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做一件事遇到极大的困难时,断绝自己的后路,把自己置于一种无法回头的境地,让自己只能执著、义无反顾地向前冲,不顾一切地投入、全心全意地,付出投入和就如当年佛陀苦行立下“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的宏愿一样。而我们心灵的力量,就在我们乐享苦难之时产生。
20世纪50年代,大德禅师听说有一处偏远之地无人愿意去弘法,于是便自愿独往那偏远处弘法。他在那里遇到了许多困难。在那里,他不再是一位受大家景仰的得道禅师,而是一个无名苦役,每天搬桌椅,搬蒲团。他每次到乡间弘法教导人们识字写作,阅读佛经,渐渐有了成果,建起了一座富丽庄严的寺院。
大德禅师经常说:“勇敢很重要。”他的信众也常说:“大师行事大胆,游走于悬崖边缘。”的确,这位禅师不会外语,却到世界各地弘法,建设一百多座道场;他身躯弱小,但也敢到环境恶劣的印度留学,到非洲感化民众。正是本着“敢于游走于悬崖边”的精神,他组织了教会,办起了佛学院,用开阔的胸襟成就了“但愿众生离得苦”的事业。
人要为梦想奋斗,只要你有信心取得一番成就,你就可以实现理想。因为每个人体内都有一股巨大的潜能,你勇敢,困难便退却;你懦弱,困难就变本加厉地欺负你。你勇敢,就可能实现梦想;你懦弱,失败便如影随形。
红尘禅语:彻悟禅师云:“一念相应一念佛。”一个人只有承受住压力,才能激发出自己的潜能。温室里的花朵固然可以安全舒适地生活,但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旦遭遇逆境,首先被摧毁的就是失去意志力和行动能力的温室花朵,而主动迎接挑战,经常接受磨炼的人却能开创出崭新的天地。
工作不只是谋生的饭碗
世人都有自己应尽的本分与职责,禅修如此,工作更是如此。在生活与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热情,认真对待,才不会在修行之后如竹篮打水,一无所得。认真是我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态度,一个懂得事事认真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且懂得生活的人,他可能是一个平凡的人,但绝对不是一个平庸的人,他的生命将因为他的认真而变得灿烂充实。
就如圣严法师所说,我们不能只是把工作当成饭碗。正确的工作态度应该是工作既是为了生存和实现价值,更是为了尽人的本分。所以,如果能保持这样的想法,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忿了。我们忠心耿耿地把事情完成,不一定要老板知道,也不一定要博得赞赏,也许当初的动机只是为了替老板赚钱,但是赚到钱的同时,我们也为整个团体、整个社会作了贡献,这也就足够了。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一群小和尚。
其中的一个小和尚在寺院中担任撞钟之职。按照寺院的规定,早晨和黄昏要各撞一次钟。小和尚将撞钟的时间牢牢地记在了心中,无论阴天下雨,还是狂风冷雪,他都坚持着自己的工作,钟声从未间断。但年复一年,小和尚终于厌倦了,他觉得每天撞两次钟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周而复始、千篇一律实在太无聊,心也就渐渐麻木起来,每次撞钟时,或者天马行空地任思绪游离在外,或者什么也不想,就如机器一般。
一天,小和尚撞钟时,寺院的住持从旁边经过,他看到小和尚漫不经心的表情,便将他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看来,你已经不能胜任撞钟这份工作了,你还是去后院砍柴挑水吧!”
小和尚既不解又委屈:“师父,撞钟还需要什么特别的能力吗?难道我撞的钟声不够响亮?还是曾经耽误过时间?”
住持说:“你很准时,撞的钟声也很响亮,但是你的钟声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撞钟需要什么特殊的东西吗?”
“你没有理解撞钟的意义。钟声不仅仅是寺里作息的信号,更为重要的是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钟声不仅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即是无佛,如果不虔诚,怎能担当撞钟之职?扪心自问,你的心中有钟吗?”
小和尚低下了头,脸上露出惭愧之色。
“暮鼓晨钟”一直是寺院里的规矩,但是规矩的存在并非只是一种古板的刻意为之,其中蕴涵着更多的深意。小和尚只是将工作当成工作,而没有用心去体会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以至于将撞钟当成了一份机械重复没有任何意义的工作。所以,他这个撞钟和尚不够合格。
还有一种人,虽然对工作充满激情,也足够认真,但常常抱怨自己比他人做得多,得到的报酬却比他人少;自己的能力明明在某某之上,职位却偏偏比对方低;费尽心力完成一个项目,却没有得到老板的赞扬……诸如此类的抱怨常常令人心生沮丧,郁郁寡欢。和同事和睦相处,与团队精诚合作,为老板尽心尽力,多奉献,少计较,才是工作之道。纵使我们得到的报酬比别人少,谋得的职位比旁人低,也至少要把做人的本分做好了。
现代人生活很忙碌,理应倍感充实,但事实证明,职场中的人往往感觉不到生活的重心,内心常常觉得空虚无聊,忙碌的工作、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便都成了暂时的麻醉剂,麻醉时间一过,空虚感又会袭来。
红尘禅语:圣严法师说:“当人不知道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就会感到空虚了。”洞悉因果的高僧大德自然能从忙碌中感受到充实,作为平凡人的我们至少也应该懂得“干一行爱一行,做一样像一样”的道理,认真对待任何事情,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静下一颗“躁”心
弘一法师在“念佛”一事上最讲求戒“躁”,他十分痛恶浮躁,认为没有一个人不能念佛,因为不认识字的人完全可以先听大家念,一边听一边学;口舌不灵便的人则可以跟在大家后面慢慢念;懒惰的人也可以被大家一起念佛的积极性所感染,也和大家一起念。那些念不好佛的人往往都是由于心过于浮躁。其实,如果大家都静下心来努力去做,并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一位学僧问禅师:“师父,以我的资质多久可以开悟?”
禅师说:“十年。”
学僧又问:“要十年吗?师父,如果我加倍禅修的话,需要多久开悟呢?”
禅师说:“得要二十年。”
学僧很疑惑,于是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只为禅修,又需要多久开悟呢?”
禅师说:“那样你永无开悟之日。”
学僧惊讶道:“为什么?”
禅师说:“因为你只在意禅修的结果,又如何有时间来关注自己呢?”
禅师意在劝诫学僧,凡事切不可急。的确,想要成就一番伟业,关键在于戒除急躁。你要真正静下心来才能做好某件事,你越是急躁,就容易在错误的思路中越陷越深,也就越难摆脱痛苦。
宋朝的朱夫子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十五六岁就开始研究禅学,而到了中年之时才感觉到“速成”不是创作良方。于是,他坚信“欲速则不达”这句话,之后下苦功,方获得一定的成就。他有一句十六字箴言说:“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然而,当今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当前更多人信奉的是:“随主流而不求本质。”在追求主流的过程中丧失了自己的目的性,不追求最根本的目的,转而追求一些形式上的成功。正如一句话所说:“瞬间的成就可以使人获得短暂的名利,但如果谈起永恒,无非只是皮毛之举。”如果我们想真正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静下心来,脚踏实地,摆脱速成心理的牵制,戒除急躁,明确最根本的目的,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下面这则故事出自佛家《百喻经》:
有一个人肚子饿了,到饼店去买煎饼吃。他一连吃了六个,觉得还是不饱,就买第七个吃,刚吃了半个,就觉得很饱了。这时候,他心中很懊悔,用手打自己的嘴巴说道:“我是这样的愚痴不知节约,如果早知道后面的半个煎饼能吃饱,那我只要买这半个煎饼就是了,前头的六个煎饼不是多吃了吗?”
这则故事的意思在于:修行的人要经过苦修,才能有悟证。不经历时间,不经过积累却想立刻得道悟证,正同那人吃饼的痴想一样不可能实现。世间美好的东西多得数不过来,我们总是希望得到更多,让尽可能多的东西为自己所拥有。生命常在拥有和失去之间游走。拥有时加倍珍惜,失去了,就当接受生命的考验。拥有诚实就会放弃虚伪;拥有充实就会放弃无聊;拥有踏实就会放弃虚浮。人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
红尘禅语:佛陀教化众生“修行念佛需静”。做人亦如念佛,只有静下心来,戒除浮躁方可功德圆满。因此,无论外界怎样变化,我们都应该随时提醒自己千万不要有一丝一毫的浮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才是处世之道。