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穿刺抽脓先以上颌窦穿刺针斜面向外侧刺入,抽脓。
先行穿刺既可明确脓肿部位,也可避免切开时脓液大量溢出引起呛咳、窒息。
(3)切开于穿刺点以镰状刀斜行切开黏膜下组织,切口长0.5—1厘米,以止血钳向后、外上分离达脓腔,放出脓液。嘱患者将脓血吐净。
(2)后上型脓肿穿刺及切口部位选择在扁桃体上侧与咽胯弓之间最为红肿膨隆处,方法同前上型。
注意勿盲目向深面操作,避免伤及颈外动脉。
【术后处理】
(1)静脉点滴抗生素。
(2)每日止血钳扩开切口排脓至无脓为止。
(3)含抗菌消毒成分的漱口水漱口。
咽后脓肿切开引流术
【主治】明确诊断为咽后脓肿者。
【麻醉】小儿可无麻醉下手术,成人局部用1%地卡因黏膜表面麻醉。
【手术步骤】
(1)急性型咽后脓肿
(1)体位仰卧,头低脚高位。小儿采用仰卧垂头位,一助手双手固定头位,另一助手以中单包裹患儿躯干四肢,双手压肩协助固定身体。
(2)暴露脓肿用直接喉镜或麻醉喉镜将舌根压向口底,暴露咽后壁,看清脓肿部位。
(3)穿刺抽脓取穿刺针在脓肿最隆起处穿刺抽脓,如有脓液应尽量抽吸,减低压力,以免切开时脓液大量涌入气道引起窒息。
(4)切开排脓于脓肿最隆起处和最低部位(接近喉咽一端)作一纵形切口,约1—2厘米,并用血管钳扩大切口,排出脓液并充分吸引,以免流入咽腔。
手术中使用直接喉镜或麻醉喉镜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小儿术前可给阿托品。
(2)结核性咽后脓肿
(1)先行口内穿刺抽脓,脓腔内注入抗结核药物,如链霉素,并配合全身抗结核治疗。如脓肿再次形成,可同法处理。切忌在咽部切开排脓。
(2)并发颈椎结核者,宜由骨科医师在治疗颈椎结核的同时,取颈侧切口进行排脓术。
颈侧切开方法:仰卧垫肩,头偏健侧,切口区局部浸润麻醉。
沿锁乳突肌后缘自下颌角平面向下行5—6厘米切口,将胸锁乳突肌及深面的颈动脉鞘向前拉开即可暴露位于咽后筋膜或颈椎前筋膜处的脓肿。血管钳分离进入脓腔,扩大引流口,吸净脓液,置引流条引流。切口不必缝合。
寒性脓肿疑有颈椎骨质破坏者,不宜颈部过于后仰以免颈椎脱位。
【术后处理】
(1)颈口切开引流者,每日用血管钳扩开切口排出脓、血至脓净为止。
(2)颈侧切开者每日换药更换引流条。
(3)全身应用抗生素或抗结核药物。
(4)术后注意观察病人呼吸状态,防止喉阻塞发生。
咽旁脓肿切开引流术
【主治】咽侧间隙感染,有脓肿形成。
【麻醉】
(1)颈口腔切开可用1%地卡因行黏膜表面麻醉。
(2)颈侧切开采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
【手术步骤】
(1)咽侧切开法咽旁脓肿突出于咽侧壁,于最突起处穿刺抽脓,证实脓腔后于该处行直切口,血管钳扩张脓腔,吸净脓液,冲洗脓腔。
(2)颈侧切开法
(1)切口在下颌下区作“T”形切口,即沿患侧下颌骨下缘作一横切口,再沿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垂直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和颈阔肌。
(2)暴露脓腔分离颌下后部结缔组织,暴露颌下腺,并沿其下缘切开包绕颌下腺的颈深筋膜浅层,再将颌下腺及面动脉一起拉起,然后用血管钳或手指紧贴颌下腺的深面,沿二腹肌后腹及茎突肌伸向茎突,并在茎突之外侧,从颅底顺动脉鞘向下,即可达到脓腔,充分排脓后置引流条,切口部分缝合。
【术后处理】
(1)咽侧切开引流者,每日用血管钳扩开切口排出脓液至脓净为止。
(2)颈侧切开者每日换药更换引流条。
(3)全身应用抗生素。
(4)术后观察病人呼吸状态。
下颌间隙脓肿切开引流术
【主治】口底蜂窝织炎引起下颌下间隙感染,抗炎无效,颌下及颈部明显肿胀形成脓肿。
【麻醉】局部浸润麻醉。
【手术步骤】
(1)切口于肿胀明显处距下颌骨下缘一横指做横切口。
(2)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浅筋膜、颈阔肌,暴露下颌舌骨肌外侧的下颌骨下间隙,如脓肿在其深面的舌下间隙,可行下颌舌骨肌切开,钝性分离进入脓腔,扩张后充分引流,放入引流条。切口部分缝合或延期缝合。
如患者伴有严重呼吸困难,可先行气管切开,防止术中术后窒息。
术中注意保护颈动脉、颈内静脉等大血管,并注意勿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
【术后处理】
(1)全身应用抗生素。
(2)每日更换敷料及引流条。
气管内插管术
【主治】
(1)呼吸困难十分危急,不能承受气管切开术者。
(2)估计呼吸困难短期内可缓解而不必作气管切开术者。
(3)婴幼儿进行气管切开术之前,为便于手术的正常进行及减少手术的并发症如气胸等,可先行气管内插管。
【手术步骤】
(1)病人取仰卧位。
(2)用麻醉喉镜压低舌根部,会厌可随之挑起,暴露声门。
(3)检查声门情况,先用大小合适的插管,管内放入金属管芯,轻巧地经声门插入气管,拔除管芯,吸除气管内分泌物,固定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插管保留时间一般不超过48小时。
常规气管切开术
【主治】
(1)咽部阻塞而有呼吸困难者,如咽部肿瘤及脓肿等。
(2)喉阻塞。
(3)各种原因所致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
(1)各种原因造成的昏迷,因咳嗽反射消失或呼吸瘫痪,分泌物积聚,阻塞下呼吸道。如药物中毒、肝昏迷、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药物中毒、格林—巴利综合征、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等。
(2)胸部外伤后,胸廓活动或呼吸运动受影响,以致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如多发性肋骨骨折、开放性气胸等。
(3)胸腹部手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差,咳嗽无力,不能排除下呼吸道分泌物,如小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4)各种原因造成的呼吸功能减退,如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等,因咳嗽反射甚差,黏稠的分泌物阻塞下呼吸道,气管切开可以减少呼吸道的解剖无效腔,吸出下呼吸道分泌物。
(4)预防性气管切开某些头颈部、胸廓大手术及心脏直视手术多采用插管麻醉,防止血液流入气道或便于术后通畅气道。某些颈部、颌面部严重外伤,抢救时无法经口或鼻腔插管或为防止感染。
(5)某些下呼吸道异物可考虑施行气管切开术后加以去除。
【麻醉】一般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若情况紧急或已昏迷者,可不给麻醉。
【手术步骤】
(1)切口有纵横二种。
(1)纵切口在颈前正中,自环状软骨下缘至胸骨上,切迹上一横指处,纵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浅筋膜。
(2)横切口在颈前环状软骨下约3厘米处,沿颈前皮肤横纹作4—5厘米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浅筋膜后,向上下分离,即可见颈前诸肌覆于深筋膜上。
(2)分离颈前组织将颈深筋膜在两侧胸骨舌骨肌之间切开,用剪刀向上下分离至与皮肤切口等长为止。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自中线用血管钳作纵行钝分离,然后从两侧用相等力量牵开。
保持气管位于切口正中,以防止气管被牵拉移位。
(3)牵开或切断甲状腺峡部牵开肌肉后,即可看到气管前筋膜。甲状腺峡部一般遮蔽于第2、第3气管环的前面,如妨碍气管的暴露,可在甲状腺前筋膜下缘与气管前筋膜之间稍加分离,然后向上或向下将峡部牵开,清楚显露气管前壁。若牵开峡部有困难,可用血管钳将完全分离的峡部从两旁夹住,自中间切断,并加缝扎。
(4)切开气管在非紧急情况下,对成人及较大儿童,可于切开气管前,先用注射器刺入气管环间隙,注入1%地卡因数滴于气管内,以免气管切开后发生剧烈咳嗽。气管切开范围宜在2—4环之间,过高易损伤环状软骨引起拔管困难,过低易有血管损伤,以镰状刀片正中挑开气管2环。成人也可于气管前壁造瘘,即将套管径大小的气管软骨环形切除。切除时先以尖刀切一弧形切口,血管钳夹住软骨瓣上提,沿原切口向上弧形切割,将软骨瓣环形切除。一般需切两个气管环。儿童患者为防术后气管狭窄拔管困难,可仅纵形切断软骨,血管钳撑开切口,放入气管套管。
(5)安放气管套管气管切开后,须迅速用扩张器或弯血管钳将气管切口撑开,若有分泌物自切口咳出,可用吸引器将之吸除,再插入合适的气管套管。插管时将备好的带管芯的套管用拇指顶住管芯后端顺势向瘘口内插入,并迅速拔出管芯。此时如有分泌物咳出,或感觉气流经套管呼出,或取纱布纤维置于管口随呼吸上下摆动,都说明套管确实插入气管内,反之则需立即拔除重插。
(6)固定套管及缝合切口套管两侧系以纱带缚于颈部固定。
如皮肤切口较长,可将套管上方的创口缝合1—2针,套管下方不予缝合,以免发生皮下气肿,并便于伤口引流。套管下端垫套管布。
【术后处理】
(1)保持套管通畅,每4—6小时清洗内套管。
(2)每日更换套管布,全身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3)保持下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气管内分泌物。保持空气湿度70%以上。定时于套管内滴入适量抗生素溶液,必要时行雾化吸入,使分泌物稀释,易于咳出。
(4)观察呼吸是否通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应想到套管堵塞或脱管,应及时予以处理。
(5)术后可能出现皮下气肿、气胸、纵隔气肿、出血、拔管困难等并发症,应及时查清原因,对症处理。
紧急气管切开术
【主治】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或窒息,来不及进行常规气管切开或经口腔插入麻醉插管等其他抢救措施。
【麻醉】术中可不用麻醉以求争取时间。
【手术步骤】
(1)术者左手拇指和食指、中指在环状软骨两侧固定,并将两侧软组织推向外侧以保护颈静脉和颈总动脉,使气管向前突出。左手食指压于环状软骨正中前方做标识。
(2)在左手食指指引下,沿颈前正中自环状软骨下缘切至胸骨上窝,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带状肌。边切边探入食指摸清气管位置。遇血管或甲状腺峡部以手指推开或向上牵引,或直接切断峡部达气管前壁。
(3)在左手食指指导下垂直切开气管环,此时应用右手中指抵住刀片,只露刀尖部分,以免切入过深伤及食管,形成气管食管瘘。
(4)迅速以血管钳或刀柄撑开气管,放入气管套管或其他代用器,通畅气道。
(5)清理气道,吸净血液及分泌物,吸氧,必要时行人工呼吸。
(6)检查切口,妥善止血,缝合切口,固定套管。
【术后处理】同常规气管切开术。
环甲膜切开术
【主治】
(1)呼吸困难伴不稳定颈椎骨折或脱位的病人,常规气管切开可能加重病情。
(2)突发严重呼吸困难或窒息,无气管切开器械或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气管切开。
(3)突发上呼吸道梗阻,无法行气管内插管术。
(4)过度肥胖或颈部短粗,甲状腺巨大,估计常规气管切开短时间难以完成且因特殊原因无法气管插管的严重喉阻塞。但不适于小儿病例。
【麻醉】局部浸润麻醉或无麻醉。
【手术步骤】
(1)左手食指摸清位于甲状软骨下缘和环状软骨上缘之间的环甲间隙。中指和拇指固定甲状软骨翼板。
(2)在左手食指引导下于环甲间隙中间行3—4厘米长的横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3)左手中指和拇指向上下分压切口,食指摸清环甲间隙,引导右手将环甲膜横行切开至喉腔,切口长度1—1.5厘米。
(4)刀柄插入环甲膜切口内横行撑开,顺势将气管套管或其他代用器插入气管。
(5)止血,固定套管。
【术后处理】环甲膜切开是缓解呼吸困难的暂时措施,病情平稳后宜重新行常规气管切开术。时间最迟不宜长于48小时。
间接喉镜下手术
【主治】
(1)下咽及喉异物。
(2)喉部活组织检查。
(3)喉部良性肿瘤如声带息肉、声带小结、会厌囊肿等。
【麻醉】1%地卡因黏膜表面麻醉。
(1)先以1%地卡因溶液喷咽一次,观察5分钟,如无异常反应,继续喷咽2次,间隔3—5分钟。
(2)病人张口伸舌,纱布包绕舌前1/3,由病人自行牵拉固定。
术者在间接喉镜窥视下将喉头注射器顺势沿舌根送入。针头尖端探过会厌尖游离缘轻搭于喉面侧,嘱病人吸长气后发长“咿”音,同时将药液沿会厌喉面滴入。为增强麻醉效果,可沿双侧梨状窝前壁滴入麻药少许以麻醉喉上神经。必要时间隔3分钟同法再次麻醉。
【手术步骤】
(1)嘱患者放松,直腰挺胸,张口伸舌,纱布包裹舌前1/3,患者自行用右手握住固定于口外,平静呼吸。
(2)术者左手持间接喉镜检查,右手持间接喉钳沿舌背轻巧送入,越过会厌进入喉腔。
(3)仔细检查下咽及喉腔,取出异物及声带息肉或做活检检查等。
【术后处理】
(1)术后2小时进食。
(2)术后禁声1周。
(3)酌情应用抗生素及激素。
直接喉镜检查术
【主治】
(1)间接喉镜检查不成功或未能查清病变。
(2)间接喉镜或纤维喉镜下未能完成的喉部良性肿物切除,活组织检查,下咽、喉、气管异物取出。
(3)导入支气管镜。
(4)气管内插管,主要用于喉阻塞病人的抢救及作麻醉插管。
【麻醉】
(1)多采用1%地卡因行黏膜表面麻醉。
(2)表面麻醉失败者或儿童可用全麻。
(3)婴幼儿可在无麻醉下手术。
【手术步骤】
(1)体位仰卧位,肩部平手术台,头部置于台外。助手坐于病人头部右侧,左足踏脚凳,双手协助固定头部,左膝做支撑,使头部高于手术台10—15厘米。小儿当需包裹四肢,另一助手按压肩部协助固定。
(2)术者位于患者头端,纱布保护上列牙齿。左手持喉镜,右手拇指、中指推开上唇。嘱病人张口平静呼吸。将喉镜沿舌背正中轻巧送入。轻压舌根,即可看见会厌游离缘。
(3)将喉镜末端稍向下倾并轻轻向前送入,即可越过会厌游离缘达会厌喉面。再将喉镜沿会厌喉面向前送入约1厘米,使远端抵达会厌根。左手平行向前上方用力抬起会厌即可暴露声门。
【术后处理】
(1)观察呼吸情况。
(2)地塞米松5毫升肌内注射。
支气管镜检查术
【主治】
(1)呼吸道异物的取出。
(2)经支气管镜吸除气管内分泌物及痰痂。
(3)诊治气管及支气管病变。
(4)严重呼吸困难可紧急插入支气管镜缓解症状;婴幼儿气管切口前插入支气管镜既可缓解呼吸困难,又可作为术中引导,气管切开较为安全。
【麻醉】成人多用黏膜表面麻醉,并可经声门滴入或经环甲膜注入适量地卡因麻醉气管黏膜,小儿多用全麻。呼吸困难严重的危急病人或活动性异物可无麻醉。
【手术步骤】
(1)间接法
(1)体位同直接喉镜检查法。
(2)按直接喉镜检查法的手术步骤暴露声门。
(3)左手固定直达喉镜,右手持支气管镜,镜柄向右送入至声带上方,远端镜口斜面朝向左侧声带,待吸气时自镜口可见左侧声带外展,迅速将支气管镜通过声门插入声门下,确认支气管镜位于总气道内后,退出直接喉镜。
(4)使远端位于声门下,将支气管镜向下推进,可在0点及6点间见一垂直嵴突,即气管隆凸,位置略偏左侧,系左右支气管分界,两侧可见左右支气管口。
(5)助手将病人头转向左侧,将气管镜送入右支气管,渐渐深入可依次观察到右上叶、中叶及右下叶支气管口。将支气管镜撤回到隆突之上的总气道,镜柄转向左侧,头转向右侧,送气管镜进入左侧支气管,可看到左上叶、下叶支气管口。
(6)检查完毕将镜撤回到总气道。清理总气道分泌物,逐渐撤出支气管镜。
(2)直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