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为什么是“内经”?道理显而易见,就是要我们懂得,生命的健康无须外求,都在内部。简单理解,就是说人生病了,怎么去治疗?并非是简单地吃药,而是要寻找到内部的不平衡,找到发病的根本原因。想想,我们古代有多少皇帝四处去寻找仙丹,以求长生不死。可根据统计,历史上有20多位皇帝都是吃了仙丹草药而死的。他们就是走偏了,养生不是靠那些仙丹、那些草药,那都是外求,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现代的人,更是不懂得这个道理,生病了,为了好得快,立刻大量服用西药。发烧就吃退烧的,头痛就吃止痛的。现代化的医院和四处可见的昼夜药店,已经让我们忘记了内求,忘记了我们的健康是需要自己把握的。
在中医里有个术语:“诸病于内,必形于外。”同样的道理,我们分布在体外的很多穴位,也能作用于内。例如,胃痛这样的小毛病,最有效果的就是按摩胃经上穴位——梁丘、足三里、丰隆、下巨虚这四个穴位。对于急性的胃痛,马上按压梁丘穴,就能立即止痛。再比如,有些男性工作压力一大就会觉得胸口发闷,气短,去医院检查也往往没有结果,但是难受的感觉却挥之不去。这里就用得上三焦经的消泺穴,它位于人体的手臂外侧,在清冷渊穴与?会穴连线中点处。按压这里能够缓解头痛,肩背痛、还能缓解胸口憋闷的迹象。这些是什么?这些都是内求的过程。
病,是什么?其实就是失衡,身体的失衡,心灵的失衡。我们可以吃药,可以用药物来作些基础的、快速的调整,但深层的、内在的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完成、去保养。这才是养生,才是获取健康最根本的东西。
中医要求人内观,向内看、向内求。为什么呢?就是要我们自己关注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生命就在自己的手中,更是在自己内心之中。光是从外界寻求帮助,那是不够的,养生就是要我们自己向内寻求。说到这些,可能读者要问,中医不就是治病吗?其实,中医远非治病这么简单。养生,其实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更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思。我们养生,养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我们的心。这是一个整体的东西,不是哪个地方,哪个方面。
举个例子,很多人嫌中医效果慢,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甚至出现了对这门医学的怀疑。比如,有人问:“为什么都是经络上的按摩,有些人却效果显著,有些人却无动于衷?”其实,探究其中的奥秘,很简单,就是“身临其境”。当自己按摩的时候,自己的手就像是自己的内心,要不断地与身体交流、沟通,彼此体会。我们说内观,不仅是身体,当然还会涉及我们的心。内观,然后静心澄志,精神内守,也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好处。
亚健康其实“亚”掉的并非只有身体,在日常生活里,我们都忙于去做很多事情,却忘记了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久而久之,必然亏欠了。对身体一味索要,没有做到真正的养,没有试着去体会,去内观、去向内部探索。一旦遇到自己不明白的,看不到的,感觉不清楚的,就立刻用所谓的现代科学去否定它,或者是在有些想起来的时候简单地去尝试一下,觉得没有立即看到效果也粗鲁地否定它。这是什么?其实还是人们习惯了外求的方式,这也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造成的一些连锁反应。
比如说,一个朋友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晚上出现腿部抽筋,医院说这是缺钙,他就赶快买了进口的高级钙片来补。一段时间过去了,没什么效果,腿还是抽筋。其实,补钙是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应该内求,应该想想身体出现这种情况,到底想说明什么。说明什么呢?有经验的中医就会告诉你,这是脾经出了问题,脾经阻塞了,你吃再多的钙也根本无法吸收。要解决它很简单,每天按摩大都、商丘两个穴位各3分钟,就解决了。果然,这个朋友坚持了一段时间,腿抽筋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所以说,吃药只适用于猛症,对于这种日积月累身体的疲惫,我们必须懂得去内观,若仅看到腿在抽筋就盲目地补钙,那就根本找不到问题的根源,解决不了身体的状况。
还有些人,平常总是在酒桌上谈生意,应酬很多,抽烟喝酒,经常熬夜,时间长了肝当然就有些虚弱。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被痛风困扰。痛风,其实说到底就是人体的肝功能弱,身体里的毒不能及时排出,淤积时间一久,人就容易患痛风。很显然,这也是需要内观、内求的病症,要是仅仅从哪儿疼简单地去解释,恐怕依旧不能看出身体真正“所思所想”吧。
很多人因为自身的优秀,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对他人要求也很严格,甚至有时固执己见。可以说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的所有事物都保持着一种脱离了现实的尽善尽美的要求,这种情绪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国人说过犹不及,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求内观,向内部去看去听,但这绝非是要求我们一味苛求。心理学上,把做人做事的标准定得过高,高到不切合实际,而且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的心态称为完美主义。可是没有“瑕疵”的事物在这个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是劳而无功。可见,我们说内观不仅仅是对身体的一种自我观察,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性格上的自我觉醒,我们谈养生,就是要调节身心,达到平衡,在和谐中找到健康。
一些手部穴位的保健作用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横纹中,仰掌握拳时中指尖所指处。按摩此穴可以治疗癫痫、呕吐、口臭、呃逆、口舌生疮等。
鱼际穴:位于第一掌骨中点。按摩此穴可理气、清肺利咽喉,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性扁桃体炎、小儿疳积及咳嗽、咳血、头痛等。
少府穴:握拳小指尖下即是。按摩此穴可以治疗心痛、心烦、心悸、遗尿、小便不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