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的老伴去世了,他痛不欲生,终日以泪洗面,虽然一家人已经为其办完了丧事,但李大爷却总是不相信老伴会这样永远地离开自己,夜里常常梦到老太婆又回来了。他每天都要到老伴的墓前为她送饭,还一边吃饭一边和老伴“聊”天。太阳大了他就砍些树枝为她遮阴,下雨了他就打伞为她挡雨。他经常在老伴面前泣不成声,说自己哪些事情对不住她。没过多长时间他也病倒了,躺在床上茶饭不思,不肯见人,也不肯看病吃药,身子逐渐消瘦和衰老起来。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像李大爷一样,在经过了几十年的人生风雨,本该与老伴携手安享晚年,却痛失相依为命的伴侣,这对老年人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
我国60岁以上丧偶老人有4500万,占独身老人的90%以上。丧偶对老年人造成的压力排在了所有压力事件的第一位。老年人在生理衰退的同时,心理防御和心理适应能力也相应减退,一旦遭遇老伴亡故这样的生活事件,便不易重新建立心理平衡。在丧偶之后的6个月内,他们的机体免疫功能可下降到原来的1/10,很容易诱发各种心身疾病或使原有疾病恶化甚至导致死亡。有资料报道,在近期失去配偶的老年人因心理失衡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的7倍。
老年丧偶的不良心理表现
当朝夕相处几十年的老伴突然去世,活着的老年人在短期内很难接受这个事实,往往会产生以下一些丧偶心理和行为表现:
(1)否认老伴已经去世,认为只是暂时离开,不久还会回来。
(2)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对周围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3)情绪低落,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
(4)产生幻觉幻听,头脑中反复出现老伴的身影,或听到老伴的声音。
(5)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思念之中,长期保存遗体或遗物,老伴的音容笑貌成了他(她)唯一的精神依靠。
(6)认为只有和老伴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除此之外所有事情都毫无意义。
(7)触景伤情,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悲观绝望,茶饭不思,夜不能眠。
(8)将老伴辞世的责任或多或少归咎于自己,或认为自己生前没有尽到该尽的义务,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起老伴。
(9)不吃不喝、拖垮身体、拒绝看病吃药来惩罚自己,以减轻内心的内疚感。
(10)想要跟随老伴而去,有不想活了的念头。
(11)痛苦和自责影响身体健康,加重原有的病情,削弱了身体的免疫功能,可能诱发其他躯体疾病。
一般来说,失去老伴后一段时间里都会出现情绪低落、空虚和悲伤哭泣,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等情绪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属于正常的反应。但以上情绪和行为如果长期存在,像李大爷那样长时间悲伤而无法自拔,甚至精神崩溃、损坏公物、自残或自杀、伤害其他人等,就超出了正常反应的范围,必须引起注意。
丧偶心理分析
1.否认丧偶事实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在人生诸多挫折中,丧偶的伤害最强烈,很多丧偶的人最初都会否认失去老伴这个事实,但若经过一段时间后还不接受老伴已离世,就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拒绝接受逝者已死的事实的人,往往采取保存尸体,和逝者说话,摆碗筷一起吃饭等等方式与去世的人保持现实的联系,并变得敏感,多疑,迟钝,淡漠,行为反常。
2.持续、长期的哀伤破坏了免疫力
丧偶后悲伤痛苦,是人之常情,一般人经过2个月到半年悲伤的情绪慢慢就可以平复,若长久持续地悲伤就会破坏机体的免疫力,这是因为:①突然丧偶,悲痛欲绝,加速了胸腺的老化。胸腺能分泌多种胸腺激素,刺激淋巴细胞的生长,使其变成具有免疫功能的T淋巴细胞和B细胞,具有免疫功能,丧偶后长期悲痛欲绝加速了胸腺的老化,有损淋巴细胞的活力,致使机体免疫力减弱,容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②丧偶后血中儿茶芬胺的含量增高,时间久了将导致血液黏稠,血管硬化,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③配偶健在,双方思想和情感的和谐会在心理、生理上产生一种“互补效应”,有利于大脑皮层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的良好协调,从而促进体内分泌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丧偶后终日郁闷忧伤,会使这些激素分泌紊乱,内脏器官失调,百病丛生。
3.延迟、压抑哀伤阻碍了消极情绪的及时宣泄
人就像一个桶一样,不快乐的情绪一直朝桶里扔却没有往外拿,一旦某一天桶再也装不下这么多情绪垃圾的时候,桶就会爆裂,人就会崩溃。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人们往往把哭泣看做软弱的表现。但实际上,人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表现,要想让哀痛过去,重新适应生活,就必须充分表达出哀伤,那些在该痛哭的时候表面风平浪静、强装笑脸的人,往往是把消极的情绪压抑在内心,没有去处理不良的情绪,这些没有被处理的情绪会在某些情况下引发许多的心理危机。
心理专家支招
相伴50多年的老伴生病去世后,姚大妈陷入了悲痛之中。她说:“老伴死后,我活得很痛苦,家里冷冷清清,看到屋子里的每样东西,我都会想到他,这样活下去太可怕了,有时我真想随他去了。”后来在子女和亲戚朋友的开导下,她想,这么长此下去,对自己不好,对子女也不好,于是就把老伴以前的东西收起来,给子女们带带孩子,看到孙子的笑脸,心情也好了些;有时还走走亲戚,和邻居聊聊天,慢慢地从痛苦中恢复起来,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丧偶后的悲痛心理一般称之为“哀伤”,哀伤是丧偶的人必经的心理过程,每个人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步出哀伤状态,但每个人所需的时间长短不同,哀伤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若想从丧偶状态中恢复过来,尤其是老年人要走出丧偶的阴影,必须及时进行心理调适,才能恢复正常生活。一般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调适:
1.尽情宣泄,释放悲伤
首先要使悲伤最大限度地被释放。但是生活中,有些人表面上很要强,把悲伤放在内心深处,特别是男人,可能觉得哭出来会掉面子,是一件丢脸的事,宁愿装坚强,不流一滴泪,却不知悲痛得不到释放,就会给自己的精神造成重负,甚至可能导致精神上的疾患。所以,心中有悲伤的人,一定要运用各种方式尽情地把悲伤宣泄出来:
(1)号啕大哭,或者是蒙在被子里,身心绝对自由地大哭一场。
(2)倾诉交流:向能够接受你的人倾诉悲伤,也可以找一个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亲友倾诉心情;把心痛讲给亲人朋友听,分担会减轻心灵的重负,让亲友知道你讲述逝者生前事迹是对你有帮助的,追念往事时更需要别人的分享。
(3)替代表达:把悲伤的情绪转化成另外的一种动力,比如干活,直到自己体力耗尽。
2.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
(1)要接受失去老伴的事实,承认他(她)已离世,不可能再回来。丧葬便是与死者正式告别,此后阴阳异路,不应该过分纠结。
(2)不必过分自责,对老伴最好的怀念就是保重自己的身体,好好地生活下去。
(3)重定老伴在感情上的位置,将老伴放在回忆中,寻找自己生命的中心,将感情放在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
3.练习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心灵对话
这一练习可以帮助生者打开心灵之门,来面对内心深层次的思维和情绪,来重新思考自己和逝者间的关系,有利于情感的解脱和转移。可以通过练习完成以下几句话:
亲爱的老伴:
我们已相隔和离别有(时间)。每当我想和你说话时,我感觉。
你的死对我最大的改变是。
失去你,我觉得自己好像失去了。
如果你还活着,我希望自己可以。
如你还活着,我希望你可以。
我一直希望你可以对我说。
虽然大家分离了,我们却有共同的。
我希望你现在。
我希望我现在。
4.转移注意力
人们常说“睹物思人”,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从而加重精神折磨,因此一段时间之后需要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1)把老伴的遗物暂时收藏起来,尤其是引起痛苦回忆的物品。
(2)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从事一些家庭活动、体育运动和社会活动,如打麻将、看电视、听音乐、锻炼身体(如打太极、跑步、散步等)、种花养鸟等等,活动可以释放悲伤的情绪,有助于恢复正常。
(3)在能力范围内做做想做的事,比如,做做家务活,多逗逗小孙儿。
5.适应新的生活
老伴过世后,原有的生活方式被打断,会产生孤独与不适应感。应当调整生活方式,适应新的生活状态。
(1)把原先居住的环境改变一下,或者换一个环境生活一段时间,比如去女儿或亲戚家居住一段时间,应尽量避免独居,尽可能有人陪伴。
(2)走出去,不要封闭自己,接触一些有同样经验的朋友,或许他们能给予你有效的扶持。
(3)串串门、访访友,接触外面的世界,与子女多交流,多关心他们。
(4)养喜欢的小动物,既是感情的寄托,也是一种情感的疏解。
(5)多参加村里的活动,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参加户外娱乐活动。
(6)坚持适度体育锻炼,注意饮食营养,保证身体健康。
(7)重新适应老伴离世的生活,如学习新的生活技巧,扮演死者的某些角色,担当老伴某些任务及重新安排生活的节奏和内容。
6.考虑再婚
随着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丧偶老人主动去寻找新的生活伴侣,关于老年人再婚请参考老年篇第七讲“老年再婚,夕阳正红”。
“生老病死千古例,世人从无永生人。”
王育兰:“无论身边发生了什么事,生活仍将继续。”
“追悼是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尊重,也表示一个结束。”
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