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各地所收集的资料显示,亚洲及非洲社会,在工业大发展前,牛奶乃非常罕见的食品,当时他们都具有坚强的骨骼及坚固的牙齿,所谓富裕社会的文明病,极少发生在他们身上。如非洲斑图(Bantu)的妇女,他的健康状况乃很好的例证,在她们的日用饮食里,从来没有见过牛奶,他们钙质的来源取自蔬菜,每日提供250到400毫克钙质,他们钙质吸收量不及西方社会妇女的一半。
斑图妇女,一生当中平均生育十个子女,每个孩子都是亲自哺乳十个月。即使如此的钙质流出及相对性地低量的钙质摄取,骨质疏松症(多数骨头表现薄又脆弱)的妇女,几乎不曾见到过。相当有趣的是,假使斑图妇女移民或迁徙到其他西方国家,并且改变他们的饮食状况,改以文明饮食(所谓高蛋白质、高糖分、高油脂、高盐、营养丰富饮食)为主时,骨质疏松症及牙齿的毛病,就变成稀松平常啦!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是一个很理想的指标,代表任何一种文化背景社会中,其骨骼中钙质存留的状况,间接反映饮食营养文化。
医学界及公共卫生学家们,对全世界做广泛研究后,显示骨质疏松症最常见之国家为美国、英国、瑞典、芬兰,他们也正是乳类制品消耗最多量的国家。相对地,骨质疏松症极少见于乳制品消耗量最低的国家,如亚洲及非洲。
在美国受到骨质疏松症侵害者,大约有15000千万到2亿人口,然而美国人民的乳制品消耗量也是世界第一位。平均每位男子、女子、小孩,其一年的总平均消耗量约为300磅。
由此显示饮食中钙质足够与否,并非骨质疏松症之诱因,其真正原因在哪?
骨质疏松症与蛋白质消耗量多寡有直接关联性。换言之,倘若蛋白质摄取愈多,钙质流失就愈厉害,骨质就愈脆弱疏松。爱斯基摩人给我们很精彩的范例,说明蛋白质效应与骨质中钙的存留之间的关系。爱斯基摩人因为地理环境使然,他们的饮食含有全世界最高的蛋白质——每天250到400克,取自鱼、海象、鲸鱼等,钙质摄取量也是世界最高——每天超过2000毫克,取自鱼骨头及肉类,他们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是世界之冠,平均20岁不到,就可见到弯腰驼背且比比皆是。相对地,非洲斑图人民,每天蛋白质仅47克,钙质仅400毫克,未闻有骨质疏松症。由此再次说明牛奶及其他乳类制品(包括乳酪、奶油、冰淇淋、肉类等)中含有高量(高浓度)的蛋白质,乃是造成骨质中钙质大量流失元凶。
素食者倘若蛋白质摄取过量,也会造成骨质软化,只是植物性蛋白质较动物性蛋白质对骨骼有保护作用,其中理由乃是牛奶,乳类制品、肉类、蛋、鱼类,除了蛋白质外还有其他会促成骨质疏松症的因素——就是酸性物质比例太高,为了保持血液酸碱平衡,维持弱碱性,骨质必然要游离(所谓抽取)更多的钙质,以达成此目标。在此特别提醒素食者及素食者父母,以目前台湾蛋白质平均摄取量,均属过剩之虑,绝无缺乏之忧,千万不要担忧自己或孩子没有足够蛋白质,为了安抚这种偏差心理,进而加倍给自己或孩子补充大量牛奶、优酪乳、奶酪及蛋。请记得,得自乳制品额外的蛋白质,势必造成钙质及其他矿物质,流失体外之倾向造成身体负性钙平衡。
除了大量蛋白质摄取,会造成骨质冲刷外流外,缺乏运动,停经,喝汽水,可乐(碳酸,磷质含量太高),吃加工精制垃圾食物,过量的盐及其他酸性食物,均为骨质疏松症的致病因素。长期的腰酸背痛、疲倦、骨头酸软无力、牙齿松动、齿龈退缩、容易扭伤、闪腰、骨折——代表骨质中钙质及其他矿物质之流失,此刻应当重新检讨我们的饮食,减少蛋白质、鱼肉类、乳类制品摄取,以便重建真正的健康。
四、人类应当尽早放弃乳类制品之理由 商业性现代化便利又方便的牛奶及乳类制品,对我们人体有极大危害,除了前面叙述的理由外,有更多的研究显示我们应当尽早丢弃牛奶、乳酪、奶油等乳类制品,今列举四点理由说明之。
巴斯德消毒法的害处;毒性物质残存的考量;均质化乳制品的伤害;合成维生素D的添加。
1.巴斯德加热消毒法的害处 细菌学家巴斯德创立消毒杀菌的方法,使得牛奶或羊奶由生奶变成熟奶,虽然有利于保存及减少伤寒菌感染等,但是加热后的牛奶或乳酪等改变酵素性质,酵素及蛋白质、脂肪的结构成分,加热后会形成不稳定物质,且牛奶加热至170℉(约62℃)会破坏牛奶中活性酵素系统,诸如Cystine,Tryptophan,Lactase等,其他维生素,矿物质,也大多数被摧毁殆尽。又加热后蛋白质会凝固(凝乳)形成坚硬的酪蛋白,且有益肠道的乳酸菌也遭到破坏,最后牛奶变成非常难消化,易致过敏,对人类有害无益的东西。
用巴斯德消毒法,消毒牛奶是卫生单位为了强调安全、清洁的产品所设计。
但是并不能提供给人们有助益健康的产品,更何况巴斯德消毒法并不能完全排除毛发、灰、花粉、霉菌、昆虫和肥料等环境的污染。总之,巴斯德消毒法仅仅提供劣质,即使原本唯一仰赖吸食牛奶的动物——小牛,假设喂食消毒过的牛奶后,在其成熟成壮牛前就会死亡。人类应当觉察这些事实,任何人只要即时觉悟而拒绝再喝牛奶制品,都不算是太迟。
虽然经过发酵的乳制品,如乳酪、酸乳酪、酸乳等,通常较比牛奶对于人类消化道较为优胜,但是事实上对人类真正理想饮食而言,仍旧差距甚远,因为他们都算是偏酸性食物,理应避免。假使真的要摄取,则可使用少量生的、无添加盐分的乳制品。
2.毒性物质残存的考量 现代畜牧业与过去完全不同,限宥于空间、管理、经济效益,已不采取野外自由放牧而是限地集中管理。为了避免密集式畜养而造成传染病意外,故于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及杀虫剂,为了促进肉质肥美,乳汁增产,故自主地添加生长促进剂及荷尔蒙,如此无法确知的化学品、添加剂亦会流入牛奶中,残存的毒性物质,随着人类摄食又进入人体。畜养方式的改变,饲料取代牧草,牛群的生态环境及生理现象也会改变。
在一次参观牧场的经验中,发现牛圈里牛只所排出的粪便稀松不成型,犹如腹泻般,缺乏小时候在乡间所见所闻,那阵阵泛着草香,晒干后可以整团捡回家当燃。纤维质的减少,牛奶中脂肪成分的改变,脂肪含量增加(因为牛群饱食终日,缺乏活动),尤其饱和性脂肪比例偏高,相对地未饱和脂肪反而大量减少,例如EPA(EicosaPentaenoicAcid)。换言之,破坏性脂肪远比建设性脂肪为多,造成心脏血管疾病及生殖系统癌病变的增加。
3.均质化乳制品的伤害 所谓牛奶均质化(Homogenization)是打断牛奶中的脂肪球,破坏后令其解散的一种制作法。虽然在乳制工业中,此乃一种新的制作过程,但是质化乳会破坏人类的动脉管壁,对于发展均质化乳,实为致命一击。
科特·奥斯特(KurtOster)医师研究最为精辟,他发现有一种酵素(XanthinOxiDase)简称XO,可存于牛奶脂肪中,正常饮用非均质化乳时,XO只会存于肠道间,不会被吸收入血液循环中。但是牛奶若经过均质化之后,这个均质化过程会减少乳化脂肪,造成XO大量释放出来,进而造成血液再回收。因此摄取均质化牛奶,吾辈血中XO浓度平均很高。相反的,饮用非均质化牛奶或不喝牛奶者其XO浓度均低。
XO被视为血管壁瘢痕化的原因,血管壁失去原有的平滑性,会诱发脂肪物质沉淀,凝聚血小板或崩解的血球等,进一步造成瘢痕,粥状化,最后形成血管硬化,管腔狭窄。奥斯特及哈佛大医学院埃塞尔·巴克(Esselbacher)共同提出——摄取均质化牛奶是美国人罹患心脏病的最主要原因。世界上其他国家,如芬兰,他们的乳制品也是全面采用均质化过程,故心脏病发生率亦极高。又法国极少用均质化制乳,其心脏病比率较美国、芬兰明显降低。
4.合成维生素D的添加 维生素D(irradiatedergosterol),此乃经由放射性处理过的维生素添加剂,多年来一直被使用于添加入大多数商业用乳类制品或其他食品及常见合成性的多种维他命丸中。何以要添加维生素D呢?以前畜牧业以野外放牧方式为主,牛羊们一年到头在户外吃草,天然的维生素D及胡萝卜素,可以透过阳光照射在体内自然合成。再从挤出的新鲜乳汁中制作成奶油(尤其是日照丰富的夏季,制成的奶油为一种天然的鲜明的黄色成分)。这种天然的奶油,无法长久储存及运输到远地,故凡是能运送者,多半所含维生素D极少量且颜色较淡。随着野外放牧时间减少,吃野草机会减少,曝晒日光机会缩短,维生素D合成量减低,所制成的奶油,在质量及维生素D含量上,皆随着颜色褪去而减少,最后制乳业者只得添加色素及放射性D以补其不足。
动物体内的维生素D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成分,他们的活化过程,需要阳光照射在皮肤上,活化催促由D1转成D2再转成D3,分别在肝脏、肾脏中进行,最后活性的D3负担执行钙磷代谢,钙质再吸收,骨质钙化等等过程。
具放射性的D2是一合成维生素,与自然形成的维生素在结构上有些不同。
在食物中并无法摄取完整的且天然的维生素D,因此吾人在临床上常见关节炎病患,其产生问题通常都是钙质的利用有所障碍,显示添加的合成性维生素D,不论取自牛奶或其他乳类制品,都不是根本解决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