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病理过程,先为气郁、气逆、继则血菀血瘀,进而生痰、化火、动风,由此相互因果为病。因此,从瘀、热、痰等治疗中风病,确是针对中风——脑血管意外——病理变化所提出的指导性理论。
在临床上,凡遇痰火、瘀滞为患的中风证,应用桃核承气汤合温胆汤治疗,每获佳效。治疗机理,主要是取桃核承气汤下其瘀热,用温胆汤清其痰热。药用桃仁、大黄破血通瘀;芒硝、大黄、枳实下其痰火;辅以半夏、陈皮、茯苓、竹茹等清化痰热;甘草、大枣安中并缓调诸药;桂枝通行血脉。瘀行络通则不至郁而生热,热清火平则不至蒸液成痰。既能阻断产生内风的病理环节,又能使上逆之瘀热、痰浊从下而泻,神机获得复苏。
通过实践体会,中风病瘀热在上,闭阻清窍者,当下其瘀热。由于中风的基本病理,是血之与气,并走于上,瘀热上冲巅顶,神明失用,因此在卒中昏迷的闭证阶段,如表现面色深红郁滞如赭色、目赤、颈脉搏动明显、脉象弦硬者,除按一般常规进行开闭外,有时还当从“瘀热”考虑,用下瘀热的桃核承气汤,或主或次地与清火、化痰、熄风等法配合应用,通过引血下行,以解除上部瘀热所致的窍闭症状。从临床看,这一疗法颇适用于中风病的某些类型,如缺血性的脑血栓形成以及出血性的脑溢血之类,究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活血行瘀,使脑部瘀阻的血脉通畅,则出血自止,溢出络外的瘀血也相应地逐渐得到消散吸收。从桃核承气汤全方药性分析,大黄本为凉血、止血之品,如能与丹皮、赤芍、槐花、水牛角等配伍合用,则更可达到行瘀凉血止血的目的,而无破血之弊。至于对桂枝一药,因其性温通,故以应用于缺血性中风为宜,可加强通络行瘀的作用。
中风病痰火壅结阳明,内闭神机者,当泻其痰火。中风闭证,神志昏糊,而腹部胀满,按之皱眉,似有所苦,大便不行,或泻下臭秽黏垢焦黄粪便,口噤,口臭,喉中痰鸣有声,舌苔厚腻,脉息沉实滑数者,往往呼之不应,必须通利腑道,泻其痰火,兼以涤化。用芒硝、大黄、枳实、半夏、竹沥等品,既能使痰火从下而泻,不致上蒙神机,又可引导气血下降而使神志复苏。
桃核承气汤合温胆汤治疗中风,不但适用于瘀、热、痰的闭证,对闭象解除后的后遗证,及中经络证,有瘀、热、痰等病理表现者,亦同样可以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