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各种媒介对她的评价可以看出,在世界范围内,所有在西方占主流的(其实主要就是美国好莱坞)评价都是积极主动而正面,而来自国内的评价则基本上是趋于保守的、负面的。本土范围的专业批评家保持了一种相对冷静与谨慎的姿态,没有很多非常积极的正面评价,也没有不负责任、以个人好恶为基准的落井下石似的言语。但不同的是,在大众群体之内,章子怡从影以来的最初几年为自己赢得的负面评价远远超过其正面的清新可人的形象。实际上,从她的第二部作品《卧虎藏龙》开始,媒体评价几乎众口一词地负面,但也正是在同一时间,凭借同一部影片,她开始建立起了自己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世界的声誉。在第三阶段,随着章子怡在国际范围内的持续走红,华语电影主流评论界开始用更为客观冷静的眼光去讨论她。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这有迎合域外舆论的倾向。与此同时,随着章子怡在国际电影界的频频亮相,以及自身的逐渐成熟等因素,国内电影观众对她的评价也在悄悄地向着积极的一面倾斜。
可以看出,从广受争议到逐渐被接受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大量证据能够证明,章子怡从一个长得不那么漂亮的邻家女孩到国际著名影星这一转变,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里完全按照电影工业和明星制的机制及规范逐步打造出来的。她今天在国际影坛及时尚界的地位实质上是一个典型的包装成功的案例。当然,这里面同时蕴涵着其他很多相关的因素。
如前所述,章子怡在国际范围内被认可,是从那部一度被国人所诟病的《卧虎藏龙》开始的。虽然《卧虎藏龙》在大陆的表现很是一般,但其在美国市场以及亚洲其他区域却有着完全不同于中国大陆的表现。该片先后参加各种影展及获奖纪录分别达到44个和55项。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页310。其中分量最重的当是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金球奖最佳外语片、英国影艺学院最佳外语片、全美国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以及多伦多、澳洲、北欧等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奖项。这就意味着这部影片几乎走进了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电影市场。其中,含括了北美、欧洲这个最主要的西方市场。也就是说,作为影片的女主角,章子怡的面孔通过这部影片而被世界上大部分电影观众所熟悉。更为重要的是,影片曾经被世界上不少知名媒体热访。CNN、ABC、《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首映》、《名利场》、《娱乐》周刊等都曾有许多报道,而《时代》周刊以及CNN等媒体更是全程跟踪报道。应该说,无论是对一部影片而言,还是对一个导演或演员来说,这样的报道密度和层次都是罕见的。它的毫无疑义的一个结果就是能够在短期内迅速使一个电影人物进入人们的视野——无论是在观众们中间还是在专业批评的层面上。而章子怡就是这么一位幸运的演员,并且,她在西方甫一出场就建立了良好的观众印象。
由于美国在世界电影市场的特殊地位,某种程度上说,一位演员在美国被认可似乎也就意味着他或她在其余地方也将无往不利。虽然,中国大陆的观众并没有因为《卧虎藏龙》在美国的成绩而立刻对章子怡变得宽容,但这并不影响她本人在国外进一步打开市场。她在好莱坞的崭露头角很快为她提供了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这使她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把自己推向国际电影市场而被更多的人所熟悉。就这一点而言,她显然深谙“墙里开花墙外香”这个在中国长盛不衰的道理——要想在国内取得认可,必须先在国外有所斩获。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她分别成为韩国影片《武士》和好莱坞影片《尖峰时刻2》中的“女侠”。可以看出,章子怡因为《卧》片中玉娇龙的角色而被好莱坞和世界影坛定义为了新一代的“打女”形象,甚至连李安本人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当初我选角时,选的就是老中青三代的武侠皇后。60年代的郑佩佩,八九十年代的杨紫琼,当然我心里希望章子怡也成为新一代的武侠皇后,我期望她是第三代。”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页203。这样的狭义定位显然令人气馁(华人女性在好莱坞的角色历来被定位在性感、妖冶、危险多疑并且充满了异国风情)。但在李安电影中走了鸿运的章子怡,虽较少性感的感觉,但仍可说她长得非常有特点。她那张小小的瓜子脸惹人怜爱,非常有个性,给人一种心计外露甚至咄咄逼人的感觉,在气质上很嚣张,有攻击性和破坏性。她毕竟是走出了被华语电影观众以至西方观众接受的第一步。紧接着,章子怡延续她已然被成功定位的“打女”形象又连拍了两部武侠片,即和她的启蒙导演张艺谋合作的《英雄》和《十面埋伏》。这两部大众褒贬不一的影片在美国电影市场和华语电影市场都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这使得她进一步加深了在西方和本土观众中的印象,而且是以被大家认可的功夫女明星的形象。虽然章子怡本人也明白最有效最快的途径就是功夫片,功夫片最能够打开好莱坞的市场,但她同时也深知,“打女”更多是符合传统华语电影观众和西方观众一相情愿的幻想形象,若想要在更大的层面上被大众认可,必须要刻画几个更有深度的令人信服的角色。她接下来的角色可以证明这一判断,从《紫蝴蝶》、《2046》、《狸御殿》、《艺妓回忆录》、《夜宴》到《茉莉花开》,她确实在尝试着能够在角色塑造上走得更远一点。虽然《2046》为她赢取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茉莉花开》中一人分饰三角让观众看到了她的努力,但总体而言,就像她在自己的电影表演处女作里一路扭腰猛跑一样,她的表演似乎总是有些用力过度的样子。
不过,她这一系列的影片参演经历让人不难看到另外一些东西。首先我们看到,与之合作的都是著名的电影人:张艺谋,李安,王家卫,铃木清顺,罗伯·马耶尔,冯小刚,侯咏,娄烨,成龙,梁朝伟,周润发,刘德华,金城武,李连杰,张曼玉,巩俐,刘嘉玲……这个名单几乎囊括了华语电影界最优秀的一批导演和演员——无论是从艺术角度还是电影工业或商业标准而言,这份名单之豪华足以令所有演员心生妒意。抛开表演不谈,它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假如你频频与一线影人合作,你似乎也就具有了与那些优秀影人一样的地位和身价。在传媒时代,这是一种迅速提升自己的绝佳方式。而确实,章子怡也正是通过这种合作而逐步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相对于国内的评价,章子怡在美国得到的评价格外积极。譬如《时代》周刊认为:“在亚洲同样一个好的演员是可以成为一部电影的灵魂,推动影片令它更具魅力;中国演员在她的影片中便展示了她这种表演上的吸引力和张力……章子怡层次鲜明的表演让她在多位演员中得以脱颖而出。”http://ent.sina.com.cn/m/c/2004-06-06/2041409713.html。《时代》周刊对《2046》的另一个评价为:“章子怡所饰演的角色是一个感情丰富、层次感很强的人;她的笑、她的哭,都不是一个简单概念化的重复,而是具有立体感的创作;章子怡的表演细腻而富有冲击力。”http://ent.tom.com/1306/1362/200463-82052.html。应该说,出自《时代》周刊的这些评价对章子怡的表演技巧能够被西方主流影评与大众认可起了很大作用。不过,尽管如此,国内对她的评价还是乐于停留在对其英语能力的怀疑上。虽然,《茉莉花开》里雨中生产的那场戏为她赢回了不少正面评价,但似乎依然改不掉大众心里对她的排斥。客观说来,一人分饰三角对任何演员应该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且章子怡在剧中的表演确实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问题在于,这些角色总是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章子怡本人的性格特质——与以往中国传统女性被定位的性格,诸如温顺谦恭、知情达理等截然相反,章子怡最经常表现出的就是义无反顾、不计后果、倔强、独立、敢想敢做。如《卧虎藏龙》中想要逃脱家庭婚姻羁绊、处处越轨而又时时在寻找内心自我的玉娇龙;《夜宴》中狠毒如蝎的婉后;《茉莉花开》中沉于幻想、我行我素的又冷静独立的祖孙三代,等等。这些角色中包含的那种不稳定的颇具威胁性的特质,恰恰是中国人不想也不愿意去面对的。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她可能引发男性的挫败感和焦虑感,因而也总是不见容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即便只是出现在影片里。譬如在面对传统社会的理想标本李慕白(集克制自律、雍容大度、光明磊落于一身)时,玉娇龙语带挑衅与讥讽的“你管得着吗”、“随便玩玩”等话语,足以让华人观众对其产生强烈的排斥感。这里一个不言自明的恐惧,就是玉娇龙仿佛正在变得越来越真实——她就是章子怡本人。可以说,这种性格上的关联对于国内大众接受章子怡形成了不小的障碍,但相比而言,更为年轻的群体却对章子怡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看上去,章就好像他们的一个可触可感的理想典范。她的大部分角色都是试图僭越现存的社会规范或者与社会秩序为敌,而这一点正是很多年轻人想要做的。
我们看到,章子怡按着明星制的规范继续强化着自己的造星之路。她一边频频参加国外顶级的电影盛会,一边不忘国内国外的公益及慈善事业。她一边做着各种品牌的代言与广告,一边出现在各种杂志期刊的封面上——以各种不同的形象。自2000年以来,根据章子怡官方网站提供的资料,截至2007年底,她已经参加了20个不同的开幕及颁奖仪式。以下有关章子怡的开幕活动、广告代言、慈善公益以及杂志封面的数据及其他情况均从章子怡官方网站统计得出,http://www.helloziyi.com/,最晚更新至2007年11月17日。而且,她还连续两届为奥斯卡颁奖,这对于华人演员绝对堪称是一个极高的荣誉。短短七年之间,在柏林、戛纳、威尼斯、多伦多以及香港金像奖和华表奖上都有她的身影。她几乎走遍了华语电影或国际顶级的电影盛会。这样的经历为她在专业圈子里获取极高人气和认知度起到了很大作用。在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夜宴》的首映礼上,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跪倒”在章子怡面前以表示对“女王陛下”一般的尊敬,这样的超级“噱头”几乎就是国际影坛“炒家”的代表作。我们发现,其实章子怡自己很懂得如何利用这些不可多得的亮相或炒作机会。在她参加世界级盛会的前两次里(第50届柏林电影节和第73届奥斯卡),她的着装给人们昭示着典型的华语文化和中国元素——它们分别是带有盘龙图案的橘红色中式肚兜以及无袖红色团花旗袍(当然不能忽视那个经过改良的深V字领),这两件服装明确地告诉人们她来自哪里,那是一个能够令西方世界联想起东方奇观与遐思所在。这两次亮相成功传递给大众一个信息,即,这是一个获取了世界级奖项的来自中国的年轻性感的女影星。但接下来,随着她从中国影星向世界影星的转变,服装的整个风格与趋势逐渐西化,中国元素不再唱主角,而只有在第31届多伦多电影节上有可以明显辨识的红色中国结出现。另外,在进入2007年之后,妆容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表现在眼睛上。在第60届戛纳和第12届华表奖以及第5届BAZAAR明星慈善会上,她都装了长而浓密的黑色睫毛,并且,外眼角向上画去,愈显阴冷与莫测。这样的浓妆重墨形象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最早的苏丝黄以及刘玉玲等人。同时,她与经典好莱坞三四十年代那些女星的黑白照片也一脉相承,尤其是格丽泰·嘉宝以及来自意大利拿波里的索菲亚·罗兰等。长长的睫毛容易给眼睛形成一种恰到好处的阴影,使得眼神看上去更加迷离和神秘,因而也更增添一种令人怅惘的异国情调。因为众所周知的妆容对女演员的重要性,所以,这样的细节完全值得我们在此提上一笔。
现代明星制的构建概念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即作为占有很多资源并且可以支配这些资源的个体,必须比普通大众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以,欧美名人历来惯于参与各种慈善公益活动,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以自己的正面努力回馈社会,同时丰满自己的明星形象。在这方面,章子怡也做得相当漂亮。自2000年声援濒临灭绝动物为熊猫代言以来,她还先后以援藏大使身份捐助“育人工程”;为西藏贫困生捐助羽绒服;2005年作为亚洲唯一一位演员出任“FILMAID”慈善机构的代表;2007年以特奥大使的身份探望智障儿童,等等。这些与电影无关的活动对于扩大她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大有助益。
社会空间、文化想象与价值话语
明星的文化认同跟主体所处的社会空间和所担任的社会角色有密切的关系,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愿意研究导演,人们愿意把导演看成是一位艺术家;人们愿意探讨电影的故事里到底蕴涵着什么——那也正是电影文化的藏身之所;人们愿意探讨画面和音乐,是因为它与经久流传的传统艺术形式密切相连;人们更愿意窥察制片和市场,是因为它关乎经济这个当今社会的主流。人们愿意研究电影的方方面面,却对电影演员的贡献有所轻忽、视而不见。说到演员,人们会想到镁光灯,想到尖叫,想到与一般大众遥不可及的生活方式,可能会想到更多不为人所知的一切,最终可能还会得出一个结论,演员是所有与电影相关的因素中最不具备文化内涵的。但是,人们走进电影院的时候究竟是为了看到什么,除了扣人心弦的故事和视觉奇观以外,不正是演员的形象持续地留在了大众脑海之中吗!电影结束了,演员却以角色的身份继续“活”在人们心中,甚而,一部影片最终留给人们的印象不过就是演员的几个经典镜头——他们成了电影文化的最终承载者。也正是这些演员们,是他们让观众一次又一次地走进影院,而这其中,女演员们尤其是那些被称为明星的演员对于大众显然具有更为特殊的诱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