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此联为唐·李商隐《晚晴》诗的颔联。作者把“天”和“草”都人格化了,极富情韵。
上联是说,天气久雨,幽草难长。一旦雨霁天晴,那生长在幽僻之处的小草,沐浴着太阳的余晖,就会显出勃勃生机,仿佛老天有意怜惜这微弱的生命似的。在自然景色上是如此,在人们的年岁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晚晴”,比喻人生的晚年。下联是说,雨停日出,夕阳西下,霞光灿烂,有谁不珍视这短暂而又美好的晚晴呢?人之将老,应自警自励,善待余生。在落山前发光发热,尽洒余晖。如唐·高适所咏:“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让红霞满天的晚晴催引出更壮丽的翰墨和风骚吧。
231.岁老根弥壮
阳骄叶更阴
选自宋·王安石《孤桐》一诗的颈联。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庆历二年进士。初知鄞县,修堤堰,兴水利,贷谷与民,有治绩。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主张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再相,九年再罢。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是北宋时期伟大的改革家。此联选自《孤桐》(《全宋诗》第十册,第6598页)。
上联是说:
梧桐树年岁越大,根须越壮实。深入地下吸取营养,得到大地哺育、滋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下联是说:
梧桐树直干入云,枝柯纵横。烈日越晒,桐叶长得愈加茂盛,绿叶森森,浓荫如盖,充满蓬勃的生机。
王安石写《孤桐》诗,托物言志。孤桐表面上很孤单,但根扎大地,枝粗叶茂,具有刚健挺拔的精神,表现了诗人顽强不屈的思想品格。
以这两句诗为联,意在形容老年人阅历越久,根基越牢;经受考验越多,就越坚强睿智。今天它已成为激励老年人老当益壮、奋斗不息的座右铭。
232.白发人间宝
黄金水上萍
这是宋·顾逢《云边偶成》诗的颈联。载《全宋诗》册64,页40034.其尊老爱老之情跃然纸上。
上联的“白发”,亦称银发,指老年人。《汉书·五行志下之上》:“白发,衰年之象”。上联谓老年人是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众所周知,生命是一个过程,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几个阶段。而且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群体也将随之增大。如何辩证地看待老年呢?老年期虽然是人生的晚年,但却是思想上最成熟的阶段,拥有许多优势。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曾言:“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也同样认为“睿智”是老年人的一大优势。他说“完成人生伟大的事业靠的不是体力、活动或身体的灵活性,而是深思熟虑、性格、意见的表达。关于这些品质和能力,老年人不但没有丧失,而且益发增强了。”(《论老年》)从医学生理学上观察,人的大脑有100多亿神经细胞,即使活到90岁,神经细胞比壮年时也不过少1/4左右。古今中外老有所为,大器晚成的人不胜枚举,他们创造了人类文明的银发风景线。这正是日暮云霞美,年高智慧多。唐代诗人刘禹锡曾赞颂老人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酬乐天咏老见示》),这是老年人的又一个长处。老年人经事多,阅历丰富,更加懂得事理;看待人生,就像看流水波澜一样富有经验。老年人的智慧,乃是岁月的结晶。老年人作为资深的公民,还是社会安定的天使。老年人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思想文化、革命传统以及稳定社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西塞罗说:“没有老年人,国家就完全不可能存在。”(《论老年》)在家庭中,老年人对于营造家庭温馨、维持家庭和睦同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俗谚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们过去为社会进步和后代幸福作出过自己的贡献,现在和将来对社会的发展仍起着积极作用。对于青年来说,老年人是一本必读的生活教科书。《旧约全书·箴言》说得好:“年轻人的活力可佩,老年人的白发可敬。”尊重老人就是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那种“敬权敬钱不敬老”的现象是有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
下联的“黄金”,泛指钱财。“萍”,即浮萍,浮生在水面上的一种草本植物。三国·魏·曹丕《于玄武陂作》诗:“萍藻泛滥浮,澹澹随风倾。”意思是说,黄金虽然如钱财般宝贵,但比起令人肃然起敬的白发来不过如随水漂泊、聚散无定的浮萍一般。这是一副流水对,上下联在逻辑上是递进关系,用“黄金水上萍”,以进一步说明“白发人间宝”。
233.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之先鸣
此联为鲁迅集句联,并请乔大壮书写,悬于北京“老虎尾巴”书屋以自勉。
上联出自屈原《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羲和”,神话中的人物,相传是给太阳驾车的神。“弭节”,抑制调节行车的速度。“崦嵫”在甘肃天水西部。这里指古代神话中的山名,相传是日落的地方。原诗句意为:我叫驾太阳车的羲和,调节行车的速度,希望太阳不要马上向日落的地方迫近。
下联同出自《离骚》:“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鹈”,即杜鹃鸟,又名伯劳,爱在春末夏初鸣叫,所以杜鹃鸣叫,标志落花时节的到来。原诗句意为:趁时光尚早,还来得及有所作为,怕的是鹈提前鸣叫,使许多花草芳尽香消。鲁迅各取原文半句,巧妙地组织成联。上联说,希望时间流逝得慢一点,以便做更多的工作。下联说,光阴有限,唯恐岁月易逝,要做的工作不能完成。永恒的自然与短暂的人生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激起有识之士对时间的紧迫感和对社会的使命感。在鲁迅看来,时间高于一切。他曾说过:“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禁用和自造》,《鲁迅全集》第5卷第249页)他特别反对浪费时间,说:“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第97页)这副集句联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分秒必争、勤奋工作,为人类造福的可贵精神。据其夫人许广平说,这是先生“用作座右铭的一种提示”。他留下的大量著作,都是在珍惜每分每秒的时光中创作出来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连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关于“时间就是性命”的时间观,对于我们更好的珍惜时间,提高生命质量,实现人生价值,不无启示。
234.骥衰伏枥心千里
龟冷搘床寿百年
此为宋·陆游《杂兴二首》(之一)诗的颔联。《全宋诗》第40册第25067页。
上联语本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骥”,日行千里的好马。“枥”,马槽。意思是说,千里马衰老了,只能伏槽吃草,但它仍向往着驰骋千里。有豪情壮志的人即使到了暮年,他的雄心壮志和热情也不会冷却和消退。曹操气势豪迈,傲视千里的咏志诗句,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后来一些年龄虽老而报国之志不衰的人,也常用曹操的这些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如唐·杜甫《赠韦左丞丈济》:“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宋·苏轼《次刘景文见寄》:“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壶。”陆游还有“心如老骥常千里,身是春蚕已再眠。”(《赴成都泛舟自三泉至益昌谋以明年下三峡》)
下联语本汉·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后遂用作典故,以“龟冷搘床”喻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相传龟鹤有千百之寿,因以龟年鹤寿比喻人之长寿。晋·葛洪《抱朴子·对俗》:“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也用作祝寿之词。下联用“龟冷搘床”的典故,意在祝愿那些“壮心不已”的老人能享百年之寿。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90岁高龄时,曾谦虚地写了“老骥伏枥”的自寿联:
新功未建长伏枥;
老本无多早啃枝。
235.虽惭老圃秋容淡
且看寒花晚节香
这是宋大臣韩琦《九日水阁》诗的颔联,载《全宋诗》第六册第4073页。
上联的“老圃”指古旧的种植蔬菜、花草的园地。对于“秋”古人有不同的理解:汉代许慎解释:“秋,禾谷孰(孰,‘熟’的古字)也。”(《说文解字》)汉代刘桢则咏叹:“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三)说明秋天既是庄稼成熟丰收的时节,又是草木凋零、令人悲叹之时。所以,秋就具有金秋喜悦和悲秋伤感的双重文化象征意味。“秋容”,即“秋色”,就是秋天的景色、气象。加上残破的池馆,使园中异常荒凉,故诗人用“秋容淡”三字加以概括。
下联的“寒花”,即菊花的别名。菊花被誉为花中君子,历来为世人讴歌传颂,以菊明志,抒发情怀。屈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陶渊明有“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苏轼也有“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诗句(《赠刘景文》)。人们所以爱菊、赏菊,固然如唐人元稹所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还因为菊花具有一种凌霜傲寒的气质,它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宋·朱淑真《黄花》)是不慕荣华的坚贞品格和恪守晚节的高尚气节的象征。所以诗人托物寓意,赞颂“寒花晚节香”。元人张伯淳亦有“从教苍狗浮云过,留得黄花晚节香”的诗句(《次韵元颜经历》)。
菊花除供观赏外,还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菊花甘、苦、凉。入肺、肝经。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头昏,眩晕,目赤,高血压病,疔疮,肿毒。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作枕明目,生熟可食。是一味益寿良药。
上下联是说,虽然古旧的园圃已是秋日暗淡的景象,但在草木摇落之时,唯有菊花独秀,傲霜临风。比喻人到晚年仍老而益壮,保持着高尚的节操。诗人作为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十分注重晚节,“尝谓保初节易,保晚节难,故晚节事尤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七·韩魏公》)。诗人老而益壮、恪守晚节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效法的。
1912年秋孙中山到太原视察、游览文瀛湖公园时,化用韩琦的诗句,也撰有一联:
莫嫌老圃秋容淡;
最爱黄花晚节香。
现今读来,可视作“老而益壮,老有所为”的格言联语。
与此联内容相近的还有两副:
西风白发空惊老,
晚节黄花独耐秋。
(宋·于石《九日同黄宏公逛古城山》)
春归乔木浓荫茂;
秋到黄花晚节香。
(1703年,康熙帝给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1638—1712)赐联)
236.苍龙日暮还行雨
老树春深更著花
此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其二)一诗的颈联。
上联写龙,是想象。苍龙即传说中的青龙,古时以为祥瑞之物。《淮南子·览冥训》:“凤凰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飞黄伏皁(皁同皂,厩的别名)。”苍龙到日暮之时尚不歇息,依然兴云降雨,以济苍生万物。这是何等的尽职尽责精神!读着上联,使人联想到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名句(《龟虽寿》)。二者都有老而弥坚的豪气。
下联写花,是写实。著花,即长出新的花蕾或花朵。意思是说老树不甘自朽,即使到了春尽之时,也能再生新花。“老树春深更著花”,系化用宋·梅尧臣《东溪》:“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句意在赞美老树的青春活力,顾炎武句则表达老有所为的决心和热切盼望恢复家园的深意。当时,顾炎武、傅山都年近暮年,所以以苍龙日暮行雨、老树春深著花为喻,表明光复河山,至老不衰之志。而联中的“还”和“更”字,尤能反映作者老当益壮的豪情和“有一日末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1898年(戊戌年),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时任军机大臣的清末维新派翁同龢为支持康有为等变法维新,也自题了一副明志联:
老骥思千里;
鹪鹩足一枝。
上联表明自己虽年已68岁,仍如伏枥的老骥,壮心不已,积极参与谋划新政,变法图强,可谓“思千里”。下联语本《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表明自己支持维新变法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为了除弊图强的“国是”。对自己则满足于鹪鹩一枝而已。然而写此联不到五个月,戊戍变法失败被革职。
享年94岁的中国书画家、篆刻家齐白石也有一副相似的自题联:
老树著花偏有态;
春蚕食叶倒抽丝。
237.富于笔墨穷于命
老在须眉壮在心
此联选自清·郑燮《郑板桥诗词文选》。
上联的“笔墨”即笔与墨,泛指文具。此指文字或书画诗文作品。“富”,“富,盛也”。是多,充裕,丰厚的意思。“穷”,困窘。这里特指不得志,与“达”相对。元·揭傒斯《与萧维斗书》:“道行于天下,谓之达;道不行于天下,谓之穷。”清·黄宗羲《雪蓑闵君墓志铭》:“夫所谓穷者,失禄不仕,憔悴江湖之上耳。”“命”,即命运。旧谓人的一切遭遇都是命运决定的。上联是说,作者的书画诗文作品是很丰富的,但命蹇时乖,平生不得志。作者郑燮名列扬州八怪之首,身怀诗、书、画三绝,是中国近三百多年来在艺术领域里独具风姿的人物,自然是“富于笔墨”。但他命途多舛,少小孤苦,而立之年尚未彰显,乾隆元年中进士,已过不惑之年。48岁后才先后到山东范县和潍县当知县。由于为官廉明,为人耿直,最终被诬罢职。后客居扬州,更加倾心文墨书画。上联概括了作者的坎坷一生。
下联的“须眉”,即胡子和眉毛。《汉书·张良传》:“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壮在心”,指豪壮的志愿。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宋·陆游《书愤》诗:“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下联是说,虽然须眉老了,但人老心犹壮。即使到了须眉皆白的程度,也仍然保持心理的年轻,保持对人民的热忱和对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人老心不老的阳光心态,对于老年人挥洒余热和颐养天年都是十分重要的。
238.桑榆晚景休嫌少
日落红霞尚满天
这是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的清代文学家袁枚《八十自寿》诗的颈联。联语化用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充分表达了老有可为的豪情壮志。
上联的“桑榆”,传说中太阳落山的地方。“桑榆晚景”,日暮的意思,比喻人到暮年。《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影)在树端,谓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处。这样,桑榆就成了日暮和垂暮之年的比喻词。
下联的“红霞”,霞,赤云也。指日出、日落时天空及云层上因日光斜射而出现的彩色光象或彩色的云。这里指晚霞。下联用傍晚时的彩霞满天比喻人到晚年,仍可以有所作为,放射光辉。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奋进不息的人生态度和乐观主义精神。而作者80岁以后两年多时间,就存诗两卷371首,这正是“日落红霞尚满天”的有力佐证。
明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得更为形象直白:“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桔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这段箴言昭示有志之士晚年更应振作精神,结出坚实芳香的果实,以乐观的心情,笑对人生。“人生何惧桑榆晚,秋色满园胜春天。”这应是许多老年人的心态。
239.一生哪有真闲日
百岁仍多未了缘
此联为清代著名医家徐大椿年近八旬时所撰。选自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
徐大椿(1693—1772),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年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上海名医程门雪(1902—1972)有联云:
徐灵胎目尽五千卷;
叶天士学经十七师。
徐氏聪明过人,又学有家传,一生刻苦钻研,博习群经,兼通天文、地理、历数、星经、音律、水利等,尤专心医学的研究与实践,前后行医五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医学上有“神施鬼设”之技,成为清中叶医名大振的医家,曾两次被乾隆帝召征入京治病,直到乾隆37年(1772年),79岁时,自断“寿不逾今岁”,10月25日,因朝中贵人患病,仍被复召入京,不久病逝京师。徐氏学术成就颇大,著作甚丰,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慎疾刍言》、《兰台轨苑》。另有评注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外科正宗》及《洄溪医案》等。徐氏学识广博,尤工诗文,又善道情,有《洄溪道情》,对联也很有功夫。此联是他在事业上不断进取的真实写照。
上联云:对于有志之士来说,人一辈子那有真正清闲的日子;下联则说,即使活到百岁还有许多未了却的心愿,未做完的事情。临终前,还特地为自己写了两副墓联,反映了一代名医利济苍生的情怀。
满山灵草仙人药;
一径松风处士坟。
选自清·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一。
魄返九原,满腹经纶埋地下;
书传四海,万年利济在人间。
清·曾国藩也有内容相似的自题联: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240.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这是中国散文家、诗人朱自清(1898—1948)的自题联。原句出自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思是:夕阳虽然灿烂绚丽,然而它却临近黄昏。原本是“忧唐之衰”、“唐祚将沦”。作者则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在上联前加了“但得”二字,表示能得无限好的夕阳而感到欢欣和自豪,乐观昂扬之情跃然纸上。作者将下联“只是近黄昏”改为“何须惆怅近黄昏”,有什么值得为“夕阳”近黄昏而伤感和失望呢!这样就将历来被解作感伤迟暮、好景无多之意,改成了励志奋进的格言联,颇有感人的力量。这里也蕴涵作者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奋进不息的夙心往志。按照新中国成立前人均寿命35岁计算,尽管作者已过“知命”之年,属于人生的“夕阳”。是把“夕阳”当作黄昏末日,还是当作流金溢彩的岁月?不同的人生观会有不同的回答。作者晚年病魔缠身,而创作热情却十分旺盛,短短两年就出版了《新诗杂话》、《诗言志辨》、《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语文影》等,而且用很大力量负责编辑《闻一多全集》,并积极支持争取民主的学生运动。晚年虽贫病交加,仍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这种“日进不已的精神”(叶圣陶《朱佩铉先生》)展现了夕阳的灿烂光辉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可贵品格。正可谓“年景虽云暮,霞光犹灿然”(臧克家语)。夕阳未必逊晨曦。1948年8月12日作者不幸病逝后,当年社会学家、北大教授许德珩致挽联云: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
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
作者晚年“愈艰苦、愈奋斗”和“日进不已”的思想和行动,是对联语的最好诠释。
叶剑英元帅在《八十书怀》中的尾联,则进一步作了引申:“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老当益壮”的乐观情怀。
241.心红不怕朱颜改
志壮何妨白发多
这是中国语言学家王力《龙虫并雕斋诗集·五届政协会议感赋》诗的颈联。系1978年2月24日在北京参加五届政协第一次会议时所作,是年78岁。这是一副抒发作者壮志豪情的联语。
上联的“心红”,指忠于祖国的赤诚之心。“朱颜”指青春健壮的脸色。南唐·李煜《虞美人》词:“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上联意谓只要有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就不怕自己容颜衰老。因为人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是不一样的。生理年龄到生命的一定阶段就会改朱颜,而心理年龄却可以由人调控,人老了,心可以不老。西谚说:“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调控心理年龄的良方有多种,诸如学识修养、信念、亲情、友谊、对生活的热爱等,而满怀豪情壮志,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则是最重要的却老延年方。清人申涵光曾说:“老来益当奋志,志为气之帅,有志则气不衰,故不觉其老。”(《荆园进语》)王力先生也有此实感,他在1982年写的《长寿颂》中说:“瞻望前途乐未央,光辉来日庆方长。筹谋喜逐江流远,身体欣随国运昌。”
下联的“志壮”即壮志。“白发”,指老年。《汉书·五行志下之上》:“白发,衰年之象,体尊性弱,难理易乱。”下联说只要有雄心壮志,何妨身体衰老。这里暗用曹操《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语。
1980年是作者八十岁寿辰,欣喜之余,作者咏颂了《庚申元旦遣兴》诗一首,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的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诗曰:
星移斗转又新年,酒饮屠苏意盎然。
漫道古稀加十岁,还将余勇写千篇。
从知大难能添寿,喜见中兴复尚贤。
前路光明远景美,山河壮丽艳阳天。
242.好奇爱美人不老
喜动乐思寿最长
这是年近中寿(80岁)的作家于沙所撰写的对联(载《长寿》2003年第7期)。这是作者养生健身的切身体验,也是作者献给人们的延年益寿良方。
上联说好奇爱美的情趣爱好。如作者所云:“奇与美,是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营养品,探奇赏美的过程,最能使人焕发精神,生发力量,拒老气于生活之外。”人到老年,保持儿童般的好奇和青年人的俊俏打扮,会使他们永葆童心,缓解心理的衰老。有一首描写当今新型老人的谣谚说得好:“八十岁的年龄,七十岁的模样,六十岁的时尚,五十岁的包装;四十岁的追求,三十岁的理想。”这样好奇爱美的新型老人,当然就不显老了。
下联讲喜动乐思的人生追求。俗话说:身怕不动,脑怕不用。“精神不运则愚,血脉不运则病。”(清·魏裔介《琼琚佩语·摄生》)喜动乐思,既有肢体活动,又有脑力劳动。生命在于运动,智慧出自多思。喜动乐思,特别是乐思善思,不仅有利于老有所为,而且对老人健脑益智、延缓衰老有着积极作用。有科学家用超声波测量出勤于思考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从而保养了脑细胞,使大脑不会早衰老。还有人用正电子断层放射照相技术对大脑新陈代谢进行研究,发现大脑活动时总是把较多的葡萄糖送到脑中最需要的地方。在安静时,老年人和青年人相比,脑内葡萄糖利用率较低。但用起脑来,脑最活跃的地方所得到的葡萄糖并不低于青年人,所以,用脑可促进脑的新陈代谢,延缓衰老。这就是“勤可以致寿考”(清·高拱京《高氏塾铎》)的道理。
243.皓首丹心献余热
童颜鹤发焕青春
这是一副祝愿老年人人老心红、青春永驻的谚语联。
“皓首”,犹白首,指老年。“丹心”,即赤诚的心。宋·汪元量《杭州杂诗和林石田》:“发已千茎白,心犹一寸丹。”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余热”,比喻老年人的作用。上联说,许多老年人即使皓然白首,仍怀着赤诚之心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工作贡献余热。“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闻鸡壮志犹起舞,夜半灯花几度红”。享寿99岁的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句,就是对“皓首丹心献余热”的老者们行为的真实写照。中国历史地理专家侯仁之85岁时也曾用“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联语以自励。著名作家冰心曾谓“生命从80岁开始”。国学大师季羡林则谓在学术研究上,他的冲刺起点是80岁以后。90多岁的著名中医专家关幼波则题联:“有生之年争贡献,无穷乐趣是拼搏。”这些学者、作家、医学家们“自奋蹄”的奉献精神,使他们拥有金秋的丰盈,也带来他们的健康长寿。
下联是说,只要保持良好心态,童心永在,就能焕发青春。“童颜鹤发”,孩童般的容颜,白鹤样的头发,意谓年老而清健。“青春”,这里指年龄,而且主要指心理年龄。说到“青春”,使人联想到从1945年就在美国流行,后传到日本,近几年又传入我国的一篇名为《青春》的短文。短文开宗明义:“青春不是年龄,而是心态;青春不是娇艳的面容、鲜红的口唇、柔韧的双膝,而是不屈的意志、奔驰的想象、充沛的情感;青春是生命源泉不停地流动,永葆新鲜。”有道是:人老心不老,年高志愈高。只要心不老,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就会常驻于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有联语云:
老骥追风舒壮志;
雄鹰展翅入青云。
244.创业难,守业亦难,须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
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规模
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1878—1966)1963年为其宗亲侄孙吴本清题赠的对联。
上联首句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讨论“草创与守成孰难”的典故,太宗曰:“今草创之难既以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物力维艰”,语出清·朱用纯《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上联告诫后辈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须知物力的艰难,要艰苦朴素,力戒华而不实和事事讲究虚面子的浮躁作风。
下联讲,闲居在家容易,可要管理家事,包括操持好家庭的吃穿住用,处理好人际关系及子女教育等,可不容易。“欲”即希望、须要。“我身作则”,即以身作则。“规模”,即榜样、典范。下联是教育后辈居家、治家,都希望能以身作则,每个行动都为人树立好榜样。
全联充满了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谆谆告诫后辈为国创业和立身治家,都要艰苦朴实,处处能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其实,吴老本人就是“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的以身垂范的楷模。1960年,他八十二岁时还真情地写道: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
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自励诗》)
24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副联语选自唐·王勃的《滕王阁序》。
上联首句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宋·辛弃疾《满江红·送徐抚斡衡仲之官三山》词亦有:“明日伏波堂上客,老当益壮翁应说。”“白首”,即白发,表示年老。意谓年虽老,志气应更加旺盛,岂肯因发白年老而改变自已的心志。上联抒发作者敬老爱老之意,充满对长辈的鼓励和祝福。
下联首句同样出自《后汉书·马援传》。谓处境越困顿,意志应更加坚定。“青云”,喻远大的抱负和志向。明·徐渭《上督府公生日》诗:“未逢黄石书谁授,不坠青云志自强。”“坠,失也。”下联是说,越是处于困窘的逆境,就越要坚定,不能丧失高远的志向和宏大抱负。
这副联语,不仅曾激励了历代有作为的老者和身处逆境的志士,也成为今人老有所为的精神力量。有一副退休联写道:
年虽六旬,余热犹能煮海;
志在千里,壮心不肯服人。
联语充分体现了曹操《龟虽寿》的老骥伏枥心千里的精神,夸张地表达了老当益壮,退而不休,奋发有为的豪迈气概。
246.发落齿疏,任幻形之凋谢
鸟吟花开,识自性之真如
选自明·洪应明《菜根谭》。
上联的“幻形”,指幻化的形骸。佛教教义认为人的形骸是由地、水、火、风和合而成,无实如幻,故曰幻形。这里是借用佛教语,指人的生命无常。“凋谢”,一般指草木花叶脱落。亦指死亡,多指老年人的去世。唐·韦庄《思归》诗:“旧里若为归去好;子期凋谢吕安亡。”孙犁《秀露集·夜思》:“年老者逐渐凋谢,年少者有待成熟。”“任”,听任,凭任。上联是说,人到老年,头发零落,牙齿疏松,老之将至,人之将谢,这是大自然的规律,那就听任这幻化的形骸凋谢好了。晋人陶渊明说得好:“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独能免?”(《与子俨等疏》)宋代史学家、文学家欧阳修则说:“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也。”(《唐华阳颂》)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人的生老病死,这是谁也逃避不了的客观规律,与其凄凄惨惨地看待死亡问题,不如坦然面对,如唐大臣裴度所言:“鸡猪鱼蒜,逢着便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唐·赵璘《因话录》)当代中医泰斗、寿至期颐的裘沛然教授亦有诗云:
养生奥旨莫贪生,生死夷然意自平。
千古伟人尽黄土,死生小事不须惊。
面对生老病死,有这种夷然自若的达观态度,反而有利延年益寿。
下联的“真如”,系佛教语。意为事物的真实状况和性质。佛教认为用语言、思想等表达事物的真相,总不免有所走样,不能恰到好处。要表示其真实,只能用“照那样子”的“如”字来作形容。《成唯识论》卷九:“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下联则要发落齿疏的人们珍惜当前鸟吟花开的美景,立足于晚年的时光,珍惜有生之年的价值,安于自己生理上和人际关系上的变化,按照自我本性去生活,随遇而安,就会活得坦然乐观,快乐生活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