致命的杀伤力。但他的反抗表达了当时藩国对中央政策的声音。这是一个信号,汉武帝敏锐地捕捉了这种信号,然后果断地做出了处理。
当然,对张汤最致命的一击,在于朱买臣等人的举报。这次举报使张汤的奸诈完全暴露出来,而朱买臣之所以这样做,跟汲黯的反对是完全不同的。汲黯是出于对朝廷的忠诚,而朱买臣是出于对朋友的情义。他的朋友庄助,死在张汤的代表作“淮南大案”中,所以,即使张汤是大忠臣大贤人,恐怕朱买臣也会对他痛下杀手。
§§第三十八章 《汉书》卷六十杜周传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