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营养的食物”并不存在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自己的膳食与健康,很多有关食品营养价值的消息被报道出来,“最佳”“最差”等字眼频频出现。于是,常常有人问:“吃什么最有营养?”
其实,所谓的“超级食物”并不存在。任何一种食物的营养价值都无法用好或不好来概括。每种食物都有自己特定的营养成分,人体对它们的需求也多种多样,怎么能说某一种食品就是“最有营养”的呢?
保持身体健康,需要从膳食中获得全面而且平衡的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只能由多种多样的食品共同提供——这就是营养学强调的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
养生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定律”:在一个用木头条拼接成的水桶中,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条,而取决于最短的木条。因为不管长的木条有多么长,水都会从最短的木条处流出去。
“木桶定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有一种营养素缺乏,健康就没有保障。如动物性食品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却没有纤维素,需要用蔬菜、水果来补充。各种食物就是拼成木桶的那些木条,对于人类健康来说缺一不可。
从某种意义上说,天下没有完全好的食品,也没有完全不好的食品。白薯是目前抗癌食品中的“明星”,但对于胃肠道功能不佳的人来说,食用后却会出现返酸、胀气和腹泻等症状,不利于健康。可见,因人而异、辨证施膳,什么都吃、但什么都不多吃是保持健康的饮食原则。
所以食物搭配要多、远、杂。多,即食物品种越多越好;远,即一天内所吃食物的种属越远越好;杂,即多种食物一起吃。
事实上,饮食均衡不光是身体、生活的需要,也同样是精神和心理的需要。不管是否为“最有营养的食物”,都应该保持均衡的饮食习惯,均衡地摄入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
在了解均衡饮食之前,需要先摒弃或者澄清种种饮食的错误观念,如青菜、水果吃得越多越好,吃素食会营养不良。事实上,人体所需要的营养量基本相同,人们应该做到吃任何食物都适可而止。
平衡膳食宝塔
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说明了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谷类食物位于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300~500克。蔬菜和水果位于第二层,每天应吃400~500克和100~2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125~200克(鱼虾类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类25~50克)。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100克,豆类及豆制品50克。
第五层塔尖是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宝塔没有提供食糖的摄入量。因为我国居民现在平均吃食糖的量还不多,少吃或适当多吃可能对健康的影响不大。但多吃糖有增加龋齿的危险,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不宜吃太多的糖和含糖食品。宝塔建议的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一般是指食物的生重。各类食物的组成是根据全国营养调查中居民膳食的实际情况计算的,所以每一类食物的重量不是指某一种具体食物的重量。
1.谷类
谷类是面粉、大米、玉米粉、小麦、高粱等的总和。它们是膳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膳食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多种谷类掺着吃比单吃要营养,特别是以玉米或高粱为主要食物时,应当更重视搭配一些其他的谷类或豆类食物。加工的谷类食品如面包、烙饼、切面等应折合成相当的面粉量来计算。
2.蔬菜和水果
蔬菜和水果经常被放在一起,因为它们有许多共性。但蔬菜和水果终究是两类食物,各有优势,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尤其是儿童,不可只吃水果不吃蔬菜。蔬菜、水果的重量按市售鲜重计算。
一般说来,红、绿、黄色较深的蔬菜和深黄色水果含营养素比较丰富,所以应多选用这类蔬菜和水果。
3.鱼、肉、蛋
鱼、肉、蛋归为一类,主要是因为它们均提供动物性蛋白质和一些重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但它们彼此间也有明显区别。
鱼、虾及其他水产品含脂肪很低,有条件可以多吃一些,这类食物的重量是按购买时的鲜重计算。肉类包含畜肉、禽肉及内脏,重量是按屠宰清洗后的重量来计算。这类食物尤其是猪肉含脂肪较高,所以生活富裕时也不应该过多食用。蛋类含胆固醇相当高,要适量食用。
4.奶类和豆类食物
奶类及奶制品当前主要包含鲜牛奶和奶粉。宝塔建议的100克是按蛋白质和钙的含量来折合的,约相当于鲜奶200克或奶粉28克。中国居民膳食中普遍缺钙,奶类应是首选补钙食物。有些人饮奶后有不同程度的肠胃道不适,可以试用酸奶或其他奶制品。
豆类及豆制品包括许多品种,宝塔建议的50克是个平均值,根据其提供的蛋白质可折合为大豆40克或豆腐干80克。
简单地说,平衡合理营养的建议是:每日饮一袋牛奶,可有效地补充膳食中钙摄入量偏低现象。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300~500克,即相当于350~450克主食。每日进食3~4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1两、鸡蛋2个、家禽肉100克、鱼虾100克。每日吃500克新鲜蔬菜及水果是保证健康、预防癌症的有效措施,蔬菜应多选食黄色的,如胡萝卜、红薯、南瓜,因其内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多饮绿茶,因绿茶有明显的抗肿瘤、抗感染功效。
食物的主副搭配
有些人为了减肥午餐只吃水果;有些人主张多食肉少吃粮;有些学生不喜欢正餐,而喜欢名目繁多、包装考究的零食。
一定要强调的是,绝大部分水果所含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很少,长期以水果当正餐易导致贫血或营养不良。而吃零食过量会影响食欲,妨碍正餐的摄入量,致使各类营养摄入量不足,从而导致学生的精力不济,上课时精神不集中,甚至昏昏欲睡。
有的人为减肥而不吃主食,其实谷类是人体绝对不能缺少的能量重要来源,应该占膳食结构的50%~60%,不吃或者少吃主食势必造成能量摄入不足。谷类中的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也是其他食品所缺少的,尤其是膳食纤维对于降低血糖和血脂都有促进作用。
长期把零食、水果当正餐的危害是会造成人体缺乏蛋白质等物质,营养失衡,严重者会引发疾病。
食物的酸碱搭配
有很多国家的人都有饮用苏打水的习惯,这个习惯有助于帮助人消除疲劳,原理是人活动多了,肌肉内会产生大量乳酸,使肌肉酸痛,此时饮用碱性的苏打水,可促使乳酸与碱性水中和成无机盐,随汗液尿液排出体外。
人体内环境基本是中性的,略偏碱性。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都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所中和,不至于使人体内部环境呈酸性。但有时人体内部酸碱平衡也会失调。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搭配食用,目的在于保持人体血液的酸碱平衡,使之经常处于微碱性状态(pH值为7.4左右)。
只有两者基本平衡了,方可益补得当,利于代谢的正常进行。如人患腹泻时,排出物呈碱性,体内酸会相对增多而呈酸性;大量呕吐时,胃酸损失过多,体内又可呈碱性。而且每餐进食,食物都有一定的酸碱度,也会影响人体的酸碱平衡。
这里所说的食物的酸碱性,不是指味觉上的直接感觉,而是指生物化学性质,例如吃时感到酸味的葡萄、醋,都属于碱性食物。
总的说来,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食品,在消化过程中形成酸性物质(如碳酸、硫酸、磷酸等),属于酸性食品。常见的呈酸性食物包括肉类、禽类、鱼虾类、米面及其制品。而富含钾、钠、钙、镁等矿物质元素的蔬菜、水果等,在消化时形成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钾等),属于碱性食物。常见的呈碱性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等。
有趣的是,动物性食物中只有奶品、血品不属于酸性食物,而属于碱性食物。在碱性食品中,首屈一指的是海带,其次是菠菜、萝卜、西瓜、青菜、莴笋、生菜、芹菜、香菇、胡萝卜。
生活富裕的人,血液容易变酸,多半是由于动物性食物和精米、精粉吃得太多造成的。具有酸性血液的人,容易产生疲劳感,胆固醇容易在血管壁上淤积,血液黏度也高,性格浮躁。
因此,在膳食结构中,一定要注意酸、碱食物的合理搭配,否则,进食酸性食物过多,可造成血液偏酸性。为中和这些酸性物质,又必然消耗体内大量的钙、镁等碱性元素,而引起缺钙等一系列症状,如皮肤病、神经病。在节假日里,如果食用肉类较多,就更应该注意搭配一些新鲜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以免造成肌体酸碱平衡失调。而像痛风患者,若食用肉、鱼、油过多,体内酸性指数肯定过高,周身疼痛难忍。此时,不妨饮用一些苏打水,调节一下体内的酸碱平衡度。
食物的荤素搭配
有人说:“荤素搭配吃口好。”这是指荤素之间口味的互补性。如果从营养保健角度看,荤菜和素菜在营养结构上的互补性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荤菜中只有糖原(动物淀粉),没有淀粉、纤维素,更没有果胶;而素菜中单糖、双糖、多糖以及食物纤维等样样齐全。荤菜中几乎没有维生素C,素菜中没有维生素A(只有维生素A原,即胡萝卜素)。除豆腐乳外,素菜中没有维生素B12,荤菜特别是肝脏中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动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如乳品的蛋白质消化率为97%~98%,蛋类的蛋白质为98%,肉类的蛋白质为92%~94%;而植物性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低:大豆(整粒食用)为60%,马铃薯为74%,玉米为66%。
植物蛋白质与动物蛋白质搭配食用,营养价值可明显提高。例如,小麦、小米、大豆、牛肉单独食用时,其中的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分别为67%、57%、64%、76%,若按39%、13%、22%、26%的比例混合食用,其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可提高到89%。
35%的鸡蛋蛋白质和65%的马铃薯蛋白质混合食用,其生物价值高居各类食物的榜首,算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要想达到素食与荤食的平衡,一忌集中吃肉,此举势必造成吸收率下降,而且一次摄入蛋白质过量还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维生素的摄入;二忌长期吃素。
人类所需蛋白质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蛋白质,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在内的所有氨基酸,奶类、肉禽蛋和鱼虾的蛋白质属此类;另一类是不完全蛋白质,所含氨基酸数量不足,且缺乏某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植物蛋白即属此类。所以长期吃素不但不能长寿,还会造成营养缺乏,引起贫血、免疫力下降、骨折、浮肿等疾病。
食物的粗细搭配
饮食原则应有粗有细(粗细粮搭配),长期吃精米、精面,会导致B族维生素的缺乏,诱发疾病,因此要搭配吃些五谷杂粮,食物搭配多样化,会使营养更全面;但是并不意味着,吃太多杂粮多多益善,因为杂粮摄入太多会干扰人体蛋白质和铁、锌、钙的摄入,科学食用粗粮的方法是每周吃3~4次。
食物精细化似乎成为当今食品发展的一个总趋势。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食品消费仍然处于口味消费阶段,广大消费者缺乏营养科学知识,往往以口味好不好、方便不方便作为选购食品的依据。
其实,精细化是食品消费的一大误区。因为人体要健康,一方面要不断吸收有益的养料,另一方面要不断地消除有害的废料,吐故纳新,生生不息。而排除废料,使胃肠道“清洁”,“粗食品”(或者叫做“多渣食品”)是最好的食用对象。
在“粗食品”中,粗成分叫做膳食纤维,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等。由于人体的消化道内没有消化膳食纤维的酶,所以对人体来说,是没有直接营养价值的。但是,膳食纤维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吸纳毒素、清扫肠道、预防疾病等多种功能,是其他营养素所无法替代的。
长期偏食精细食品,会导致胃缩小,胃动力不足,消化力弱,尤其是儿童最为明显。因此,出于健康考虑,要采取粗细搭配的原则,尽可能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如糙米、通粉、粗粮、杂粮、麦片以及多纤维蔬菜(胡萝卜、扁豆、豇豆、青蒜、韭菜、竹笋等)。当然,同其他营养素一样,膳食纤维摄入量也不应过多,否则会影响矿物质(特别是钙、铁)的吸收。
食物的海陆搭配
在我们的膳食中,要注意海陆搭配,即海产品与陆产品的搭配。有的家庭因为害怕吃畜类肉会使血脂升高,单纯食用鱼类和海鲜,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吃鱼虽然可以满足一天的蛋白质需求,但是鱼类中的铁、锌等元素含量不足,长期单纯食用可导致缺铁和缺锌。
从生态科学的观点看,海洋和陆地是两个差异极大的生态环境,因此,海洋生物与陆生生物体内所富含的物质大不相同,两者之间在营养上互补性强,具有救偏补缺的特点。
最突出的是,陆生植物往往缺碘,而海洋植物则含碘甚丰。多数蔬菜100克鲜品中仅含50微克左右的碘,而海带、紫菜中则分别高达1万微克和4500微克。这里需要特别介绍一下海带。海带是强碱性的食品,在现代社会,酸性食品(肉、鱼等)占很大比重,吃海带对健康特别重要。海带含有亲水胶体,能与人体内的重金属结合,变成不溶性化合物而排出体外;海带是钾含量丰富(100克浸水后的海带含钾1651毫克)的食品,而人体内钾与钠的比例至少要保持3:2的水平。
我国居民食盐(氯化钠)摄入量偏高(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量的2倍左右),不利于保持正常的血压,而钾则有助于排除多余的钠,有降低血压、保护血管的作用。当然,由于海带含砷较多,要浸泡、清洗后才可安全食用。
食物的冷热搭配
根据各种食物对人体的作用及人体对各种食物的反应,中医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将食物划分为寒、热、温、凉、平五性。其实,简而言之只有三性,因为热与温,寒与凉,仅属程度上的差别,可统称为温热性和寒凉性;平性不寒不热,不温不凉,是一种中间性的食物。这样,所有食物都不外乎这三性。
我们在吃东西时,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选用适当食性的食物。选食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一方面是说,寒凉体质的人宜食温热性食物,温热体质的人宜食寒凉性食物,即“辨体施食”,冷热搭配。因为人的体质也有寒、热、温、凉、平之分。这样,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寒属阴,热属阳),达到维护人体健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