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55400000023

第23章 译制生产管理(1)

译制不仅是一个艺术问题和技术问题,它还是一个生产管理问题。从不同的功能看,译制是一种文化事业,也是一种经济产业,所以它兼具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完全可以划归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作为产业,译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生产管理的问题。译制片的生产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演变。

第一节 早期的译制生产

外国电影最早进入我国是在1896年。早期的电影都是默片,开始没有声音,主要通过演员夸张的表情以及肢体语言来传达信息,后来默片有了字幕,再后来逐渐发展为有声电影,有声语言成为电影内容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此时引进的外国电影一开始还是原文放映,由于语言不通,观众在对影片内容理解上出现了一些障碍。1922年外国影片开始译配中文字幕,到1939年译配有了较大的改进,这就是“译意风”(Earphone)的应用。虽然“译意风”还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译制,但是它已经是一种译制的早期形态,或者说是萌芽状态,其管理模式相对来说还比较简单。

从宏观上讲,从国外电影开始引进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这一段时间内中国身处乱世,“译意风”的产生正处日本侵华战争时期,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又陷入了国共内战,因而所谓译制片的管理基本上处于一种松散无序的状态。1942年年初,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进驻上海租界,一个多月后,好莱坞电影在上海沦陷区遭到日伪禁映,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种禁映才被取消,“译意风”又在市场上活跃起来。从微观上说,“译意风”涉及的资源配置问题比较少,盈利模式也很简单,在管理上也很好实现。

“译意风”的工作模式很简单,在影院的座椅背后安装一只小小的方匣子,里面有电线连接发音机。观众如需要翻译服务,只需在电影票之外再购买一张“译意风券”,凭这张“译意风券”就能领到一副可以戴在头上的听筒,并把听筒上的插头插进方匣子,等“译意风小姐”开始翻译时,观众耳中听见的便不是莫名其妙的外语,而是清脆悦耳的国语。

“译意风”的经营由影院包办。人力上,影院只需聘请一名现场翻译即可。这种现场翻译一般为女性,在当时被人们称为“译意风小姐”。当时招考“译意风小姐”的要求很严格,大致有这样三个条件:①具有良好的英文基础,能完全明了影片中的对白。②思路敏捷,口齿伶俐,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国语。③嗓音悦耳清晰,声调舒服动听。当时这种口译的要求并不太高,译者的任务只是为观众讲解影片的大意,省略情节、添加或删除语言等情况都比较常见。物力上,影院只需配置一套声音的收发设备即可运作。当时也会运用到一些广告手段,如当时上海最豪华的“大光明”影院启用“译意风”就通过海报的形式进行宣传来吸引消费者。从盈利角度讲,“译意风”的成本只是译者的工资加上设备费用,收益就是出售“译意风券”的所得。

总体来看,“译意风”时期的译制片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模式,当时影院是以盈利为目的、为满足消费需求而引进“译意风”这种形式的,它由影院进行生产管理并自负盈亏。

第二节 计划模式

1949年5月,由袁乃晨担任译制导演的苏联电影《马特络夫》,由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译制完成,该片正式定名为《一个普通的士兵》(后来改为《普通一兵》)。1949年8月,《一个普通的士兵》的公映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第一部译制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该片的译制也开启了计划时代译制片生产管理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译制片生产管理都采用计划模式,甚至直到现在上海电影译制厂仍在基本沿用这一模式。

一、计划模式下的译制片生产管理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独立发展自己的电影事业,在拍摄放映大量国产片的同时也进口一些外国影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文化上还是相当开放的,进口电影的范围很广。为了方便广大观众能看懂电影,克服语言上的障碍,中国电影工作者对外国电影的音响录音进行了重新加工,把人物的原话对白置换成了大家熟悉的汉语普通话。配上了与画面同步的中文对白,这便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电影。当时我国陆续出现了几家从事电影译制的单位,其中历史长、产量大、艺术成就最高的有三家,即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八一电影制片厂。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这一段时期是我国译制片生产计划模式管理从建立、巩固到成熟的一段时期。

“文革”期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被卷入这场空前的政治风暴当中,外国影片的进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的影响。另外,国际上对中国的孤立围困更加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产生了敌视外国的心理,当时,中国身边只剩下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几个小兄弟,这一时期的译制片也几乎全部来自这几个国家。“文革”期间的译制片生产管理无疑也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只是在政治审查和政治控制上较以往更为严格。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期的与世隔绝使得国人对国外电影的娱乐需要空前旺盛,广大译制工作者也终于扔下了思想包袱,放开了手脚,创作热情高涨。在这种环境下,译制事业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很多优秀的作品都在这一时期诞生,如《王子复仇记》、《简·爱》、《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等。

在计划模式下,生产译制片所需的人、财、物都由国家统一配备。在生产管理上采取导演负责制。这种制度的特点是译制片的艺术质量由译制导演全权负责,但是资金和设备都由国家统筹供给,导演无须操心成本及投资回报率等问题,无论片子挣钱与否,导演与其他译制组工作人员都按月领取工资。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制度是与市场脱离的。在人员管理上采取职工制,所有的配音演员都是译制单位的职工,按月领取工资,配音只是日常工作,与酬劳不产生直接联系。

二、计划模式面临的困境

首先,计划模式不利于控制成本。在传统的计划模式下,译制片不是按照市场回报率来考虑成本的,在不挣钱甚至赔钱的情况下,投资与用人成本也不会受到多大影响。以前,国家对译制厂投入较大的情况下,译制厂无须担心成本问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的资金扶植已远不如从前,如果一味地按照以往的模式经营,译制厂将面临难以为继的问题。

其次,用人机制僵化。由于计划模式采取的是职工制,配音演员都是单位职工,虽然这种制度有利于培养素质较高的专业配音演员,但也带来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造成了声音资源的限制。几乎所有的影片配音都由这些配音演员完成,久而久之,就容易让观众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另外,由于声音资源的限制,也不利于根据不同的角色寻找合适的配音演员。

总之,译制片生产管理的计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传统的译制厂也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局面,以下将以上海电影译制厂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三、上海电影译制厂模式

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于1957年4月1日,是我国唯一一家拥有独立建制的译制外国影片的专业译制厂,隶属于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它的前身是1949年11月16日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翻译片组。1950年6月,翻译片组迁至万航渡路618号。他们将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旧汽车棚权当放映间,一台20世纪30年代的老放映机,墙壁刷白加一木框就成“银幕”,又在大楼的楼顶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墙改装成一间录音棚,并安装了一台放映机和一台苏制光学录音机。“上译人”就是靠这些装备,在陈叙一同志的带领下,开始了漫长而艰巨的创业之路。1976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搬迁到永嘉路383号。在这里的一栋小楼里,缔造了80年代译制片的辉煌。《佐罗》、《追捕》、《虎口脱险》等一批译制片经典在这里诞生。2003年4月,上海电影译制厂又由永嘉路迁往虹桥路广播大厦,拥有了国际一流的录音棚和数字录音设备,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和生产环境。2004年上海电影译制厂又顺利地完成转企改制。

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市场化运作中,上海电影译制厂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重视人的作用,保留独特的地域文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上海电影译制厂很好地利用着这一体制的优势。

设备、人员集中,而且在国家为主要经济担负者的前提下,译制厂不需为经济成本和效益等市场因素作过多的考虑,从而可潜心追求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益。因此,在译制方面得到资金、设备、人员和调配等多方面政策支持,理所当然地成为译制大户。在其高峰期,如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整个80年代,每年要承接30部左右的影片的译制任务,作品也获得很高的赞誉。

上海的地域人文特点赋予上海电影译制厂“洋”味,在译制欧美片时具有地域文化优势。据资料显示,在80年代中期,当时长春电影译制厂译制了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七百余部电影,而上海却译制了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六百余部电影。可以说,长春和上海“二分天下”,长春电影译制厂译配苏联、朝鲜的影片多些,上海电影译制厂则更侧重于欧美影片。

同时,上海译制厂老厂长陈叙一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行当化。在组建队伍的过程中,他采取先特约、试用,然后根据需要有计划地把各种行当——犹如京戏里的生、旦、净、末、丑,逐个配齐。在这样配置下,上海电影译制厂邱岳峰(已故)、李梓、毕克、赵慎之、刘广宁、丁建华和乔榛等人因其各具特色的音色,为特定类型配音,传神到位,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这种行当化模式的优势是按照演员分配角色类型和角色贴切,但弊端是如果过于行当化,使声音固定,创造力难免会丧失。

据上海电影译制厂资深演员回忆,由于当时电影系统的垄断性,上海电影译制厂不需要参与市场竞争,有足够的翻译时间保证。通常一部影片翻译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每人一年翻译四五部片子,再精雕细琢也来得及。有时一部影片好几个人同时翻译,最后从中选出最好的作为定型本。

如上海电影译制厂苏秀老师在《我的配音生涯》中就详细介绍了老厂长(通常也是导演)是怎样控制译制片质量的。当时确立了一个翻译制度,一个人翻译的本子,等到了对口型的时候,让另一个人来做编辑。这叫初对,是上海电影译制厂的独创。而且,这个译制过程分为初对、对口型、复对、配音、鉴定、补配、混录七道严格而完整的工序。每部戏排完了有个鉴定,全厂一块看,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

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发展模式,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译制单位的成长轨迹。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体制和需求的原因,传统的计划性管理模式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发展。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变化,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开始显现。就上海电影译制厂来说,计划经济中的工资分配模式,不利于培养和保留人才,更不利于发挥工作人员的创作积极性。此外,受到市场化的冲击,上海电影译制厂也在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而计划性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了。

以前译制厂由国家养着,每年完成分配的译制片,不管译制片市场效益如何,单位职工照常领工资。改制为企业后,首先国家对译制厂不再负有“供养”关系,而且每年分配的译制片数量有限,如自2001年起,每年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的影片不超过20部。仅靠分配的影片,显然无法满足译制厂运行。而且,长期依赖有限的分配也使市场越来越萎缩,甚至与市场脱离,译制产品无法获得良好的市场效益,这些都使其面对资金难题。

面对困境,上海电影译制厂尝试通过全面开发声音,进行产业化运营实现发展,用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刘风的话说就是“把声音当做产品来运作”。

在这种情况下,2004年,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探索和挣扎后,上海电影译制厂终于完成了转企改制。

改制后的上海电影译制厂似乎找到了新的活力。新一代的“上译人”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译制精品为品牌,大胆创新,不断开发,围绕声音做市场,抓住市场求效益,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除“主打”的电影译制外,上海电影译制厂把与电视台合作视为开拓的重要领域,如和电影频道签约,为其提供译制片。另外,上海电影译制厂把目光也投向新媒介,抓住新兴而且利润很高的网游市场,为游戏人物配音。此外,借鉴声音行业发达的日本和美国的做法,重视配音行业的重头戏——动漫,近几年先后为多部动画片配音,如2005年的《加菲猫》、《怪物史瑞克2》和《超级赛车》,2006年的《加菲猫2》、《冰河世纪2》,2007年的《多啦A梦大雄的恐龙》,2008年的《功夫熊猫》、《尼斯湖怪·深水传说》均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响。

同类推荐
  • 中国岩画

    中国岩画

    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制作年代在战国至东汉期间。北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制、敲凿与线刻。
  •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我国古代的戏曲故事,从元杂剧中的《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到四大南戏中的“荆、刘、拜、杀”,再到明清传奇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从充满神话色彩的《柳毅传书》到富有生活气息的《救风尘》,从瞒天过海的《连环计》到引人入胜的《梦黄粱》,从伸张正义的《灰阑记》到大义凛然的《赵氏孤儿》。足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适合大众阅读。
  • 宝石名鉴

    宝石名鉴

    一本装帧设计高端,同时内容非常基础的宝石书,看完之后,令人赞叹——宝石的芳华,千年累积,经过雕琢,流传百世。关键基础鉴定法、选购秘诀、评选等级、基础知识讲解、如何看宝石鉴定书等,让入门者在选择宝石的时候心中有数。26种宝石,世界分布图,令人目不暇接。
  • 教你中国绘画史

    教你中国绘画史

    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但近年来,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
  • 明清床榻

    明清床榻

    本书图文并茂,不仅介绍了床榻造型的演变轨迹,还对明清床榻所承载的文化含量和历史信息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研究。
热门推荐
  • 替身仙妃:炉鼎大翻身

    替身仙妃:炉鼎大翻身

    腹黑公主逆袭,装傻卖萌坑死歹人!夺舍在了平胸小萝莉身上,什么,还是别人的家养小炉鼎?炉鼎也要竞争上岗?不行就会惨遭淘汰?不怕,仙苗在手,炉鼎翻身,平胸也能变女王。
  • 七系之祖

    七系之祖

    李禅在末日中行走,依仗的是什么?是曾在遗迹中得到的一个系统,系统可以升级,他也可以升级,只是这不是游戏,而是生与死、血与火的战斗!遗迹中隐藏着什么?人类何去何从?李禅是七系之祖?地球之外又是什么?这一切都将随着李禅的咆哮而解开。
  • 惊惧游戏

    惊惧游戏

    完美犯罪为什么不存在?因为它们不为人所知。我就是那个不为人所知的人。
  • 上海绣娘

    上海绣娘

    她生于末世,清朝覆灭皇亲贵胄沦为平民;她辗转奔波,尝尽人间冷暖悲喜爱恨。流着叶赫那拉氏的血,做着天下匹夫有责的事。繁华上海滩,摇曳女人花,手腕翻转,织就一袭旗袍,成就一生传奇。她心灵手巧胆识过人,入得龙潭虎穴,游走烽火硝烟。“叶子衿,你若是男儿身,必是这英雄地的大人物。”“不,就算我只是个小女子,也能成就一番事业。”帮会风起云涌,时局动荡不安。一双纤纤玉手绣出浩瀚苍穹波澜壮阔,一颗剔透之心珍藏最炽热的爱恋。凝眸处,光风霁月,芳华绝代。她从满族没落格格,到旗袍店的小绣娘,再到上海滩商界的奇女子,用血与泪、爱与恨织成自己的锦样年华……
  • 仙侠奇缘之箫末悲歌

    仙侠奇缘之箫末悲歌

    他深知她唤他的一声声师兄,是他们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也罢。她苦追他九世,换来和果?这一生他会赴命保护,可怎逃命多殊途?终成神妖绝恋!
  • 原始文明之崛起

    原始文明之崛起

    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刘宇在缅甸丛林里混了六年,没想到这回居然被老板给坑了!引爆炸弹,冲击波横扫一切!哼!敢黑我,谁也别想好过!当意识再次恢复时,刘宇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看着几个体毛旺盛比猩猩帅气多的同伴,刘宇不得不相信自己来到了一个远古时代!看着头顶的青黄色的大月亮,刘宇也肯定了,这地方,还特么不是地球!我草!【本故事纯属虚构!!!】
  • 三生三世永倾城

    三生三世永倾城

    她,本是松柏大陆龙辰国镇国公府的嫡长女,却是花痴废材,被庶妹踩在脚下,死在自家院子里;她,本是现代豪门大小姐,却意外因车祸而死。当她成为她,会怎样为她讨回公道,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当她得知亲生父母另有其人,又会怎样寻回自己的父母?当她发现了一个惊天大秘密,她会利用这个秘密成为这个世界的女王还是隐藏?天道的王?我不干。只是挂名?嗯,也不错。可是她只是在路上捡了个男娃娃,竟是自己的另一半?这个男娃娃竟然在几个月内长成一个俊美无双的妖孽美男?男主女主1+1,无小三误会,绝对宠文!
  • 校草大人,冷无情

    校草大人,冷无情

    那天,她惹上了撒坦。那天,他遇见了冒失的她惹上撒坦兼校草的她会怎样的为自己抱回那天的仇?“韩俊彦,我恨你到入骨!”“林小小,我爱你到入骨!”更多甜虐文,就关注校草大人,冷无情!
  • 校园极品强少

    校园极品强少

    一个经常被人欺负的少年,被一个灵魂附体后的奇幻之旅
  • 超玄幻大师

    超玄幻大师

    浩瀚星空千奇百怪,异界文明玄幻莫测。强者拳崩山岳,威震九天。弱者苟延残喘,万劫不复。但,当火药的问世,热能的诞生,一切都悄然逆转。玄幻与现代结合,奇妙的化学反应,碰撞出了难以预测的结果。等等,这种能量...好像可以取代蒸汽动力...你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生命的高度。——摘自「昊天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