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伊迪丝·彭罗斯80是企业内生成长的先驱,在其著作《企业成长理论》中强调导致企业成长的内部诱因“广泛产生于现存生产性服务、资源和专门知识的积累”81,她认为企业是建立在一个管理性框架内的各类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成长则“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当扩张能够产生一种资源利用的途径,这种途径能够使资源产生的服务比过去更有利可图,企业就有了一个扩张的动机;或者在当前的运作中,一些资源不能被完全使用,就使企业产生了寻找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的途径和动机。”82从资源有效利用的角度看,企业的成长就是不断挖掘未利用资源的过程。并指出“未利用资源”不仅来自企业内部,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企业新吸纳的社会资源和市场份额。企业有效配置了这些资源,企业便获得了成长,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成长期。
她还提出了令人深思的“成长经济”的概念。我们知道,大多数企业扩张经营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但扩张有些时候规模不经济。彭罗斯关于“成长经济”的论述是这样的:“成长经济是一种内部经济,如果一个企业向某些方面进行扩张有利可图,那么它就能获得成长经济。成长经济来自于企业所能获得的独一无二的生产性服务的集合,它使该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在向市场投放新产品和提高原产品质量具有不同的优势。”83成长经济可以存在任何规模的企业之中,也可与企业扩张所拥有的规模无关,与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效率无关。换句话说企业的扩张有时是为了挖掘一些特殊的机遇,与企业的整体规模无关,它不是由企业所谓的达到“最优规模”而导致的“经济性”,而是由于企业成长导致的企业获得更好的资源或原来没有利用好的资源更好地被利用的一种“经济性”。
(五)钱德勒的组织能力说和技术成长说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钱德勒84在其著作《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动力》中认为“企业成长的动力是企业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包括设备和在生产、销售和管理的技能。”组织能力构成企业强大的竞争优势,为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了内在动力;组织能力还鼓励企业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开发新业务,实现多元化经营。
同时,钱德勒认为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是企业成长的根本。现代工商企业的成长是适应技术革新和市场扩大形势而在管理机构方面出现的反应,技术引起企业生产和分配领域的根本性变化,而“现有的需求和技术将创造出管理协调的需要和机会”,由于借助管理协调的现代工商企业提供了比借助市场协调的古典企业有更高的效率,因而导致出一系列经济组织形式上的反应,即现代企业对古典企业的取代和家族式公司向经理式公司的转变。企业成长的主要方式有四种:横向合并、纵向一体化、地区扩张和多元化经营。85
(六)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经济学家对规模经济这一概念的解释为,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扩大而引起企业投资支出和运营成本降低从而获得较多利润的现象。所以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现象。规模经济是由于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那么新增的产品就可以分担更多的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在经济学中,这种现象又被称为“规模收益递增”。
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资本的扩张未必一定导致规模经济,只有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企业规模的扩张才会产生规模经济。①对机器和劳动力的使用使得内部分工更合理和专业化,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平均成本;②减少管理人员的比例(如上层管理人员、会计人员等)和管理成本,从而减少单位产品固定成本;③通过对专业化设备和先进工艺的使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④通过大批量的采购和销售节约在市场上获取原材料和销售产品的市场交易成本;⑤充分利用副产品或实行多元化生产,降低平均成本;⑤从更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传递给企业集团成员进而降低单个企业因信息缺乏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范围经济: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联合生产或联合销售多种产品成本低于单独生产和销售同样数量的单一产品成本产生的经济。与规模经济不同,它通常是企业或生产单位从生产或提供某种系列产品的单位成本中获得节省。而这种节约来自分销、研究与开发和服务中心等部门。范围经济一般成为企业采取多样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依据。
范围经济的存在本质上是因为企业多个业务可以共享剩余资源。由于特定投入都有一定最小规模,而这种投入在生产一种产品时可能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在生产多种产品时就可以使这种投入的成本在不同产品之间分摊,从而使单位成本降低,产生了范围经济。范围经济一般可能来自于生产、管理、资金使用或销售等过程。从管理上讲,范围经济实际上来源于运作过程中的协同效应。它可以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联合生产时的成本低于单独生产一种的成本从而形成成本节约。
范围经济的存在一般基于两种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可用于共同生产使用,具体包括剩余的生产能力、营销网络、产品分配与服务、技术开发与创新系统等。但基于有形资源的范围经济产生的前提是各项资产具有跨产品或业务的通用性,因而可以实行多元化以提高资产或设备的利用率,分摊固定成本并产生协同效应(生产、市场、技术相关性)。资产专用性愈强则企业通过多元化生产其他产品的难度愈大,以至于不可能产生经济性。无形资源则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在不同产品或业务间转移,具体包括商标、企业商誉和管理技能、技术知识与诀窍等,其中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专长以及经营技能一般体现在具有特殊才能的企业家或经理人员身上,不针对某一种产品,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特征,因而无需做结构或物理的改造或只需花很小的边际成本就可以从一种业务移植到另一种业务。
范围经济的存在原理与规模经济有相似之处,但二者本质不同。规模经济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产出的增加则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逐步下降。企业生产一种主导产品时应追求规模经济,当生产几种产品则应追求范围经济。范围经济是指在同一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的多样化,多项活动共享一种核心专长,从而导致各项活动费用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扩张的分类
企业如何扩张,取决于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包括其所处产业的状况。依据企业自身经济活动,对产品、技术及人才的控制,以及对市场、环境的反应与预期,进行不同的扩张。
(一)按照企业扩张主要依靠力量划分
按照企业扩张主要依靠力量划分,有内涵扩张和外延扩张两类。内涵扩张是指主要依赖利润再投入、内部要素的改善或新组合而进行的扩张,其路径是利润再投入、创立和提升品牌、企业创新、优化资本运行等。其中,技术与工艺的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外延扩张是指主要依赖生产要素的增加以及其他企业的资源而进行的扩张,其路径主要是投入新的生产要素,兼并、收购其他企业,扩大资本市场融资和产权交易。在两者的关系上,内涵扩张是外延扩张的基础。
(二)按照企业生产经营产品种类的集中程度划分
按照企业生产经营产品种类的集中程度划分,企业扩张有专业化扩张和多角化扩张两类。专业化扩张是指企业集中生产经营某种产品而实现的扩张行为,其路径是集中生产经营单一产品追求规模经济效应,也可以通过纵向并购和横向并购等形式进行扩张。技术创新是使企业专业化经营具有持久性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多角化扩张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不同的产品而实现的扩张行为,其路径主要是多产品生产经营、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也可以通过混合并购进行多角化的外部扩张。其中,增强产品的技术关联性是关键。
(三)按照企业扩张的空间分布划分
按照企业扩张的空间分布划分,企业扩张有区域性扩张和国际性扩张两类。区域性扩张是指企业跨越区域进行的扩张,即企业从本埠走向其他区域的扩张行为,其关键是企业竞争力。不同区域的经济、技术、市场等的不平衡性增加了区域性扩张的“势能”。国际性扩张是指企业超越国界的扩张行为,即从母国走向他国的扩张行为,其关键是企业竞争力。不同国家的经济、技术和市场等的不平衡性为国际性扩张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