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11300000004

第4章 读书养生

32.地瘦栽松柏

家贫子读书

这是一副古联语,但对今人修生养性,脱贫致富,营造养生环境仍有现实意义。

上联是说松树和柏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不论是瘠地岩壑还是石灰岩山地,它们都能生长,且寿逾千载。宋·司马光分别有咏松、咏柏诗:“摧颓岩壑间,磊落得天顽。香叶低渐水,余根倒挂山。白猿窥子落,黄鹤认巢还。不久应为石,莓苔旧已班。”(《古松》)“落落抱高节,秀出青云端。无言谷幽,自致宫廷难。芳风袭玉宇,余露分铜槃。不使万年木,嘉名高岁寒。”(《柏》)松柏为百木之长。这两种树的品性高雅古朴,器宇不凡,形态上又给人青春长在、奋发刚强的感觉,因而成为长寿的象征。松柏又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所云:“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表现出坚贞高洁的节操。两树材用很广,不仅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而且具有药用养生价值。松子可食用、榨油,润肺滑肠;松花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松脂安五脏、除热、久服轻身不老延年。“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朴,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仙家上品药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柏叶(侧柏叶)治肺结核咯血、衄血,胃肠道出血和肺热咳嗽、慢性气管炎等。松树和柏树还能分泌出一种芳香物质,称为“杀菌素”,具有杀灭病菌和抗御病毒的作用,对“老慢支”患者可增强呼吸功能,有消炎、平喘、安神的疗效。

下联中的“子”,泛称人。是说家贫的人们可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如宋人黄庚所云:“人无气节何足道,腹有诗书自不同。”(《杂咏》)宋·倪思则说:“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少害者,惟观书乎?不问贵贱,不问贫富,不问老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以之治天下,以之齐家,以之修身,大而为名,小而为利,无不得所欲,故曰有全利无少害也。”(《经堂杂志·卷四·书》)家贫而能读书,重视知识的价值和益处,这是值得继承并发扬的家庭价值观念。

33.有书真富贵

无事小神仙

选自清·周希陶《重订增广》。

宋真宗曾有《劝学文》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宋·王荆公的《劝学文》也说:“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只见读书荣,不见读书坠。”上联即由此引申而来。有书其所以富贵,是因为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可以变人气质,养人精神,指点迷津,丰富人生,不独明理,而且使人寡过(明·吕坤《呻吟语·问学》)。如英国杰·李·贝内特所言:“书籍是作者为我们渡过危险的人生之海而准备的罗盘、望远镜、六分仪和海图。”(《指点迷津的书籍》)在旧时,可以学而优则仕,在当今亦可以提升人的素质,转化为知识经济。

正是:富不读书纵有银钱身何贵;

贫而好学虽无功名志气高。

下联出自宋·魏野《述怀》:“有名闲富贵,无事小神仙。”所谓神仙,在这里比喻心无愁烦之事、逍遥自在、毫无拘束和牵挂,且能长生久视的人。诗云:

不争闲气不贪钱,舍得钱时结得缘。

除却钱财烦恼少,无烦无恼即神仙。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卷)

晚清状元吴鲁也有一副景仰圣贤修身治学的自勉联:

富贵无常,处世勿忘贫贱;

圣贤可学,立身谨记读书。

认为只有“勿忘贫贱”,看淡功名利禄,才能正确处世。也只有“谨记读书”,才有可能成为道德才智杰出的“圣贤”,并以此为立身的坐标。这种立身行己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效法的。

清人程铭给湖北黄州睡仙亭题的对联,也很有意趣:

无不读书豪杰;

有打瞌睡神仙。

34.忠厚培元气

诗书发异香

京城南芦草园12号门联。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言:“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近思录·为学类》)所谓元气,亦称原气、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包括元阴元阳之气,负载着生命现象。人生所赖,唯气而已,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体的气是由先天之精气和后天的水谷之精气及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而生存的。根据其组成、分布和功能的不同特点,气又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称谓。“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培补元气,乃“医家第一活人要义”(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对养生长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如何培补、蓄养元气,历代养生气功学家多有论述。主要有药物调补,情志协调,饮食调节,起居有常,顺时摄养,按摩、导引等。清人金缨根据太乙真人养生七法作了如下概括:“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肾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薄滋味以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格言联璧·摄生》)“忠厚乃处世之本。”(英·狄更斯《老古玩店》)而为人忠实厚道、善良宽容,不仅是人们立身处世的要义,也最有利于培补、蓄养元气。所以,明人洪应明说:“操切者寿夭,而宽厚之士其年必长。”(《菜根谭》)清人郑观应也说:“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善者寿,量之宽厚者寿,貌之重厚者寿,言之简默者寿。”(《中外卫生要旨》)

诗书何来异香?原因是诗书能给人以生存智慧、生命能量。“多读书达观古今”,能使人明辨是非,趋利避害。明人吴麟徵曾说:“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读书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邪间则过恶作焉,忧患及之。”(《家诫要言》)明代御医龚廷贤则进一步指出:“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延年良箴》)从古至今,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读书确能调整心态,养气凝神,净化心灵,却病延年。所以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肯定:“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也。”(《聪训斋语》)当然,诗书的异香是不会自动产生的,需要人们去开发、去发掘,只有聚精会神、潜心品读,进入“晨昏忧乐每相亲”(明·于谦《观书》)的意境,诗书才会发出异香。正是:

诗书有味嚼逾美;

编简无花开自香。

(宋·阳景春《句》,《全宋诗》册50,页31486)

另一副对联与此联内容相似: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清·蒲松龄《省身语录》和金缨《格言联璧》亦有讲培元气、存德性的联语:

事事培元气,此人必寿;

念念存本心,其后必昌。

35.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寡智乃能习静,寡营乃可养生

这是清代文学家蒋士铨撰书并悬于大厅用以自励的一副对联。选自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八。

上联语出明·范立本《明心宝鉴·训子篇》:“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意即不仅把读书视为最大的快乐,还把教育子女当作最要紧的事情。宋·柳屯田(即柳永)《劝学文》说:“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无论古今,都应把教育子女当作“至要”之事,予以重视。如何教子呢?中国历来倡导“居家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朱子治家格言》)。所谓义方,就是教之以为人行事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和道理。《左传·隐公三年》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宋人刘清之的《戒子通录》辑录了家颐如何教子的一段箴言,把教子以义方更加具体化,对后人教子不无启迪: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父子之间不可溺于小慈。自小律之以威,绳之以礼,则长无不肖之悔。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植之,又积善以滋润之。人家子弟惟可使觌德,不可使见利。富者之教子须是重道,贫者之教子须是守节。安徽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大夫第也有一副教子联:

继先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孟子》云:“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章下》)。下联即由此而来。“寡智”即智谋少、嗜欲淡,利于习静,排除杂念,静养修性。“寡营”,即欲望少,不为个人营谋打算。“守默共无吝,抱冲俱寡营”(唐·韦应物《与韩库部会王祠曹宅作》)。少思虑、少钻营,保持心安体静,自然有利于养生。明人谢肇氵制就说:“余见高寿之人多能养精神,不妄用之,其心澹然,无所营求。”(《五杂俎·人部一》)

36.闭门即是深山

读书随处净土

选自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小窗幽记》。

上联是说,将门关上,没有任何人来干扰,那种感觉就像住在深山一样。当然这深山并不是远离闹市的深山野岭,而在于思想上淡泊名利,心里澄静,不起妄念,这样即使不关闭有形之门,也能感受如处深山的意趣。如清·纪晓岚《息轩》诗所云:

贵贱皆有营,百岁谁得闲。

但使妄念净,即为善闭关。

古来恬退人,不在居深山。

(《纪晓岚诗文集》卷七)

下联则说,能读书则处处都是净土。所谓净土,系佛教语。佛教认为,佛、菩萨居住的清净世界,没有尘世的污染,所以叫净土。南朝·宋·谢灵运《净土咏》:“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我们每个人心田中也有一片净土。这就是用一种心澄意静的心境去面对事物,无论在何种喧嚣的环境,都保持心中一片最明澈的净土,不受外物所动,这才是真正的深山。读书需要这种心境,修身养性更需要这种心境和这样一方净土。诗云:“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白居易《不出门》)

清·张维屏也有一副表现闭门读书、悠闲自得情怀的自题联:

闭关宛在深山,好花解笑,好鸟恬情,尽是天生活泼;

开卷如游往古,几辈英雄,几番事业,都成文字波澜。

(《省身语录》)

37.闲居足以养老

至乐莫如读书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云:“老年人要心闲,闲则乐余年。”上联即由此引申而来。这里的“闲居”是安闲居家,如陆游的“闲居寂无客,柴门昼常关”(《斋中杂兴》之十)。老年人退休以后,不要怅然若失,无所事事,在那里操闲心,生闲气,自寻烦恼,而应自觉适应退休生活的变化,把养生养老放在第一位,让自己身心俱闲,颐养天年。因为“身闲可以养气,心闲可以养神”(清·褚人获《坚瓠己集卷之二·身心俱闲》)。总之,能闲居有利于养老。

“至乐莫如读书”,谓予不信,请看南宋·翁森的《四时读书乐》诗: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新竹压簷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书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床前赖有短檠在,及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全宋诗》册68,页42915)

下联即由此化用而来。读书的乐趣,常常妙不可言。所谓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眼泪婆娑;激愤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不是亲身体味,是难以感受其乐其趣的。作为老年人读书,主要是消遣性的。没有拘束,没有功利要求,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读多少就读多少,完全由自己的兴趣来决定。只要不碍作息,不影响健康就行。在书里修身养性,纯净的书香味,每天都会带来好心情。清人张潮说:“有工夫读书,谓之福。”(《幽梦影》)读书的享受,在于好书的醍醐灌顶,通体舒泰,使人觉得是一种做人之福,生命之缘。

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也有一副强调“修身”和“读书”的对联:

养性莫若修身;

至乐无如读书。

38.天下无如闻道乐

人间惟有养心高

选自宋·蔡格《山居》十三首之八,《全宋诗》册57,页35688.

上联讲“闻道乐”。上联的“无如”,即不如,比不上。唐·崔颢《经华阴》诗:“借问路旁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闻道乐”,语本《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即领会某种道理。这里的“道”,在古代有多重含义:或指事理,规律;或指政见与世界观;更指道德与正义。《论语·阳货》:“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意谓君子最看重的是道义。《孟子·公孙丑下》也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名句。上句是说,天下没有比闻道更快乐的事了,反映诗人蔡格崇尚道义,尊敬贤德之人的品格。诗的原文说明了这一点:“天下无如闻道乐,人间惟有养心高。烟花过眼须臾灭,明德馨香万古牢。”

下联讲“养心高”。“养心”,即保养心神,以保持心理的平静状态。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为什么“人间惟有养心高”呢?《黄帝内经》说得明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又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意思是说,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起主导作用,“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清·徐大椿语)。故“善治生者,先治其心”(宋·曾慥《至游子·黄庭篇》)。“心治则百节皆安”(《淮南子·缪称篇》)。宋·陈淳还用诗的语言说明了“养心”的重要:“心为形之君,所主一身政。持养常清明,百体皆顺令。”(《心》,《全宋诗》册52,页32331)这些都说明养生贵在养心,健身重在健脑的道理。

至于如何养心,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清人则提供了三种养心法可以参考。一为读书颐养。清人张英说:“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观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处逆境不乐,处顺境亦不乐。”所以,他认为“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聪训斋语》)二为”泰然处之。清初太医尤乘在《寿世青编·养心说》中写道:“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心无妄动,贪嗔痴爱,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过扰,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之法也。”三为“坚闭四门”。《清代名人趣史》载:清初名臣“张文端尝云:‘坚闭四门,不许忧喜、荣辱、进退、升沉、劳苦、生死、得失一切之念,阑入其中。或稍疏虞,打入片刻,即忙驱逐,仍前坚守’。”这就是近代医家丁福保所说的欲养心者其心无忧无怒而后可(《最真确之健康长寿法》)。

清·蒲松龄和王永彬也有言及养心的联语:

何思何虑?养心当如止水;

勿助勿忘,为学譬若掘井。

(清·蒲松龄《省身语录》)

守身必谨严,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

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39.日月两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圣贤心

这是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1130—1200)为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所题的楹联。意思是说,天地因日月得光,人靠读书致圣。朱熹是北宋以来理学思想之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思想家。他博极群书,广注经典,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古时以日为天眼,月为地眼,故上联以日月作喻,将炽热发光的太阳和洁白明亮的月亮喻为天地的两只明澈的眼睛,人们的视听言动和事情物理,都尽收其中,一览无余。因此,做人就要顺天理,去贪欲,襟怀坦白,光明磊落。

下联所指的圣贤,乃道德才能极高之人,经书诗文则是圣哲先贤智慧的结晶,是人们修身、养德、治学、治业取用不尽的宝贵财富,而读书则是确立和传递伦理道德与各种知识的重要途径。“毕竟词章总余事,读书须得圣贤心。”(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八)联语劝导人们只有善读万卷诗书,才能领悟圣贤之心,净化人们的心灵,达到圣贤所期望的境界。正是“多读孔圣之书有仁有义;少饮粗糠之酒无是无非”。从养生角度说,顺应自然,清心寡欲,读书养性,也不失为养生的一个途径。

40.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自题联。此联语又见陆游《题老学庵壁》诗:“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茅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载《陆游集》第二册)

上联的“永日”,指从早到晚,用卷帙浩繁的古今书籍消磨整天时间。陆游自幼好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他一生酷爱读书,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书巢,还书了“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的楹联。“万卷古今”喻书数量之多,内容涉猎之广。

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

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颠。

(陆游《寒夜读书》其二)反映了陆游刻苦读书的痴迷程度。

下联的“一窗昏晓”喻读书神情专注,夜以继日。精练准确地概括了作者终生与书为伴,以书开导人生的读书生涯。他的《抄书》诗写道:

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

捣蘖潢剡藤,辛苦补散亡。

且作短檠伴,未暇名山藏。

……

储积山崇崇,探求海茫茫。

一笑语儿子,此是却老方。

他晚年罢官家居,七八十岁了,还研读《资治通鉴》,蝇头小字,日课二万言,“读书有味身忘老,报国无期涕每倾”(《不寐》),真是一位读书到老不疲,爱国至死不渝的英雄豪杰。

此联正是这位长寿诗人夜以继日、常年不辍的读书写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41.除却诗书何所癖

独于山水不能廉

此联系清乾隆时军机大臣鄂尔泰的赠法渊若联。选自清·梁章钜《楹联三话》卷下。宋·戴复古有“除却读书无所好,有时闲作北岩游”(《赵升卿有官不肯为里居有贤声访之于深巷中》)的诗句,(《全宋诗》册54,页33573)此联即化用此语。

联中“癖”与“廉”二字用得极有特色,机巧神妙,是常人所难能为的。“癖”即癖好、嗜好,本含有贬义,可上联用“癖”生动地表现了友人对诗书的酷爱之情。这种读书成癖的境界,对读书人来讲,非但不能去,简直不可无。清文学家张潮的《幽梦影》云:“花不可无蝶,山不可无泉,石不可无苔,树不可无藤,人不可无癖。”心有灵犀一点通。古今中外,大凡真正的读书人都有这种癖好。前苏联作家马·高尔基就说:“读书——对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是种高尚的享受;我珍视书籍,它是我热爱的癖好。”(《读一本令人不安的书》)可以说,疗精神之饥渴,补心灵之贫寒,非书莫为。

“廉”即不苟取、不贪,本是褒意,下联却反其意而用之,讲对山水不能“廉”而应“贪”,贪山水之景,贪山水之情,尽情观赏享用。以陶冶性情苏轼《前赤壁赋》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意思是应当享用眼前清风明月的美景,显示了联作者旷达超脱的情怀。下联正是对上述内容的活用。

读书的癖好与对山水的流连,对养生同样是十分需要的。

无独有偶,同时代的郑板桥也有类似的一联:

除却诗书无所好;

独有山水不能怜。

清书法家、诗文家王文治为浙江嘉兴陈园的题联,也反映了读书人对书味鱼水相依的感情:

道心静似山藏玉;

书味情如水养鱼。

42.愁得酒卮如敌国

病须书卷作良医

此为宋代文学家陆游《枕上作》一诗的颔联(《全宋诗》册40,页24957)。

俗话说酒不解真愁。上联是说,心中的愁烦事如果遇着盛酒的器皿,犹如遇着敌国,只会愁上加愁。唐代诗人李白就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诗句(《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上联与此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联则讲愁烦时虽不能用酒消愁,可生病时则须书卷作良医。读书不但可以启智、医愚,而且还是治病的一种辅助疗法。春秋时的鲁国,一位名叫闵子骞的人,因名利不遂,忧虑成疾,后来读孔子书,开了心窍,正确对待自己的志向,病就好了。《三国演义》有“读书祛头风”的描述,说的是“曹操读了陈琳‘讨曹檄文’,惊出一身冷汗,久受折磨之头风霍然而愈。”陆游不仅有近万首诗作,而且有医著《陆氏续集验方》,他也有诗云:

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

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

(《山村经行因施药》)

希腊谚语说:“书籍是心灵的良药。”“忧愁非书不释,愤怒非书不解,精神非书不振”(清·熊伯龙《贻谷堂诗文集》)。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监测中心调查,肝炎、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常见病的死亡率,与患者文化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越高,得病后的死亡率越低,长寿的可能性越大。美国人寿保险公司对年逾百岁老人的调查,其中多数人有爱好读书的习惯。可见“书中自有妙药”。

为什么读书能祛病延年呢?第一,读书能使人移情、摆脱不良情绪困扰,化解积郁、宽畅胸怀,促进身心两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书中自有无穷乐趣。”“没有别的事情能比读古人的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生存空虚说》)第二,读书有利于健脑防衰。英国散文家斯蒂尔有言:读书之于心灵犹如体育之于身体。其实,读书是一种心理运动,读书、咏诵,不仅视觉器官和口腔要运动,思绪也要随着书中的情节、感情、哲理、节奏、音韵而起伏变化。还要心脑不停地思索,从中获得启迪。现代医学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达到相对平衡,血液循环加速,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能促进有益的激素和活性物质的分泌,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科里斯指出:“脑子用得越少,越易老化。”第三,好的书籍、诗文,因其优美的描写,生动的情节,风趣的文字和叙事论理的逻辑,对读者的精神产生微妙的影响,能够增加生活情趣,调达情志,淡化郁情,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如果朗读,效果更佳。这样会扩大肺活量,恰似深呼吸运动,起到气沉丹田、呼吸绵绵的效果。

当然,读书还能获取养生保健知识,有益健康。

据媒体介绍,国外也流行“读书疗法”,使许多慢性病患者加快康复步伐。

43.一生惟有读书乐

百计莫如为善高

选自民国·胡瑞芝《养正录》。

清人吴恺在《读书十六观补》曾引尤袤(延之)的话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其嗜书之笃如此,读书者,当作此观。”看来联语作者深谙读书的意趣,体悟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藏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所以自认为一生唯有读书乐。其实,读书不仅有乐趣,而且能塑造人的品格。有几副联语,道出了读书与立品修德的内在联系:

立品定须成白璧;

读书何止到青云。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指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强调“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桢干,以学问为菑畬”;“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乐天知命为依旧”(均见《格言联璧·学问类》)。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也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论读书》)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有言:“百行以德为首”。下联即由此引申而来。善为德本,仁包万善,积善成德,积恶贻祸。故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清人申居郧则用更浅显的语言剖白古人劝人为善的心迹:“天下第一好事,莫如诱人为善,圣贤所以为圣贤,只是欲天下后世之人皆入于善。”(《西岩赘语》)下联就是对这些遗训的高度概括。

与此联内容近似的还有:

读有益书身心爽;

行无愧事梦魂安。

读万卷书才宽眼界;

种千钟粟要好心田。

(清·石成金《联瑾》)

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

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清·姚文田自题联)

中国出版家、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也题有: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也有类似赠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44.读书自课三余子

涉世披带百忍图

这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近代诗人郑献甫的厅堂自题联。

上联是说读书治学要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子”系指时态。“自课”,在这里是指自己完成既定的学业。宋·苏轼有“有客独自吟,清夜默自课”(《病中大雪数日未尝起观虢令赵荐以诗相属戏用其韵答之》)。“三余”是指东汉末董遇利用“三余”读书的典故。汉献帝兴平年间,战乱频仍,旱灾连年,董遇与兄只好逃亡外地,以打柴为生。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他仍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坚持学习,成为三国时期著名学者。有人向他求教,他总是要人先读百遍,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说苦无时间,董遇回答:“当以‘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卷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注引<魏略>)“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农活少,是一年中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干活,是一天中的空闲时间;阴雨时也是一种短时的空闲时间。读书自课能利用“三余”,孜孜以求,就会学业有成。

下联是说经历世事,待人处事要带着“和为贵,忍为高”的意图。所谓“百忍”即百般忍耐。事指唐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堂。麟德年间,高宗(李治)祀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公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见《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后以“百忍成金”形容忍的可贵。俗话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一切诸烦恼,皆从不忍生。片时不能忍,烦恼日月长。故人之气量要宏大,宏大则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这样既可和睦家庭气氛,又可调节自身情绪。故明·胡文定说:“人能常忍得身安。”忍之一字,不仅是养生大法,也是“应世之要法”(清·石成金《传家宝》第二集)。当然,遇到原则问题则是不能忍的,应晓之以理,分辨是非;非原则问题则应以“忍为高”。

45.多读古书开眼界

少管闲事养精神

选自《郑板桥诗词文选》第214页。

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觉察到有些乡绅好管闲事,干扰县政。郑借此联教育他们,多读古书,开阔眼界,少管闲事,蓄精养神。当然这对于离退休的老人也是适用的。

曾任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也有一联,处世态度却比较积极。联曰:

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

做不完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

其实,多读古书不仅开阔眼界,而且可以治病养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在《东斋记》中写道:“每体之不康,则或取六经百氏若古人述作之文章诵之,爱其深博闳达、雄富伟丽之说,则必茫乎以思,畅乎以平,释然不知疾之在体。因多取古书文字贮斋中,少休,则探以鉴焉。”法国语言艺术大师罗曼·罗兰对读书疗疾亦有同感。他说:“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自己的忙碌沉迷,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这时就都不再那么值得你认真了。”

显然,只要“刻刻存心”做好事,“时时努力”读古书、读有益之书,神交古人贤哲,就能使人排遣心理上的烦恼,进入美妙的超然境界,这样才能使肌体内分泌出有益的激素、酶、乙酰胆碱,促使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和脏器的代谢活动达到中和平衡的程度,以利身心的健康。

46.门前莫约频来客

座上同观未见书

宋·楼钥“句”。选自《全宋诗》第47册,第29561页。

楼钥,宋文学家,字大防,号攻媿主人。宋孝宗隆兴元年进士,累迁吏部尚书、参知政事。钥居官持正有守,忧国忧民,治学“博极群书”,堪称“一代文宗”。这是他的一副书斋联。他惜时如金,不愿招惹那些俗气的“频来客”聊天扯淡;但若有奇书异卷,必定要邀请同仁好友共赏,切磋学问,砥励品德,陶冶性情。书斋主人对待客人的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正体现出作者读书求友的一片苦心。清代乾隆年间的藏书家黄丕烈,可算是这方面的例证,他每得到一部书,就绘图征诗,又于每年除夕,邀好友到他的“读未见书斋”或“士礼居”,以清酒蔬果祭书,并请人绘图记其事。

清书画家、诗文家金农也有内容相同的一联:

奇书手不释;

旧友心相知。

无独有偶,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的40年代在桂林住所门口也贴了一首诗:

女儿心上想情郎;

日写花笺十万行。

月上枝头方得息;

梦魂又欲到西厢。

表面看来俨然是一首情诗,写一女子对情人的执著追求和痴迷爱恋。实际上是一首“杜门谢客”诗,也是写给一些“频来客”看的。这首诗的真正含义是:自己工作很忙碌,无暇和一些爱聊天的闲人长谈,希望那些“频来客”多加体谅。俗话说: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生命。善于节约和支配时间,使有限的生命更有价值,这也是科学养生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现代画家张大千为绍兴戒珠寺的题联,则从另一角度劝人们“读人间未见书”:

懒思身外无穷事;

得读人间未见书。

47.万卷藏书宜子弟

十年种木长风烟

此为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郭明甫作西斋于颖尾,请予赋诗》二首之一的颔联。选自《全宋诗》册17,页11456.

作者曾在《题胡逸老致虚庵》一诗中有“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的诗句,意思是说,诗书传家能使后代成才,而遗金满籝往往给子孙招来祸害。上联与此诗一脉相承,既称赞友人藏书之富、学问之博;更说明友人万卷藏书、诗礼传家宜于子弟读书成才。

下联暗用《管子·权修》:“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之意,抒发了作者关于培养人才的深刻见解。“长风烟”是说经过十年树木会蔚为美丽的风景。宋人刘过有“无限风烟,景趣天然”的词句(《行香子·山水画面》)。同样,有诗书传家的优良氛围,经过十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培养教育,作者寄予厚望的子弟必将成为风华正茂的有用之才。

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平时教育子女要“敬师勤读”,更要像自己一样做人为官。他曾留有一联: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为后人留下了“不给子女留财富,要给子女留才能”的范例。

48.胸无城府心常泰

腹有诗书气自华

“城府”,比喻人的心机深隐难测,犹如城府之深邃。胸无城府,语本元·脱脱等《宋史·傅尧俞传》:“尧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后指为人胸怀坦荡,不用心机。清·掌生氏《长安看花记·秋芙传》:“其为人胸无城府,坦易可交。”上联是说:胸无城府,坦荡率真,诚恳待人的人就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安宁舒泰的心境。明代医家王文禄曾言:“一切病皆生于心,心神安泰,病从何生?”(《医先》)说明胸怀坦荡,对人以诚相待,不仅是一种高尚的德性,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正是这种坦然心态的写照。

下联出自宋·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虽然过着穿粗丝土布的淡薄生活,但腹有诗书却使自己的气质,包括生理和心理等素质得到了升华。这里的气,既指人的元气、生命力,也指人的精神状态与气质,而满腹诗书不独能增强人的生存智慧,也能升华和改变人的气质。汉·王充曰:“人以气为寿,形随气而动。”(《论衡·无形》)。宋·张载则指出:“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语录抄》)明人陈继儒《安得长者言》:“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英国散文家、剧作家斯蒂尔也说:“读书之于心灵犹如体育之于身体。体育保持、加强、增进着健康;读书则焕发、培养和坚定着德性。”这些都说明读书,令腹有诗书对提升人的道德涵养,升华人的气质,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和陶冶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正是:

花香莫若书香远;

厨味无如世味高。

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本;

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

49.绎志多忘嗟老大

读书有味且从容

这是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左宗棠在任两江总督期间,为江苏学政黄体芳1882年倡办的南菁书院题写的对联。

上联的“绎”原意为抽丝,引申为寻求事理。亦指陈述,《礼记·射义》:“绎者,各绎己之志也。”孔颖达疏:“绎,陈也,言陈己之志。”“嗟”,叹息悔恨。“老大”。一词化用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左宗棠在谕子的家书中曾指出:“读书做人,先要立志……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业不能做成?”(《咸丰十年正月三十日与孝威孝宽》)上联即是鼓励书院学生立志向上,不断寻究事理,经世致用,就不致因蹉跎岁月老无所成而悲叹。

下联的“读书有味”,出自南宋·陆游《不寐》诗:“读书有味身忘老,报国无期涕每倾。”“从容”,即不慌不忙。陆九渊曾引一学者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无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语录》)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也指出:“读书之法:要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操存践履之实。”(《答陈师德书》)作者对此则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他在咸丰十一年正月二日《与孝威》的信中说:“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深思,务在从容涵泳以博其义理之趣,不可只做苟且草率工夫,所以养心在此,所以养身在此。”这里所谓“涵泳”是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养润泽。同年十二月一日又再次致信强调:“读书可以养性,亦可以养身,只要工夫有恒,不在迫促也。”下联就是年近七旬的作者介绍读书“有味”的切身体验。

在左氏看来,读书不仅要循序渐进,而且贵在“实行”。他为湘阴左氏新祠的题联,就反映了这种见解:

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

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读书。

50.最有味卷中岁月

定自称花里神仙

这是清同治状元、官至大学士的陆润庠的“世补斋”自书联。全联为: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上联讲读书之益:读《尚书》懂得“五福”、“六极”之别,享有顺天而得的幸福;读《易经》知道“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读《离骚》领会其幽情和坚持理想、至死不屈的品格;读《庄子》生出旷达,明“长生安体乐意”之道;读汉文,可从中领略文中的朗朗正气,使人初衷不改,意志弥坚。总之,“多读书达观今古,可以免忧”(明·吴麟征《家诫要言》),充分领略卷中岁月的情趣。

下联则以花喻志:像菊那样随遇而安,“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晋·袁崧《菊》);像梅那样,枝疏而风韵洒落,株老而苍劲古朴,“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南宋·陆游《射的山观梅二首》之二);像莲那样“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像兰那样“虽无艳色如娇女,自有幽香似德人”(明·余同麓《咏兰》);像海棠蕴藉含蓄,“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金·元好问《同小辈赋未开海棠》),被称为“花中神仙”。花,乃大自然的精英,被视为美的象征。它总是生机盎然,给人带来活力、愉悦和希望。难怪有人云:“谁非过客,花是主人。”人们往往从花里感悟人生,涵咏花的品性,吸收美和健身的营养,陶冶性情,充花里神仙。

今人胡中柱先生也有一副关于读书养性、赏花养神的佳联:

读史取正,研易取变,览庄取达,咏骚取坚,吟诗取幽,诵内典取和,卷中浑然忘日月;

伴梅同疏,养兰同清,栽竹同逸,采菊同傲,赏莲同洁,供水仙同韵,花里自在作神仙。

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同时体味。

51.饶书长悦其人多寿

拥笔善娱此士延年

此联上联讲读书、下联讲写作,读与写结合,都有益于延年益寿。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60多岁后依然读书不辍,他删改《黄庭经》,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悟出独特的读书养生法。宋人李淑癖好读书,提出读书“三味”论,认为经书味同“太羹”(肉汁),史书味同“折俎”(宴典中的肉食),子书味同“醯醢”(用鱼肉等制成的酱),各益于身体(《邯郸书目》)。明代政治家、诗文家于谦对读书写作更是一往情深。他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观书》)

为什么读书写作有益于养生呢?清代戏曲作家、养生家李渔作了精妙的回答:“予生无他癖,惟好著书。忧藉以消,怒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铲除。因思诸疾之萌孽,无不始于七情,我有治情理性之药,彼乌能祟我哉!”(《闲情偶寄》卷六·疗疾第六)可见,读和写随着思绪的表达、变化和转移,能起到调节情感、平衡心理、淡化忧郁和修身养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写作不啻是一味养生保健的良药。

年近期颐的书法家、诗人冯亦吾的《偶书》也道出了同样感受:

寄寓人世间,未尝一日闲。

诗书敦雅好,亲友共攀谈。

偶有挥毫兴,权当乐事看。

文章思绪发,废寝并忘餐。

52.佳思忽来,书能下酒

侠情一往,云可赠人

选自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上联是说,美好的情思突然来时,无需佳肴,有书便能佐酒。饮酒重在情趣。读书人读到思与神接、物我两忘的地步,一本好书用来下酒就不奇怪了。可以说,佳肴是口感的美食,而一本好书却是心灵的美食。因此,今天我们常常把一些优美、轻松,富有教益的美文说成是“心灵的鸡汤”,其义即与此同。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就记有苏子美(舜钦)《汉书》下酒的生动故事:“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岳父)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引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正献知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中吴纪闻》卷二《苏子美饮酒》)清初名臣陈廷敬撰的《于成龙传》也说到于成龙读唐诗下酒的故事:“夜酒一壶,直钱四文,无下酒物,亦不用箸筷。读唐诗写俚语,痛哭流涕,并不知杯中之为酒为泪也。”

南朝·齐梁道士陶弘景答齐高帝萧道成的诏书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下联化用此诗。侠情是一种见义勇为,舍己助人的感情,侠情一发,即使手中无物,云亦可以赠人。赠人以物有尽亦有失,赠人以意无尽亦无失。以云赠人,千里随君而往,抬头便见,岂不更见情意的深致。其实,心中一旦不拘泥形式,情意又何在纤纤之物?

另有一联,内容与此联相似:

眼前汉书,亦可下也;

胸中垒块,固当浇之。

53.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此联是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左宗棠十五岁时所作,左宗棠少负奇才,其业师、湖南城南书院山长贺熙宁曾赠联曰:“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先得古人心。”三十年后又为左氏家塾重书了一次,期望“儿辈诵之,”“志趣固不妨高也”。上联讲立志。作者认为,自己虽然家无半亩土地,收入难以温饱,心里却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心忧天下,化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句意。他的《感事四首》的诗句“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也反映了他的这种“义与天下共安危”的志向。

下联讲读书。“读破万卷”乃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句意,极言阅读之广。“神交”,这里是指彼此没有见面,但精神相通,互相倾慕。正如高尔基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交谈。”读破万卷,就是与许多智者交谈。作者认为,只有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向古代贤哲仁人请教和作精神上的交流,才能发挥所长,经世致用。作者还指出:“读书可以养性,亦可养身,只要工夫有恒,不在迫促也。”(左宗棠家书:咸丰十一年十二月一日《与孝威》)认为“读书静坐,养气凝神”乃延年却病的好办法。

读古人书,须设身处地以想;

论天下事,要揆情度理三思。

清诗人、书法家何绍基的这一联,对于如何神交古人、心忧天下会有启发,可把两联同时品读。

另有一副集字联,也有助于领会“神交古人”的情趣:

何必开门,明月自然来入室;

不须会友,古人无数是同心。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六)

只要与古人“同心”,并“设身处地以想”,对书中的圣贤之道就能心领神会。

54.言易招尤,对人须少谈几句

书能明理,教子宜多读两章

选自清·石成金《传家宝·联瑾》。

“招尤”,即招致他人的怪罪或怨恨。明人陈继儒《岩栖幽事》云:“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此联由此衍化而来。《旧唐书》卷94《徐彦伯传》谈到慎言时说:“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志之端也,身之文也,即可以济身,亦可以覆身。”故清·朱用纯《治家格言》有“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的格言。民间亦有“言多语失,食多伤心”的谚语。多言除易招尤以外,“多言最使人心志流荡,而气亦损。少言不惟养得德深,又养得气完,而梦寐亦安。”(明·宋《古今药石》)所以从慎言和尊重朋友的角度讲,“对人须少谈几句”还是可取的。这正是“风流不在谈锋盛,袖手无言味最长。”(宋·黄升《鹧鸪天》)

颜之推《颜氏家训》说:“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正因为书能明理、利行,变人气质,养人精神,所以下联教儿孙多读两章,是十分必要的。

55.书是良田,传世休言无厚产

仁为安宅,居家何用有华堂

选自清·窦镇《师竹庐联话·卷十一·格言》。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有“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题胡逸老致虚庵》)的诗句,意思是说,藏书万卷可以教化子孙,而遗留满篓的金子常常招来灾祸。宋人林逋就有“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省心录》)的警语。上联即由此引申而来。书犹如良田,勤耕耘可以使人成人成才。所以有知识学问传世就不要说没有丰厚遗产,因为精神财富更为可贵,它也可以变为物质财富。

下联语本《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意思是说,仁,是人类最安适的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只要心存仁爱之心,淡泊明志,志存高远,仁义待人,居家即使没有华丽的厅堂,也是快乐的。

清·蒲松龄《省身语录》和金缨《格言联璧·惠吉类》中也有内容相同的一联:

留福与儿孙,未必尽黄金白镪;

种心为产业,由来皆美宅良田。

湖北罗田县的赵渔琴(晚清廪生)在其官厅也有一副劝人读儒书、种心田的对联:

读兵书畏战,读律书畏刑,读几部儒书战刑不畏;

种尧田忧水,种汤田忧旱,种一点心田水旱无忧。

福建长汀馥轩公祠联和苏州东山镇杨湾村明善堂联亦与此联相似:

积德润身如积玉;

遗书教子胜遗金。

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

宽田宽地莫若宽厚待人。

同类推荐
  • 人过50健康必读书

    人过50健康必读书

    近30年来,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但是不能仅看平均寿命的数字!因为它并不能反映人的“健康状态”。同样50岁的人,健康生活的人和卧病在床的人都被计算在内。两者年龄相同,但是人生的充实度并不一样。不论活得多久,如果不健康,这种长寿人生并无意义。相信不会有人想要过着卧病在床或为病痛所苦的长寿生活。只有健康,长寿才有意义。
  • 爱上多滋多彩的食物

    爱上多滋多彩的食物

    这本书将食物分成红、绿、黄、橙、黑、白、紫七种颜色,详细介绍了每种颜色的食物特有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按照身体所需,分门别类地享受美食。
  • 养肝饮食指南

    养肝饮食指南

    养肝饮食主要需注意以下三点:防止食入有害物质、吃什么养肝、怎么吃养肝。因此,本书作者在深入发掘中国饮食文化精华,突出中医养生食疗特色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欧美饮食养生趋势,系统介绍了养肝护肝饮食基本知识和原则,重点介绍了45种养肝益肝食物和130种常用养肝食疗药物,近200首修复肝细胞的功能性食疗方,并为各种肝病患者精心制定了养肝护肝日常调理方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 养得好,活到100不显老:一生的抗衰老革命

    养得好,活到100不显老:一生的抗衰老革命

    《养得好活到100不显老(一生的抗衰老革命)》编著者赵铁锁。健康专家赵铁锁先生的最新力作!中老年人群,早衰、患病人群以及职业女性的抗衰老圣经!本书结合了作者的亲身实践与研究,内容通俗实用;全书文字精炼准确,插图精美,整体图文并茂,便于读者阅读。不管是送给父母朋友,还是送给上司领导,还是送给自己,都是最好的选择!
  • 享受健康睡眠的140个妙招

    享受健康睡眠的140个妙招

    本书较为详细、科学地介绍了日常自我防治失眠的方法,包括膳食疗法、起居疗法、运动疗法、按摩疗法、艾灸疗法、音乐疗法、香熏疗法、药物疗法等。全书所选方法简便易学,适于失眠患者和基层医务人员阅读参考。
热门推荐
  • 浴雷重生

    浴雷重生

    在一场车祸中,主角因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离开人世。但他也因此得到一个机遇而在另一个古武世界重生。为了重返原来的世界,开始了主角的修炼之旅。
  • 这是谁的眼睛

    这是谁的眼睛

    先天性失明的他因为一次眼角膜捐献,让他拥有了让他拥有了异常的能力,可是一切事物都有利有弊,当他卷入无法用正常思维的事件之中,调查到了事情的真像。他应该妥协命运还是挣脱命运的束缚?
  • 灵昊大陆

    灵昊大陆

    太古初年,魔族举族来袭,万族惊恐,神域大帝率领诸神守护,神魔大战一触即发,诸神得万族协助终将魔族主力屠挺缪于神域之中,然诸神也因力战魔族而分分陨落,大战之后,神帝集万族之力以神域为基大帝神体为骨筑成苍天封印防止魔族再次来犯,至此神魔皆寂,一段属于万族的时代来临
  • 七界主

    七界主

    当他从死亡中睁开眼睛时,发现已经来到了异界,那是一个充满了强者的武道世界。在犹豫了十四年之后,凌尘终于下定决心踏入武道。
  • 卢渊的世界之旅

    卢渊的世界之旅

    恩,怎么办,我也想有一个自己的英灵殿啊,怎么办!没办法,让我们踏上征(诱)召)(拐)的旅途!PS:改了三次还不满意的我也是没办法了
  • 霸气灵力拥有者:独掌天下

    霸气灵力拥有者:独掌天下

    她,来自2000世纪的衍生星球——灵球。她,被视为妖女,逐出种族。她,发誓要报仇,把属于她的给拿回来。她是天下唯一的灵力拥有者,有无数的倾慕者,而其中,有人将伴随她一生......
  • 马云:我的管理心得

    马云:我的管理心得

    马云堪称中国本土最懂管理的商业奇才,他不懂互联网技术,仅凭出神入化的管理智慧,便缔造了庞大而辉煌的商业帝国,一路带领阿里巴巴、淘宝网、雅虎中国、支付宝等公司从优秀走向卓越,不断超越自我。本书深入浅出、条分缕析,理论高度与实战深度交相辉映。全书结合马云的亲身经历,从战略管理、团队管理、中高层管理、竞争管理、品牌管理、商业模式管理、思想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创新管理、自我情绪管理和资本管理等11个方面全面讲述了马云的管理经验,直指管理的误区与盲点,道破管理的真相与本质。
  • 剑与歌

    剑与歌

    人们都在追求着至高无上的力量,无不认为,力量就是权力,有了权力就可以登上这个世界的巅峰,可是……得到之后呢?每个人都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上,面对着自己仅有一次的宝贵生命,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对得起呢?倘若死神终将带走我的灵魂,那我便留下永恒的记忆,洒满人间,照亮我苍白的一生……这或许就是那些以生命为代价的英雄最终的归宿,那是他们的宿命,但他们并不后悔自己选择的路,与其碌碌无为地走完一生,不如为自己的人生谱写一段华丽的壮歌,让自己的沉寂的生命焕发无限的活力,即使短暂,也可永世流传……让后世可以举杯咏情,引以为傲。一柄长剑,一个背影,独奏一曲,气贯长虹。
  • 我的极品呆萌妻

    我的极品呆萌妻

    钱被骗无所谓,感情被骗绝不容忍,张毅怀着复仇的心理,找到唐晓丽的妹妹,不想这个丫头傻到极品。和她那个姐姐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人,经过一段另类的同居,唐晓彤这个名字,已然成为张毅心中,不可触碰的珍宝......
  • 技师

    技师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这是一群特殊的人,昼伏夜出,穿梭在灯红酒绿。我说,我说的是真实故事!当然,你可以随便听听,当它是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