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十月中旬,看到有人已是内衣、毛衣、外衣的裹了三四层,李老师才发觉“变天”了。然后,“遗憾”地发现自己依然只穿了一件白色短袖衬衫。
事实上,李老师不仅在“冷暖”面前迟钝、麻木,在其他方面也多木讷。在生活方面,被母亲笑为笨,比如,吃个土豆,别人拣大的,他却拣小的,历来如此。现在,在工作方面被他人称为傻,比如,乐呵呵地接手一个各科平均成绩30分的班级,教了语文学科还嫌不够,把数学学科也“不合法”地揽了过来……其实,他自己很明白:我钝感,我快乐!
是天生就麻木迟钝,还是后天可以培养?这对心理健康有何意义?回答这样的问题,或许,可以推荐阅读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一书。李老师以为,迟钝的心理学力量,不仅是一种积极心理学的力量,对教师而言,其意义尤其重大。教师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角色形象切换中,在“本职”角色的备、讲、批、辅各个环境里,在面对学生、父母、领导的各种要求时,只有钝感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释放”自己。从保护自己来说,钝感能使教师从容面对各种挫折、伤痛以及种种不顺心,甚至突然而至的灾难;从“释放”自己来说,钝感可以避免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空耗,且能使教师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保持敏感。总之,平常注意钝感体验,可以增强我们的忍耐力度,保持和发展我们的坚韧意志。因此,钝感不仅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更是自我心理保健的“发动机”,钝感让我们充分发挥抵抗“侵略”的潜能。
从另一个角度看,需要补充的是:钝感与敏感如影随形,在此意义上,钝感就是另一种敏感。如果从积极角度进行区别的话,可以认为,钝感适于切身利益,敏感则适于他人利益。
★专家健康锦囊
当你处在不如意的境界时,你何不转换一下自己的意念,让昏暗的心情变得明朗起来呢?记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适时地转换意念。“钝感”是治疗失意的一剂灵丹妙药!假如钝感力能让现代社会焦躁中的我们感到快乐,重新体察生命的意义,我们又何不“钝感”一下呢?有空,看看渡边淳一的《钝感力》吧,就当成“保健读物”来翻翻,也许你也会变得不再那么敏感,而是清醒地“糊涂”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