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经络像是生命的大河,河中流淌的水——气和血在人的身体中川流不息地运行。实际上,经络“内连五脏六腑,外连筋骨皮毛”,纵横交错地令人体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当中的气血精微物质全都于经络当中运行。经络就像是人体内的河流,从大河到小溪,分布于身体不同的部位,所有的脏腑和器官都通过它相互联系。平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这些道路的通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行,达到身体健康。
经络是我们的私人医生
可能每个人都会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私人医生,这样便可以随时对自己身体所出现的不适作出准确的判断,并且对疾病进行迅速有效的治疗。其实这并非什么无法实现的梦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随身携带的专属医生,那就是经络。《黄帝内经》中指出经络可以“决生死,治百病”。
以往我们之所以没能对经络进行很好的利用,根本的原因是中医传统理论深奥难懂,一般人很难深入其中。其实经络向内归属于五脏六腑,向外四通八达于四肢百骸,把人体各部分联系成了奥妙无穷的整体。当经络不通时,身体的某些部位就会出现不适的症状,而通过拔罐等刺激可以疏通经络中瘀阻的气血,气血通了,不舒服的感觉自然也就消失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健康长寿,其实能够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就在我们的身上,根本就不需要苦苦寻找。经络就是随身携带的保健医生,通过经络可以在疾病刚刚出现征兆的时候就进行保健。无论体质如何,疏通经络都能使之常保健康,而其中一种有效的“药方”就是拔罐了。通过经络来强身健体虽然听起来非常深奥,但是使用起来却非常简单。
在传统医学理论当中,经络理论可以说是最独特、最神奇、最源远流长的一部分。历代医家都对经络疗法推崇备至。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经络和各种穴位堪称是蕴含在人体内的金矿,从中挖掘出的闪光的金子数也数不清。在医疗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经络的理论越发显得有效而又重要。
经络是气血的通道,保持经络通畅,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经络分布的独特性造就了它的神奇,人体的整个经络如同一个立体架构的信息网,而穴位便是这个网上面的交会点。无论是中医的其他疗法还是西医,所有的治疗理论和方法都没有像经络一样,具有这样复杂庞大的体系,可以涵盖人体内外深浅各个脏器和组织。这也就确立了经络穴位无可比拟的治疗效果。
以十二正经、奇经八脉为主的经络体系,还包括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等各个层次分类。整个经络纵横交错,入里出表,上下交会,阴阳融合,走行在人体各个脏腑组织之间。其中,经筋、皮部联络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络着体表各细微之处。这样经络在身体里联络脏腑、沟通四肢和百骸,如山川河流般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所有的活动保持着阴阳协调、整体统一。
经络超越了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血液系统等各种分类,它承载着人体的气血精微,并将其运输到人体的各个部分,使人体的体表、五官、九窍、脏腑、皮肉和筋骨均能受到温润濡养,又能够带走人体垃圾。这样就保证了身体有效地运转,避免出现疾病而产生痛苦。中医说经络行气血而营阴阳,就是对经络集大成作用的概括。所以从中医的角度看,经络的运行使营卫之气密布全身,在内调五脏六腑,在外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事实上,经络的确可以反映人体不同程度的变化,不管是任何时期还是任何部位,都会具有相应的体现。因为经络沟通联络着人体内外,当疾病入侵人体后,体内就会发生变化,有时候这些疾病更是通过经络传输。因此经络可反映出变化中的疾病,例如按压经络可出现明显的压痛,或在经络循行路线上的皮肤有结节、条纹状物等,有时还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的形态、色泽、温度等的变化,甚至直接在穴位处产生痛感等。这时经络就成为了最直观的诊断器,世界上任何检验的仪器都很难超越经络的准确性,因为人体本身就是最精密的仪器。如果要查找和治疗疾病的话,经络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人体最重要的十四大经脉
中医将经络系统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组成部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构成了人体的“十四经”,而且经脉上各有所属的病症和腧穴,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医理疗方法的基础。
手太阴肺经01
手太阴肺经主治病症:胸部满闷、肺胀、气喘、咳嗽、心烦、气短、肩背痛、手足心热,以及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
手太阴肺经腧穴包括:中府、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等。
手阳明大肠经02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病症:头面五官疾患、咽喉疾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包括: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等。
足阳明胃经03
足阳明胃经主治病症: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足阳明胃经腧穴包括: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等。
足太阴脾经04
足太阴脾经主治病症: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足太阴脾经腧穴包括: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等。
手少阴心经05
手少阴心经主治病症: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少阴心经腧穴包括: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等。
手太阳小肠经06
手太阳小肠经主治病症:主治头、颈、耳、眼、喉咽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包括:少泽 、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等。
足太阳膀胱经07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包括: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 、秩边、合阳、 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等。
足少阴肾经08
主治病症: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腧穴包括: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等。
手厥阴心包经09
手厥阴心包经主治病症: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包括: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等。
手少阳三焦经10
手少阳三焦经主治病症:侧头、耳、眼、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包括: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等。
足少阳胆经11
足少阳胆经主治病症:侧头、眼、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足少阳胆经腧穴包括:瞳子髎、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等。
足厥阴肝经12
足厥阴肝经主治病症:肝病、妇科病、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足厥阴肝经腧穴包括:大敦 、行间 、太冲、中封、蠡沟 、中都、 膝关、曲泉 、阴包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章门 、期门等。
督脉13
督脉主治病症: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颈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督脉腧穴包括: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
任脉14
任脉主治病症: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任脉腧穴包括: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等。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穴位,也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固定的位置,但是不属于十四经,它们属于另外一个系统,那就是“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其中也包括许多近代发现并获得认可的新穴。
小穴位大作用
远古时代没有医生、医院,没有先进的设备,更没有所谓的灵丹妙药,那么当我们的祖先身体出现不舒服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办呢?虽然那时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医疗条件,但是我们的祖先发现在病痛的局部按按揉揉,或者用小石头刺一刺,小木棍扎一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痛,这就是经络穴位的神奇之处,其实这种“以痛为腧”的取穴方式,就是中医腧穴理论的原形。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侵袭之处。当脏腑有病或者邪气侵犯人体后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时,均会在相应的穴位发生反应。因此,在防治疾病时,穴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调和,从而达到有效祛除病邪的目的。
穴位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接受适当的刺激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调和,从而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拔罐治疗的原理,就是通过刺激局部的穴位,发挥经络的调整和传导作用,给脏腑甚至于机体以整体影响。
穴位具有4个治疗作用,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治疗作用和整体治疗作用,这是运用经络穴位的理论为基础总结出的。
近治作用—穴位所在,主治所在
穴位的近治作用是指所有的穴位均可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这是所有穴位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点。如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穴位均在眼周及其邻近部位,所以它们均可治疗眼部疾病;中脘、梁门等穴位均在胃脘部,所以均可治疗胃脘痛;膝眼、梁丘、阳陵泉等穴位在膝关节附近,所以均可治疗膝关节疼痛等膝关节疾病。这些都是穴位用于治疗局部体表或邻近内脏疾患的例子。
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火罐拔取丝竹空穴,可以改善和缓解眼部疾患
火罐拔取大椎穴可以退热解表
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位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穴位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以下的穴位,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的远端部位的脏腑的病症,甚至具有治疗全身病患的作用,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经穴,顾名思义是经络之穴,这也就指明了经穴主治与经络之间的关系。经穴的远治作用与经络的循行分布是紧密相关的,穴位在远治作用中除能治疗本经病变以外,还能治疗相表里的经脉疾患。例如,手少阴心经上肘以下的穴位,一般都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大脑等部位的疾病,而手少阴心经所出现的病症,又同该条经脉上的穴位主治功能基本一致。经络与全身各部有表里相合、相互制约等多种联系的特性,这种特性也反映在穴位的远治作用上。如选取大椎穴可以退热,治疗遗尿可以取三阴交穴。
在经络学说中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论述,即指出经脉病症与穴位治疗作用的密切关系。每条经脉上所分布的穴位,正是这条经脉经气所发的部位。如果这条经脉的经气发生了异常变化,即出现各种病症,就可以通过刺激这条经上的穴位,调整经脉、脏腑的气血而把疾病治愈。
特殊治疗作用
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主要指穴位的相对特异性和双重的良性调整作用两个方面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