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补肾的原则
中药补肾,在中国的百姓生活中已有很深的情结。不少人认为,中药比西药副作用小,所以更愿意用我们祖国的传统医药强身健体。但是,有些人补来补去,不仅不见效,反而雪上加霜。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人没有进行科学的补肾,而是盲目地大补特补,最终适得其反。其实,中药补肾是讲究原则的,只有坚持原则,才能收到成效。那么,中药补肾有什么原则呢?请参考下面的介绍。
1根据肾虚类型对症下药
用药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然后才能安心地用药。如果阴虚用了阳虚的药,或者阳虚用了阴虚的药,那就是南辕北辙,吃再多的药也无济于事,还可能会引起身体上的不适。如果自己分辨不出是阴虚还是阳虚,一定要去医院请求医生的帮忙,千万不能盲目用药。《黄帝内经》中说:“误用致害,虽海马、鹿茸也毒药之类也。”可见,盲目用药的危害是很大的。
2用药讲究“阴阳互根”
中医讲究“阴阳互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比如,右归丸中重用附子、肉桂、鹿角胶,以补肾中之元阳,又配伍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药等滋补肾阴之品,以填补肾精,来充实化生阳气的物质基础,以源源不断地化生阳气,进而达到补阳之目的。这种配伍方法就体现了“阴阳互根”的理论。因此,在运用中药治疗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这样才能达到阴阳平衡,实现补肾的目的。
3不可急于求成
中医认为,肾虚多为长期积累成疾,急于求成而用大补之药进补是错误的。中药补肾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慢固本”最为重要,急功近利反而会对健康造成很大伤害。正确的补肾方法是温和进补、益髓填精、固本培元,这样才能长期保持肾功能强盛,达到滋补强肾的目的。
补肾中草药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那么,补肾的中草药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按肾虚的不同类型,分别介绍几种不同的中草药。
1补肾阴的中草药
(1)鳖甲
和字面上意思一样鳖甲是指甲鱼的背甲,中医药名为“鳖甲”,性微寒,味咸,归肝、肾经,具有滋阴清热、潜阳熄风、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的作用,在《本草新编》记载:“鳖甲善能攻坚,又不损气,阴阳上下有痞滞不除者皆宜用之。”据传,鳖甲曾治好清代光绪皇帝由于肾虚引起的“骨蒸”病。
现代研究证明,鳖甲确实具有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提高血浆蛋白含量、散结消肿的作用,可提高人体抗肿瘤的免疫能力;人们用鳖甲熬制胶来治疗种种肾虚之症,此味药被称为鳖甲胶,具有滋阴益肾、散消痞、强筋健骨的作用,服用后能够起到散瘀血、消脾肿、除痨、调月经的效用,并且还可以防治肾亏虚弱、头晕遗精等症。
鳖甲既可以用来内服,也可以用来外敷。内服的话,一般是用来煎汤、熬胶或者膏、入丸和散也常见。
鳖甲汤能够滋阴清热、平肝熄风,对于滋肾阴有很大好处,此方就是取鳖甲20克用水煎30分钟后取汁,每日分2次温服。此方主治痨热蒸骨、阴虚风动之证。
鳖甲的制作非常有讲究,一般适宜在春、夏、秋季,冬季不可。制作时先用刀割下鳖头,割取背甲,去净残肉、晒干;或者将整个鳖体置于沸水中煮1~2个小时,直到烫至背甲上的皮能剥落时取出,剥下背甲,去净肉,洗净晒干。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鳖甲可以活血化瘀,所以有一定的堕胎之弊,所以孕妇忌用;脾胃虚寒者、虚而无热者也要忌用;鳖甲忌与苋菜同食。另外,做菜用过后的鳖甲已经没有药用的功效,所以不宜再入药。
(2)龟甲
说起龟甲,很多人常常将它与鳖甲混淆,分不清两者的区别,这两味药虽然都是滋养肝肾之阴的良药,但鳖甲长于退热除蒸,龟甲却长于滋肾,一般应对与不同的症状。
龟甲指乌龟的背甲及腹甲。其性微寒,味咸甘,归肝、肾、心经,具有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固经止血、养血补心的功效,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观龟甲所主诸病,皆属阴虚血弱。”所以一般用于由于肾虚引起的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崩漏、月经过多、心虚健忘等。
龟甲和鳖甲一样内服、外敷均可。内服一般都是煎汤服用,或者入丸、散。外用时,需要烧灰存性,研末或掺油调敷。龟甲与白芍、黄芩、黄柏、椿根皮等配伍熬汤,可以治疗阴虚血热、损伤冲任、月经过多、崩中漏下,滋肾效用明显。
由于乌龟全年均可捕捞,以秋、冬二季为多,所以一般在此时制作。捕捉乌龟后杀死,剥取背甲及腹甲,除去肉,这种方法获取的龟甲称为“血板”;或者用沸水烫死,剥取背甲及腹甲,除去残肉,晒干者,称为“烫板”,两种方法皆可以制作龟甲。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龟甲经砂炒醋淬后,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并除去了腥气,在制作药剂时多采用此方法。
(3)生地
生地俗名也称作生地黄,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新鲜或干燥的块根。生地性寒,味甘,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滋阴补肾、益阴生津之功效,一般都用于由肾虚导致的热病,如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等症。最着名的由生地为主料制成的一味药是六味地黄丸,就是着名的补肾良药,生地在临床上还常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肺结核等病的治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生地的评价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
生地用药方法如下:凡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津液耗伤、口干舌燥、夜热早凉者,可与青蒿、鳖甲、知母等配伍;凡温病血热发斑者,可与牡丹皮、白芍、犀角(水牛角代)配伍;凡心阴不足,心火偏亢,惊悸怔忡,心烦不眠者,可与黄连、朱砂等相配。
由于生地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秘的患者,不宜使用。同时生地不宜与萝卜、葱白、韭白同食,以免功效尽失。
(4)女贞子
女贞子又称女贞实、冬青子,是木犀科女贞属植物女贞(俗称冬青)的果实。其色黑,性凉,味甘、苦,归肝、肾经,在中医上以具有补肝肾阴、乌须明目之功效而着称,一般用于肝肾阴虚、腰酸耳鸣、须发早白、眼目昏暗、阴虚发热等证。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女贞子内含熊果酸、甘露醇、葡萄糖、脂肪油等,所以有强心、利尿和保肝作用,除了治疗阴虚之外,还可以用于胃病、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女贞子治疗阴虚发热,常配地骨皮、生地黄等同用。还可以酿成女贞子酒、二绿女贞茶、女贞子蜂蜜饮等,可长期服用。
女贞子和其他几味药不同,虽能补肝肾阴,但药力平和,须缓慢取效。另外,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忌服。
(5)玄参
玄参又名元参、馥草、黑参等,是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其性微寒,味甘、苦、咸,归肺、胃、肾经,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肾阴的作用,一般药用是用于温邪入营、温毒发斑、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等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内服多为煎汤,或入丸、散;外用可捣敷或研末调敷。配鲜生地、丹皮、赤芍等,可以清热凉血;配大生地、麦冬等,则滋阴增液;配牛蒡子、板蓝根等,能解毒利咽。
玄参滋养肾阴的功效,与地黄相近,所以这两味药常常配合着使用。但玄参苦泄滑肠而通便,泻火解毒而利咽,所以临床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但一般都不会用作长服的滋补之剂;地黄则功专补肾养阴,可作为久用的滋阴药品。玄参脾虚便溏或脾胃有湿者不可服用,而且不宜与藜芦同用。
(6)石斛
石斛又名石斛兰,为兰科石斛属植物。其性微寒,味甘,归、肺、肾经,具有生津益胃,滋阴清热,润肺益肾,明目强腰的功效,《本草通玄》中说:“石斛,甘可悦脾,咸能益肾,故多功于水土二脏。但气性宽缓,无捷奏之功,古人以此代茶,甚清膈上。”一般石斛入药多用于热病伤津、口干烦渴、胃阴不足、肺燥干咳、虚热不退、阴伤目暗、腰膝软弱等。
石斛多用于内服,煎汤时,宜久煎;或熬膏;或入丸、散。比如,治疗由于肾虚或肾亏引起的阴虚目暗、视物昏花,则可用石斛、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白菊花煎服,每日1剂,有补肾益肝明目之效,对老年人肝肾不足、两目昏花、视物模糊者,久服大有裨益。
石斛虽效用好,但见效缓慢,宜于长期服用,所以用石斛治病不能急于求成,须缓慢见效。
温热病早期阴未伤者、湿温病未化燥者、脾胃虚寒者均禁服。石斛与凝水石、巴豆相克,不宜与僵蚕、雷丸同用。
2补肾阳的中草药
(1)鹿茸
雄鹿的嫩角没有长成硬骨时,带茸毛,含血液,这样的嫩角取下后可做中药,俗称鹿茸。在我国东北盛产鹿茸,又称斑龙珠,和人参、乌拉草并称长白山三宝。鹿茸入药后其性温,味甘、咸,归肾、肝经,具有壮肾阳、补精髓、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之功效,经常被用于治疗肾阳不足、精血虚亏、阳痿早泄、宫寒不孕、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四肢冰冷、神疲体倦等。
曾经有古诗说:“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灵丹都慢说;唯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穴。”诗中的“斑龙顶上珠”指的就是鹿茸。所以,一般来说,“沧海竭”时——人的精力消耗过度就需要鹿茸来缓慢调理方能见效,因为这味药的效果是最好的。根据流传下来的记录,乾隆的延寿医方“健脾滋肾壮元方”就以鹿茸为主药,慈禧太后的长寿方“培元益寿膏”中也有鹿茸加入,就连慈禧的外用膏药中也少不了鹿茸。可见,鹿茸延年益寿的功效之强,是自古来滋阴补肾养精蓄锐的佳品。
现代研究表明,鹿茸含有比人参更丰富的氨基酸、卵磷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性温而不燥,具有振奋和提高机体功能的功效,对全身虚弱、久病之后患者,有较好的保健作用;鹿茸提取物既能增加血浆睾酮浓度,又能使促黄体生成素(LH)浓度增加,因此对青春期的性功能障碍,壮老年期的前列腺萎缩症的治疗均有效,对治疗女性更年期障碍效果良好。所以现代医学中也常用鹿茸加入药中来起到补肾壮阳的作用。
鹿茸除了用来煲汤、做粥外,用其浸酒饮用效果也不错。取鹿茸、山药,以白酒浸渍,每次饮1~2小杯,长期服用后,症状可明显减轻,这个方法很适合肾阳虚的人。
食用鹿茸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宜一次大量食用,以免阳升风动或伤阴动血导致效果尽失反伤身体。凡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火盛或肺有痰热,以及外感热病者,均应忌服,否则会出现口干咽痛、烦躁、大便干结等燥热的现象。
(2)杜仲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传说一位叫杜仲的纤夫,为了治好其他纤夫腰膝疼痛的顽症,在采集药材的路途中因为劳累过度晕倒而被水冲进了湖里,纤夫们把他打捞出来的时候,他怀里还紧紧抱着他所采的树皮。纤夫们吃了那些树皮,腰膝疼痛的毛病得到好转,于是他们就把那种树皮命名为“杜仲”。
所以杜仲对于治疗过度劳累、肾虚体亏引起的腰膝疼痛素有奇效。
杜仲性微辛,味甘,入肝、肾经,具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安胎等诸多功效,《神农本草经》将它列为上品,谓其“主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多用于由于肾虚体亏引起的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尿频余沥、阳亢眩晕、风湿痹痛、阴下湿痒、胎动不安、漏胎小产等症。
近年来医学临床研究证明,杜仲含有人体所必需的苏氨酸、蛋氨酸、赖氨酸等17种游离氨基酸,以及锌、铜、镁、铁、钙、磷、钾等15种微量元素,具有清除体内垃圾、加强人体细胞物质代谢、防止肌肉骨骼老化、平衡人体血压、提高白血球数量、增强人体免疫力等显着功效。
在日常生活中,杜仲还可以用来泡茶、泡酒,也可在烹饪时作为辅料添加于菜品中。由于杜仲常用于冲任不固所致的胎动不安或习惯性流产,故可单用煮枣肉为丸服,或配伍续断、桑寄生、熟地黄等,以增强补肾固胎作用。
杜仲的组织中含有杜仲胶,这种物质影响消化。
如果将杜仲研成粉后用开水冲服,杜仲胶就无法去除导致杜仲无法发挥最大效用,但是用杜仲煎汤或炒菜则能有效地将杜仲胶隔离开来。用这个小窍门,就能让杜仲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了。
杜仲补肾功力虽强,但阴虚火旺者慎用。
(3)附子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性热,味辛、甘,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寒湿痹痛等症。《本草汇言》说:“附子,回阳气,散阴寒……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元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附子在中药里所以被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
附子可与其他药物一起煎服,也可煮粥、入菜肴等。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痿、尿频之症都可以使用,在服用时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治疗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配合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由于附子有毒,所以在煎药之前宜先独自煎30分钟至1个小时,以口尝无麻辣感为准,之后再加入其他药物,这样比较安全。
附子因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出现口腔灼热、肢体麻木、恶心(可能呕吐)、头晕、视力模糊、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危及生命,所以需要多加注意。服药时不宜饮酒,尤其不适宜以白酒为引。
(4)韭子
韭子又叫韭菜子、韭菜仁,为百合科植物韭的种子。《滇南本草》中有韭子“补肝肾,暖腰膝,兴阳道,治阳痿”的记载。性温,味辛、甘,归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壮阳固精,暖腰膝之功效,用于肾虚阳痿、腰膝酸软、遗精、尿频、尿浊、带下清稀等。
韭子多半煎汤服用,或者入丸、散,也可入粥。可单味用,也可与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等补肾壮阳之品配合使用。比如,《千金要方》单用本品研末或作蜜丸服,具有补肾温阳固精缩尿的功效;治遗精,亦常与龙骨、菟丝子配伍。
这味药同样阴虚火旺者需要忌用。
(5)肉苁蓉
肉苁蓉是列当科植物肉苁蓉的带鳞叶的肉质茎,一般都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红柳的根部,素有“沙漠人参”之称,与人参,鹿茸一起被列为中国三大补药,尤其对于补肾滋阴非常有效。由于其产量极其稀少,药用价值极高,故尔被当地百姓称为“活黄金”,在其他地方也流传着“宁要苁蓉一筐,不要金玉满床”的谚语。肉苁蓉性温,味甘、咸,归肾、大肠经,对于补肾阳、益精血等有奇效,另外还可以润肠通便。一般适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腰膝冷痛、宫冷不孕、筋骨痉弱等。
在食用方法上,无论是煎汤、煎膏滋,还是日常的浸酒、煮粥等都可以。
另外肉苁蓉还可以与其他药物配伍,效果更佳。
比如,治肾虚阳痿、遗精、早泄等症,配熟地黄、菟丝子、山萸肉等;治腰膝冷痛、筋骨痿弱,配续断、补骨脂等;治肾阳不足,病见男子阳痿、不育及女子宫蹇不孕者,宜与巴戟天、熟地、五味子等配伍;若老年性、习惯性便秘者,宜与决明子、蜂蜜同用。
肉苁蓉虽好但是阴虚火旺及大便泄泻者忌用,需要注意的是肉苁蓉不可以用铜、铁器烹煮。
(6)菟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