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理论是用于企业发展研究上,在企业经营战略中,企业扩张与企业成长、企业发展几乎是同义词,一方面是指数量方面的增加,另一方面指由于发展导致的规模扩大或者质量改善。
企业所处环境的时间、空间不断地衍变,在不同时空里,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关于企业成长、企业扩张理论的研究视角各异,形成了不同流派。
一、主要的扩张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中关于企业扩张的思想
企业扩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74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认为:企业扩张的基础是分工,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扩大了市场范围,实现财富的稳定增长,从而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同时市场的每一个主体(资本家)对利润的无限追逐,导致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竞争,不断地扩大资本主义再生产,不断地扩大企业的规模;市场中“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引导着现实经济中的个体去实现财富的最大化,使企业的形成和扩张成为可能。
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扩张理论的研究最全面的当属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歇尔75,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从企业规模经济论、企业结构论和企业家理论等方面进行了企业扩张的论述。他认为,生产规模是由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的那一点决定的。当两者相等时,厂商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超过这一点,即企业规模过大,增加的成本就会大于增加的收益;低于这一点,即企业规模过小,增加的收益则大于增加的成本,扩大规模仍有利可图,因而,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是决定企业生产规模的均衡点。他说:“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二)科斯的企业成长边际论
科斯76在1937年发表了《企业的本质》,独辟蹊径地讨论了企业存在的理由及其扩展规模的界限问题。他引入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认为交易是有成本的,这些交易成本因交易的性质和组织的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人们显然会采用能够节约交易成本的组织形式。因此,当交易依托市场来进行会更节约交易成本时,人们选择市场进行交易,而当一些交易在企业中进行会节约交易成本时,人们又会创立企业来进行交易。
市场和企业的界限是由以下原则决定的:如果通过市场安排协调资源的成本(交易成本)超过了企业内部管理资源的成本,作为价格机制替代物的企业便会自然出现,只要成本上的节约仍然存在,企业的规模和边界就会继续扩张。当一个企业扩张到如此规模,以至于再多组织一项交易所引起的成本既等于别的企业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也等于市场机制组织这项交易的成本时,静态均衡就实现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就停止,企业和市场的界线也就划定。
(三)奥利弗·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美国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姆森77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对不同组织方式的交易费用进行具体的经济学分析,从而研究了企业和市场之间相互替代的制度问题。
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费用,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花费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所花费的费用。
为什么会存在交易成本,威廉姆森概括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与交易有关的人的因素,另一个是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
首先市场中进行交易的个人都是有限理性的和机会主义的。有限理性是指“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客观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78个人在交易过程中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意外因素,这将增加事前设计和制定合约的成本,同时事先没有考虑到的偶然事件,也将增加事后解决意外情况的成本。所谓机会主义是指人的伺机牟利的倾向,这是每一个经济人的基本行为特征。比如企业的供应商或分销商可能会因为市场的变化,改变供求关系和价格条件,谋取自己的最大利益。机会主义的存在使交易费用增加,如果契约人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话,他不仅不一定守约,而且还会见机行事,实施后的实际结果不是按合同而是按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怎样采取措施遏制机会主义也就有了经济意义,同时也带来新的成本。
其次,资产的专用性、不确定性的程度、交易的频率与特定交易有关,也导致了交易成本。
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一种资产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了专门用途,一旦资产形成专用性,所投入的资产就全部或部分无法改作它用,强行改作它用会出现报废或者改装成本等耗费,厂商沉没成本79会提高。所谓不确定性的程度是与有限理性联系在一起的。不确定性的范围是广泛的,既包括可以预期到的意外事件,也包括一方具有信息,另一方缺乏信息的那种不确定性。由于环境因素中充满不可预期性和各种变化,交易双方均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纳入契约中,使得交易过程增加不少订定契约时的议价成本,并使交易困难度上升。所谓交易的频率是指交易发生的次数。如果交易双方经常进行交易,那么,双方就会想办法建立一个治理结构,降低交易成本;但若交易是很少发生的,那么,就不容易建立这样的治理结构,其交易的成本就要高得多。多次发生的交易,较之一次发生的交易,更容易使治理结构成本抵消。
根据上述三种交易维度,可以将交易划分为不同的契约关系。
①对资产专用性很弱(接近和等于通用性资产),或交易频率低的交易,适合于采取市场机制。市场适应利益最大化行为动机要求,具有很强的激励功能,市场能在交易者偏好和能力多样性以及理性有限的条件下,按照价格信号而有效地配置资源。市场交易的弱点是随机的和易于破裂的,容易受到机会主义者行为的损害。但是,在资产专用性很弱,或交易频率较低,其交易中断并被新交易替代的成本通常很低,因此,在充分利用市场优点的同时,又能较少地受机会主义行为的损害。
②对具有中等程度资产专用性,或中等程度交易频率的交易,适合采取纵向的中间体组织。比如通过形成长期的订货、供货合约,或当供方必须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时,供需交易伙伴形成相互的产权关系。由于资产专用性的提高,以使市场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了较高的交易费用而不再适宜。另一方面,交易重复率不高时,企业内的管理成本还比较高,同样还不适宜。
③对具有高强度资产专用性,或频率很高的交易,适合于由组织内部交易。
对具有高度专用性资产,但纳入企业体制后明显出现规模不经济的交易,适合于采取政府组织。这类交易具有一方独占的特征,一般是由一个卖者向许多买者提供产品,对每个买者而言,该产品都具有高度专用性,寻找替代交易伙伴或者不可能,或者要求承担过高的成本。比如,城市供水、煤气供应、公交公司以及处于自然垄断地位的矿山开采公司与其用户之间的交易等等。如果采取市场机制,买者被卖者要挟而遭受损害的概率较高。然而,对任何一个买者而言,把交易纳入企业内部则是规模不经济的。在这种情况下,这类卖方企业由政府直接经营或由政府给予控制就是合理的。政府从社会利益出发,与买者签订价格合理、保障供应的合约。在保持规模经济的同时,使买者免受机会主义行为的损害。
(四)彭罗斯的资源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