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那扎勒画派(Nazarenes)
19世纪早期,一群年轻的德国画家认为艺术应该服务于宗教和道德的目的,渴望回到中世纪时代的精神中去,他们被称为“那扎勒画派”。这个组织的核心是1809年六个学生在维也纳建立的“路加兄弟会”,目的是借模仿丢勒、佩鲁基诺以及年轻时代的拉斐尔的作品,来重建德国的宗教艺术。1810年欧文拜克和普菲等人前往罗马,开始在荒废的圣伊斯多洛修道院里作画。不久,珂内琉斯加入其中。包括欧文拜克在内的几位画家后来成为天主教徒,于是就有人把这个团体戏称为“那扎勒人会”。为了实验中世纪画室的作画方法,他们一起画了几幅壁画,并且绘饰了罗马的马西莫宅。他们的观念在英国很受戴克的钦佩,而且也影响了拉斐尔前派。法国画家安格尔也深受他们的影响。1820年这个组织解散,但他们的观念还影响很大。
(十三)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
巴比松画派是指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枫丹白露森林中的巴比松村子中进行绘画的一群风景画家。巴比松画派的奠基人是卢梭,其他主要成员包括杜比尼、迪亚兹、特罗扬等人。他们由于反对学院派传统,对大自然有共同的爱好而走到一起。他们的灵感一部分来自英国绘画(特别是康斯坦布尔和伯宁顿),一部分源于17世纪荷兰画派的传统。他们倡导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表现自然,捕捉大自然中千变万化的景象和丰富多彩的色调。他们以非常精妙的手法表现了空气感。巴比松画家们的构图以明白深思见长,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整体和完善的特征。这些画家虽然有共同的创作目标,但每个人的画风又有各自独特的面貌。米勒也常常被与巴比松画派联系在一起,因为从1849年起他一直居住在巴比松,并且后期主要画风景画。巴比松画派对印象派及欧洲各国的风景画有极大的影响。
(十四)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印象主义在19世纪60~70年代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是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沉湎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吸收了柯罗和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营养,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他们摒弃了从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并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代表画家有马奈、雷诺阿、德加、莫奈、毕沙罗、西斯莱、惠斯勒、卡萨特等。
(十五)后印象主义(Post impressionism)
后印象主义是在印象主义之后背离了印象主义风格的艺术流派。他们渐渐不满意印象主义固有的表现方法,不满意仅仅捕捉瞬间即逝的色与光,而把注意力转向主观的再创造,着重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与感情个性。他们更多追求的是表现性的笔触,用色彩去塑造物体的体积感、质量感,以及绘画的装饰性和造型性,从而影响着法国绘画朝远离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方向发展,为现代主义绘画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批新一代的画家既没有组织团体,也没有发布宣言,只是在1910年之后由许多评论家所认识而提出,称他们为“印象主义之后”,或简称“后印象主义”。他们的代表作家是塞尚、凡·高、高更等。
(十六)新印象主义(New impressionism)
新印象主义不仅是印象主义在技法上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对印象主义的经验写实的某种反拨。它试图用光学科学的实验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用这种方法,颜色的彩度和亮度可以获得最鲜明的效果,而中间色则是在观赏者眼中的视觉调绘中形成的。因新印象主义根据这一色彩分割的理论作画,所以也被称作“分割主义”;也因为他们在具体敷色时用点彩的方法,所以又被称作“点彩派”。代表画家有修拉、西涅克等。
(十七)象征主义(Symbolism)
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序幕,也可以说是最早的现代派。它最先出现在法国的诗歌之中,后遍及艺术的各个领域。象征主义力图摆脱自然主义机械的对外部世界的模仿,探求内心的“最高形式”,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痛苦的,“另一世界”却是超现实的、理性无法把握的,只有通过象征来暗示。现实世界是主观世界的象征,因而可以用有形的物质来暗示微妙的内心世界;要求用含蓄曲折的艺术语言刺激感官,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的联想,形成某种“意象”即象征,而象征就是两个世界的媒介。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重感官、重隐喻、重梦幻、重装饰。
(十八)纳比派(Nabis)
纳比派几乎与印象主义同时代诞生于1891年的法国,推崇更高的平涂风格以及绘画的示意性和象征性,反对印象主义的光色分析和纯客观描绘,因而纳比派画家的作品往往轮廓鲜明,装饰性强,造型趋向简洁单纯。它虽然只存在短短几年,但对后来的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起到先声和引导的作用。代表画家有塞律西埃、得纳斯、波纳尔、维亚尔、瓦洛敦、马约尔等。
(十九)维也纳分离派(Secessionist)
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些青年美术家,在画家克里姆特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反对官方学院派美术的运动。他们虽然全都在美术学院中受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他们从事美术工作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他们反对学院派美术那种泥古不化的保守势力,而力求进行艺术创新,以发展民族美术。因此他们也被称为“维也纳分离派”。
(二十)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
20世纪初诞生于德国而后流行于欧洲的现代主义流派。表现主义强调绘画必须透露某种感情和体验,传达作者的“内在信息”,常表现为造型的扭曲和强烈夸张的色彩,对人视觉上造成冲击,故给现代艺术以有力的推动。表现主义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挪威画家蒙克和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均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展示出表现主义因素,他们称得上是表现主义的先驱。于1897年他们另组织了一个新的美术团体,定名为“维也纳分离派”。克里姆特为第一任主席。
(二十一)拉斐尔前派(Pre-Raphaelite)
19世纪中叶出现于英国的一个画派。他们认为真正的(宗教)艺术存在于拉斐尔之前,企图发扬拉斐尔以前的艺术来挽救英国绘画并因此而得名。他们主张绘画应起到宗教道德教育作用,题材应以圣经故事及富于基督教思想的文学作品为主,忠实地反映主题,描绘对象。画风审慎而细致,用色较清新,反对学院派的陈规,有的作品呈现忧郁的情调。代表画家有亨特、罗塞蒂、米莱斯等。
(二十二)海牙画派(Hague school)
指1860~1900年间在海牙作画的一批荷兰画家。作品多为当地风光的写照。其成员有迈里斯(Jacob Maris)、摩夫(Anton Mauve)等。
第二节 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流派
一、西方现代派美术产生的主要历史背景
西方国家从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的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等统称为西方现代派美术。“现代派”一词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派美术既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美术,也不包括现代的各种现实主义流派,它与现代的西方美术更不是同一概念,它在其中只占一席之地。
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出现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是与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后,由新技术革命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导致社会结构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促使人们对艺术创新逐渐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严重地动摇了一向视模仿自然为全部目的的绘画信念;以日本版画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的传入,大大刺激了单一化发展的西方美术。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影响下,一批画家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重视直觉和下意识活动,艺术上不满足于客观事物的再现,而着重于内心的“自我表现”。西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在画家的作品中也产生直接的或折射的反映。所以西方现代派艺术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整个欧洲美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派美术潮是从印象派前后这个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源头可追溯至16世纪的威尼斯画派,历经17世纪的启蒙浪潮,到19世纪的印象派。旧的艺术分类法被打破了,不仅绘画与雕塑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而且音乐、戏剧、舞蹈、摄影等都介入美术创作,手段扩展到包括人自身在内的整个环境。在19世纪60~70年代中,先后出现了集合装配艺术、环境发生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以及超级现实主义艺术等等。这些艺术形式大大超越了20世纪初现代艺术的范畴。如何看待当今20世纪的西方现代派美术?自缭乱缤纷的西方现代派美术出现以来,不仅在我国,就是在西方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美术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派的,关键是它的内容:表现什么?反映什么?另一方面,作为美术创作方法和流派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应该对艺术家和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历史主义的社会学的分析,笼统地肯定和否定,或者简单地把西方现代派美术和资产阶级的颓废艺术画等号都是不科学、不全面的。现代艺术史已经证明,现代派关于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关于色彩、视觉的研究,以及关于新材料的运用等等,对广告制作、家具造型、服装设计、建筑构思、封面装帧等实用美术的应用、发展和变革产生过影响,今后还会继续起一定作用。总之,现代派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是极为复杂和多种多样的。
二、二十世纪的西方艺术流派
(一)野兽派(Fauvism)
指20世纪初期法国油画表现主义者发起的一个绘画运动。1905年在著名的秋季沙龙上,马蒂斯等画家举行画展,因其画法超越绘画的常规,被评论家认为“野兽群”而得名。野兽派存在的历史很短,到1970年即达到顶点。他们强调绘画要表现主观感受,多用大色块和线条构成夸张变形的形象,以求得“单纯化”的装饰效果。该派后改名为“巴黎画派”。其画法和技法各人也不尽相同。代表画家有德兰、马尔凯、佛拉芒克、杜菲、佛里兹等。
(二)巴黎派(The School of Paris)
它是指一部分外国画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到巴黎,由于志同道合集结在一起所形成的集团。代表画家有意大利的莫迪格里阿尼、保加利亚的帕森、俄国的夏伽尔、波兰的基斯林、立陶宛的苏丁等。他们大多出生于1844~1900年之间,而且都是犹太人,由于年龄和种族的共同条件,使他们互相接近。这些没有国籍、背井离乡的人们,他们都热爱法国,从法国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中汲取必需的营养来实现他们的心愿。可是这些画家却没有被同化。他们各具个性,一直保持着抒情的、浪漫的、表现主义的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他们透过他们受伤的灵魂去观察世界,不管各人的风格如何不同,但大家都在变化多端的形象中分担着道义上的共同痛苦和焦虑。
(三)青骑士派(Blaue Reiter/Blue Rider)
青骑士派也称抽象表现主义,指1911年在德国慕尼黑的一群表现主义画家成立的一个比较松散的艺术组织,是“新艺术家协会”的分离组织。“青骑士”这个名称,是选取康定斯基一幅作为封面用的画题(康定斯基和马尔克合写的一本书的封面)。尽管他们作品的风貌各不相同,但他们的愿望都是在作品中表达精神的价值。他们的本意在于和传统的艺术观念决裂,主张放弃对自然界表面的写实描写。他们举办了两次展览(1911年和1912年),把青骑士派画家们的作品巡回到德国的几个大城市展览,影响很大。勃拉克、德兰、冈查洛娃和毕加索等人的作品也在展出之列。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青骑士派也解体了,但他们所倡导的抽象表现的观点对20世纪欧洲现代派美术的影响却很深远。
(四)“桥社”(Die Brücke)
20世纪初德国表现派的一个组织。1905年由德累斯顿技术学校的几个学生:凯尔希纳、海格尔、施米特·路特勒夫等人发起组成,后陆续参加的有诺尔德、佩蓄斯坦、穆勒等。“桥社”画家在艺术上受到民间艺术和原始艺术的启发,并受到凡·高和蒙克画风的影响。他们反对绘画模仿自然,强调绘画必须表现画家的个人幻想和趣味,有些作品带有象征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