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儿(xiāoxir)
方言里指物件上暗藏的简单的机械装置,一触动就能牵动其他部分。如评书里讲到的此地有“消息儿埋伏”。
“息”字一定要儿化。
翕张(xī)
“翕”字,动词。指和顺、协调或收敛。翕张,指一合一开。郭沫若《赠北京中国画院》诗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嬉笑(xī)
笑着闹着。“嬉”字,极易误读成xǐ。相关汉语词还有“嬉闹”、“嬉戏”、“嬉笑怒骂”、“嬉皮笑脸”、“嬉皮士”(指某些西方国家中具有颓废派作风的人。他们由于对现实不满而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如蓄长发、穿奇装异服、吸毒等)。
熹微(xī)
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熹”,容易误读成xǐ。南宋有理学家朱熹,在哲学思想上,从二程学说发展为完整的理学体系,为理学之集大成者。有《四书集注》等名作传世。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语类》等。
檄文(xí)
文体名。《经典释文》说:“檄,军书也。”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檄”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张仪列传》。汉代以后,檄文成为一种正式的文体形式。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檄文是《昭明文选》所收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为司马相如受命出使巴蜀地区时为安抚晓喻巴蜀人民而作。魏晋时代的陈琳、阮瑀皆为擅长写檄文的高手。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唐代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是为唐世臣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而作。檄文在唐以前主要用散文,唐以后多用骈体。“檄”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xí。容易误读成xī或jiǎo。
玉玺(xǐ)
君主的玉印。“玺”字,帝王的印。先古时原本是尊卑通用的,秦汉以后唯皇帝的印称之为玺。《史记·吕太后本纪》载:汉室大臣们密谋诛吕氏,夺回刘氏政权,“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代王使人辞谢。再反,然后乘六乘传。后九月晦日己酉,至长安,舍代邸。大臣皆往谒,奉天子玺上代王,共尊立为天子。代王数让,群臣固请,然后听。”汉语词还有“玺书”、“玺绶”等。
畏葸(xǐ)
畏惧。《论语·泰伯》曰:“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迁徙(xǐ)
迁移,改变居住的地方。《老子·八十章》中有“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二月,卓[董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汉语里有“徙宅”一词,相传孟子之母为了教育孟子,曾三迁其宅。后因以指代母教。“徙边”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将犯罪之人流放到边远之地去服役。“迁徙”,一般是指大的人群、种族集体的迁移。今一家一户的搬迁行为叫“搬家”。另外动物学上还指鸟类依季节的不同而改变栖居地区叫“迁徙”。有迁徙习性的称之为“候鸟”;没有迁徙习性的称之为“留鸟”。
敝屣(bìxǐ)
破旧的鞋,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如“弃之如敝屣”。“屣”字,原义就是“鞋”。《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敝屣”一词也可以活用作动词。如“敝屣尊荣”(把富贵荣华看得像破旧的鞋一样)。汉语词“屣履”,指拖着鞋走路。
阋墙(xì)
谓兄弟相争于内。后指内部相争。语出《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
呷(xiā)
方言词,喝。从《广韵》呼甲切,中古入声字。《正字通·口部》注:“呷,吸而饮曰呷。”白居易有诗云:“坐依桃叶枝,行呷地黄杯。”“呷”字,极易误读成yā。
狎昵(xiánì)
过分亲近而态度轻佻。“狎”指亲近而态度不庄重。如《战国策·赵策四》:“公之客独有三罪:望我而笑,是狎也;谈语而不称师,是倍也;交浅而言深,是乱也。”《柳河东集·黔之驴》写老虎见到被船载入黔的驴子,先是甚恐。后来渐渐熟悉了驴子的声音,“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相关汉语词还有“狎客”(陪伴权贵游乐的人;旧称嫖客)、“狎弄”、“狎玩”、“狎侮”(轻慢戏侮)等。
狡黠(xiá)
狡诈。《论衡·讲瑞》中有“且人有佞猾而聚者,鸟亦有佼黠而从群者”句。
罅隙(xiàxì)
缝隙。朱熹《百丈山记》中有“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的描写。汉语词还有“罅缝”、“罅漏”、“窗罅”、“石罅”、“岩罅”、“瓦罅”、“裂罅”、“云罅”等。
纤维(xiānwéi)
指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细丝状物质或结构。天然的如棉花、动物的毛等;合成的如涤纶丝、腈纶丝等。汉语词还有“纤维素”、“纤维板”、“长纤维”、“短纤维”、“粗纤维”、“细纤维”、“植物纤维”、“纤维蛋白”等。
氙灯(xiān)
把氙气填充在真空管里制成的灯,通电后发出的光和阳光的颜色相近。“氙”,近现代字,音xiān。气体元素。无色无臭无味,化学性质不活泼。用来填充光电管、闪光灯等。籼稻(xiān)
我国栽培水稻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于华南热带和淮河以南的亚热带低地。与粳稻相比,分蘖性较强,叶子黄绿色,茎秆较高较软,稻穗上的子粒较稀,米粒长而细。早熟而黏性较弱,胀性大,比较耐热和耐强光。籼稻碾出的米叫籼米。《本草纲目·谷部一》载:“籼,似粳而粒小,如自闽入,得种于占城国。”
鲜卑(xiānbēi)
古代民族。居住在今东北、内蒙古一带。汉末势力渐盛,南北朝时曾建立过北魏、北齐、北周等政权,逐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相融合。北朝著名的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即鲜卑族民歌。
鲜于(xiān)
较罕见复姓。《百家姓》收。今北京、沈阳、上海等地有。汉代有鲜于文宗,唐代有鲜于叔明,元代有鲜于枢。其来源是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诸父(伯父或叔父)箕子于朝鲜,因以为氏。后箕子的支子仲食采于“于”邑,子孙遂合“鲜”、“于”二字为氏。作为姓氏用字,不论“鲜于”还是“鲜”,古时皆从《广韵》的相然切,是中古平声字,合今音xiān。又传箕子是最早在朝鲜半岛建立王朝和统一国家的人,因此“鲜于”氏在古朝鲜的地位举足轻重,以至于14世纪末李氏王朝建立后改国号仍为“朝鲜”。中国与朝鲜的关系见诸于史籍的始见于《史记》,《史记》第五十五回就是“朝鲜列传”。
暹罗(xiān)
泰国的旧称。暹罗人也称“泰人”,是泰国的基本居民,主要居住在泰中部和南部。13世纪中叶建立“暹国”,故地在今泰国宋加洛一带,为泰族速古台王朝所建。据《元史》载,元时曾与中国通使,有友好关系。至14世纪中叶与其南部的罗斛国合并,称之为“暹罗国”。说泰语,多信奉小乘佛教,并将此定为国教。泰国的南海西部海湾被称作“暹罗湾”。“暹”字,原义是指太阳升起。王安石在《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诗中有“卧送秋月没,起看朝日暹”句。
动人心弦(xián)
“弦”字,音xián,从《广韵》的胡田切,中古平声字。相关汉语词还有“心弦”、“弓弦”、“三弦”、“琴弦”、“管弦”、“丝弦”、“弦子”、“正弦”、“余弦”、“单弦”、“续弦”、“弦乐器”、“管弦乐”、“上弦月”、“下弦月”、“扣人心弦”、“弦外之音”、“弦乐四重奏”等。“弦”字,极易误读成xuán。
涎水(xián)
口水。如“垂涎三尺”、“涎皮赖脸”等。
舷梯(xián)
上下轮船、飞机等用的梯子。“舷”字,本指船或飞机的左右两侧。如“船舷”、“舷窗”、“左舷仓”、“右舷板”等。“舷”字,极易误读成xuán。
癫痫(xián)
通称羊痫风或羊角风。是由脑部疾患或脑外伤等引起的一种病,发作时突然昏倒,全身痉挛,意识丧失,有的口吐白沫。“痫”字,音xián,从《广韵》户间切,中古平声字。极易误读成jiān。
白鹇(xián)
鸟,雄的背部白色,有黑色的纹,腹部黑蓝色,雌鸟全身棕绿色。头上有冠,尾长。常生活于高山竹林间。也叫白雉。《宋史·江公望传》有“帝以拄杖逐鹇,鹇不去”的记载。
洗(xiǎn)
单姓用字,读xiǎn。从《广韵》的苏典切,中古上声字。明代陈士元的《姓觿(音xī)》上说:“洗……《千家姓》云:南海族。”《隋书·列女传·谯国夫人》载:“谯国夫人者,高凉洗氏之女也。”虽然《中国姓氏集》和《新编千家姓》都将“洗”和“冼”分列两姓,但一般认为,二姓同一,“洗”又可写作“冼”。中国有现代音乐家、《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救国军歌》的曲作者冼星海。
跣足(xiǎn)
光着(脚)。《战国策·魏策四》中载:“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魏书·太祖纪》中有“帝惊起,不及衣冠,跣出击鼓”句。
鲜见(xiǎn)
“鲜”字,音xiǎn,从《广韵》息浅切,中古上声字。指少。“鲜见”即少见。《诗经·大雅·荡》中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句。汉语词另有“鲜有”、“鲜为人知”、“寡廉鲜耻”等。另外在“新鲜”、“鲜明”、“鲜美”、“数见不鲜”、“屡见不鲜”等词里,“鲜”字要读作阴平xiān。从《广韵》相然切,中古平声字。
兵燹(xiǎn)
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燹”字,指野火。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中鞭挞那些所谓的爱国者:“虽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离现在也太辽远了,但‘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是处士来横议么?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
苋菜(xiàn)
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茎和叶子均可食用。杜甫《种莴苣》诗有“野苋迷汝来,宗生实于此”句。
见(xiàn)
“见”字在古代汉语里,表“显露”、“出现”义时,读xiàn,音从《广韵》胡甸切。这个“见”字,乃“现”的本字,音义皆同。如《论语·泰伯》中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荆轲刺秦王,“图穷匕首见”的记载。北朝民歌《敕勒歌》中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名句。
庠序(xiángxù)
古代指学校。夏朝古籍中有关学校的记载是“夏后氏之学在上庠”,“序,夏后氏之序也”。据孟子的解释是“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由此可见。夏朝承有虞氏而设的庠学,乃是养老与教育兼施的机构。至于后来兴起的“序”则有明显的武士教育的特点。商沿夏制,只是增加了大小学和瞽学(教授祭祀、礼乐的机构)。西周时,上庠归于官府所办国学的大学级里,而普通的乡学里也有“庠”,学习的科目不外乎礼仪、饮食、六艺等。到了汉代,庠仅指乡一级所办小学性质的学校了。
享用(xiǎng)
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相关汉语词还有“享福”、“分享”、“享乐”、“享有”、“享年”、“享受”、“享誉”、“坐享其成”等。“享”字,极易误读成xiáng。
飨客(xiǎng)
“飨”字,原指乡人聚在一起饮酒。《诗经·豳风·七月》曰:“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飨客”,书面语中指以酒食来招待客人。《孟子·万章下》中载:“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今有“以飨读者”一词,意谓准备了好的精神食粮,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关饷(xiǎng)
(军队)发饷,泛指发工资。“饷”字,指用酒食等款待,或指薪金(旧时多指军警等的薪金)。汉语词另有“军饷”、“粮饷”、“薪饷”、“饷钱”、“饷银”等。
枭雄(xiāo)
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杰出的人物;魁首。《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载,荆州刺史刘表死后,鲁肃献计于孙权曰:“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汉语词另有“枭将”、“毒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